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迁移转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污水处理,逸度,苯环,氮素,芳香族,电动力学。
迁移转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邓志群[1](2019)在《EK/漆酶联用对土壤中菲的迁移转化及数学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力学(Electrokinetic,EK)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原位土壤修复技术,目前EK技术的一些组合技术正逐渐被人们关注。本文首先研究了电场作用下菲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并选取影响菲迁移转化的主要因子:电渗流、电迁移、对流和弥散。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推导出土壤中菲迁移/转化的控制方程,结合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构建了EK作用下土壤中菲的迁移模型以及EK/漆酶作用下土壤中菲的迁移转化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在EK体系下,根据质量守恒及电荷守恒的原理,开发了一种新的模型—M4EKR。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模型的相关参数、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5.3中的流体流动、化学物质传递和电化学模块对土壤菲的迁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菲的浓度分布均呈“碗状”;在最佳条件(EK电压为2 V?cm~(-1),土壤孔隙率为0.48)下,菲的最大迁移率为44.35%;将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比对,二者趋势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模型运用于EK修复菲污染土壤是可行的。(2)在EK/漆酶体系下,基于迁移模型添加了新的模块-化学反应工程,并选取了电压、孔隙率和漆酶浓度叁种控制因素对菲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同时对菲的迁移转化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与EK体系中菲的浓度分布类似,均呈“碗状”分布;在最优条件下,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中菲的最大转化率分别为61.1%和54.15%;实验结果证明漆酶浓度对菲的迁移转化模型中转化部分的贡献较大;将实验结果与模拟进行比对,两者趋势大体一致,证明了该模型运用于EK/漆酶修复菲污染土壤是适用的。(3)结合两种体系下的研究结果,发现菲转化的主导作用是漆酶的催化氧化,而与EK中两极附近的电解作用无关,采用GC-MS分析,通过与质谱图库对比,确定了菲的转化产物和转化途径为9,10-菲醌→2,2’-联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书新[2](2017)在《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模型的解析解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是我国宝贵的淡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类对地下水环境的破坏,导致地下水污染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有加重发展趋势。造成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叁氮”污染作为地下水污染的典型污染源,一直备受关注。防止“叁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是控制或改变地下水“叁氮”的迁移,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一是通过数学模型对其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目前,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研究大多采用数值法来进行模拟预测。虽然数值法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但既耗时又昂贵,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而采用解析法进行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研究,虽然适用的条件没有数值模型广泛,但其对数据要求相对较低,计算工作量小,操作使用简单易行。现在求解“叁氮”迁移转化的解析模型是将叁者分开以单物种进行解析求解,这样忽略掉“叁氮”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是基于耦合多物种迁移转化问题将“叁氮”耦合在一起获得其解析解,为研究“叁氮”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本文以李官堡水源地研究区为基础,首先建立了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模型,其次求得该模型的解析解,最后进行简单应用。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和准备知识。第叁章首先在水文地质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拉普拉斯变换和线性变换对模型进行解析求解。第四章基于求得的解析解,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对模型参数进行灵敏性分析。(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佳韵[3](2017)在《降雨条件下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转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农田土壤侵蚀及大量投入化肥造成的氮、磷等养分随地表径流向水体的迁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暴雨造成的地表径流带走了颗粒态和水溶态的养分,对农田造成了直接损害,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和化肥利用率,还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进而引发河湖等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据2010年国家叁部委联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我国农业污染源年排放总氮270.46万t,总磷28.47万t,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7.2%和64.9%,农业污染源已成为污染源中的主体。