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商企抢抓异地商机(论文文献综述)
邓洁[1](2018)在《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金融快速兴起,迅猛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与业态,互联网金融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在融资、支付、投资等方面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深刻与广泛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及其商业银行的对策与措施。本项目以建设银行HY分行为例,探讨基于互联网金融,建设银行分行智慧化转型与发展。首先对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带来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商业银行智慧化转型的重要原因,结合互联网金融从理论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确定商业银行智慧化转型的可行性。然后探究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发展实践,通过分析建设银行HY分行现有内部资源能力和智慧化发展实践,确定当前建设银行HY分行的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融合策略,智慧化转型发展是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压力下的创新行为,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发展实践结果进行统计和研究,进而确定其智慧化发展瓶颈。最后对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进行研究,先确定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目标,然后结合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确定智慧化转型策略,并确定策略实施的重点工作。研究对大型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结合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发展符合大型商业银行特征的智慧化银行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毛小阳[2](2018)在《甘肃联通创新业务沃云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信业作为我国科技支柱产业之一,其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丰富生活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电信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4G时代,移动固网个人市场已近饱和,增长进入低速区。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作为高价值的集团客户市场,必将成为通信运营商争夺的重要焦点。而云计算作为通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业务之一,对通信运营商移动与固网业务的发展带动巨大,已成为给运营商带来规模收入的重要市场。“沃云”是中国联通旗下云计算业务品牌。甘肃联通沃云业务发展起步较晚、业务推广还不太成熟,因此,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以正确的营销思想指导销售实践,对甘肃联通沃云业务快速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对提升集团客户市场信息化份额占有率和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甘肃联通沃云业务的市场营销作为研究样本,针对甘肃联通沃云业务营销及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助管理学相关理论和研究工具以及本人在公司管理运营中的实践经验,为甘肃联通沃云业务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本文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对甘肃联通沃云业务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多角度分析,并通过SWOT分析法指出甘肃联通发展沃云业务的机会、威胁、优势与劣势;其次,对甘肃联通沃云业务及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当前沃云业务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再次,结合STP营销理论,对甘肃联通沃云业务进行了市场定位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状,运用7Ps营销组合理论,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人员、过程与有型展示七个维度制定出甘肃联通沃云业务营销发展策略。本文对甘肃联通沃云业务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电信行业云计算业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己平[3](2011)在《消退与振兴 ——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变迁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绝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系统行为,或者说,东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既是振兴的内容,又是振兴的动力。然而,在探索东北区域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人们“就经济论经济”,往往习惯于从有形的“物”中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执着于用“经济增长”的思维来解决东北“社会停滞”的难题,热衷于用“经济中心”的理念来引导东北“全面转型”的议题,将目光聚焦在体制、机制、资金、资源、人才等正式制度和经济因素上,从这些经济要素中寻找“东北失落”的原因,并且围绕经济要素“做文章”,而对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非制度层面视而不见或不够关注,如此这般,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沉重、发展步伐停滞,长期以来一直困于投入、改造、转制和调整的经济怪圈之中。反观和发掘“东北现象”及“新东北现象”的深层诱因,不难发现,体制机制的阻滞效应、官僚本位的闭锁效应、人才匮乏的短板效应、资源枯竭的约束效应等均不容回避,而且,东北文化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推力和阻力亦不能等闲视之。如果一个区域没有进步、厚重、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底蕴,就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顺利转型和跨越发展,反之,也可能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深层制约因素。其中,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深沉积淀尚未得到挖掘、激活和利用,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秘”原因。