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晋诗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西晋,诗人,诗风,太康,刘琨,乐府诗,遭际。
西晋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波[1](2019)在《人生遭际与诗风转变——以西晋诗人刘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晋是一个速盛骤衰、战乱频仍、思想动荡的时代。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西晋诗坛却群星闪耀,形成了"太康中兴"的局面。特别是刘琨,以其诗歌"悲壮"之风,迥别于当时诗坛"轻绮"之气。刘琨一生以永嘉之乱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为风流名士跻身"二十四友";后期作为民族英雄驰骋疆场。虽然由于时代和自身原因,刘琨最终失败被杀,但从风流名士到末路英雄的人生遭际使得刘琨诗风巨变,在现实锤炼中形成"悲壮"风格,成为西晋诗坛上的一面旗帜,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冯源[2](2019)在《论西晋诗人的礼乐文化身份认同——以“雅颂”诗学观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晋诗人的礼乐文化身份认同与"雅颂"诗学观相辅相成。从一定程度上说,"雅颂"诗学观是西晋诗人礼乐文化身份认同的诗学表征。"雅颂"诗学观基于《诗经》"雅颂"篇,倡导以正面颂赞为主、风格雅正的文学,承载着礼乐文化传统;西晋诗人的"雅颂"诗学观不仅形诸言语,还见于"补雅辞"行为。其兴起根植于西晋诗人的礼乐文化身份认同。西晋诗人的礼乐文化身份认同建构,则是西晋诗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西晋诗人群体共享的文化理念是外因,而其内化的主动性,如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则是内因。(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顾农[3](2019)在《超越时代的西晋大诗人张协》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晋大诗人张协(字景阳,生卒年不详)同他的哥哥张载、弟弟张亢即文学史上着名的"叁张",其中以张协的成就最高。钟嵘《诗品》将他列入上品,评语云:"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左思),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词采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这是极高的评价。西晋诗人进入《诗品》之上品的只有(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9年03期)
魏鸿钧[4](2018)在《叁国、西晋诗人用韵的数理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数理统计法"讨论叁国、西晋时期各韵部的历时演变及分合条件。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审视"之咍""脂皆""蒸登""侵覃""职德""质没""月曷"等分部问题;也对"幽侯鱼歌"四部的链动关系;"阳部庚"的归属;"真文元"混押;"药铎"合并;"祭泰部"的语音内涵,等韵类交涉情况提出看法。(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集刊》期刊2018年03期)
米肖[5](2017)在《西晋诗人——放大的自我》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局混乱,人命如草芥。黑暗的政治局势,迫使文人放弃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者龟缩在自己的小圈子汲汲营营,或者避世隐居专心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或者随波逐流争权夺利。所以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品,以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见长,将文学的重心放在个体的人上,以自己的内心为描写对象,所想的内容也不再是建安时期的家国天下,而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周边区域,较之前人的广阔视野,有了明显的缩小,这时期诗更多体现的是对个人生命的担忧,"及时行乐"的思想。(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10期)
王辉斌[6](2008)在《鲍令晖及其诗歌述论——兼与西晋女诗人左棻比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鲍令晖是南朝刘宋时期着名的女诗人。其约生于公元421年,卒于公元457年,享年叁十七岁。鲍令晖现存的诗歌,就其形式言,大致可分为"拟""代"之作与乐府诗两类。从总体上讲,鲍令晖的这些诗歌,大都具有语言自然质朴,结构井然有序,风格清新流畅等特点,而极富艺术感染力。作为女性诗人,鲍令晖诗与左棻诗,都具有善于抒情,多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创作等特点,而成为了先唐诗国中的两颗璀灿明珠。(本文来源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李缪美[7](2008)在《论西晋诗人“叁张”及其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张”(张载、张协、张亢叁兄弟),在西晋中后期文坛上颇具声名,而长期以来,涉及叁张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的文章可谓寥若晨星,而专门研究他们的论着更几乎是空白。