为了研究降雨条件下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制定可实施的合理的农业施肥用水方案,以减少面源污染的发生,我们选取上海市青浦区水利技术推广试验站(31°12’N,121°08’E)的一块裸地为研究小区,制定实验方案,研究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氮素随表径流流失特征,并建立模型定量描述及预测氮肥随地表径流流失量及浓度。2014年8月13日、22日、29日分别开展了3次田间模拟降雨径流试验,编号分别记为0813、0822、0829事件,降雨高度均为1 m。实验步骤主要包括松土、施肥前取样、施肥、人工降雨、取径流样、试验结束后取土以及水化学分析等。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一维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机理模型。该模型吸取Gao等(2004)所建立的基于土壤侵蚀的降雨作用下的溶质溶出模型,将研究实验小区的土壤分为叁部分。从上到下依次为,积水径流层、交换层和土壤层。模型考虑到的各氮素间的反应包括尿素水解作用、氨氮硝化以及硝氮反硝化作用。这叁种氮素间的反应在模型中用一阶动力学参数来表示。模型建立后,为了得到模型的数值解,通过有限差分和伽辽金有限元的方法进行离散,修改hydrus源代码,经过反复的调试(部分参数值的选取要在原值的基础上反复调整),预测出不同降雨强度以及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氮肥的流失量,为高效合理施肥,减少面源污染提供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宫亚坤[4](2017)在《傍河型水源地叁氮迁移转化预测模型的一类参数反演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地下水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说明了主要研究的内容.沈阳以傍河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研究区内存在“叁氮”污染问题.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傍河型水源地叁氮迁移转化预测的数学模型,对目前用于求解逆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选择了用遗传算法、同伦算法计算研究区内硝酸盐氮弥散系数,并用该系数对研究区硝酸盐氮的迁移进行模拟.为建立浑河流域沈阳段水源地“叁氮”迁移转化模型,预测地下水系统中“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初始参数.结果表明,用遗传算法、同伦算法求解该研究区的模型参数是可行有效的.这两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污染物迁移模型的参数识别.(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博[5](2016)在《污水处理厂中PACs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归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苯环芳香族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PACs),由于其潜在的生物毒性以及生物富集性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污水处理厂作为有机污染物质的一个重要的汇,收集了大量的PACs,这些污染物质在污水处理厂中通过污泥吸附、挥发等过程去除,可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本文利用对污水处理厂的长期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结果对PAC在污水处理厂中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以及在各环境介质中的归趋做出系统研究。采集了2011~2016年污水(进水和出水)以及污泥样品,对两类典型PACs(PAHs和BFR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为模型的验证提供数据支持。监测结果表明,进水、出水和污泥中Σ16PAHs平均浓度分别为6 490 ng/L、989 ng/L和8 970 ng/g dw。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处于较高的浓度水平。进水、出水以及污泥中Σ13PBDE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52 ng/L、16.2 ng/L和503 ng/g dw,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进水、出水以及污泥中NBFRs的浓度水平分别为24.5~107 ng/L,0.95~20.3 ng/L和305~1 202 ng/g dw。为揭示PAHs和BFRs在污水处理厂中多介质分配规律,估算了各分配途径占比。计算结果表明,Σ16PAHs总的去除率为68.0%,其中污泥吸附占40.2%,另外通过污泥的生物降解以及挥发途径去除的占27.8%。PBDEs和NBFRs的去除率分别为89.3%和76.2%,其中通过污泥吸附排出量为57.7%和57.0%,通过挥发、生物降解以及其他迁移转化途径从污水处理厂中去除量分别为31.6%和19.2%。为探索PACs在污水处理厂中可能的环境行为,以Microsofte Excel 2010为平台开发了包括污水、污泥、大气和土壤四类环境介质的污水处理厂环境多介质逸度模型。运用PAHs和BFRs的模型模拟结果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际监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为提高模型的计算能力对模型进行了软件化,同时构建了初始参数数据库、模拟结果数据库、实际监测数据库。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整体分析了有机污染物质在各介质中的占比与各物化参数之间的关系,拟合结果表明,污泥吸附占比、生物降解占比以及挥发占比与相关参数的多元线性拟合均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污泥吸附占比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结合模型模拟数据库和实际监测数据库分析发现,只有很少部分PACs类化合物在污水处理厂中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真正意义上从环境中去除,其降解率在50.7%~86.1%之间。饱和蒸汽压约在>158 Pa的化合物有一部分通过挥发的途径从污水处理厂中去除,挥发占比约为2.8~9.7%。log Kow、log Koc、log Koa值在4.5~12.6、4.2~11.8和7.5~21.5,溶解度在4.0×10-9~2.6×10-1 g/L的范围内化合物主要通过污泥吸附的途径从污水处理厂中去除。分配系数log Kow、log Koc、log Koa值范围在<4.0、<4.0以及<6.5的范围内,水中溶解度>10 g/L的污染物质主要通过出水排出污水处理厂。