因而,我们应该将时空、历史、文化维度纳入到对东北社会转型的思考框架之中,跳出“经济中心”的单向逻辑,以提升移民创业文化为切口,以振兴东北人精神为关怀,重新认识东北社会振兴的历史文化过程。这就是本文的思考脉络和理论关照。依据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将东北创业文化的发生、养成与演化分成三个阶段:即186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实施三十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发展型”移民创业文化。从本质意义上说,“闯关东”移民创业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无论是基于国家和政府的大共同体,还是基于村落和宗族的小共同体,这些原乡的社会组织都已无法为移民提供应有的社会保护和福利支持,移民不得不离乡创业、另谋生路。换句话说,关内移民“闯关东”创业,是“国家积弱”、“社会涣散”背景下民众自发的自我保护行为。晚清至民国时期,闯关东移民的生存型创业,其基本动因源自当时社会的生存压力。战乱的频发、社会的混乱、生计的压迫并不允许这些移民仔细评估创业过程的风险、选择创业方式的优劣,整个移民的迁徙、流入、生根过程,都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所以这些移民的创业过程在信息缺乏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既表现出敢为人先的冒险意识,又充满了浅尝辄止的机会主义。所以,这一时期的移民创业场域具有鲜明的生存型特点,一切以“活着”为出发点。如果说,晚清至民国的“闯关东”移民潮是“国家”控制体系衰败状况下“社会”的自我防御、保护行为,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计划经济体系下的“进军北大荒”则是国家强势动员、群众被动参与的一系列移民建设运动。建国后的移民创业场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移民创业的空间位置基本是固定的,没有自主流动的可能性;移民创业行为受到组织的严格控制,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移民创业过程以集体形式开展,个人是完全服从于集体的;移民创业受到国家强烈干预,国家权力甚至深入私人领域。整个移民创业场域,几乎脱离了“创业”的内在本质,陷入了一种“国家压制社会、政治超越经济、集体淹没个体”的情境。移民创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行为。移民创业活动总体上是被动的、盲目的、无意识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东北移民创业场域获得了较大的机会空间和自主性。移民创业者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相对自主地选择创业地点、寻找创业机会、择定创业项目、权衡创业手段。在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逐步宽松的背景下,这些移民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释放,基本上不再完全受制于行政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管制与支配,而是在市场规律和自我选择的前提下进行就业与创业。移民自主创业场域的形成和拓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流动创业资源”和“自主创业空间”。进而言之,“流动创业资源”与“自主创业空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结果,而随着“国家”的退场和“社会”的凸显,“流动创业资源”与“自主创业空间”获得了进一步放大和扩展,将会进一步改变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弱化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正是在上述意义上言之,改革后移民创业不再绝对依赖于国家和政府,而更多地由民间社会以市场逻辑来运作。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移民创业彰显出的自主性特征,让创业活动渐趋回归经济行为的本质。如果说“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的核心是“闯”,它强调“敢闯敢干、敢作敢为”的冒险精神,“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的关键是“创”,它强调“从无到有、无私奉献”的集体精神,那么“发展型”移民创业文化的实质是“新”,它强调“市场引导、创新发展”的自主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不同的创业文化形态之间相互冲突、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了目前东北创业文化的大致轮廓和基本框架,也铸就了当下东北移民创业的主要状态和氛围。构建东北新型地域创业文化,必须激活并利用上述三种新老“传统”创业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二、深圳商企抢抓异地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商企抢抓异地商机(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联网金融研究现状 |
1.2.2 银行智慧化发展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2.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2.1.3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2.2 金融创新理论 |
2.2.1 技术推进理论 |
2.2.2 财富增长理论 |
2.2.3 约束诱导理论 |
2.2.4 交易成本理论 |
2.3 优势匹配与要素融合理论 |
2.4 流程再造 |
2.5 大数据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环境 |
3.1 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的基本情况 |
3.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带来的影响 |
3.2.1 抢夺商业银行存款理财份额 |
3.2.2 挑战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功能 |
3.2.3 弱化商业银行支付功能 |
3.2.4 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 |
3.2.5 加速金融脱媒深化金融行业竞争 |
3.3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 |
3.4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建行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SWOT分析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发展实践 |
4.1 建设银行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2 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发展实践 |
4.2.1 打造“三位一体”金融生态系统 |
4.2.2 大数据助推精准服务 |
4.2.3 建行携手腾讯推出腾讯e龙卡 |
4.2.4 社保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
4.2.5 互联网信贷服务 |
4.2.6 “网银循环贷”7*24 小时随借随还、循环支用 |
4.2.7 智能客服提高客户需求响应能力 |
4.3 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发展瓶颈 |
