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五大臣论文-潘崇

清末五大臣论文-潘崇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末五大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大臣出洋,端方,寰球中国学生报,学额,剑桥大学,中国教育发展,吴芝瑛,预备立宪,康奈尔大学,女子体操

清末五大臣论文文献综述

潘崇[1](2019)在《清末五大臣出洋与教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考察教育理念1905至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考察适逢科举停废之际,旧教育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教育体制尚在筹谋酝酿之中。作为奏废科举重要参与者的考察政治大臣之一端方,在出洋之前曾这样描述其时民智状况:“今日民智犹湮,一乡之中愚者百,不愚者一(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9-11-28)

林辉锋[2](2014)在《清末五大臣出洋内幕》一文中研究指出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派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出洋考察政治的上谕。同月27日,又加派绍英随同出洋考察。 出洋考察是满汉重臣们的“共识” 1964年4月,李宗侗所撰《五大臣出洋与北京第一颗炸弹》在台湾《传记文学》(第四(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4-11-27)

潘崇[3](2014)在《外国媒体对清末五大臣出洋的观察与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遣派王公大臣随带人员出洋考察的谕旨,史称"清末五大臣出洋"。五大臣出洋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西方宪政文明,为清政府能否乃至如何推行宪政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各国报刊媒体普遍对这一极有可能影响清朝政治走向的考察团给予密切关注。本文即本着清末中国政治走向与外论回应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分析外论对考察团"形象"以及中国改革新面貌的宣扬,另一方面分析外论对清末宪政改革的评论,总结外论对清末宪政改革的基本态度、对中国政治走向的判断和期许,从而揭示清末宪政改革初期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五大臣出洋在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14年04期)

潘崇[4](2014)在《袁世凯与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亦谈清末袁世凯宪政改革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潘崇[5](2014)在《科举废除前新政人才结构透视——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带76名随从人员,他们普遍关心时政且学有专门,是科举废除前清政府特别倚重的新政人才一次重要的集体亮相。这一群体新旧教育背景者皆有,并且取得功名者并不排斥接受新式教育,非科举入仕者亦不在少数,展示出科举废除前新政人才呈现新旧教育背景并立的格局,也展示出科举废除前相当数量读书人的教育选择和观念倾向已趋于多样化。上述现象的出现,既是科举停废、新式教育发展的产物,也体现了新政改革对读书人的影响以及读书人积极入世的使命感。由于随从人员处在新旧知识结构转型的历史时期,其学力水平存在诸多不足,清末宪政改革面临的人才困境于此可见一斑。(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潘崇[6](2013)在《科举废除前新政人才结构透视——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戊戌时期废八股、改试策论到新政时期分科递减以至科举最终废除,清末科举停废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读书人在这一时期如何进行教育选择,观念有何转向,人才结构在科举废除前呈现何种状态,仍有必要进行更细致的实证研究。~①1905~1906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带的76名随从人员,大部分在25~40岁之间,他们是科举废除前清政府特别倚重的新政人才的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期刊2013-11-01)

潘崇[7](2013)在《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近代中外教育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其主要使命是考察各国宪政制度,同时由于国内科举制度甫停,考察团对各国教育事业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考察团归国后关于教育发展的建言,对于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尤值一提的是,考察团争取到留学学额、载泽等考察政治大臣还被英国高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成就了近代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总之,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在近代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同时亦说明,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除了侵略和反侵略主题之外,尚有正常的国家关系和文化交流之内容。(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宫凯[8](2013)在《试析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的民众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晚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发端,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是清末民初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此事件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面对此种严峻的政治局面,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被迫开始了立宪改革的尝试。(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3年13期)

陈丹[9](2013)在《清末五大臣出洋与美国人的中国观:以美国报刊中戴鸿慈、端方使团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人的中国观受到传教士的影响极大;传教士的理解和感受,给美国人的中国观奠定了基调,是美国人中国观的间接来源。五大臣对美国的访问及考察活动,给美国人带来一次直接了解中国人及中国的机会。此次考察,正处于美国人中国观的转变时期。美国报刊对五大臣活动的报道,是此时美国人中国观的具体展示,同时,五大臣对美国的访问,也是促使美国人中国观转变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国学》期刊2013年00期)

马光祥[10](2012)在《清末五大臣宪政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维新运动遭到镇压,立宪思想得到传播,晚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主要系宪政考察。五大臣统一形成了初步的宪政思想,君主立宪、地方自治、官制改革是主要内容,尽管没有得到实施,却使得立宪思想广为传播,宪政思想深入人心,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2年15期)

清末五大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派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出洋考察政治的上谕。同月27日,又加派绍英随同出洋考察。 出洋考察是满汉重臣们的“共识” 1964年4月,李宗侗所撰《五大臣出洋与北京第一颗炸弹》在台湾《传记文学》(第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末五大臣论文参考文献

[1].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与教育考察[N].团结报.2019

[2].林辉锋.清末五大臣出洋内幕[N].团结报.2014

[3].潘崇.外国媒体对清末五大臣出洋的观察与反应[J].历史档案.2014

[4].潘崇.袁世凯与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亦谈清末袁世凯宪政改革态度[J].保定学院学报.2014

[5].潘崇.科举废除前新政人才结构透视——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为例[J].近代史研究.2014

[6].潘崇.科举废除前新政人才结构透视——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为例[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2013

[7].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近代中外教育交流[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宫凯.试析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的民众认同[J].兰台世界.2013

[9].陈丹.清末五大臣出洋与美国人的中国观:以美国报刊中戴鸿慈、端方使团为中心[J].华中国学.2013

[10].马光祥.清末五大臣宪政思想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2

标签:;  ;  ;  ;  ;  ;  ;  ;  ;  ;  

清末五大臣论文-潘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