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政策论文-毛玉庭,张传奎

赋役政策论文-毛玉庭,张传奎

导读:本文包含了赋役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凤阳新书

赋役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毛玉庭,张传奎[1](2019)在《明代凤阳赋役优待政策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数千年税收发展的进程中,"赋役优待"作为一种特殊的税收照顾,曾在多地出现过。史料记载,凤阳作为"龙兴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曾赐予这里的百姓以"赋役优待"政策。太祖故里享永免赋役之恩惠1353年,25岁的朱元璋投奔义军,历经十五载苦战经营,终成大一统。朱元璋的发迹使其家乡濠州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税务》期刊2019年01期)

国洪更[2](2015)在《赋役豁免政策的嬗变与亚述帝国的盛衰》一文中研究指出亚述帝国的赋役豁免政策是统治者利用经济手段维护政权的一种策略。赋役豁免并非一种普惠全体臣民的政策,而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国王垄断了赋役的豁免权,并藉此与各方势力进行政治博弈。帝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力量的此消彼长,推动了赋役豁免的方式、内容和受益者不断变化。通过豁免赋役,统治者笼络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派力量,稳定了政局,为亚述帝国的快速崛起创造了条件。然而,帝国晚期,军事贵族异军突起,赋役豁免政策遂演变成权臣乱政的手段,导致帝国财政状况恶化与社会两极化程度加深,进而加剧了政局的动荡。总之,亚述赋役豁免政策的变革与帝国的盛衰关系密切,善于利用该政策有利于帝国的稳定发展,而滥用它则导致帝国的衰败。(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武建国,康春华[3](2010)在《唐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赋役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叁疾、鳏寡孤独、贫穷者和灾民、难民、逃户复业者两大类。唐政府对弱势群体制定了赋役减免政策。其中,叁疾、鳏寡孤独和贫穷者的赋役减免具有长期性、常规性,而灾民、难民和逃户的赋役减免则显示出临时性和短暂性。由于受政策本身、历史时期及吏治等因素的影响,赋役减免实施的效果也产生了差异。(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0年06期)

刘玉峰[4](2008)在《对中国传统土地赋役政策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传统王朝国家土地政策最显着的特征,是土地的最高所有权(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或者“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国家拥有对土地资源行使最终处分的权力。各个历史时期,王朝政府对各类私有土地的确认,对私有土地权益大小的规范,都是(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08-07-28)

刘志军[5](2004)在《历代王朝治瑶赋役政策的社会历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王朝治理瑶民的赋役政策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大致为一种减免赋役负担的优惠政策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系统与完备 ,但其中也杂有曲折和反复。这种演变正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晴雨表和外在表现 ,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概括起来 ,其发生与演变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 ,王朝的处境 ;其二、瑶民的处境 ;其叁、双边往来 ,其四、政治博弈。反观历史上的治瑶赋役制度等经济政策 ,可以为我国更好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黄云鹤[6](2004)在《唐朝政府对下层士人的赋役政策与实存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朝是下层士人迅速发展壮大时期,本文以唐朝与下层士人有关的赋税和徭役制度为切入点,探究唐朝下层士人经济生活中制度层面与生活现实之间的背离,进而研究这一时期下层士人的整体经济状态。(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04年05期)

李冀[7](2004)在《两汉政府的少数民族赋役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六国后仍续向周边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汉承秦制对周边少数民族继续加强控制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征赋役。本文即试图对两汉政府对少数民族赋役政策的产生、发展、内容、特点、影响等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作者认为两汉政府对汉族与对少数民族,对边郡与对内地所采取的赋役制度是截然不同的。对少数民族赋役的征发是从无到有,再到与汉族百姓齐平。在这一过程中,贡纳、兵役、赋税始终是政府对少数民族征发赋役的主要形式。对把维护国家安全当成是与少数民族交往中头等大事的两汉政府来说,对少数民族不征或少征赋役只是权宜之策,并不能彻底解决安全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汉化,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的赋役,直到最终“比汉人增其租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在两汉时期也常常出现由于征发繁剧而导致少数民族的反抗,危害边疆安全的情况。并且在赋役日渐增加的王朝中后期表现得愈来愈强烈。但并不能因为这种反抗的出现而否定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其实大多数反抗主要是源于地方官吏大汉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和擅权行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李冀[8](2003)在《两汉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赋役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初级阶段,两汉时期的中央政府在对少数民族赋役政策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以贡纳羁縻之、以兵役统率之、以赋税汉化之的特点。这为后世封建王朝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借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03年06期)

陈锋[9](1999)在《清代赋役制度的整顿改革与政策导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赋役制度的整顿与改革,主要是就清代前期而言~①。本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有叁:一是赋役制度本身的整顿;二是均平赋役;叁是摊丁入地改革~②。一、整顿赋役制度清代财政收入制度的最初确立,是以确定赋税征收额为出发点,其中,田赋又是最为重要的税源。对赋税、人丁册籍的掌握,既是对财政命脉的控制,同时又标示着新的统治权的确立。所以,摄政王多尔衮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率师进入北京后发布的第一(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1999年00期)

[10](1975)在《从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汉简 看文景时期的赋役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文景时期的赋役政策如何看待,史学界至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文景对期,推行着诸如"减轻赋税"、"减轻徭役负担"、"少兴土木"的政策,并认为这种政策是"符合社会需要"的。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现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墓主死亡或下葬的绝对年代是汉景帝四年)出土的简牍(见《文物》1974年第7期。以下均此。),结合文献,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大家讨论。田租、人头税和徭役,是汉代封建国家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和掠夺的主要形式。人头税最重要的是"算赋"。据《汉书·高帝纪》和如淳注引《汉仪注》说,算赋是从汉高祖时开始征收的,它规定15岁到56岁,(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75年05期)

赋役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述帝国的赋役豁免政策是统治者利用经济手段维护政权的一种策略。赋役豁免并非一种普惠全体臣民的政策,而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国王垄断了赋役的豁免权,并藉此与各方势力进行政治博弈。帝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力量的此消彼长,推动了赋役豁免的方式、内容和受益者不断变化。通过豁免赋役,统治者笼络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派力量,稳定了政局,为亚述帝国的快速崛起创造了条件。然而,帝国晚期,军事贵族异军突起,赋役豁免政策遂演变成权臣乱政的手段,导致帝国财政状况恶化与社会两极化程度加深,进而加剧了政局的动荡。总之,亚述赋役豁免政策的变革与帝国的盛衰关系密切,善于利用该政策有利于帝国的稳定发展,而滥用它则导致帝国的衰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赋役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毛玉庭,张传奎.明代凤阳赋役优待政策简述[J].中国税务.2019

[2].国洪更.赋役豁免政策的嬗变与亚述帝国的盛衰[J].历史研究.2015

[3].武建国,康春华.唐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赋役政策[J].思想战线.2010

[4].刘玉峰.对中国传统土地赋役政策的几点思考[N].学习时报.2008

[5].刘志军.历代王朝治瑶赋役政策的社会历史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4

[6].黄云鹤.唐朝政府对下层士人的赋役政策与实存状态[J].社会科学战线.2004

[7].李冀.两汉政府的少数民族赋役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8].李冀.两汉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赋役政策[J].南都学坛.2003

[9].陈锋.清代赋役制度的整顿改革与政策导向[J].人文论丛.1999

[10]..从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汉简看文景时期的赋役政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

标签:;  

赋役政策论文-毛玉庭,张传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