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保育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种群,西藏,山溪,修水,措施。
保育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段明政,图力古尔[1](2019)在《蒙古白丽蘑保育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白丽蘑Leucocalocybe mongolica (S. Imai) X.D. Yu YJ.. Yao(原名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S. Imai),是蒙古高原特有物种,通常以蘑菇圈的形式生长在羊草草原上,为珍稀的食药用菌,近来其种群急剧减少,属濒危物种。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蒙古白丽蘑基因组大小为49.58Mb,组装Contig为26个,Contig N50大小为3.6Mb, GC含量为47.06%,共预测出11599个基因,在与口蘑科参考基因组比对发现蒙古白丽蘑具有最少的编码基因数量,同时特异性缺少CDS长度低于1000bp以下的编码基因。在基因家族分析中显示蒙古白丽蘑具有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分子钟显示蒙古白丽蘑较松口蘑分歧时间约为8500余万年,该结果支持蒙古白丽蘑划出口蘑属。通过比对灰盖鬼伞Coprinopsis cinerea的交配型基因,定位了蒙古白丽蘑的交配型基因座位,根据结果推断蒙古白丽蘑为四极性异宗配合物种,鉴定到交配型基因13个,其中Mating loci A具有2个亚基因座,Mating loci B座位具有6个受体基因与2个推断的信号素基因。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蘑菇圈真菌多样性研究显示,蘑菇圈上土壤真菌多样性较圈外具有较大区别,其中在蘑菇圈内发现镰刀菌属(Fusarium)、赤霉属(Gibberella)等类群含量明显超过圈外含量,这为我们解释蘑菇圈绿草环植物高大带来了新的洞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发现了以前没注意到过的新的蒙古白丽蘑致濒因素。(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陈怡超[2](2018)在《海南杜鹃保育生物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 Merr.)是中国特有植物,仅发现在海南和广西海拔200~700m的山区溪流沿岸。海南杜鹃兼备高观赏价值和稳固河岸的生态功能,且分布海拔低,是海南极具开发应用潜力的野生花卉资源。目前,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加上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野生海南杜鹃的野外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其种群规模在不断变小。本课题通过研究海南杜鹃在野外溪流河岸带的分布特征、种群动态及其人工繁殖技术,为野生海南杜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海南杜鹃在溪流弯道明显比直线河道有着更多的个体;弯道凸岸的种群结构呈增长型,凹岸基本呈衰退型;凸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种群基本呈增长型,凹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则出现断龄现象;距离弯顶位置或河岸越远,各龄级海南杜鹃种群个体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2)在2×2m尺度下,弯道凸岸及其下游的海南杜鹃主要呈聚集分布、上游趋向呈随机分布,凹岸及其上下游则均呈随机分布。海南杜鹃分布的山区河岸带水流较快、坡度较大,可能是导致弯道凹岸个体较少、种群呈衰退型的主要原因。(3)赤霉素浸种能有效提高海南杜鹃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用400 mg/L赤霉素浸种24小时发芽率达到最高76.33%;海南杜鹃种子在pH为6.5的培养环境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4)IBA能有效提高海南杜鹃的扦插生根率,600mg/L BA处理插穗600s,并插入基质2(园土:椰糠:珍珠岩=1:1:1),生根率达到本试验最高90.0%,最长不定根长达2.1cm;激素种类显着影响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率,基质显着影响最长不定根长。(5)本试验采用海南杜鹃种子为外植体建立无菌材料。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1.0mg/LIBA+0.2mg/LTDZ,平均增殖倍数达5.05;最佳壮苗培养基为 WPM+0.4mg/LIBA+0.2 mg/LTDZ+1%AC,一个月生长量达最高 0.96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WPM+1.0 mg/L IBA +1.5 mg/L NAA,生根率达94.44%,平均生根数量达23.48。(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卢志洪,林鲸,刘良源[3](2016)在《修河源区碧凤蝶生物学特性观察和保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碧凤蝶(Papilio bianor Cramer)系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凤蝶科Papilidae凤蝶属Papilio Linnaeus的一种体型较大的蝴蝶(仅次于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结合贾凤海同仁的饲养观察和笔者数年对蝶类的研究,阐述其生物学特性和利用思考。(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陈娟,范继才,卢昌泰,赵波[4](2015)在《濒危树种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生物学特征及保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峨眉山,野生植物仅存20余株,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的保护植物。本文阐述了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生存现状、种群分布及群落特征,分析了其现有的保护措施、保育繁殖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其濒危原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途径,为未来合理开发利用峨眉拟单性木兰资源提供依据,同时对峨眉拟单性木兰科研、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陈伟[5](2013)在《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种质资源保育中心落户四川》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种质资源保育中心落户四川,该中心由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叁方合作共建。家蚕种质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是蚕茧生产和丝绸工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家蚕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保障我国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蚕业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蚕种质资源保育中心设在四川省苏稽蚕种场,主要承担家蚕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与开发工作。该中心已收集保存家蚕种质资源589份,包(本文来源于《四川蚕业》期刊2013年02期)
