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动态之美的妙用

品德课堂动态之美的妙用

李梅梅河北省平山县岗南中学

品德课堂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是一门不断生成的课程。为此,品德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潜力,利用教学中的生成资料,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动态对话,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那么,如何使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得到充分激发和利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动力呢?

一、诱发生成,使生成“暗潮涌动”

要诱发课堂生的生成性资源,光剑使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的空间,营造开放的学习和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1、诱发生成,重在灵活重组教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使教材更开放,从而使教学过程留有更大的自由度,给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真实生活与教材文本的差异点、道德认识的分歧点等预留生成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入口,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诱发生成,重在尊重、理解学生

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平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达,真实自然地流露情感。

二、捕捉生成,为生成“推波助澜”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敏捷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不断重组从学生那里反馈而来的各种信息,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给予充分利用,为动态生成推波助澜。

1、捕捉生成,重在巧抓“学情”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有些生成并非来自课堂教学内容,而是来自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应从这些以外实践中寻找有价值的切入点,将其转变成为精彩的道德教育原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执教《诚实伴随你和我》这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谈论家长不诚实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这位学生却吞吞吐吐地讲不出来。原来他开小差已经好一会了。但这位学生还是勇敢地说出了其中的原由。于是,教师从这位同学的身上抓住了教育契机,首先表扬了该同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如果是他,会怎样做?”就这样,意外发生的情况巧妙地转化成课堂有用的资源,让道德体验更具实效。

2、捕捉生成,重在巧抓“分歧”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常常会对同一个道德问题产生不同的道德体验,甚至争论不休,教师要善于调控好道德争论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提升。

如执教《守信行动》这一课时,张明说:“他和小海使一对好朋友。上个星期,他们在学校玩的时候,小海一不小心将学校里的花盆打碎了。”这一切没有被别人发现,又害怕被老师批评,要求我为他保密。一直到现在,我还替他保守着这个秘密,可是细腻却仍然很矛盾,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教师抓住这个生成点,追问:“你们认为张明做得对不对?”有的同学说:“张明做得不对,讲信用也是要有前提的。”……在不断的争议中,学生既流露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又注意聆听了他人的观点。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中,在内心反复的思想碰撞中,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他们最终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3、捕捉生成,重在巧抓“错误”

品德课堂教学中,到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既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反思错误,及时纠正错误,充分挖掘蕴藏在“错误”中的价值。

如执教《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教师提问:“学了这一课,你打算怎样保护小动物呢?”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起了自己的打算。然而,其中一个同学这样谈到:“我要从今天开始起不再吃鸡、鸭、鱼了。”由于这位同学缺乏日常生活经验,他的观点与我们保护动物的一般观念显然使有差异的。此刻,教师便可抓住这个关键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像这一类的动物我们能不能吃?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吃这些动物是我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不能与保护有益动物混为一谈。

三、巧处生成,使生成“力挽狂澜”

处理好课堂中的生成,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要有敏锐的感觉,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反馈。我们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捕捉教学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而应进行恰当的价值引导,使生成“力挽狂澜”。

1、巧处生成,重在循循引导

面对学生生成的错误认识,教师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应循循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天南海北是一家》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的话题是:“台湾人民与我们的亲情能被一浅浅的海峡分割吗?”大家都讨论着:“不能分割”,然而有一位女生却说“能分割”。面对学生不同的分歧,教师不是简单给予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密切交往的各种事例,引发全班学生讨论,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我们和台湾人民的亲情事永远割不断的,一弯浅浅的海峡怎能分割得了呢?学生的认识就是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导中积极构建的。

2、巧处生成,重在层层挖掘

教师捕捉到课堂交流中生成的问题后,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思考,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道德认知,获得更为真切的道德体验。

如执教《遵守规则,贵在自觉》时,有位学生提出要监督班中不守规则的同学,不让他们有违反行为的时间。教师就顺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挖掘:这种做法对那些同学能真正奏效吗?如何使他们不用监督,而是发自内心地珍惜时间?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请他们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管好自己。”有的说:“可以请好朋友提醒他们……”深层的挖掘使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有了实质性的思考,课堂不再是表面上的热闹,而是使品德教育得到了真正落实。

3、巧处生成,重在及时评价

教师善于关注生成、调控课堂,也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如执教《生活处处讲安全》一课时,老师问道:“你们打算以后怎样注意安全?”一个学生说:“我打算以后除了上学尽量少出门,自己在家里玩儿”。教师面对这样的生成性问题,没有让其稍纵即逝,而是进行了适当的引导。教师首先这样评价:“我是个知道注意安全的孩子,但你的说法值得争议。”然后引导他珍惜时间不能单纯地这样做,而是要讲究合理安全、劳逸结合。由于这样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特别认真,也想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许多好办法。

标签:;  ;  ;  

品德课堂动态之美的妙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