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分散技术论文-杜伟东

固体分散技术论文-杜伟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体分散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制备方法

固体分散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杜伟东[1](2019)在《固体分散技术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近年来制备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唐小峦,林燕喃,张丽华[2](2018)在《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对丹参片指标成分溶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丹参片,并考察其溶出特征。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丹参片制备方法制得丹参片DSP1作为对照品,用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制得丹参片DSP2。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2种丹参片中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在不同溶出介质测定各成分的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采用f_2相似因子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SP1、DSP2的丹酚酸B含量分别为11.20,18.90 mg·g~(-1)原药材,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45,0.71 mg·g~(-1)原药材;丹酚酸B、丹参酮ⅡA在0.1 mol·L~(-1)的盐酸溶液介质中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分别为40,32,在0.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中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分别为43,35,f_2<50,两种丹参片的溶出度有显着差异。结论: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能显着高丹参片中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溶出度,同时提高丹参药材的利用率,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姜修婷[3](2018)在《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叶黄素片的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黄素是从万寿菊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抗氧剂,具有护眼、预防老年性黄斑病变(AMD)、抗癌、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血管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叶黄素水溶性低、稳定性差,在强酸性条件下易降解,使叶黄素生物利用度比较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将叶黄素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进行压片和肠溶包衣,制成叶黄素固体分散体肠溶片,可提高叶黄素水溶性、耐酸性和稳定性,减少胃酸破坏,提高叶黄素生物利用度。采用溶剂法制备叶黄素固体分散体。以溶出度为指标筛选得到最佳制备条件:载体为聚维酮k30,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20,制备温度为70℃,样品于真空干燥箱内45℃干燥24h。所制固体分散体45min内累积溶出率达90.48%。表征结果表明叶黄素微粒在聚维酮k30内以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叶黄素-聚维酮k30固体分散体有效形成。二者之间形成了氢键,氢键相互作用可以阻断药物重结晶、延缓相分离从而提高固体分散体稳定性。叶黄素固体分散体对温度、湿度、光照均敏感,应保存在干燥环境中并注意避光避高温。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叶黄素固体分散体片。结合单因素和星点试验优化得到叶黄素固体分散体片最佳处方条件:固体分散体用量为44%,混合稀释剂(可压性淀粉:乳糖)比例为1.99:1,用量为49.32%,崩解剂(交联聚维酮)用量为3.28%,助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为2.90%,润滑剂(硬脂酸镁)用量为0.5%。所制备的片剂色泽均匀,表面光滑,无瑕疵,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硬度均符合药典规定,45min内累积溶出率达93.28%。叶黄素固体分散体片对湿度最为敏感,对温度、光照较为敏感,保存时注意避光防潮。采用滚转包衣法制备叶黄素肠溶片。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以释放度T和包衣效率P为综合评价指标(Y),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叶黄素肠溶片最佳处方工艺条件:肠溶材料(尤特奇L-100)浓度为6%,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用量为肠溶材料用量的25%,抗黏剂(滑石粉)用量为肠溶材料用量的40%,进风温度为30℃,包衣锅转速为30r/min,设计包衣增重为6%,热处理时间为4h。肠溶片在酸性介质中2h累积释放度小于5%,在人工肠液中1h内累积释放度达87.52%,符合药典要求,批间重现性良好。叶黄素肠溶片稳定性较好,可长期保存。对叶黄素固体分散体片及肠溶片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叶黄素普通片、固体分散体片及肠溶片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叁种制剂的达峰浓度分别为6.63±1.40、23.51±1.29和16.84±1.35ng/m L,达峰时间分别为2.47±0.14h、2.55±0.04h和3.70±0.14h,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6.54±8.07、210.63±18.55和274.18±9.86(ng/m L)*h。以叶黄素普通片为参比制剂,叶黄素固体分散体片及肠溶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16.55%和412.05%,叶黄素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0)

徐艳,张心怡,狄留庆,樊文玲[4](2017)在《基于热熔挤出技术的虎杖提取物速释固体分散体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虎杖提取物(PCE)速释固体分散体(SD),以提高其有效成分的体外溶出度,并探索热熔挤出技术在中药提取物SD的制备适用性。方法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EPO为载体,热熔挤出技术制备PCE-SD,以PCE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和大黄素的体外溶出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法对最佳SD进行表征。结果最佳制备工艺:螺杆转速为120 r/min,机筒温度为160℃,冷却方法为液氮冷却。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CE-SD,白藜芦醇和大黄素的溶出度均有显着提高,PCE以无定形态分散在载体中。结论热熔挤出技术可制备PCE速释SD,提高其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和大黄素的溶出度,为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中药复方SD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实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23期)

