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道效应论文_汪朝晖,胡亚男,廖振方,高全杰,陈思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电势,包层,雷诺,流流,速度,摩擦系数。

流道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汪朝晖,胡亚男,廖振方,高全杰,陈思[1](2016)在《基于自激振荡脉冲效应的雾化喷嘴出口流道空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喷嘴结构及射流运动参数对液体空化流动状态有重要影响。基于空化泡溃灭的雾化机理和自激振荡脉冲喷嘴出口流道空化过程,分析空化效应对自激振荡脉冲射流雾化效果的影响。依据自激振荡脉冲雾化喷嘴结构,分析射流来流速度和脉动压力对喷嘴出口流道空化效应的影响,提出利用来流雷诺数和脉动特征值表征喷嘴出口流道空化程度,并根据自激振荡脉冲喷嘴有限元分析得到喷嘴出口流道较好空化状态的来流雷诺数和喷嘴腔室长径比。研究结果表明:当来流雷诺数在2.14×10~5~3.05×10~5内逐渐增大时,自激振荡脉冲雾化喷嘴出口流道液相体积分数先减小后增大,相应的空化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雷诺数在2.44×10~5~2.75×10~5内可以使喷嘴出口流道形成较好空化效应,尤其在2.44×10~5附近时喷嘴出口流道出现最好的空化状态;脉动特征值与喷嘴出口流道处脉动压力幅值差成正比,随着自激振荡脉冲雾化喷嘴腔室长径比增大,脉动压力幅值差值先减小后增大。当喷嘴腔室长径比为0.60~0.70时,喷嘴出口流道空化状态较好。计算结果为自激振荡脉冲射流雾化喷嘴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4期)

李明健,陈龙,倪明玖,张年梅[2](2015)在《磁场对流道插件力学行为的非线性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数值方法出发,通过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元方法,对包层结构和流道插件进行了磁-热-流-固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分析对比了材料电导率在0~500S/lm范围内变化时流道插件的力学行为.同时,为了探讨磁流体效应对传热和结构安全的影响,计算了磁场强度在0~6T范围内变化时的流动情况、温度分布和结构应力.对磁场强度和结构电导率对包层通道内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结构应力分布带来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谭德坤[3](2014)在《微流道内表面效应对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微流道散热器、微泵、微阀、微混合器、微喷嘴、微生物芯片等微流体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些器件中,微流道是介质输运的基础,各种功能部件之间均由它连接。与宏观流动系统不同,随着特征尺度的减小,表面效应成为影响微流体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深入了解微流道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对微流体器件的功能实现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微流道内动电效应、壁面滑移和壁面粗糙度叁种表面效应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获得了表面效应影响下的流体流动及传热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获得的结论如下:(1)研究了壁面非对称边界条件下,动电效应对压力驱动微流体流动及热传递特性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动电参数、壁面zeta电势、上下壁面zeta电势比及热通量比等参数对电势场、流场、温度场及微流体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下壁面zeta电势的大小相同、极性相反时,其引起的电场力相互抵消,动电效应消失;微流道内的温度场与双电层电势分布密切相关,上下壁面zeta电势取值不同时,造成双电层分布的不一致,从而影响壁面附近的温度场;对流传热性能与流体流速紧密相关,动电参数值小时,溶液浓度较低,此时双电层的厚度较大,努赛尔数随着zeta电势的增加而减小。而当动电参数值大时,双电层较薄,即使壁面zeta电势增加,它对努赛尔数的影响也很小。此结果表明可通过人工调控壁面zeta电势或改变溶液浓度来改善通道的流动和传热性能,为实现压力驱动下微流道内流体的精确操控、温度控制以及散热分析提供了依据。(2)研究了壁面滑移和动电效应两种因素耦合作用下微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运用电势分布的解析表达式,推导出流动电势及无量纲速度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将速度解代入能量方程,得到流道内的温度分布数值解。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电势阻滞流体流动,降低流速,而壁面滑移促进流动,使流速增加并放大电黏效应。在两种效应耦合作用下,定量分析了两者对流动及传热的影响大小,研究表明在流动中,动电效应占优,而在传热中,壁面滑移效应占优。在高壁面zeta电势下,壁面滑移和动电效应对滑移流速及努赛尔数的影响相互抵消。耦合分析和量化计算所得结果表明,为增强微流道的输运效率和散热性能,应采用疏水材料;而增加zeta电势,可大大改善疏水微流道内动电效应对流动和散热性能的不利影响。(3)采用几何形状描述法对微流道内的壁面粗糙度效应进行建模。构造了矩形、叁角形、圆顶形和锯齿形等四种粗糙微流道模型,给出一种基于随机函数构造锯齿形随机粗糙元的方法。全面地分析了粗糙元形状、间距和高度对速度分布、压降、温度分布、摩擦因子及努赛尔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壁面粗糙元的间隙区域有大量旋涡和回流,使壁面附近的流动发生明显改变,使主流区沿流动方向的压降增大,流阻增加。粗糙元的高度和密度会显着影响微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粗糙元高度增加,对微流道传热及流动均不利,而粗糙元密度增加,增大了散热面积,微流道流阻增大但传热性能却增强。该结果合理解释了壁面粗糙度使努赛尔数增加的原因,对于人工粗糙元微流道散热器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4)最后还研究了壁面粗糙度及动电效应耦合作用下微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显示在粗糙微流道中,动电效应的存在使微流道流阻增大,而传热性能却增强,指出动电效应引起的逆向扰动是传热性能增强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6-30)

