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路径选择模型论文_林洁,裴廷福,王夏秋

导读:本文包含了出行路径选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路径,动态,组合,城市交通,前景,模型,理论。

出行路径选择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林洁,裴廷福,王夏秋[1](2019)在《组合出行模式下动态交通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于城市交通网络的调研发现,电动车作为常见的出行方式,短距离内具备灵活特点,但是长距离出行受到限制,同时电动车对于交通管理及疏导带来困难。利用超级网络构建组合出行网络,并利用logit模型进行动态交通分配进行研究,建立电动车与公共交通组合出行模式,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利用率,同时为电动车停放点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人民交通》期刊2019年12期)

仲飞翔[2](2018)在《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背景下,一票制及无缝换乘模式在带给轨道交通乘客便利的同时也给运营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考验。仅仅分析OD数据已经不能掌握乘客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具体走行路径和客流分布规律。然而,对轨道交通网络中乘客路径选择行为规律的把握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票务清分的基础。因此,论文理论上分析了轨道交通网络拓扑建模,改进了轨道交通网络有效路径搜索算法,探索了影响轨道交通乘客路径选择的因素,以及建立了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模型。同时利用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进行了实例应用。具体来说,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总结了针对轨道交通车站节点的叁种主要处理方式,并且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论文最终选择把轨道交通车站节点分拆为多个节点,增加停车弧和换乘弧的表示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轨道交通网络拓扑模型。(2)论文分析了通过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搜索到的有效路径中包含冗余路段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冗余路段的定义;提出了基于换乘节点序列的冗余路段判定方法,在既有算法中加入了冗余路段的判定过程,改进了既有算法。(3)在乘客路径选择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乘客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轨道交通网络熟悉程度、总乘车时间、换乘次数、换乘步行距离和拥挤程度对乘客换乘路径选择的影响。(4)在路径广义费用中考虑了拥挤程度和换乘次数的影响,重新定义了拥挤度系数的形式,使其更加贴合客流实际。利用连续平均算法求解用户平衡下的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问题。(5)采用Python语言实现了整个轨道交通网络路径搜索算法以及网络客流分配模型。以苏州轨道交通为例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论文理论方法在现实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基础价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吴震宇[3](2017)在《基于出行信息的城市公共交通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引发的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却让出行者苦不堪言。为缓解交通压力,必须要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出行的分担率。但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虽然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不断发展,为出行者提供大量的出行信息,但在某些情况下其对于最优路径的推荐,并不能满足出行者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文在出行信息的前提下,对公共交通出行路径选择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出行目的的广义出行费用模型和路径选择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普遍适用性。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在介绍城市公共交通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出行目的会在很大地程度上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与此同时,时间、费用、舒适度和可靠性四个因素在影响出行便捷性的基础上会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其次,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特点,建立基于拓扑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网络模型,并在出行目的的基础上构建了广义费用函数。基于此,计算了各指标在广义费用函数中所占的比重。最后,在参考公共交通网络独有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出行者路径选择模型进行了数学描述,并提出了本文的算法设计。接着用算例分析验证了路径选择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出行者的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由此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满足了其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24)

史国琪[4](2017)在《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汽车拥有量逐年上升,也引起了很多交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交通拥堵问题,然而传统的交通系统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已经无力缓解,国内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智能交通系统(ITS)和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ATIS的核心就是路径选择问题,因此,研究路径选择问题对于完善ATIS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确定环境下的路径选择问题已经有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拥有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而不确定环境下的路径选择研究还是热点研究问题。期望效用理论是解决不确定环境下路径选择的有效方法,但是效用理论认为人们是完全理性的假设与现实择路行为有较大的差距。而前景理论假设人们是有限理性的,并通过国内外学者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前景理论可以用来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的路径选择问题。于是本文通过前景理论来研究不确定环境下的出行者路径选择问题。首先解析了不确定环境下的路径选择问题的分类,并详细介绍了叁种路径选择模型的理论方法,之后分析了不确定环境下路径选择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了前景理论的提出背景、思想框架以及发展应用,最后分析了前景理论对路径选择的适用性。其次考虑出行者对准时到达的可靠性要求并结合行程时间预算的相关定义求出了行程时间预算区间,在此基础上,将基于行程时间预算的到达时间作为本章模型的两个参考点,建立了基于出发时刻的价值函数模型,然后通过出行者的个人主观概率确定了决策权重函数,进而搭建了基于前景理论的出发时刻和路径选择模型。通过对通勤者的SP调查统计得到了不同类型的通勤者的到达时间分布,并结合一个算例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出行者基于前景理论的决策过程建立了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进而提出了该动态模型的算法,并通过一个算例进行验证,然后再通过一个算例对基于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的路径选择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前景理论比效用理论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出行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出行决策行为。(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5)