但“叁张”的作品在“繁缛”的太康文风中无疑是一股清新之风。他们的作品和文学主张都值得我们注意,否则都不是完整的西晋或太康文学研究。本文从基本材料入手,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叁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了解其生平大略,并着重对其重要作品做以剖析,以了解他们的作品内涵,思想特征及其人格精神。并探求张亢“才藻不逮二昆”的深层历史原因。全文结构如下:导言部分概述“叁张”其人及其在太康文学史上的地位之总体评价,说明以“叁张”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和价值。第一章张协生平及其作品,考察张协诗、赋、文等创作情况,探究其作品内涵、文学追求及其人格精神。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二章张载生平及其作品,并将重点分析其七哀诗、招隐诗等作品,探究其作品内涵和文学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叁章对张亢唯一留下的诗(昔我好坟典)进行分析,以探求其精神追求和文学特点,还将重点探求“才藻不逮二昆”的深层历史原因。第四章探讨“叁张”在太康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后人对叁张的评价。论文还将对相关问题做力所能及的探讨。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30)
高莹,朱景晖[8](2008)在《论西晋诗人刘琨的经典化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晋诗人刘琨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形象,其经典地位是由人格精神、诗歌气质、艺术表现等共同构建而成的。作为一种集体审美趣味的合成,其经典化历程反映出历代评论家、诗人、普通读者的心理与需求。刘琨的慷慨志士情怀、诗歌的清刚风骨等影响至今,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构依然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高莹[9](2007)在《闻鸡起舞 慷慨悲歌——论西晋诗人刘琨的经典化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闻鸡起舞"王成慷慨奇士:刘琨,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又是两晋之交与郭璞等并称的着名诗人。永嘉之乱是刘琨人生的巨大转折点。经典的形成在于过程。从二十四友到慷慨奇士的传奇经历赋予了刘琨愈加浓烈的爱国豪情。首(本文来源于《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期刊2007-01-01)
张丑平[10](2005)在《仕与隐的矛盾与选择——论西晋诗人的思想特征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晋士人中间,普遍存在着以隐逸为高的思想,但他们大多看中的是一种心神的超然无累,而不是想要真正栖遁山泽。西晋诗人们的思想感情则处于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在他们的诗歌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官宦生活的眷恋,一方面又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本文对西晋诗人的这种思想心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西晋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晋诗人的礼乐文化身份认同与"雅颂"诗学观相辅相成。从一定程度上说,"雅颂"诗学观是西晋诗人礼乐文化身份认同的诗学表征。"雅颂"诗学观基于《诗经》"雅颂"篇,倡导以正面颂赞为主、风格雅正的文学,承载着礼乐文化传统;西晋诗人的"雅颂"诗学观不仅形诸言语,还见于"补雅辞"行为。其兴起根植于西晋诗人的礼乐文化身份认同。西晋诗人的礼乐文化身份认同建构,则是西晋诗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西晋诗人群体共享的文化理念是外因,而其内化的主动性,如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则是内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晋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爱波.人生遭际与诗风转变——以西晋诗人刘琨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冯源.论西晋诗人的礼乐文化身份认同——以“雅颂”诗学观为中心[J].河南社会科学.2019
[3].顾农.超越时代的西晋大诗人张协[J].书屋.2019
[4].魏鸿钧.叁国、西晋诗人用韵的数理统计分析[J].语言研究集刊.2018
[5].米肖.西晋诗人——放大的自我[J].山西青年.2017
[6].王辉斌.鲍令晖及其诗歌述论——兼与西晋女诗人左棻比观[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
[7].李缪美.论西晋诗人“叁张”及其作品[D].西北大学.2008
[8].高莹,朱景晖.论西晋诗人刘琨的经典化历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9].高莹.闻鸡起舞慷慨悲歌——论西晋诗人刘琨的经典化历程[C].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07
[10].张丑平.仕与隐的矛盾与选择——论西晋诗人的思想特征之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