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硬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循环加卸载,塑性硬化软化,塑性参量,Mohr-Coulomb屈服准则
塑性硬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杰,汪斌,朱杰兵,冯志军,卢波[1](2018)在《基于全过程曲线循环加卸载的岩石塑性硬化软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不同围压下的岩石叁轴全过程循环加卸载试验成果曲线,分离出空间塑性主应变,在屈服函数上增加塑性理论中的某种塑性硬化或软化函数项,研究满足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强度参数在初始屈服、峰前硬化及峰后软化全过程中随塑性参量的动态演化规律。通过试验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岩石破坏过程中在塑性硬化阶段内摩擦角、剪胀角有一个先增加后跌落的过程,而黏聚力在塑性硬化和软化阶段均减小这一规律;并采用非线性函数对该规律进行拟合回归,得到了内摩擦角、剪胀角和黏聚力等强度参数以塑性参量为函数变量的演化模型;将该规律应用于拉格朗日数值分析中,模拟了室内大理岩试件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特征。研究表明,基于岩石全过程循环加卸载试验的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大理岩的塑性硬化塑性软化的力学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01期)
秦篁,陈铖[2](2015)在《基于正交试验法的粗粒土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正交试验法,本文对粗粒土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的8个关键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美国CASE试验数据库中的试验数据,以seid sand为例,通过大量计算,采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获取参数的期望和方差,经过比较,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排序。计算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可为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参数的选取提供必要的参考,同时也可应用于该模型的二次开发,以减少其参数反演分析和筛选的工作量。(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0)
曾军军[3](2012)在《考虑土体结构性的弹塑性硬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人工制备结构性土样等应力比压缩试验结果分析基础上,确定出结构性土体初始屈服面形状和土体初始屈服后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推导出结构性土体屈服函数的表达式;硬化参数采用塑性功的函数,根据叁轴排水剪切试验结果确定出土体的硬化规律。由此构建能反映土体结构性的弹塑性硬化本构模型,并用试验进行了验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试验的建模方法,不依赖经典塑性力学理论的正交流动规则,并建立可考虑土体结构性影响的本构模型,对土体结构性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2年02期)
汤广来[4](1998)在《混凝土弹塑性硬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混凝土弹塑性硬化规则的描述指出目前诸多研究方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以经典塑性理论为基础,在应力空间上,将混凝土塑性硬化模型划分为弹全塑性断裂模型和弹塑性硬化断裂模型两种类型,分别在相应的基本假定条件下,给出了混凝土弹塑性硬化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弹塑性耦合问题。(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05期)
宋凡,孙毅,王铎[5](1997)在《修正的Rousselier损伤材料模型:塑性硬化与损伤有相互作用的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 Rousselier 延性损伤材料模型在考虑了材料的塑性硬化与材料损伤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的一种推广,在这种推广的模型上获得了材料的损伤演化方程和本构方程,并将本文结果与相关的结论作了比较和讨论。(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期刊1997-10-01)
潘立功,徐秉业[6](1989)在《应变率敏感材料的弹粘塑性硬化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Perzyna弹粘塑性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应变率的硬化效应。假设应变率不仅使加载面作各向同性的均匀胀缩,而且还使它在偏应力空间产生一个移动量,从而得到了动力加载条件,本文用此模型和Laplace变换求得了受内压作用下厚壁圆筒的封闭解。(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1989年S1期)
钱寿易,章根德[7](1982)在《岩石的非线性弹性-塑性硬化帽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分析了岩石屈服前的性状,导出了岩石介质的非线性弹性的本构方程并与试验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令人满意。进而用非线性弹性取代一般帽盖模型中关于弹性区的线弹性假设,给山了一个新的非线性弹性—塑性硬化帽盖模型。(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1982年03期)
塑性硬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正交试验法,本文对粗粒土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的8个关键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美国CASE试验数据库中的试验数据,以seid sand为例,通过大量计算,采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获取参数的期望和方差,经过比较,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排序。计算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可为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参数的选取提供必要的参考,同时也可应用于该模型的二次开发,以减少其参数反演分析和筛选的工作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硬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杰,汪斌,朱杰兵,冯志军,卢波.基于全过程曲线循环加卸载的岩石塑性硬化软化模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2].秦篁,陈铖.基于正交试验法的粗粒土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C].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3].曾军军.考虑土体结构性的弹塑性硬化模型[J].上海国土资源.2012
[4].汤广来.混凝土弹塑性硬化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5].宋凡,孙毅,王铎.修正的Rousselier损伤材料模型:塑性硬化与损伤有相互作用的情况[C].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1997
[6].潘立功,徐秉业.应变率敏感材料的弹粘塑性硬化模型及其应用[J].力学学报.1989
[7].钱寿易,章根德.岩石的非线性弹性-塑性硬化帽盖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1982
标签:循环加卸载; 塑性硬化软化; 塑性参量; Mohr-Coulomb屈服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