叶竞[4](2014)在《方管流道内低流速液态铅锂MHD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增殖剂包层是当前国际上包层概念设计和发展的重要候选方案之一。在液态增殖剂包层内,液态金属处于强磁场环境下,当其流动时,必定导致磁流体动力学(MHD:Magnetohydrodynamics)效应,从而影响液态金属流体的流动特性,增加流动阻力。因此,进行液态金属MHD压降和传热等相关课题的实验研究,对聚变堆液态包层设计有重要意义。而液态金属热工水力测量技术对液态金属MHD实验至关重要。由FDS团队自主研制的中国多功能液态铅锂实验回路DRAGON-IV,为聚变堆液态铅锂包层关键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平台。其中MHD实验段用于研究液态铅锂的MHD效应,以及液态铅锂的流场分布、湍流特性等,其对于研究MHD效具和传热等相关课题都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中,根据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实验测试包层模块(ITER-TBM)设计参数,并结合中国多功能液态铅锂实验回路DRAGON-IV的MHD实验段特点,设计了方管实验段,和详细的测量方案,并开展了实验。本实验研究了液态铅锂在简单方管内磁场均匀段MHD效应压降变化规律,测量了低流速(0-0.077m/s)、不同磁场强度(1.1T、1.57T、1.74T、1.88T)下的MHD压降值。将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MTC模拟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测量值的变化趋势与理论计算结果较吻合,与MTC计算值也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350℃C高温、强磁场(1.1T-1.88T)、强腐蚀环境和低流速式况下液态铅锂压降测量技术的可行性,为未来更复杂实验段的MHD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验证了MTC软件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6-01)

周林峰,曾静,彭艳,刘梅[5](2013)在《矩形微流道内叁维水力聚焦效应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矩形微流道内二维水力聚焦计算的基础上,对叁维对称和非对称水力聚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泊肃叶速度剖面等式建立数学方程组,详细推导被聚焦样品流的位置和尺寸,绘制它们与各流速比之间的关系曲线,对影响聚焦的各个参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期刊2013年05期)

谭德坤,刘莹[6](2013)在《微流道内流动电势及壁面滑移效应对传热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尺度下传热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业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固-液界面流动电势及滑移效应对压力驱动微流体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双电层电势分布和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分别用Poisson-Boltzmann方程、修正的Navier-Stokes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描述,对叁个耦合方程进行了求解并得到了微流道内电势、速度及温度分布的解析解。分析了壁面zeta电势、动电参数及滑移系数对温度分布、流动摩擦因子及Nusselt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微尺度下流动电势及壁面滑移效应对微流体传热特性的影响非常显着,与宏观流动相比,流动电势的存在使温度升高,微流道的传热性能降低,而壁面滑移则增强了微流道内的传热效率。在两种效应共同作用下,壁面滑移效应占优势。(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6)