总结PACs在污水处理厂各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为预测新型化合物的环境归趋,评估有毒化学品生态风险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小丹,凤蔚,王文科,曹玉清,夏雨波[6](2015)在《基于HYDRUS-1D模型模拟关中盆地氮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西关中盆地为研究区,利用HYDRUS-1D软件构建土壤水分运移模型、作物根系吸水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模拟了"叁氮"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1)作物根系吸水吸氮规律一致,且主要吸收氨氮形式的氮素,吸收率为35%;2)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更容易被淋失到地下水中,且主要以硝态氮为主;3)不同包气带岩性对"叁氮"向下迁移的速率和迁移量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杨永健,侯军,王德云[7](2015)在《泄漏油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管道泄漏可能污染地下水,为有效控制和修复油污对地下水的污染,许多学者针对油污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模型开展了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国内起步较晚,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软件模型的开发方面。油污进入地下水后会发生对流弥散、吸附、降解、挥发等过程,即迁移转化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受油品自身特性的影响,还受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建议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出适合国内实际情况的方法和模型。(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15年09期)
马宏璞[8](2015)在《锑矿堆放区重金属锑淋溶释放规律及其在土—水界面环境下迁移转化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对锑及其化合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过量的开采导致锑矿堆放区大量尾矿堆积,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导致露天堆放的尾矿在受到降雨或者融雪的侵蚀作用下会释放大量的锑元素。这些锑元素会随着雨水的径流、渗透作用进入土壤及周围河流中,对锑矿区周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本论文以湖南冷水江锑矿堆放区为研究对象,对堆放区各类废弃物中锑的释放规律及其在土-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研究,并对整个堆放区的污染释放量进行预测。对冷水江锑矿堆放区进行现场踏勘,占整个堆放区数量最多的叁种废弃物(冶炼渣、尾矿砂、废矿石)分别进行取样。针对叁种废弃物对锑的最优释放条件和在自然条件下影响废弃物释放锑元素的因素进行室内动、静态淋溶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条件下,叁种废弃物中冶炼渣的锑释放量最大,废弃物的粒径、雨水的p H、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等均对废弃物中锑的淋溶释放有影响。其中雨水的p H在中性条件下锑元素释放量最大,而在弱酸条件下释放量比较小;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锑元素的释放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然后再升高的趋势。对锑的释放机理进行研究,锑的淋溶释放过程主要是物理冲刷和化学氧化反应的共同作用。建立锑元素的释放动力学模型和淋溶释放量模型,对堆放区的年释放量和平均释放浓度进行预测。通过对堆放区土-水界面环境下锑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堆放区土-水界面锑元素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有对流弥散、淋溶释放和土壤吸附叁种,其中对流弥散作用是迁移转化的主要方式。建立适合锑矿堆放区土-水界面的迁移转化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来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对在迟滞因子影响下饱和土壤渗流过程中渗透速度μR和纵向弥散系数DR参数进行率定。并对方程进行土柱实验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方程拟合验证,拟合相关系数为0.9715。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锑矿堆放区土-水界面中锑的迁移转化过程,为研究区域环境中锑的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26)
廖桓[9](2015)在《城镇化区域水体内分泌干扰物迁移、转化和归趋模型综述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快速城镇化区域的特殊性,在城镇化之前区域水体所接受的污染源主要为面源污染以及分散的小型污水厂处理水排放,经过快速城镇化发展之后污染源的输入主要为大型污水厂的集中处理水排放。虽然污水厂处理污水为达标排放,但由于大型污水厂的处理水排放量大且集中,远远超过了受纳河流的自净能力加之城镇化区域河流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自我调节能力差的特点,快速城镇化区域河流的污染控制已迫在眉睫。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即EDCs)”的巨大危害在于它具有脂溶性、毒性,即使微小的量也能在体内干扰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在EDCs的长期作用下严重者会导致生物体的畸变、死亡,最终可导致生物的灭绝。在长江、嘉陵江等我国主要河流中均已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鱼类雌雄同体等异常现象,通过食物链的循环内分泌干扰物最终会进入人体体内,对人体带来伤害。因此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控制已迫在眉睫。如今国内外对于河流内内分泌干扰素的研究非常重视,与此相关的课题也非常多,但大多数研究为对内分泌干扰物的实验室检测研究,这与城市河流污染管理所需的快速、有效同时兼有预测功能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软件模型模拟不仅能快速有效的对目标河流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控,还能对污染风险进行预测,是河流水质管理的发展趋势。