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认同论文_邢畅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角色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别,角色,女权,藏族,男性化,村官,初中生。

性别角色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邢畅[1](2019)在《大学生性别角色认同、性别刻板印象对职业兴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对职业兴趣的偏好,结合研究结论,有效的针对大学生职业兴趣问题提出辅导建议,引导大学生清晰认知自我,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本研究分为叁个步骤:第一,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点与性别刻板印象特点,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与性别刻板印象持有状况;第二,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大学生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对其职业类型偏好的影响;第叁,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并结合前人研究,针对大学生职业兴趣提出辅导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当代大学生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上分布情况如下:双性化所占比例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叁种类型所占比例,其次分别为女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在双性化性别类型组中,男性被试的双性化性别类型所占比例高于女性被试,但差异不显着;在女性化性别类型组中,女性被试的女性化性别类型所占比例高于男性被试,且差异显着;在未分化性别类型组中,女性被试的未分化性别类型所占比例高于男性被试,但差异不显着;对于男性化性别类型组,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的男性化性别类型所占比例相近,差异不显着。(2)大学生群体确实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不论被试性别,人们均表现出了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与此同时,虽然并未达到显着水平,但人们对同性和异性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刻板程度有所不同,相比于异性,人们对于同性的性别刻板印象更偏向刻板。(3)大学生职业兴趣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性而言,优先性排名前叁的职业类型为社交型、学者型以及常规型,而女性除了社交型和常规型职业外,还倾向于选择艺术型的职业。(4)相比于性别,性别角色更能预测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被试的男性化的水平能够预测对实际型、学者型、企业型职业的选择,女性化水平的得分能够预测社交型与常规型职业的选择偏好。(5)性别刻板印象仅对社交型和常规型的职业兴趣存在影响。被试对男性印象的刻板程度越低,其社交型职业得分越高,即对男性印象的刻板程度越低的个体越有可能选择社交型职业;被试对女性印象的刻板程度越高,其常规型职业得分越高,即对女性印象的刻板程度越高的个体越有可能选择常规型职业。(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嵩迪[2](2019)在《异装Cosplay场域中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认同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现代社会,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上逐渐表现出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抗。近年来,Cosplay越来越受青少年的欢迎,异装扮演越发普遍,甚至成为青少年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以Cosplay这一特定场域中的异装扮演活动作为切入口,能够了解青少年异装扮演者的性别观念,解析当代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上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解构二元性别划分,实现自我性别建构与性别角色认同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林青[3](2018)在《国内女权自媒体关注者参与行为与性别角色认同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权自媒体,或者可以归纳为妇女另类媒介,它们由妇女经营和控制,为女性群体发声、赋权,在创办目的、议题选择、报道框架等方面都与主流媒体的妇女议题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一类“非主流”媒介的诞生,与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但与国外已经较为成熟的女性主义运动相比,中国的女权缺少全社会运动,“女权”一词还是比较新鲜的舶来品,新媒体在这一概念走进公众的视野,为公众所讨论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性别组织开始借助更为自由、开放的新媒体平台,创办了这类妇女另类媒介,以一种主流之外的声音补充了国内关于女性意识,关于女权的思考。而作为传播的另一端——关注者们,则是女权能够成为公众议题的关键,他们对话题的关注,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项运动能否在全社会如火如茶地展开。同时,这群数量不算多的受众,也成为他们社交圈中传播女权话题的新传播起点。为了了解这群国内最大的女权自媒体@女权之声关注者们的相关情况,本次调查报告首先观察了他们在社交媒体中呈现出的一些属性,对“她们是谁”初步总结出叁个特点——(1)两个群体:浅度关注者与深度发声者之间的断裂;(2)“无意识”的关注者;(3)分散的关注者与集中的活跃者。为了进一步深度了解这个群体,本次调查报告访谈了8位来自南京、扬州、武汉等城市的@女权之声的关注者们,从她们对@女权之声的认识、关注的契机与动机、她们的文本互动与实践行动四个方面总结了这个群体的媒介参与行为;从她们对于社会性别的认识与欣赏的性别气质两个方面呈现了她们的性别角色认同。从关注者回溯到@女权之声媒体本身,这次调查报告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发现这类媒体在传播实践上的诸多局限性,如何打破自身的局限,如何走进受众的社交圈,以及帮助他们连接思想与行动上的断裂,是这类媒体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4-27)