刘莹,谭德坤[7](2013)在《压力驱动微流道内流动电势及壁面滑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微流体系统在不同的工程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例如化学分析、生物和医学检测、能源供应及电子芯片散热等[1]。在微流体系统中,微流道是介质输运的基础,各种功能部件之间均由它连接。微流道的水力直径在1μm~1mm,具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值,与常规尺度流道相比,微流道内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固-液处的表面效应[2]。壁面附近(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汤珂,张玙,唐文涛,金滔,张学军[8](2012)在《平板流道交变流动速度环状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管内交变流动速度环状效应的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对平板流道内可压缩交变流动的速度环状效应进行研究.根据速度环状效应的产生机理,分析得出在黏性流体管内交变流动中必然存在速度环状效应,并且在流道截面中心速度为零相位下最容易观察到速度环状效应.为了定量描述速度环状效应,根据流道中心速度为零相位下的速度分布曲线的斜率情况,提出定量评价指标速度环状效应系数,并针对平行平板流道内层流交变流动,利用该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无量纲参数(包括瓦伦西数Va和最大雷诺数Re_(max))对速度环状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罗忠,陈志坚,孙春生,艾海峰[9](2007)在《喷水推进流道格栅的涡激效应与结构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流道格栅是喷水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应用Galerkin法对格栅结构在均匀流场中的涡激共振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对现有格栅结构进行了“频率锁定”涡激振动响应计算,分析了其断裂破坏原因;并对设计部门提出的改进格栅结构进行了涡激动态响应预报.通过对两种结构动态响应比较,为优化设计格栅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张鹏,左春柽,周德义[10](2007)在《矩形微流道内流体电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固-液界面双电层的作用,矩形微流道中的压力驱动流存在电动效应。矩形微流道截面上双电层场和速度场的控制方程分别是二维Poisson-Boltzmann方程和修正Navier-Stokes方程。应用有限控制容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计算了压力梯度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之差在5%之内。相同尺寸的微流道中,考虑电动效应的模型预测液体摩擦系数的值大于宏观流体理论中液体摩擦系数的值,且电解质溶液浓度越低,摩擦系数偏离宏观流体理论值越大。(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07年04期)

流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数值方法出发,通过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元方法,对包层结构和流道插件进行了磁-热-流-固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分析对比了材料电导率在0~500S/lm范围内变化时流道插件的力学行为.同时,为了探讨磁流体效应对传热和结构安全的影响,计算了磁场强度在0~6T范围内变化时的流动情况、温度分布和结构应力.对磁场强度和结构电导率对包层通道内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结构应力分布带来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道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汪朝晖,胡亚男,廖振方,高全杰,陈思.基于自激振荡脉冲效应的雾化喷嘴出口流道空化特性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6

[2].李明健,陈龙,倪明玖,张年梅.磁场对流道插件力学行为的非线性效应分析[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3].谭德坤.微流道内表面效应对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4

[4].叶竞.方管流道内低流速液态铅锂MHD效应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5].周林峰,曾静,彭艳,刘梅.矩形微流道内叁维水力聚焦效应理论计算[J].微电子学.2013

[6].谭德坤,刘莹.微流道内流动电势及壁面滑移效应对传热特性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2013

[7].刘莹,谭德坤.压力驱动微流道内流动电势及壁面滑移效应[J].化工学报.2013

[8].汤珂,张玙,唐文涛,金滔,张学军.平板流道交变流动速度环状效应分析[J].力学学报.2012

[9].罗忠,陈志坚,孙春生,艾海峰.喷水推进流道格栅的涡激效应与结构强度[J].船舶工程.2007

[10].张鹏,左春柽,周德义.矩形微流道内流体电动效应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7

论文知识图

叶轮95%叶高相对马赫数的演化边缘流道效应对流动过程的影响巧树脂充模过程中发生的流道效应“流道”效应边缘流道效应对流动过程的影响制热效应随喷嘴流道数、冷端流率的变...

标签:;  ;  ;  ;  ;  ;  ;  

流道效应论文_汪朝晖,胡亚男,廖振方,高全杰,陈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