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汉字词的演变与特点及翻译

韩国语汉字词的演变与特点及翻译

李忠辉[1]2004年在《韩国语汉字词的演变与特点及翻译》文中提出韩国语词汇按其来源可分为固有词与汉字词及外来语叁种。固有词为韩半岛人民自古以来所使用的词,汉字词是借用中国汉语和日语汉字词或用汉字创造的词,并且汉字词所占的比率略高于固有词。据史料考证,汉字词很早就已进入了韩国语词汇体系,与中国汉语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所以,这一演变与特点一直成为学术界所关心的课题。此外,随着中国与韩半岛间的经济文化等交往的扩大,作为交流手段的翻译也成为学者们所研究的课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因汉字词与中国汉语词的形式、意义相近,在翻译中容易产生错译。因此解决这些翻译中的问题尤显重要。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文将汉字词的演变和特点及翻译过程进行了辨证地考察。阐明汉字词的演变与特点,根据其特点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减少错译。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阐明汉字词的演变与特点,并依据其特点,提出翻译汉字词的技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对韩国语汉字词的历史与现状、韩国语汉字词与其同源的中国汉语词、韩国语中汉字词与固有词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另外运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韩国语汉字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考察。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本文提出了汉字词的传入过程、来源及在韩国语发展史中变化特点。提出了现代韩国汉字词的特点,依据现代韩国语汉字词的语音变化、构成、词义与词性及词类、造词及使用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其中着重对汉字词的构成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根据现代韩国语汉字词的部分特点,利用传统翻译方法与实例,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技法。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把汉字词的研究与翻译实践相联系,解决了汉字词在演变与特点及翻译中的部分问题。因本人水平有限,本文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也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朴雅映[2]2008年在《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韩国语中汉字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见汉字在韩国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有重要地位,是辅助的交际工具和书写符号。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日益增多,学习汉韩两种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掀起了学习汉语、韩语的热潮。因此在韩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汉字词,也成为了学习汉语或韩语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韩国语中的汉字词某些方面的差异有些时候会给两国人民的交流带来一些误解。这些现象是与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的历史渊源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追根溯源了解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的深层文化意义。本文采用收集大量古典文献资料进行历史性的研究;寻历史的脉络,选取现代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材料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并旁征博引前人的理论,作为研究依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在资料收集和对语料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分别从历史角度、专题角度和对比角度,对韩国语中的汉字词进行系统地分析。并从实用的角度,与学习和应用的现实相结合加以解释,得出结论。

姚丽娜[3]2014年在《韩语中异形同义汉字词和对应汉语词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韩文字没有创制之前,朝鲜半岛一直使用汉字来表记事物和现象。直到朝鲜王朝第四代王世宗大王和一批文人志士创制了《训民政音》之后,朝鲜半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但创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文字一直都没有代替汉字成为书写朝鲜语的文字。因此汉语通过汉字源源不断的被输入到韩国语语言体系中。在语言上就体现在韩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字词。习惯上把韩国语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语叁大部分,而其中的汉字词就占了韩国语总体词汇的一半以上。这些汉字词在韩语语言体系中不断的被引入、融合和再造,一方面保留着汉语的特性,另一方面与韩国语中的固有词一起被该语言体系所融合和同化。韩国语汉字词的两面性正是韩汉词汇对比的价值所在。对于韩国语汉字词,中韩两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对比研究,其成果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大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对于韩国语汉字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形,义”叁个方面。而“字形”和“语义”的研究尤为突出和丰富。因为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和韩语汉字词在韩语体系中的演变,汉字词和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除了语音上的辩读外,更要注重它的词义解释情况。本文以韩国语中异形汉字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异形汉字词的形态变化和语义情况。力求对整个异形汉字词加以全面考察。文中首先通过历时角度的分析,追溯异形汉字词的来源和原因;再以共时层面的研究为主,异形同义汉字词在形态结构、词义、用法等各方面体现出的规律和特点。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具体的语言学理论,对目前韩汉词汇比较中甚少涉及的异形汉字词的“形”和“义”进行系统全面的探索;在对异形同义词的形态结构、词义和用法方面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的同时,展望异形同义词语义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考察韩国语汉字词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再从语言对比的共时角度对《中韩字典》(高丽大学2004)以及《韩汉精选词典》中查找出现的异形同义词的形态、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再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首先运用传播学基础理论,从历时的角度考察韩国语汉字词系统的发展过程、来源,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然后找到韩国汉字词的特点。研究方法主要以寻找历史语言材料,在大量的史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找寻出韩国语汉字词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异形汉字词的字形对比研究”是本论文的一个研究重点。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形汉字词进行分类,得出不同分类下的异形汉字词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例举了大量的异形汉字词的实例,从异形词构成形式、音节数量、音节数量变化关系的角度对异形汉字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异形同义汉字词的语义对比研究”是本文又一个研究重点。从语义层面上来看“异形同义词”已经做到了“同义”,语义对比似乎没有研究的价值。但是一些词虽然在韩语和汉语中所对应的概念是基本相当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词在意义上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特点。所以“同义”的汉字词也是具有解释学价值的经过对比研究发现从字典中查找到异形同义汉字词共计188组。从音节数的角度分析,单音节单词1组,双音节单词共计87组,叁音节单词92组,四音节单词8组。双音节单词的相同音节数异形形式主要有6种,不同音节数异形形式有8种。其中音节数减少的异形形式有3种,音节数增加的异形形式有5种。而与之数量相当的叁音节单词中,由于本身单词的音节数多于双音节,所以它的异形形式也比双音节复杂。目前已查找到的相同音节数异形形式有5种,而不同音节数异形形式多达15种。同时本文还对四音节单词的异形形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其相同音节数异形形式有4种,不同音节数异形形式有3种。