樊春霞[5](2016)在《基于有限理性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径选择是出行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累积前景理论是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决策理论,能够切实、有效地描述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考虑出行者的有限理性,研究城市交通系统中出行者的出行决策,分析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路径选择模型,提出了路径选择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为有限理性更广泛地用于出行决策研究提供了可能,为考虑出行者有限理性研究出行决策中的的路径选择进一步明确了更多具体方向。(本文来源于《环保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陈玲娟,代炯,王殿海[6](2016)在《基于出行收益的出发时刻及路径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峰时段同时选择出发时刻和路径的出行行为,基于前景理论建立以可接受最早到达时刻,工作开始时刻及最佳到达时刻为3参考点的到达前景值模型,在到达前景值基础上同时考虑出行过程阻抗,定义为出行收益。并建立基于出行收益最大的出发时刻和路径选择模型,提出用交叉迭代法求解流量在研究时域内各时刻及各路径的分布。算例结果表明:路径流量在出发时刻轴线上呈现双峰值特性,且由于考虑了过程中路径阻抗,流量随出发时刻的总体分布较基于到达前景的分布更平缓,变化幅度更小,但总体阻抗呈现增大趋势,体现了追求个体出行效益的特征。(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杜仁杰[7](2016)在《考虑触发事件的城市小汽车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特别是其中的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在中国的逐步应用,使出行信息成为影响出行的出行路径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利用动态交通信息对城市小汽车出行者的出行路径进行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提高路网使用效率。本文旨在建立考虑触发事件发生条件下的小汽车城市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以指导城市小汽车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对触发事件做出“规避”,选择合理的出行路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阐述了触发事件的概念、表现特征,并分析其在动态交通信息中呈现的特点;在对交通状态的短时预测方法进行归纳的基础上,选择K近邻算法进行交通状态短时预测;根据触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利用正态偏差法对路段是否发生触发事件进行判别;之后提出了模型的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对城市小汽车出行路径选择决策造成影响的各项因子,结合触发事件判别的结果,综合各因素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构建目标函数;考虑对经过判断确认的触发事件进行规避建立小汽车城市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并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结合北京市研究区域内实际主干路网,利用获得的实时交通信息与历史数据,选择K近邻算法及正态偏差法的计算参数;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考虑触发事件的城市小汽车动态路径选择模型对出行路径进行规划,并对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金宝辉[8](2016)在《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下的交通分配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数量也不断提高。城市的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环境污染等已成为我国及世界各地城市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城市交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一方面增加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管理来优化和挖掘潜力。而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的前提就是科学地进行交通需求预测。然而,从现有的交通预测模型来看,广泛使用的基于集计分析的四阶段预测方法具有建模成本高、推广移植困难、缺少说服力等缺点,而基于非集计分析的行为模型方法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关键理论体系和模型还没有完整建立,没有达到实用的阶段。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不能准确把握道路交通的发展规律,预测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进而也造成了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合理、投资浪费、居民出行不便利等。因此必须系统地研究交通需求的机理,准确把握交通需求产生和分布的本质规律,才能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提供有效支撑。研究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下的交通分配模型,可以为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效发挥道路交通潜力提供支撑,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出行者提供合理的路径导航和出行方案,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提高出行效率。其中,出行路径选择行为机理特征研究、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对个体路径选择模型的影响、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对交通分配模型的影响是研究的关键。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下的交通分配模型展开了研究。首先,从行为学理论和成都市实际调查数据出发,分析了出行者个体的路网识别的确定图特性和路径网络分布的中观尺度交通流特性,总结提出了出行路径选择的反馈及平衡特征、路径识别特征、路径分布特征等叁类机理特征。其中包括:(1)反馈及平衡特征:受制于交通方式、路网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出行者在出行途中对路径进行调整的比例很小,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平衡和反馈具有动态非全局平衡特征;(2)路径识别特征:出行者对出行路径的选择是整体考虑的,对路径的认识具有层次性和方向性;(3)路径分布特征:对于单一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交通需求,路径选择在路网上的分布具有距离出发地和目的地越远交通流越少的反纺锤形特征、路径选择频率符合乘幂函数特征。其次,基于出行路径选择行为机理特征建立了多类出行者个体路径选择模型,分别从元胞模拟法、后悔决策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子图空间和有效翻转的元胞自动机路径选择模型、基于后悔更新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再次,从群体角度出发研究了路径选择及交通系统平衡原则。在此基础上,考虑路网的随机变化及出行者的感知误差,将反映出行者路径选择特性和风险偏好的后悔最小作为路径选择的准则,构建了一个基于后悔理论的随机用户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并给出了基于变分不等式的求解算法。通过一个简单的算例研究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相关参数对模型的影响。最后,在对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出行者选择后悔最小的路径进行出行的假设,构建了基于后悔理论的理想DUO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给出了基于相继平均法的求解算法(MSA)和基于变分不等式的求解算法(VI)。通过采用松弛算法和相继平均法的顺序同层迭代循环、收敛检验中增加对路径后悔值的判断,提高了变分不等式求解算法的计算效率。以川东南某城市的路网和交通需求作为案例,验证了模型及求解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可提高现有交通分配模型的精度、可解释性和计算效率,研究成果对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应急运输决策、出行者路径引导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2-28)