4.3.1 建行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精神的冲突 |
4.3.2 建行线下智慧网点布局较慢 |
4.3.3 线上线下渠道间的相互负效应 |
第5章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策略 |
5.1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目标 |
5.2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策略 |
5.2.1 移动优先策略 |
5.2.2 智慧营销策略 |
5.2.3 综合平台策略 |
5.2.4 协作联动策略 |
5.3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发展策略的实施重点 |
5.3.1 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
5.3.2 注重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 |
5.3.3 构建全方位金融生态圈 |
5.3.4 提升建设银行HY分行内部管理能力 |
5.3.5 创新渠道智能化电子支付 |
5.3.6 依托“悦生活”平台形成全面开放格局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甘肃联通创新业务沃云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二、理论综述及相关概念 |
(一)基本工具综述 |
(二)基本理论综述 |
(三)云计算相关知识 |
(四)联通沃云 |
三、甘肃联通沃云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微观环境分析(客户需求) |
(三)竞争环境分析 |
(四)SWOT分析 |
四、甘肃联通沃云业务及营销现状分析 |
(一)甘肃联通概况 |
(二)甘肃联通沃云业务概况 |
(三)甘肃联通沃云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
(四)甘肃联通沃云业务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五、甘肃联通沃云业务STP分析 |
(一)甘肃联通沃云市场细分 |
(二)甘肃联通沃云目标市场选择 |
(三)甘肃联通沃云市场定位 |
六、甘肃联通沃云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五)人员管理策略 |
(六)过程策略 |
(七)有形展示策略 |
七、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与创新点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政企客户云计算市场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消退与振兴 ——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变迁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评述与研究范围 |
1.3.1 国内外关于东北移民的研究述评 |
1.3.2 学术界关于东北地域文化的研究述评 |
1.3.3 国内外关于东北创业文化的研究述评 |
1.3.4 小结: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本研究的突破 |
1.4 方法论和方法 |
1.5 表述框架与结构 |
第2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早期东北移民创业文化 |
2.1 早期东北移民的三个阶段 |
2.1.1 清代时期关内移民的涌入(1860-1910) |
2.1.2 民国时期移民高潮的涌现(1911-1949) |
2.1.3 新中国政府移民开发东北(1949-1978) |
2.2 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的形成 |
2.2.1 东北“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的形成背景 |
2.2.2 东北“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的基本特点 |
2.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的形成 |
2.3.1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的形成背景 |
2.3.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的基本特点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再度注入 |
3.1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新兴移民潮的形成 |
3.1.1 新兴移民的形成背景 |
3.1.2 新兴移民的基本特征 |
3.2 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形成 |
3.2.1 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本质内涵 |
3.2.2 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主要特点 |
3.3 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基本架构与社会功能 |
3.3.1 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基本架构 |
3.3.2 新兴移民创业文化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精神动力 |
第4章 场域-惯习理论与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流变 |
4.1 场域-惯习理论与移民创业实践 |
4.1.1 场域-惯习与实践社会学 |
4.1.2 “场域-惯习”理论的实践和应用 |
4.1.3 “场域-惯习”理论与移民创业实践研究 |
4.2 创业场域变迁与东北新老移民创业文化的比较分析 |
4.2.1 东北移民创业场域变迁的历时性分析 |
4.2.2 移民创业场域与宏观社会场域的关系 |
4.2.3 移民创业场域与微观权力场域的关系 |
4.3 创业惯习变迁与东北新老移民创业文化的比较分析 |
4.3.1 东北移民创业惯习变迁的阶段特征 |
4.3.2 转型时期东北移民创业“场域-惯习”的错位 |
4.3.3 从顺从固有创业惯习到建立新型创业惯习 |
第5章 从“移民创业文化”到“新型创业文化” |
5.1 振兴东北必先振兴东北文化 |
5.1.1 审视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源流 |
5.1.2 振兴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意义 |
5.2 东北新型创业文化“新”在何处? |
5.2.1 东北新型创业文化的基础 |
5.2.2 东北新型创业文化的内涵 |
5.3 构建东北新型创业文化的主要策略 |
5.3.1 构建东北新型创业文化的总体策略 |
5.3.2 构建东北新型创业文化的具体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国家—社会关系视野中的移民创业文化 |
6.2 个体自主性的凸显与迈向个性创业年代 |
6.3 “通三统”与建构有东北特色创业文化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四、深圳商企抢抓异地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建设银行HY分行智慧化转型策略研究[D]. 邓洁. 南华大学, 2018(01)
- [2]甘肃联通创新业务沃云营销策略研究[D]. 毛小阳. 兰州大学, 2018(11)
- [3]消退与振兴 ——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变迁及比较研究[D]. 李己平. 吉林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