季欣[4]2006年在《韩国语中韩源汉字词研究》文中提出汉字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当时韩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因此汉字很快得到了普及,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韩国的正式文字使用。汉字之所以被韩国人所接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执行对本民族语言的表记功能。但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汉语和韩国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因此韩国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总有诸多的不便之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韩国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汉字和汉语知识,创造了很多韩国语中独有的汉字词,本文中称之为“韩源汉字词”。韩源汉字词是在韩国语汉字词体系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分支。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般汉字词和固有词体系在表记功能上存在的缺陷,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韩民族固有事物和现象的表记当中。韩源汉字词是特殊的汉字词,它以汉字作为构词的基础语素,并且在造字法、构词法等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有相似之处。但其表记对象都是韩民族所固有的事物和现象,因而在意义、用法等方面更多地体现出韩国社会的特点和韩国语的基本规律。本文以韩源汉字词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对整个韩源汉字词体系加以全面的考察。文中首先通过历时角度的研究,归纳韩国语中韩源汉字词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再以共时层面的研究为主,分析韩源汉字词在构词、词义、用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的规律和特点。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具体的语言学理论,对目前韩国语学界争议较多的韩源汉字词定位和分类问题进行明确、合理的解释;在对韩源汉字词各方面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的同时,展望韩源汉字词的发展趋势,分析该词汇体系中蕴含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因素”。本文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绪论”中,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首先总结了韩国语中汉字的传入历程,并着重指出一般汉字词与固有词在表义功能上的欠缺,进而分析韩国语中韩源汉字词的产生原因。然后从韩源汉字词的定义出发,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同时,结合韩源汉字词自身特点,指出目前韩国语学界对于韩源汉字词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研究的原因所在。第二章“韩国语中的韩源汉字词”中,主要运用传播学基础理论,从历时角度考察韩国语中汉字词系统的发展过程,为下文的研究加以铺垫。然后以“韩源词汇”和“汉字词”两组条件为标准,对构成整个韩国语汉字词系统的七种不同类型词汇分别进行判断,从而对韩源汉字词的内涵加以准确的界定。第叁章“源于韩国汉字的韩源汉字词”中,主要分析了以国字汉字词为代表的韩国汉字为核心语素构成的韩源汉字词在表记固有名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列举了大量韩国古文献中出现的韩源汉字词表记固有名词的实例,从造字法、构词法、表义功能、用法特点等角度对于这部分韩源汉字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另外在有关国音字汉字词和国义字汉字词的部分中,由于其研究价值有限,本文以举例说明的方式简单介绍了这两类韩源汉字词中国音字语素发生语音变化和国义字语素发生语义变迁的特点。本章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了造字法、借字表记等相关的古代汉语、韩国语知识,力求从历史的角度对这部分韩源汉字词的特点和规律有整体性的把握。第四章“源于中国汉字的韩源汉字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汉字作为形、音、义的结合体,在构词和表义方面体现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以中国汉字为基础语素构成的韩源汉字词在韩国语中地位非常重要,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从“传统部分的韩源汉字词”和“韩国新语中的韩源汉字词”两个方面入手,以韩源汉字词和同源语素构成的汉语词汇作为比较对象,从构词、词义、用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全方面的比较、分析。另外,这一章中着重阐述了社会因素对韩源汉字词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阐述了韩源汉字词在语素选择、构词法等方面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并进一步对韩源汉字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章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韩源汉字词和同源语素构成的汉字词汇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着重寻找其背后蕴含的共同特征,即韩源汉字词体系中的中国因素,并对于中国因素在韩国社会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金香梅[5]2013年在《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处东亚的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之间具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史。语言与文字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随着文化交流在不同国度之间逐渐形成密切的语言接触与交流。因此,汉、朝、日叁种语言之间不仅具有历史悠久、关系密切的交流,还在语言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各方面带来各种变化。其中,在词汇方面,汉、朝、日之间形成大量的同形词。同形异义汉字词作为同形词的一部分,在它自身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历史、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语言系统内部的影响。