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格,文化,公民,中共中央,报人,教改,文学家。
人格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史威[1](2019)在《深化环境素养教育 促进现代人格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国际竞争力和创新人才,将主要依据体现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标来衡量。对我国而言,它实际上是人的现代化教育问题,根本上说是要促进人格的现代转型。环境素养作为现代人格重要标志或核心构件之一已有全球共识,但其成长培育要靠深化教育改革,从"立德树人",到"成德成人"是一条好的切入路径。环境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基础教育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首先要确立环境教育根本上是行"大道",本质上是人类文明进化教育的基本认识;其次,要认清环境教育既是可持续发展保障教育,也是现代人格转型教育;其叁,应懂得环境素养教育践行重在生活方式的改变,理解文化自觉是环境素养教育的内生力;其四,基础教育构建系统化跨学科复合型教育模式,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协同展开,坚持综合有序的改革策略。(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9年02期)
胡瑶,方旭峰[2](2018)在《文化转型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塑造——从农耕文化到工商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我国当前处于农耕文化向工商文化转型、工商文化初步确立之际,大学生的人格表现出超越两种文化的新特征。探讨其文化成因,笔者认为文化碰撞对社会互动的冲击、农耕文化对新生代自我认同的冲击以及工商文化对传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的冲击是叁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策略思考。(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40期)
李艳红,夏景明[3](2018)在《大力弘扬郑德荣同志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凝聚起推进辽源创新转型发展的磅礴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李艳红 夏景明)7月4日上午,我市举行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深切缅怀郑德荣同志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卓越贡献,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的艰辛努力,进一步学习宣传、大力弘扬郑德荣同志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动员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本文来源于《辽源日报》期刊2018-07-05)
贾一凡,房萍[4](2018)在《转型时期文人的人格迷失——试以贾平凹《废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一直是时代关注的热点,他们精神生活上的变化反映着所处时代的变革。转型时期城市文化对文人知识分子精神生活产生强烈的冲击,社会发展中物质主义的空前爆发严重地影响了文人的灵魂。贾平凹《废都》中的庄之蝶就是这样一个文人形象。作者在作品中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找不到精神出路,道德家园被破坏,普遍都萌生了一种颓废、浮躁的心态,我们借此可以窥探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小说人物不仅仅有作家个人的精神自传的色彩,更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写照。(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7期)
尹士栋[5](2018)在《孔子的现代性人格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是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对环境等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人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教育水平、工作形态、社会生活方式等因素存在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现代性的人格既是在现代性社会中形成的,又会对社会在现代性维度上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从整体上看,社会环境具有全局性的强大影响力,普遍作用于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具有强大的改造力量和固化能力。一、现代化社会与现代化人格研究的时代背景(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8年06期)
程刚[6](2017)在《我国当代公民人格及其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如今各领域改革的速度、数量、力度,均前所未有,呈现良好态势。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状态并不十分理想。正如着名的英格尔斯教授所指出的国家发展与个人人格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和影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亟待培育与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大国形象相适应的公民人格。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试图表明我国当代公民人格的历史生成及其相关概念关系,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公民人格状况:1.新中国成立后的公民人格发育;2.政治泛化下的公民人格缺失;3.改革开放后公民人格的复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我国公民人格转型的经济社会基础,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精神等方面,也指出了与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际地位不匹配的公民人格事实并做了原因分析。文章最后指出了我国公民人格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并从政治、文化、法治等角度表明了当下我国公民人格转型对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8)