孟梦,邵春福,曾靖静,林徐勋[9](2014)在《考虑出发时间的组合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多方式交通网络中的组合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研究同时考虑出发时间的动态路径选择问题。运用超级网络和扩展技术,构造适于描述组合出行的交通超级网络;从路径建模的角度,引用Logit模型描述出行者对出行时间和出行路径的选择偏好,分析考虑出发时间的多方式交通网络动态平衡条件;利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提出与平衡条件等价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基于随机动态网络加载的方法给出模型的求解算法,实现组合出行模式下的考虑出行时间的动态路径选择。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参数变化对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实现多方式交通网络中的动态路径选择,还能得到出行者的出发时间,更真实地反映出行者的出行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0期)

张安英,孙全欣,韦伟,胡智敏[10](2014)在《动态路阻下的出行时间预测和路径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原有路径选择模型的不足之处,在考虑路网中路段路阻的动态性和出行者出行路径选择的随机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出行期望时间预测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并引用一个具体算例来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同时分别运用最短路径模型和文中所提出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每条路径被选择的概率和最短期望出行时间,结果证明文中模型能计算出出行者期望时间和可能出行路径,比传统模型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更能模拟现实生活中出行者的出行行为和路网路阻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对出行者的出行决策更具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4年02期)

出行路径选择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背景下,一票制及无缝换乘模式在带给轨道交通乘客便利的同时也给运营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考验。仅仅分析OD数据已经不能掌握乘客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具体走行路径和客流分布规律。然而,对轨道交通网络中乘客路径选择行为规律的把握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票务清分的基础。因此,论文理论上分析了轨道交通网络拓扑建模,改进了轨道交通网络有效路径搜索算法,探索了影响轨道交通乘客路径选择的因素,以及建立了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模型。同时利用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进行了实例应用。具体来说,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总结了针对轨道交通车站节点的叁种主要处理方式,并且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论文最终选择把轨道交通车站节点分拆为多个节点,增加停车弧和换乘弧的表示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轨道交通网络拓扑模型。(2)论文分析了通过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搜索到的有效路径中包含冗余路段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冗余路段的定义;提出了基于换乘节点序列的冗余路段判定方法,在既有算法中加入了冗余路段的判定过程,改进了既有算法。(3)在乘客路径选择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乘客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轨道交通网络熟悉程度、总乘车时间、换乘次数、换乘步行距离和拥挤程度对乘客换乘路径选择的影响。(4)在路径广义费用中考虑了拥挤程度和换乘次数的影响,重新定义了拥挤度系数的形式,使其更加贴合客流实际。利用连续平均算法求解用户平衡下的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问题。(5)采用Python语言实现了整个轨道交通网络路径搜索算法以及网络客流分配模型。以苏州轨道交通为例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论文理论方法在现实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基础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行路径选择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林洁,裴廷福,王夏秋.组合出行模式下动态交通路径选择模型研究[J].人民交通.2019

[2].仲飞翔.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吴震宇.基于出行信息的城市公共交通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7

[4].史国琪.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5].樊春霞.基于有限理性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J].环保科技.2016

[6].陈玲娟,代炯,王殿海.基于出行收益的出发时刻及路径选择模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杜仁杰.考虑触发事件的城市小汽车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金宝辉.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下的交通分配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9].孟梦,邵春福,曾靖静,林徐勋.考虑出发时间的组合出行动态路径选择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张安英,孙全欣,韦伟,胡智敏.动态路阻下的出行时间预测和路径选择模型[J].公路与汽运.2014

论文知识图

电动汽车出行时间分布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结构图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算例人工蚂蚁所经过的路径结语个人出行过程苏州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图

标签:;  ;  ;  ;  ;  ;  ;  

出行路径选择模型论文_林洁,裴廷福,王夏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