虽然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接触语言学研究、汉字词对比研究、语言习得与应用研究等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通过对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分类与分布及其特点、词义关系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词义关系演变中接触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汉、朝、日叁种语言在密切的语言接触与交流中所形成的的深层关系。本文在全面、系统了解汉、朝、日词汇交流中的历史背景、词汇交流的主要形式与特点、汉、朝、日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与特点等的前提下,主要围绕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朝、日词汇交流中形成的词义关系的变化与特点、词义关系演变中接触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以朝鲜近代最早发行的综合性杂志《少年》为例,从中选敢423条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并建立数据库,从共时层面对比分析词义关系的分类、分布情况及其特点,从历时层面对比分析词义关系演变的特点、词义关系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词义关系演变的过程中接触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从而探讨汉、朝、日叁种语言在语言接触与交流中的深层关系。全文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主要介绍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等作了扼要的介绍和说明。第一章结合汉、朝、日词汇交流史,概述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及其特点。本章分作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词汇交流与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发展;第二部分是早期西学东渐与汉、朝、日词汇交流;第叁部分是近代汉语词汇交流与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新发展。第二章是以朝鲜近代杂志《少年》为研究材料,展开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的部分。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少年》汉字词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少年》在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中的重要性等;第二部分是介绍《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数据库的建立、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分布特点等。第叁章是《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的词义关系与词义演变的对比研究。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共时层面,将从《少年》中选取的423个同形异义汉字词,根据词义关系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型,并探讨词义关系分类的特点、词义关系分布情况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是从历时层面对比分析《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词义关系演变的原因、词义关系演变中汉、朝、日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等。第四章结合接触语言学理论,主要从双向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探讨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中汉、朝、日之间的相互影响、叁种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还讨论了同形异义词的掌握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同形异义词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中的意义。第五章结论。总结全文内容,并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邵帅[6]2012年在《汉韩日源外来词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采用客观描写、定性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汉语和韩国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进行对比研究。本课题的重点在于:1.搜集和梳理韩国语日源外来词;2.对汉韩日源外来词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阐明本研究的意义、目的、范围、方法等,对涉及到的相关术语进行界定,并考察先前学者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对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进行客观描写。首先考察汉语中日源外来词传入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因素。再对日源外来词的数量、分布领域、类型进行描写。然后从语音、词形、词义等方面考察日源外来词与日语原词的异同。接着考察日源外来词在汉语外来词系统中的地位。最后探讨日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影响。第叁章是对韩国语中日源外来词进行客观描写。首先考察韩国语中日源外来词传入的时间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继而对日源外来词的数量、分布领域、类型进行描写。然后再从语音、词形、词义等方面研究日源外来词与日语原词的异同。接着考察日源外来词在韩国语外来词系统中的地位。最后探讨日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影响。第四章对汉语和韩国语日源外来词进行多方位地对比分析。从历史背景、词语数量、类型、语音、词形、词义、在各自外来词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对各自语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比研究。第五章对汉语和韩国语日源外来词产生异同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中韩两国的政治历史背景、文化心理以及语言系统自身等方面探索日语词进入汉语和韩国语后产生异同的原因,总结语言接触的规律。第六章总结研究内容和结论。

