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革命及其直接现实性品格

浅析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革命及其直接现实性品格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辽宁丹东118000)

摘要:马克思哲学是世界上极为经典的社会学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主张利用唯物史观来看待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范畴存在根本上的区别,也就同时意味着马克思哲学具有深刻的学术性内涵以及个性鲜明的直接现实性品格。但即使如此,对待哲学也不能固步自封,要让马克思哲学与我国发展实际状况充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理论哲学;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

自马克思哲学被引入中国以来,就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并且还解决了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马克思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到目前为止,马克思哲学距诞生已经超过了两个世纪之久。因此,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内涵就再次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当然,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现实性品格同时也为加快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1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革命内涵

1.1从全部旧哲学共享的理论哲学立场向实践唯物主义原则的转向

全部旧哲学立场一共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样态,也就是所谓的实体主义以及主体主义。其实全部旧哲学说到底也只是一种讨论实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哲学范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会遭到社会的淘汰。但是马克思哲学却做到了对旧式理论的超越,并且以实践作为理论的基础,是一种探讨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范式。

(1)以实体与主体二元对峙为根基的旧哲学范式

其实关于实体和主体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古欧洲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哲学发展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关于二者关系的表达方式,这时二者还没有发生正式的分离现象。最后还是在普罗泰格拉出现之后,在他的思想观念中出现了二者分离的雏形。随后又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阶段,才最终将实体与主体的关系明确表现出来。

(2)黑格尔哲学对旧哲学范式的尝试性突破及其学术性困境

其实,康德在早期就已经探讨过有关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斗争关系。但是,他的这些思想理念却受到了黑格尔的质疑。黑格尔认为,康德没有完全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界限问题,也就是说并没有完成时代赋予他的任务。因此,黑格尔主张“按一定的逻辑方式”进行哲学探讨,以此来实现实体和主体的统一。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称得上是黑格尔哲学所规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按照黑格尔哲学的发展方向,最终的确可以突破旧哲学的范式。但是从黑格尔的本体论理论方面来看,却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其实,黑格尔一直以来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实体和主体之间的绝对统一性。但很遗憾,他穷尽一生都没能将其解决,甚至导致最终形成了一个理论怪圈而无法突破。

(3)费尔巴哈的启迪与实践唯物主义原则的确立

在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出现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不仅如此,他还肩负着时代的重要使命。费尔巴哈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基督教神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后期据费尔巴哈了解,黑格尔哲学是构成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支撑。因此,在费尔巴哈主张批判基督教神学时,也就同时将黑格尔哲学列入同等批判的地位。而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为解决黑格尔哲学的困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因此,他将黑格尔理性化了的各项事务都重新还原成了现实。也就是说,因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进一步批判和总结,最终使实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更加明确,并且还解决了黑格尔哲学当中存在的思辨唯心主义问题。

2实践唯物主义的现实性品格问题

2.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现实性基础

其实早在很久之前,马克思就已经意识到康德哲学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抽象“理想主义”。因此,面对康德哲学所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也很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变,也就是说要创造一条能通往黑格尔哲学的理性道路。不仅如此,随后还出现了一个对马克思影响重要的人物鲍威尔,但由于二者思想上的严重分歧,造成两人之间决裂。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还导致马克思产生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思以及批判。

其实,根据马克思思想的具体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就观察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马克思哲学革命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但归根结底,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也不过是为了能够进一步解决物质利益困惑问题,并且逐渐将哲学引向政治批判的道路。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实性底蕴

《手稿》主要是由哲学、经济以及社会批判三方面共同构成的。其实,三种批判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因此,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哲学的批判过程中,并不具备十分独立的含义。当然,它的最终目的主要还是为国民经济学理论的前提而服务。

针对《手稿》里蕴含的哲学批判其实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是从学术性意义以及现实性底蕴两方面分析。所以究其原因,对其产生的各种哲学批判也就完全没有偏离哲学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说,一直以来它都严格按照社会问题以及物质利益的困惑路径而前进。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性指向

虽然说该形态明确指出,一定要按照全新的理论构造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想要实现理论的重构,必须要遵循两个任务前提。简单来说,这两个任务就是私有财产怎样演变成为作为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问题。而之所以将它们作为重构理论体系的前提,首先一个原因是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其次,这两个任务也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以及追问。

由于对两个任务进行解决,是重构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马克思也在后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并以此创造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架构。当然,这所有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科学性探讨。这一根本任务,也必将成为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也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3结束语

自马克思哲学传入中国,就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哲学是我国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如此,马克思哲学也与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成为了真正源于时代和人民的哲学。因此,我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马克思哲学的指引,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做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哲学发挥出它真正的力量,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发展史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卜祥记,丁颖.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革命及其直接现实性品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5):56.

[2]孙麾.中国道路的哲学现实性品格[J].光明日报,2017(15).

作者简介:沈丹萍(1984-),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现任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  ;  ;  

浅析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革命及其直接现实性品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