沈峥华,侯海兵,张玉武,吴橙[6](2010)在《贵州寒兰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寒兰原生地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掌握了寒兰的生长规律、生成条件,对土样及伴生的多种植物进行了取样测定、鉴别,在试验地进行了科学的土壤配制和栽培环境的改善。在栽培管理方面,我们主要注意它的病虫害防治和施肥,提高了寒兰的成活率、发苗率、开花率,为今后贵州寒兰的保育与规模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马和平,兰小中,卢杰[7](2008)在《西藏八角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阐述西藏八角莲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化学以及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西藏八角莲濒危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保育措施。(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08年04期)
马和平,兰小中,李春燕[8](2008)在《濒危药用植物西藏八角莲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八角莲含有木脂素、鬼臼脂素等物质,是重要的抗癌药物前体物来源物种,现正处在濒危状态,已被列为国家叁级保护植物。该文全面阐述了西藏八角莲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包括外部形态、地理分布、生态学和群落学特性、繁殖生态学、植物化学以及细胞学和内生真菌等研究,最后分析了引起西藏八角莲濒危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保育措施和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08年04期)
易祖盛,刘汉生,巫锦雄,邓国斌[9](2006)在《野生唐鱼的生物学和保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于2003年9月在广东从化市发现首例野生唐鱼后,作者与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从化市水产局等单位先后在从化的另外几个地方陆续发现了7个野生唐鱼的分布点。野生唐鱼呈点状分布,种群数量在1万到2万之间,总计约有野生唐鱼10万左右,种群数量随水体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0-01)
李忠超,王小兰,葛学军[10](2005)在《濒危药用植物桃儿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桃儿七为重要抗癌药物前体物来源物种,现正处在濒危状态,已被列为国家叁级保护植物。本文全 面地综述了桃儿七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外部形态、地理分布、系统位置、生态学和群落学特性、发育生物学、繁 殖生物学、植物化学、细胞组织培养和内生真菌研究以及遗传学等研究。最后分析了引起桃儿七濒危的原因, 并提出了具体保育措施和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5年02期)
保育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 Merr.)是中国特有植物,仅发现在海南和广西海拔200~700m的山区溪流沿岸。海南杜鹃兼备高观赏价值和稳固河岸的生态功能,且分布海拔低,是海南极具开发应用潜力的野生花卉资源。目前,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加上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野生海南杜鹃的野外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其种群规模在不断变小。本课题通过研究海南杜鹃在野外溪流河岸带的分布特征、种群动态及其人工繁殖技术,为野生海南杜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海南杜鹃在溪流弯道明显比直线河道有着更多的个体;弯道凸岸的种群结构呈增长型,凹岸基本呈衰退型;凸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种群基本呈增长型,凹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则出现断龄现象;距离弯顶位置或河岸越远,各龄级海南杜鹃种群个体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2)在2×2m尺度下,弯道凸岸及其下游的海南杜鹃主要呈聚集分布、上游趋向呈随机分布,凹岸及其上下游则均呈随机分布。海南杜鹃分布的山区河岸带水流较快、坡度较大,可能是导致弯道凹岸个体较少、种群呈衰退型的主要原因。(3)赤霉素浸种能有效提高海南杜鹃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用400 mg/L赤霉素浸种24小时发芽率达到最高76.33%;海南杜鹃种子在pH为6.5的培养环境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4)IBA能有效提高海南杜鹃的扦插生根率,600mg/L BA处理插穗600s,并插入基质2(园土:椰糠:珍珠岩=1:1:1),生根率达到本试验最高90.0%,最长不定根长达2.1cm;激素种类显着影响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率,基质显着影响最长不定根长。(5)本试验采用海南杜鹃种子为外植体建立无菌材料。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1.0mg/LIBA+0.2mg/LTDZ,平均增殖倍数达5.05;最佳壮苗培养基为 WPM+0.4mg/LIBA+0.2 mg/LTDZ+1%AC,一个月生长量达最高 0.96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WPM+1.0 mg/L IBA +1.5 mg/L NAA,生根率达94.44%,平均生根数量达23.4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育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1].段明政,图力古尔.蒙古白丽蘑保育生物学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2].陈怡超.海南杜鹃保育生物学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8
[3].卢志洪,林鲸,刘良源.修河源区碧凤蝶生物学特性观察和保育[J].江西科学.2016
[4].陈娟,范继才,卢昌泰,赵波.濒危树种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生物学特征及保育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15
[5].陈伟.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种质资源保育中心落户四川[J].四川蚕业.2013
[6].沈峥华,侯海兵,张玉武,吴橙.贵州寒兰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育研究[J].贵州科学.2010
[7].马和平,兰小中,卢杰.西藏八角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育措施[J].福建林业科技.2008
[8].马和平,兰小中,李春燕.濒危药用植物西藏八角莲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育措施[J].江苏林业科技.2008
[9].易祖盛,刘汉生,巫锦雄,邓国斌.野生唐鱼的生物学和保育[C].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06
[10].李忠超,王小兰,葛学军.濒危药用植物桃儿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育措施[J].广西植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