丁梦琳[7]2018年在《中韩翻译中的汉字词误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毗邻而居,睦邻友好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几千年前。加之两国同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思想文化和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相通的地方。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在传入朝鲜半岛后逐渐融入其民族语言,形成独特的汉字词,占到韩国语词汇的60%以上。这些汉字词在词形和词义等方面都与其同源的汉语词汇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为两国人民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以及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工作增添了不少便利。但汉字在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汉字词逐渐融入韩国语语言系统,但由于各民族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其中很多汉字词在词形、词义和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词汇含义和使用规则都与其前身的汉语词汇存在一定差异,这又会对两国语言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一定障碍。出于这个原因,许多语言学习者在对汉字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语习惯性思维的干扰,望文生义,造成理解和转换上的偏误。因此,汉字词的翻译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更为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论文选取新华网韩文版政治模块2017年7月1日至8月10日刊载的共180篇韩文报道为研究对象,在美国着名翻译学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语义(译语词汇与源语词汇之间的关系不对等)、语法(译语词汇与译语语句中其他词汇间的关系不匹配)和语用(译语词汇与译语使用者间的关系不和谐)叁个方面对译文文本中出现的主要误译现象展开探讨,并分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现象的主要原因。继而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减少和避免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的误译现象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便能够理论指导实践,为中韩两国语言学习者和翻译人员提供帮助,促进译员素质和译本质量的提高,优化外国读者的阅读体验,进而推动中文作品外译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在整个国际社会的文化影响力。本论文共从五个部分展开记述。第一部分是绪论,本文首先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研究价值进行了记述,继而梳理了有关韩国语汉字词的一些先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翻译理论的综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等值”一词在翻译理论中的引用以及国内外各翻译学家对“翻译等值理论”的不同理解与阐释。继而对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进行详细论述,并阐释了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施可能性、普遍适用性及实践指导意义,为下文案例分析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引用真实案例对中译韩文本中出现的汉字词误译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在前文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新华网韩文报道中的汉字词翻译情况进行考察,将译文文本中出现的主要误译现象归纳为语义误译、语法误译和语用误译叁种类型,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各类误译形态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部分作为第叁部分的延续,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中韩翻译中出现的汉字词误译现象提出行之有效的规避措施。该部分以“动态对等理论”中提出的翻译标准作为蓝本,将汉字词置于系统翻译理论的框架之下对中韩翻译中涉及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出现的误译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对论文写作过程实施回顾与省察。本论文以美国着名翻译学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考察新华网韩文报道中的的各类汉字词误译案例,对中韩翻译中的汉字词误译现象进行分类归纳并加以原因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减少和避免此类误译现象的产生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旨在为中韩两国语言学习者和翻译人员提供帮助,促进译员素质和译本质量的提高。