目前内分泌干扰物种类繁多、体系庞大,不同类的内分泌干扰物所使用的软件也甚为不同,还有一些内分泌干扰物缺乏模拟软件。因此结合内分泌干扰物与快速城镇化区域两个关键词,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为两个方面分别为:1、对已有的内分泌干扰物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分类总结并对个别模型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比较筛选,本课题选取8类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分别是:QUAL模型体系、WASP模型体系、EFDC模型、HSPF模型、SMS-RMA4、MIKE模型体系、不确定模型体系以及部分学者研究的针对不同特殊污染物的模型。2、查阅国外大量资料对尚未有成熟模型的内分泌干扰物——类固醇类雌激素进行模型综述研究,结合国外研究学者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提出类固醇类雌激素迁移转化和归趋模型的初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研究要点。(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吴志强[10](2015)在《傍河型水源地“叁氮”迁移转化模型的特征有限体积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傍河型水源地是北方典型水资源之一。是北方地区最常见的开采利用水源,它具有河流补给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河流污染,致使地下水的水质加剧恶化。本文选取辽河作为研究区,建立地下水流场模型,并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模型求解,但由于模型是非线性方程,计算较繁琐,所以在离散前需要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对离散得到的线性化方程组预估校正,得到与实际测量数据拟合较好的数值结果。其次,在流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傍河型水源地“叁氮”迁移转换模型,通过离散求解,得到“叁氮”的分布规律,计算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普遍不好,研究区域的氨氮污染主要源自浑河的补给;硝氮污染源自粪便污水、土壤铵、氨肥叁部分,其中地表污染所占比例不大,污染主要源于外来地下水径流的补给。(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迁移转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水是我国宝贵的淡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类对地下水环境的破坏,导致地下水污染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有加重发展趋势。造成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叁氮”污染作为地下水污染的典型污染源,一直备受关注。防止“叁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是控制或改变地下水“叁氮”的迁移,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一是通过数学模型对其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目前,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研究大多采用数值法来进行模拟预测。虽然数值法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但既耗时又昂贵,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而采用解析法进行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研究,虽然适用的条件没有数值模型广泛,但其对数据要求相对较低,计算工作量小,操作使用简单易行。现在求解“叁氮”迁移转化的解析模型是将叁者分开以单物种进行解析求解,这样忽略掉“叁氮”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是基于耦合多物种迁移转化问题将“叁氮”耦合在一起获得其解析解,为研究“叁氮”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本文以李官堡水源地研究区为基础,首先建立了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模型,其次求得该模型的解析解,最后进行简单应用。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和准备知识。第叁章首先在水文地质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拉普拉斯变换和线性变换对模型进行解析求解。第四章基于求得的解析解,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对模型参数进行灵敏性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迁移转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邓志群.EK/漆酶联用对土壤中菲的迁移转化及数学模型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9
[2].张书新.地下水“叁氮”迁移转化模型的解析解及其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7
[3].李佳韵.降雨条件下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转化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4].宫亚坤.傍河型水源地叁氮迁移转化预测模型的一类参数反演方法[D].吉林大学.2017
[5].李博.污水处理厂中PACs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归趋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6].王小丹,凤蔚,王文科,曹玉清,夏雨波.基于HYDRUS-1D模型模拟关中盆地氮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5
[7].杨永健,侯军,王德云.泄漏油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模型[J].油气储运.2015
[8].马宏璞.锑矿堆放区重金属锑淋溶释放规律及其在土—水界面环境下迁移转化模型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9].廖桓.城镇化区域水体内分泌干扰物迁移、转化和归趋模型综述研究报告[D].重庆大学.2015
[10].吴志强.傍河型水源地“叁氮”迁移转化模型的特征有限体积法[D].长春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