欧阳鹏[7](2016)在《现状与转型:论大学“人格之治”与“法规之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治理日趋重视大学里的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也越发注重依靠法律法规和大学章程来治理学校事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本文根据这两种治理现象,构建出"人格之治"与"法规之治"这两个词汇,以此为主线,分开并结合起来研究和分析这两种治理方式。以"人格之治"与"法规之治"的古今中外存在状态、发展脉络作为切入点;分析国内该类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其归因;再分不同的对象和视角探讨其各自的行为、行为归因及其应如何按照"人格之治"与"法规之治"的标准做出改变;比较该类治理在中美大学的不同特征,指出其借鉴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提出优化"人格之治"与"法规之治"的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其各自优势实现融合与补充。(本文来源于《“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7-09)
唐云涛[8](2016)在《在文化转型中重塑城市道德人格——基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道德人格的塑造是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而文化转型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由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湖湘文化发源地———湖南衡阳这一中部欠发达城市所面临的认知意向、行为意向、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受到的文化冲击,探讨了我国中等城市推进文化转型以重塑当代道德人格的目标与路径。(本文来源于《伦理与文明》期刊2016年00期)
田恩铭[9](2015)在《文格与人格:唐宋思想转型背景下元稹形象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五代时期对于元稹的论评除当事人以外,多以文学家的视角为主。"元和体"及其诗作是评论的中心议题。五代时期则是元白并称,元稹很少能够成为独立的评论对象。《旧唐书》突出了元稹的文学家形象,元稹的文学才能获得了史家的赞誉。时入北宋,道统的张扬对元稹的评价限制了其文的影响力,《新唐书》因鄙视其人将元稹塑造为巧宦者形象。新旧《唐书》从以"文学"到以"德行"、"政事"为书写标准的变化,导致了元稹传记文本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南宋时期对元稹的论评呈人文分论的趋势,论人则为奸佞小人,论文则呈现出研究格局的深化。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接受语境的转变,元稹形象日益显示出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5年09期)
刘煜程[10](2015)在《清末女报人与中国女性的人格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是一种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统一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的人格与生活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与压抑,在社会上封闭自锁,在家庭上依附男性,在精神上自卑忍耐,在肉体上忍受痛苦,失去了其应有的人格属性。到19世纪末,出现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女报人,她们通过报刊舆论,号召广大女性从传统封建势力的压抑之中走出来,实现从传统女性人格向“新贤妻良母”人格的转变。在这一批女报人中,康同薇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与一些先进女性知识分子一同创办了《女学报》,同时在《知新报》担任日文翻译并参与撰稿,发表了《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女学利弊说》等文,对传统封建妇德观对女性的压迫进行了猛烈抨击,并将不缠足运动与兴女学结合在一起,论证了兴女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遍开女学”的主张。康同薇通过新闻活动所宣传的女性人格,较之封建传统女性人格已有较大突破,但仍旧是继承了传统相夫教子精神的“新贤妻良母”人格,女性人格的独立还未实现。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女报人开始质疑维新时期的“新贤妻良母”女性人格,并提出了符合革命发展的“女国民”人格。她们不仅自身颠覆了“新贤妻良母”形象,并积极号召广大女性,走出家庭,成为一名不同以往的新型女性。秋瑾通过其所创办的《中国女报》,痛斥缠足与封建婚姻对女性的迫害,号召妇女勇于进行家庭革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争取与男子平等。在此基础上,秋瑾针对广大女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将妇女解放与整个国家的民族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争当新时代的“国民女杰”。这一命题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时期女报人的“女国民”人格塑造在继承维新时期“新贤妻良母”人格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其的超越。清末女报人人格的转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其推动了中国女性追求人格独立的进程,同时还为中国当下女性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5-05-26)
人格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格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我国当前处于农耕文化向工商文化转型、工商文化初步确立之际,大学生的人格表现出超越两种文化的新特征。探讨其文化成因,笔者认为文化碰撞对社会互动的冲击、农耕文化对新生代自我认同的冲击以及工商文化对传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的冲击是叁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策略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史威.深化环境素养教育促进现代人格转型[J].教育导刊.2019
[2].胡瑶,方旭峰.文化转型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塑造——从农耕文化到工商文化[J].教育现代化.2018
[3].李艳红,夏景明.大力弘扬郑德荣同志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凝聚起推进辽源创新转型发展的磅礴力量[N].辽源日报.2018
[4].贾一凡,房萍.转型时期文人的人格迷失——试以贾平凹《废都》为例[J].名作欣赏.2018
[5].尹士栋.孔子的现代性人格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J].唐山文学.2018
[6].程刚.我国当代公民人格及其转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7].欧阳鹏.现状与转型:论大学“人格之治”与“法规之治”[C].“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2016
[8].唐云涛.在文化转型中重塑城市道德人格——基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实证研究[J].伦理与文明.2016
[9].田恩铭.文格与人格:唐宋思想转型背景下元稹形象的建构[J].求索.2015
[10].刘煜程.清末女报人与中国女性的人格转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