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体论文_张存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点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视点,体视,主观性,未完,状语,时态,动量。

视点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存玉[1](2019)在《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的视点体的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点体作为说话人观察情状内部时间结构的不同方式,涉及说话人、说话人的立足点、观察目标等因素。在认知参照点理论视角下,说话人在视点体形成过程中承担认知主体的功能。说话人选择体意义时需要基于一定的参照点,该参照点即情状的界限。基于该参照点,说话人以情状内部时间结构为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该目标进行观察。视点体的形成呈现了说话人对时间的认知过程,整个过程限定在辖域所设定的时间域内。也正是这些认知因素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心理路径,共同促成视点体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于秀金,彭芳[2](2014)在《汉语定量视点体的二维几何图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视点体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析:一是客观情状在时间轴上的时点或时段特征,二是客观情状在性状轴上的性状属性。定量视点体并非取决于现实中的客观情状,而是取决于发话者的观察视点。在语法表征上,定量视点体虽然受动词内在情状的制约,但也会改变动词的情状类型,体意义差异主要归因于句尾体助词"了"的隐现。以动量和时量实现的视点体有阶段性完成体和终结性完成体之分,前者指主观量实现但客观情状并未终结,后者指主观量实现和客观情状终结同步发生。以性状量实现的视点体包括状态持续体和状态起始体,"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句尾‘了’"能否表达状态起始体取决于述谓主体或隐含主体的性状量能否在二维几何图的性状轴上映射成一个量差级次。(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陈吉荣[3](2012)在《英语视点体汉译的正迁移现象与翻译共性——一项基于学生译文“了”、“着”的笔译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在不借助辞典等工具的情况下做课堂定时翻译,其译文能够真实体现学生瞬间的翻译决定。基于学生课堂定时笔译的调查表明,学生译文中"了"、"着"等英语视点体的翻译反映了学生翻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具体而言,含有完整体意义的一般过去时在译文"了"的使用中占绝对地位,其次是含有未完整意义的一般现在时的译文"了",而译文中"了1"和"了2"所占比例差异增大,说明学生语法意识的严谨和显化。译文中动词加上"着"的用法也表明学生在翻译中自觉的语法意识。通过分析视点体"了"和"着"汉译过程中的正迁移现象,不仅可以解释翻译语法显化、进一步验证翻译共性理论,而且使师生共同参与翻译认知学习,有利于翻译教学。(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潘静[4](2008)在《从原型批评的视点体庄子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之"道"是负载着华夏民族情感体验的原型,它是远古南楚文化精神遗存的"提炼"与"固化",楚地多重文化内质的浸润滋养凝筑了庄子之"道"原型的内核。它既是沟通原始先民与"当下"社会人的精神联系、跨越时间界限的桥梁,也是连接庄子个人情结与民族集体无意识、打通心灵空间的中介。庄子把对价值生命的探求落实到了对"道"的执着追求上,这一转换使"道"从自然本体转向了人格的自由本体,使庄子哲学从自然的本体论转向了人类的本体论。(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瞿云华,冯志伟[5](2008)在《汉语视点体的派生现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视点体的下位概念有未完整体、进行体、完整体、完成体。主要视点体标记有"着"、"正"、"正在"、"在"、"了"、"过"、"来着"、"来"、"来了"等。对双语语料库中抽取的汉英视点体对应语句的分析表明了汉语视点体的类型有时会发生变化,存在着派生现象。如:带有进行体标记"在"的句子不一定都是进行体,有时会是未完整体、完成体或完成进行体。这种派生现象的成因是汉语句子中存在着时间状语,这些具有词汇意义的时间状语对具有语法意义的"视点体标记+动词"产生了冲击作用,使汉语句子的视点体意义发生了变异,成为其他类型的视点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陈前瑞[6](2003)在《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笔者博士论文《汉语体貌系统研究》的一部分。根据Johanson(2000)的聚焦度理论,对汉语进行体或未完整体标记"着、正、正在、在、呢"的变异规律进行了重新解释,发现它们从左到右构成聚焦度由高到低的序列,该序列也正是主观性的序列,只是方向相反。笔者进而设想,聚焦度由高到低的不同,也反映了说话人在呈现客观事件时所持有的主观性的不同。(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03年04期)

陈前瑞[7](2002)在《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笔者博士论文《汉语体貌系统研究》的一部分。根据 Johanson(2000)的聚焦度理论,对汉语进行体或未完整体标记"着、正、正在、在、呢"的变异规律进行了重新解释,发现它们从左到右构成聚焦度由高到低的序列,该序列也正是主观性的序列,只是方向相反。笔者进而设想,聚焦度由高到低的不同,也反映了说话人在呈现客观事件时所持有的主观性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2-07-01)

陈兴义[8](1997)在《固定视点体视图最大图幅分析及其辅助计算作图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析体视视野着手,研究固定视点体视图的最大图幅。同时,依据体视投影原理,推导出一系列计算公式,并列出图表,以实现大幅面体视图的直接绘制。①(本文来源于《焦作工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李昌[9](1985)在《动态视点体视投影数学模型及叁维体视投影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电子计算机对固定视点体视投影数学模型的叁维象无畸变域及其二维投影域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其最大二维投影域为30.5cm×42.7cm.提出并建立了新型动态视点体视投影数学模型,其叁维象无畸变域及二维投影域较之固定视点体视投影数学模型广为扩展,在保持人体躯干位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其二维象无畸变域可达到水平±90°、垂直±90°的范围.最后叙述了利用动态视点体视投影数学模型绘制叁维投影面体视图的一般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工学院学报》期刊1985年04期)

视点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定量视点体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析:一是客观情状在时间轴上的时点或时段特征,二是客观情状在性状轴上的性状属性。定量视点体并非取决于现实中的客观情状,而是取决于发话者的观察视点。在语法表征上,定量视点体虽然受动词内在情状的制约,但也会改变动词的情状类型,体意义差异主要归因于句尾体助词"了"的隐现。以动量和时量实现的视点体有阶段性完成体和终结性完成体之分,前者指主观量实现但客观情状并未终结,后者指主观量实现和客观情状终结同步发生。以性状量实现的视点体包括状态持续体和状态起始体,"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句尾‘了’"能否表达状态起始体取决于述谓主体或隐含主体的性状量能否在二维几何图的性状轴上映射成一个量差级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点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存玉.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的视点体的形成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于秀金,彭芳.汉语定量视点体的二维几何图解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3].陈吉荣.英语视点体汉译的正迁移现象与翻译共性——一项基于学生译文“了”、“着”的笔译调查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

[4].潘静.从原型批评的视点体庄子之“道”[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瞿云华,冯志伟.汉语视点体的派生现象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6].陈前瑞.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

[7].陈前瑞.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C].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8].陈兴义.固定视点体视图最大图幅分析及其辅助计算作图法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7

[9].李昌.动态视点体视投影数学模型及叁维体视投影图[J].河北工学院学报.1985

论文知识图

沿Y轴方向的模型原图像(上行)与FD...网络视频传输系统示意图“时间状语+视点体标记+动词”....时间视点体与情状迁移情状作为...本文构建的汉英视点体系统用柱透镜分离多个视点的体视图

标签:;  ;  ;  ;  ;  ;  ;  

视点体论文_张存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