方倩倩[4](2017)在《孩子的早期性别角色认同很重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因此,对儿童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生活中,家长知道要预防那些故意对孩子实施的性侵害,却往往疏忽在亲子相处中存在(本文来源于《益寿宝典》期刊2017年18期)

王雅[5](2016)在《爱我,无论我是男孩还是女孩——一例性别角色认同困难的个案辅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师,你有空吗?"看着冰冰一脸冷酷的样子,我笑笑说:"明天有空。""好,我想约你。"16岁的冰冰,短短的头发,说话麻利,办事豪爽,要不是她微微隆起的胸部,我还真差点把她当做男生。爸爸要的是个儿子"我觉得我就是樊胜美。"第二天,冰冰一坐下来就很坦诚地跟我说。樊胜美是不久前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欢乐颂》中的角色,(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6年20期)

汤重[6](2016)在《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春期”一直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伴随着青春期社会化的发展,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上存在的隐患也日渐凸显,随着学界对青春期教育的不断重视,家庭教育做为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促进青春期性别角色社会化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去剖析青春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探寻解决的路径,努力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为青春期社会化的发展搭建完整的教育体系。本研究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切入点,并结合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以及身体建构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对某地四所中小学校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认同以及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关系,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度挖掘。研究结果如下: (1)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均以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为主,母亲在拒绝型、情感温暖型、过度保护型叁种教养方式上的使用程度均显着高于父亲。 (2)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类型在双性化、单性化以及未分化性别角色认同的比例呈现“叁足鼎立”的现象,其中双性化性别角色认同所占比例最高,未分化性别角色认同的比例相当。 (3)青春期心理健康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在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九个维度上均存在轻微症状。 (4)父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以及心理健康均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父亲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是青春期双性化性别角色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父亲对子女使用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的程度越高,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呈现双性化气质越显着;父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是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父亲使用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的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母亲使用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的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5)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间存在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正性男性化性别角色认同在母亲拒绝型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以及父母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间存在调节效应;正性女性化性别角色认同在父母拒绝型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以及父母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间存在调节效应。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站在家庭教育视角结合理论分析了青春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支持、家庭、个人叁大层面对青春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探讨。最后,基于家庭教育的视野呼应问题,通过健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政策体系、促进父母教养方式科学性的提升以及培养青春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叁大层面为青春期社会化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路径探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冉苒,蒋超[7](2015)在《在苏藏族初中生性别角色认同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为工具,对江苏省某西藏民族中学277名藏族初中生进行测量,探讨其性别角色认同发展水平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任丽晓[8](2015)在《浅谈绘本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观点: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儿童早期的性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的"性别认同感"以及影响性别行为及性向目标的选择。但是通过查阅我国学前儿童性别认同教育方面的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仍是一个空缺。本文旨在将绘本这种图画鲜明、主题简单、情节内容简短的早期阅读载体运用到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教育中。(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5年14期)