李杰,柳文洁,程泽能[5](2017)在《喷雾干燥固体分散技术增加药物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者在处方筛选与工艺改进时提供参考。方法:以"喷雾干燥""固体分散""增溶""Spray drying""Solid dispersion""Solubility enhanceme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2016年在Pub Med、Elsevier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运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过程的物料因素和工艺条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64篇,其中有效文献40篇。喷雾干燥固体分散技术是喷雾干燥与固体分散技术的结合,作为可提高药物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技术,其所得颗粒的理化性质受物料因素与工艺因素共同影响。物料因素主要包括载体、溶剂及添加剂等;工艺因素主要包括进料速度、料液雾化及进出口温度等。喷雾干燥固体分散技术在提高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Ⅱ类和Ⅳ类分子的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中应用广泛。从热力学和分子水平探究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无定形形态的稳定性与探究该技术在常规口服制剂与缓释制剂中的应用将是研究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7年22期)

谭佳威,孙如煜,曾滟棱,杜守颖[6](2017)在《固体分散技术在制剂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制剂的中间体,在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固体分散技术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与溶解度最具应用潜力的新技术之一,其发展将推动制剂领域日臻完善。重点从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各种新型制备技术及其比较、固体分散剂型的应用与稳定性问题4个方面展开介绍,阐述了影响固体分散体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了防止其老化的有效措施,最后对固体分散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7年08期)

张锴,王珂,徐英楠,徐佳莉,徐世鹏[7](2017)在《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山楂叶总黄酮缓释胶囊的研制及释药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山楂叶总黄酮缓释胶囊,并考察其释药机制。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固体分散体,以乙基纤维素等为载体,以2,6,12 h的释放度为指标,筛选最佳缓释固体分散体处方;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法考察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分散状态;拟合川北方程,以粉体流动性参数为指标,筛选缓释胶囊的处方辅料,制备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固体分散体胶囊,考察缓释胶囊释药机制,拟合释放动力学方程。结果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固体分散体最佳处方组成为山楂叶总黄酮∶乙基纤维素∶卡波姆940P=4∶1∶0.5;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药物以无定形或分子形式分散于固体分散体中;红外光谱法结果表明,乙基纤维素峰强度增强;缓释胶囊最佳处方组成为固体分散体∶微粉硅胶=1∶0.3%,所制备缓释胶囊释放度2,6,12 h分别为27.56%,69.50%和96.78%。结论该缓释胶囊在12 h内呈现良好缓释特征,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释放机制为扩散和溶蚀相结合机制,且为降解控释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7年03期)

曾庆成[8](2017)在《固体分散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有关固体分散技术相关文献的查阅,重点介绍了固体分散体(SD)的载体材料、各种新型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与稳定性叁大方面内容;针对SD稳定性从载体与药物及其相关因素、其他外在条件两个方面提出了有效防止SD老化的方法;并对SD未来的研究方向给出了实际性建议与展望,为其广泛商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参考依据。固体分散技术在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在实际生产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各种缓控释制剂及所需的各种剂型,深入研究SD稳定性机制将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7年01期)

赵宝国,杨绍军[9](2016)在《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药物制备成适当的固体分散体,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控制药物的靶向释放,固体分散体的研究对药物制剂研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些年来几种用于制备药物固体分散体的新技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技术与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唐靖,张海龙,罗隽,梁丰,刘武[10](2016)在《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固体分散技术制备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工艺,以空白丸芯为基丸,硬脂酸为隔离层,PVP为载体材料制备布洛芬骨架型缓释微丸,并对影响药物释放的处方因素、制备工艺因素、测定方法等进行考察,并对所制备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制备的缓释微丸含量均匀、释放均一、圆整度好、粒度分布窄、载药量大、收率高。结论基于固体分散技术流化床包衣制备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辅料用量少、原药无需微粉化、工艺简单、质量可靠,适合产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长沙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固体分散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丹参片,并考察其溶出特征。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丹参片制备方法制得丹参片DSP1作为对照品,用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制得丹参片DSP2。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2种丹参片中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在不同溶出介质测定各成分的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采用f_2相似因子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SP1、DSP2的丹酚酸B含量分别为11.20,18.90 mg·g~(-1)原药材,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45,0.71 mg·g~(-1)原药材;丹酚酸B、丹参酮ⅡA在0.1 mol·L~(-1)的盐酸溶液介质中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分别为40,32,在0.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中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分别为43,35,f_2<50,两种丹参片的溶出度有显着差异。结论: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能显着高丹参片中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溶出度,同时提高丹参药材的利用率,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体分散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杜伟东.固体分散技术的研究概况[J].饮食科学.2019

[2].唐小峦,林燕喃,张丽华.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对丹参片指标成分溶出度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

[3].姜修婷.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叶黄素片的制备及评价[D].青岛科技大学.2018

[4].徐艳,张心怡,狄留庆,樊文玲.基于热熔挤出技术的虎杖提取物速释固体分散体制备研究[J].中草药.2017

[5].李杰,柳文洁,程泽能.喷雾干燥固体分散技术增加药物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药房.2017

[6].谭佳威,孙如煜,曾滟棱,杜守颖.固体分散技术在制剂领域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7

[7].张锴,王珂,徐英楠,徐佳莉,徐世鹏.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山楂叶总黄酮缓释胶囊的研制及释药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

[8].曾庆成.固体分散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7

[9].赵宝国,杨绍军.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技术与教育.2016

[10].唐靖,张海龙,罗隽,梁丰,刘武.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质量研究[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固体分散技术论文-杜伟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