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梁鼎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钟山,中国,清议,信札,书家,爱国,台湾。
梁鼎芬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19)在《黄遵宪叁月二日致梁鼎芬函札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首都博物馆馆藏一部黄遵宪的《人境庐尺牍》,包括黄遵宪致梁鼎芬的16封函札,其文物编号为(32)109号。按时间顺序排列,本文解读的为第二封,函札涉及甲午战争后期,黄遵宪等人缅怀同治、光绪朝前期爱国守土的文臣武将。希望通过对函札的阅读和探讨,了解那时亲历者是如何记述这段历史的。(本文来源于《首都博物馆论丛》期刊2019年00期)
刘刚[2](2019)在《缄思无限笔难描,秋风秋雨夜寂寥》一文中研究指出梁鼎芬生活的时代,正是“帖学”逐渐式微,“碑学”日益鼎盛的时代,特别是晚清时期,已是“叁尺之童,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盛况。而梁鼎芬又恰恰是少部分“帖学”书家中的一员,至于他为何可以面对时代书风而不为所动,一心一意地坚守“帖学”不动摇,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9-11-12)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3](2019)在《惠州最早图书馆建于130年前》一文中研究指出暑假时节,烈日炎炎,图书馆又成为不少市民和莘莘学子的“打卡”之地。在书海里遨游,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其实,早在130年前,惠州就有了图书馆。光绪十二年(1886),晚清着名学者梁鼎芬首创“丰湖书藏”,开启了惠州图书馆的历史。丰湖书藏被(本文来源于《惠州日报》期刊2019-07-27)
范志鹏[4](2017)在《梁鼎芬焦山隐居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至十八年秋,梁鼎芬隐居于镇江焦山海西庵。本文勾稽史料,通过对其隐居地选择、隐居期间的主要活动以及支持其隐居生活的经济来源的考察,认为梁鼎芬隐居焦山,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避世,也不同于"终南捷径"式的政治投机,而是遭受官场挫折之后的精神宣泄与调整;他并未失去兼济天下的用世之心,而是积极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络和交往,关切时局,最终乘时出山,在张之洞幕府中展开了自己新的人生事业。(本文来源于《历史文献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王鹏硕[5](2018)在《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文人梁鼎芬经历了内外交困,祸乱纷呈,十分动荡的晚清时局。这种沧桑巨变极大地推进了梁鼎芬的文学创作。他将家国兴亡、个人气质以及爱国情怀都熔铸于他的文学作品中。本文通过介绍梁鼎芬其人以及他的诗词作品来解读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08期)
杨洋[6](2017)在《黄遵宪致梁鼎芬函札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展览中,展出了黄遵宪的《人境庐尺牍》,包括黄遵宪致梁鼎芬的16封函札,其文物编号为(32)109号,一函有木板封套(图1)。函札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几项重要事件,希望通过对函札的阅读和探讨,了解那时亲历者是如何记载和评述这段历史的。(本文来源于《首都博物馆论丛》期刊2017年00期)
陈松青[7](2017)在《易顺鼎致梁鼎芬、荣禄等函札八通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易顺鼎致梁鼎芬、荣禄等函札的考释,在其生平行迹的研究上,做了若干补正,揭示了他与当世名流刻书相赠的情形,以及干谒权贵的微妙、复杂心态,以此揭示晚清湘军末期,文人游幕的结局与人格特点。(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7年06期)
朱万章[8](2017)在《“臭味取舍与我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师曾(1876—1923)是二十世纪有名的文人画家,在书法、绘画、篆刻及画学理论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是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与姚华(1876—1930)并称“姚陈”。笔者在撰写《陈师曾》一书时,已对陈师曾与鲁迅、姚华、齐白石等人交游做了梳理,但限于篇(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7-03-07)
颜奕端[9](2016)在《惜墨如金梁鼎芬》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仔细考察传统社会的士人群体,可以发现诸多名流中有不少人集多重人格于一身。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现实境遇中的立场往往非常多变复杂。这当中,有多位具有高尚人格和追求完美的志士仁人,在诸如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梁鼎芬便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梁鼎芬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藏书。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载:"节庵掌教端溪,刨设‘书库';掌教丰湖,创设‘书藏';掌教广雅,扩充‘冠冕楼';游镇江,又捐书焦山书藏。所至之地,均倡导藏书。"但他从不为藏而藏,有过人之处,且居功至伟。梁在广州所筑的"葵霜阁"藏书楼,1911年改名为"梁祠图书馆",(本文来源于《中国书画》期刊2016年12期)
焦宝[10](2016)在《《清议报》重要诗人毋暇为梁鼎芬——兼论变法失败后梁鼎芬与康梁的隐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清议报》是晚清最重要的维新派舆论阵地之一,曾发表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目前针对《清议报》诗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毋暇是在《清议报》上发表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甚至超过《清议报》上的核心诗人康有为等人,其诗作集中显露出变法维新的思想,但对于毋暇的身份,学界还没有相关考察。通过考索,可以发现,毋暇为晚清着名诗人梁鼎芬所用斋名。梁氏是张之洞幕中核心幕僚,曾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引荐给张之洞,然而却在戊戌维新期间和其后发表大量攻击康梁变法的言论,其前后态度变化之剧烈,曾被指斥为"首鼠两端"。通过分析"托身"毋暇的梁鼎芬,可见出当时士人文化心态之复杂。(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梁鼎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梁鼎芬生活的时代,正是“帖学”逐渐式微,“碑学”日益鼎盛的时代,特别是晚清时期,已是“叁尺之童,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盛况。而梁鼎芬又恰恰是少部分“帖学”书家中的一员,至于他为何可以面对时代书风而不为所动,一心一意地坚守“帖学”不动摇,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梁鼎芬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洋.黄遵宪叁月二日致梁鼎芬函札解读[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9
[2].刘刚.缄思无限笔难描,秋风秋雨夜寂寥[N].中国书法报.2019
[3].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惠州最早图书馆建于130年前[N].惠州日报.2019
[4].范志鹏.梁鼎芬焦山隐居考论[J].历史文献研究.2017
[5].王鹏硕.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J].名作欣赏.2018
[6].杨洋.黄遵宪致梁鼎芬函札解读[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7
[7].陈松青.易顺鼎致梁鼎芬、荣禄等函札八通考释[J].文献.2017
[8].朱万章.“臭味取舍与我同”[N].中国文物报.2017
[9].颜奕端.惜墨如金梁鼎芬[J].中国书画.2016
[10].焦宝.《清议报》重要诗人毋暇为梁鼎芬——兼论变法失败后梁鼎芬与康梁的隐秘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