成芊燏[9](2015)在《女村官性别角色认同对领导风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村官这一群体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社会性别角色认同将导致领导风格的差异。本研究基于性别角色双性化理论和个人领导风格理论,对女村官的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风格及其关系进行研究,探索社会性别角色认同对女村官领导风格的影响,为女村官的选拔及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修订版)》、《领导者行为描述问卷》对湖南省269名女村官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9.0及AMO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女村官的性别角色认同类型分布趋势为双性化类型比例最高,未分化所占比例其次。在职年限越长的个体其男性化程度越高;丈夫工作地在外地的女村官其女性化程度要高于丈夫在身边的个体,且与丈夫分居时间越长,其女性化程度越高;丈夫的工作性质为经商和打工的个体其男性化程度要高于丈夫为固定工作者及农民的个体;个人家庭经济贡献度达到70%以上的个体其女性化得分显着低于30%以下的个体。(2)女村官的领导风格兼顾定规与关怀的达79.2%,只追求高定规而不关心下属的女村官仅占5.9%,而即便是低定规的女村官,其高关怀者也显着多于低关怀者。女村官领导风格的定规维度受到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学历在小学及以下的个体其定规维度得分远远低于学历比其高的个体;而女村官的领导风格亦受到丈夫工作性质的影响,丈夫工作面临着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及挑战的个体,有着更高的定规和关怀程度。(3)女村官的的性别角色认同对其领导风格有影响。双性化个体的领导风格比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个体有更高的定规和关怀程度;性别角色类型为男性化和双性化的个体,其领导风格的定规维度得分与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相比有显着差异;性别角色认同类型为女性化的个体,其领导风格的关怀维度得分和未分化有显着差异,但与男性化类型却无显着差异。(4)女村官的性别角色认同由四个男性化特质因子以及叁个女性化特质因素共七个因子构成。男性化特质因子中的进取、领导力、坚定叁个因素正向预测领导风格的定规维度;男性化特质因子中的进取、领导力、敢为与女性化特质因子中的同情正向预测领导风格的关怀维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娄晓璐[10](2015)在《初中生性别角色认同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青春期学生的发展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是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性别角色认同,它会直接影响到人对自己、对他人的角色定位。能够达到性别角色认同的初中学生,才能够接受自己并且尊重其他同性和异性。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方面,适当的性别角色教育非常重要。本文力求就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些梳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为后续者性别角色认同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本文调查对象为保定24中初一、初二、初叁叁个年级,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整理后,剔除信息不完整的共有278份问卷为有效问卷。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使用了Bem性别角色认同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Bem性别角色认同量表的测试方法是被试需要依次回答6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形容词组成,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符合自己的形容词。《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是由周晖等人在2008年编制的,2009年由邹泓、余益兵修订的版本。该量表包括八个维度:自我肯定、自我烦扰、亲社会倾向、人际疏离、行事效率、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退缩,共有50个项目。本研究结果如下:1、初中生性别角色总体现状是双性化明显。2、男生在性别角色认同的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上无显着差异,女生在性别角色认同的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上有显着差异。3、初中生的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存在年级差异。4、男性正性量表分与社会适应能力分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女性正性量表分与社会适应能力分的相关也达到显着水平,但相关系数较前者低。5、双性化类型和男性化类型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着优于未分化类型和女性化类型。(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5-05-01)

性别角色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现代社会,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上逐渐表现出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抗。近年来,Cosplay越来越受青少年的欢迎,异装扮演越发普遍,甚至成为青少年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以Cosplay这一特定场域中的异装扮演活动作为切入口,能够了解青少年异装扮演者的性别观念,解析当代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上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解构二元性别划分,实现自我性别建构与性别角色认同的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角色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邢畅.大学生性别角色认同、性别刻板印象对职业兴趣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王嵩迪.异装Cosplay场域中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认同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9

[3].林青.国内女权自媒体关注者参与行为与性别角色认同调查报告[D].南京大学.2018

[4].方倩倩.孩子的早期性别角色认同很重要[J].益寿宝典.2017

[5].王雅.爱我,无论我是男孩还是女孩——一例性别角色认同困难的个案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

[6].汤重.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7].冉苒,蒋超.在苏藏族初中生性别角色认同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15

[8].任丽晓.浅谈绘本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教育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5

[9].成芊燏.女村官性别角色认同对领导风格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0].娄晓璐.初中生性别角色认同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性别角色认同与识别方式交叉图性别角色认同与拥有异性角色数...男性性别角色认同与识别方式交...女性玩家的性别角色认同与拥有...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转换频率交...性别角色认同与女性性别转换动...

标签:;  ;  ;  ;  ;  ;  ;  

性别角色认同论文_邢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