崔银辰[8]2014年在《汉韩同形词对比初探》文中认为韩国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随着两国在各方面的频繁交流和友好往来,使得现代韩语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在韩国语词汇系统里,很多词汇都来自汉语,而且已逐渐融合,成为韩国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韩国语的汉字词并不是照搬汉语词语,而是有所取舍,有所选择。研究韩国汉字词和汉语词汇的异同点已成为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笔者主要对韩国汉字词和中国汉字特点,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二者的异同点。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汉韩同形词有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很多差异。笔者将其大致分成了同形同义词和同形异义词两类,从词义、语言表达运用等角度进行剖析。此外,对韩国汉字词的传入历史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并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其演变的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分析。这种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仅对中韩两国的词汇研究,了解中国和韩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来往,而且对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进而增进两国间的交流和了解具有实际价值。

柳景珠(Lew, KyungJu)[9]2011年在《现代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在韩国语的对应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独有的,集词和短语于一身的语言单位,也是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离合词的定名、定性、缘起、分类、扩展形式、教学、偏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进行汉韩两种语言的对比或对译,根据韩国语词汇的特点及语言使用情况深入分析韩国学生离合词偏误原因等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以已往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外(对韩)汉语教学的经验和汉韩两种语言词汇及语用特点的考察,通过汉语动宾式离合词“离”与“合”形式以及其带宾语形式的韩国语对应表达分析、归纳,提出了韩国学生离合词偏误之核心原因的新见解。并尝试提出“语素分析法”,即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离合词按其构成的语素解释各个语素的意义,认为通过离合词的学习,能够比较迅速地掌握汉语的核心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每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目的,综述了以往离合词的研究成果,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动宾式离合词在韩国语的对应表达。此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运用翻译、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分四部分对动宾式离合词在韩国语的对应表达进行了阐述和说明。首先对对应韩译表达形式的类型进行分类及归纳,初步发现问题。其次,通过分析韩国语对应表达里包含的汉字词,发现韩国语汉字词的特点是韩国学生离合词偏误的重要原因,阐述了其具体内容。然后分类考察离合词的离析形式的韩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韩国学生对此方面感到的困难与他们汉语语序习得上的偏误有密切关系。最后,对韩国学生常出偏误的动宾式离合词带宾语形式的汉韩对比,从“离合词后面直接带宾语”、“用介词引到离合词前充当状语”、“把宾语插入离合词中间作宾语素的定语”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叁章:动宾式离合词表达的汉韩认知差异。在韩国人的立场首先从韩国人认知的角度进行描述并指出汉语离合词与韩国人认知不同的情况,提出了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之较新的解释。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教学的建议。根据笔者对韩汉语教学的经验,尝试提出“语素分析法”等几项教学建议,以达到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离合词之目的。第五章:结语。概括了文章主要结论,总结了研究中尚存的不足,阐述了作者今后需要研究的工作,主张通过离合词的学习,能够比较迅速地掌握汉语核心的特点,从而强调了离合词学习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白莲花[10]2011年在《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基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利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以论元和非论元结构之间的语序排列为纲、以历时游移为辅,归纳了韩汉语的语序特征和规则。全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宗旨和选题、对韩汉语语序研究进行梳理并总结前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概述国内外类型学研究、当代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几组重要概念及本文的相关理论依据,介绍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韩汉语论元成分的语序类型,从语言共性角度出发,指出韩汉语S、O、V叁个成分在常规分布和变异类型上反映出的2条倾向性和3组动因;分析了韩国语双主格标记、双宾格标记与语序类型间的互动模式。第叁章,韩汉语非论元中NP修饰语的语序类型,对名词短语层面上核心名词与各类修饰语之间的排序进行描写和解释。第四章,韩汉语非论元中VP修饰语的语序类型,对动词短语层面上核心动词与各类修饰语之间的排序进行描写和解释。通过描写韩汉语非论元成分的语序类型,归纳韩国语和汉语在语序上存在的一系列相关性,包括普遍共性、蕴涵共性和倾向性,找出导致韩汉语不同排列形式的制约条件和动因,并对此进行类型学的解释。在叁、四章节中,本文首先(1)依次考察了单项、双项修饰语之间的语序排列,归纳了韩汉语多项修饰语的排序;(2)描述韩汉语可能出现的排序和不允许出现的排序,找出了驱使语言形式的各项动因;(3)在名词短语层面上,围绕两个问题,从各二元参项间的蕴含共性推导出了各类参项和名词之间的语序和谐性。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1)韩汉语时间修饰语要比处所修饰语具有更强的前置倾向;(2)韩汉语VP修饰语的排序符合“电子分层分布原理”。第五章,韩汉语历时游移的特殊案例分析,通过考察在历时上发生游移的两个特殊案例—数名结构和否定结构的历史演化,对比韩汉语的历时演化轨迹,从它们相同或者相异的演化轨迹推导出类型学动因,对共时语言现象重新作出解释。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工作,归纳韩国语类型学总体特征,指出今后要进行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韩国语汉字词的演变与特点及翻译[D]. 李忠辉. 中央民族大学. 2004

[2].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D]. 朴雅映. 吉林大学. 2008

[3]. 韩语中异形同义汉字词和对应汉语词的比较研究[D]. 姚丽娜. 延边大学. 2014

[4]. 韩国语中韩源汉字词研究[D]. 季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6

[5]. 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D]. 金香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6]. 汉韩日源外来词对比研究[D]. 邵帅. 山东大学. 2012

[7]. 中韩翻译中的汉字词误译研究[D]. 丁梦琳. 山东大学. 2018

[8]. 汉韩同形词对比初探[D]. 崔银辰.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9]. 现代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在韩国语的对应表达研究[D]. 柳景珠(Lew, KyungJu).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10]. 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 白莲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韩国语汉字词的演变与特点及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