身份证:51021219690104XXXX
摘要:近年来,我国淡水资源供应匮乏与水生态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害公众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在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将绿色节能理念拓展融合到建筑给排水设计领域,可最大限度的满足水资源供应需求,保障公众饮水安全,维系生态系统平衡。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给排水;设计
1简述绿色节能理念与建筑给排水设计融合的实际意义
当下,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建筑业的高能耗、重污染,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损耗与生态环境污染。建筑给排水工程是缓解城市水资源污染的重要举措,将绿色节能理念拓展融合到建筑给排水设计领域,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平衡水资源供需关系,维系区域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转。然而,纵观各大城市建筑给排水工程发展现状可知,其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性问题,如给排水设备配置不合理、技术操作不规范等,这不仅极大的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对此,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当立足于节能减排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造措施,完善给排水系统,控制水资源损耗。
2立足于绿色节能角度,优化建筑给排水设计
2.1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的核心工序
2.1.1给水系统节能设计
由于各地区的水质与水温等存在差异,在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中,应当尽可能的遵循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经济成本的基本原则。以某住宅建筑工程为例,该建筑的生活用水池设置在地下二层,蓄水量可满足单体建筑高峰期用水量的百分之二十。在水箱设计过程中,为调整高峰期与低谷期的供水量,选用变频调速水泵,以此确保生活用水的合理分配。同时,在设计冷水塔环节,采用独立给水方式,在地下三层设置容量约55立方米的给水箱,并在屋顶设置加压泵装置,以保证供水压力满足标准要求。通过这样的给水方式(修改,给排水设计不用冷却塔,而且突然出现地下三层设置55立方的水箱??),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也有助于减轻住户的水费负担,节约资金。
2.1.2热水供应系统节能设计
当下,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直接加热与间接加热两种模式。其中,间接加热的应用频率较高。但由于间接加热需要进行二次加热,因此,对换热器的运行功率及安全性有较高的标准要求。通常,普通民居应用较多的就是半容积式热交换设备。此类设备可以储存充足的热水,保温时间持久。在热水供应系统节能设计环节,需要配置传热系数较高的换热器,以此缩短加热时间,节约电力能源。这里以半容积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应当设置一个温度自动控制阀,灵活调节水压,进而确保水温的恒定,保障用水安全。
2.2立足于绿色节能角度,优化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供水系统、自然水回收处理系统与排水系统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于绿色节能角度,设计人员应当着重优化这三个基础配套系统,由此,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杜绝资源的过度浪费。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如下所述。
2.2.1排水系统节能设计
在排水系统节能设计过程中,优选节水器具至关重要。首先,应当在遵循经济性原则的基础上,安装调流控制水龙头。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供水水压相同的情况下,使用节水型水龙头,能节约3%~50%的水源。尤其是静压较大的高层建筑,节水型水龙头的节水效果更加突出。由此可见,配置节水型水龙头是绿色节能设计的关键举措。其次,应当根据住户的实际需求,尽可能的使用水箱容量大且容积小的坐便器,确保一次性储水充足且单次冲水量适中。针对两档水箱进水的坐便器,可配置4升节能型坐便器,避免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再次,在排水设计过程中,若未设置可调节水箱,应当尽可能的选择具有变速功能的水泵,进而避免因热水系统供应不足导致的水资源过度浪费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水泵自控技术日趋成熟,水量检测仪表及水温感应材料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在选择水泵设备时,需积极尝试新型技术设备,进而达到节约水源的目的。。最后,给排水设计人员要选择耐用性突出且质量标准高的管材,如硬聚氨乙烯、高分子聚合丙烯等。这些材料具有防腐蚀能力、抗酸碱能力、耐用性良好等优势特征,可避免排水管道因使用年限长而出现渗漏问题。该操作一方面不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源渗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2自然水回收处理系统的绿色节能设计
通常,建筑屋面雨水受污染程度较小,且水质标准良好,可以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在自然水回收处理系统的绿色节能设计环节,可增设室内外雨水管网,集中回收雨水,再依靠导流井、弃流井、过滤井的协调配合,将雨水引入清洁蓄水池,然后经过一系列消毒处理,利用变频供水装置运送到室内盥洗室。经回收处理的自然水,可用于绿化灌溉、车辆冲洗及道路清洁等方面。此外,由于现代房屋建筑群落较为密集,无法布设过多的立管设备。为增大自然水回收利用率,可参照“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放系统技术规程”,将雨水引入沉淀池,确定天沟过水断面雨水流量设计参数。一般情况下,应当将天沟水深控制在0.2m左右,并以雨水斗均匀入水为准,选定天沟宽度。
在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中,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扩大建筑屋面绿化面积,增设雨水回收处理系统,进而增大自然水利用率,节约水资源,缓解供应压力。
2.2.3建筑排水系统节能设计
通常,建筑排水系统的节能设计主要包括隐藏墙设与地面敷设两种方式。在采用隐藏墙设方式时,应当预先将排水管线敷设在沉箱中。若室内盥洗室空间较大,或者梁柱结构遮挡沉箱,则应当在设计过程中,预留一定尺度的穿梁孔洞,同时配置规格、性能不同的坐便器,并将结构降板埋设深度控制在600mm左右。另外,为满足结构降板内部的排水需求,应当设置规格型号对应的地漏。
建筑排水系统采用地面敷设方式,排水支管可以不穿过楼板,沿墙体连接排水系统的各个立管。为突出绿色节能设计特征,还可以砌筑一堵假墙,将输水管道与水箱隐匿其中,这样既可以减少上下楼层排水产生的噪音,也便于管道的修理维护。一旦管道出现渗漏问题,仅需要在墙体上预留一定尺度的孔洞即可,以此简化防水施工工程量,快速解决管道渗漏。
此外,在建筑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还要结合建筑内部结构的排水要点,遵循绿色节能理念,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优化改进,从而提高排水系统运行效率,强化节水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与经济发展及民生建设紧密相关,为了控制能源的损耗,缓解环境污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相关人员需将绿色节能理念融合到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增大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资源供应压力,最终保证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桂,艾羊羊.基于绿色节能角度分析建筑给排水设计[J].江西建材,2017(3).
[2]赵凤成.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2).
[3]丁国鹏.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水理念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4).
[4]刘剑.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4).
[5]匡子清.建筑给排水设计节能节水对策初探[J].低碳世界,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