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蓄热论文_岳韬,陈宝义,王庆华,孙友宏,龙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蓄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蓄热,新风,地下,温室,流速,系统,世博。

地下蓄热论文文献综述

岳韬,陈宝义,王庆华,孙友宏,龙翔[1](2016)在《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地下蓄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工程实例,对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运行系统进行了3种工况的地下蓄热特性测试。对蓄热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地下蓄热功率最大值可达203.3kW,平均值达69.09kW,相对于地源热泵单独蓄热功率提高了90%以上,增加了地下蓄热量,提高了地层温度,有利于东北严寒地区地源热泵冬季供暖的高效、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6年01期)

赵嵩颖,张柏林[2](2015)在《混凝土储热桩地下蓄热过程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混凝土桩储热技术是以太阳能和混凝土桩作为复合热源的热泵系统,在混凝土桩内部埋设换热管,利用太阳能集热板把热量通过混凝土桩中的换热管储存在土壤中。采用柱热源模型对混凝土储热桩进行了180天的连续蓄热过程模拟计算,对地下土壤温度场进行分析,认为在4 m的桩间距下能量桩间的相互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王俊凯[3](2012)在《地下蓄热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单介绍了太阳能蓄热方式的分类和地下蓄热技术常见的应用形式。(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33期)

王永维,梁喜凤,程绍明,王俊,苗香雯[4](2012)在《空气流速对温室地下蓄热系统加温时热湿传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对其加温运行时热量交换和水蒸气迁移的影响,测试了该系统以不同换热管道空气流速蓄热后,夜间加温时换热管道进出口空气温度与湿度、地坪温度、室外温度,计算了换热管道进出口处空气的含湿量、焓、蓄热功率。结果表明,在冬季晴朗的天气下,系统以0.6、1.0、1.5、2.0、2.5、2.8 m/s的换热管道空气流速白昼蓄热后,夜间以与蓄热时相同的空气流速加温时,温室内低温高湿空气流经换热管道后,温度、焓显着增加,相对湿度明显降低,加温功率随换热管道流速增加而增加,平均加温功率分别达1.0、1.6、3.2、6.4、7.2、7.7 kW;当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小于2 m/s时,加温效果不显着;当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大于2.5 m/s时持续加温能力差;在满足作物夜间生长所需温度条件时,应以2.0 m/s的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加温。(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高承苗[5](2012)在《基于工业余热—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地下蓄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严寒地区,地源热泵的使用受到全年累计冷热负荷不平衡问题的限制。尤其对于大面积埋管的地源热泵系统,由于冬季热负荷大并且时间集中,短时间内很容易造成冷量的堆积,导致系统瘫痪。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余热在非采暖季的通过冷却塔方式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能源浪费。本文提出了工业余热—地源热泵复合系统形式,不仅可以解决非采暖季工业余热的蓄存问题,也使得地源热泵系统在严寒地区的使用得到推广本文主要对工业余热—地源热泵系统的地下蓄热部分进行了研究,通过工程实例给出了复合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首先,针对工业余热这样的大温差蓄热问题,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换热器进行了改进,将传统的并联运行模式改为多级串联的模式,建立了串联形式的地下传热模型及数学描述。其次,通过对目标函数的编程求解及迭代处理,对现有的“地热之星”软件进行改进。利用改进后的软件,模拟了不同因素对地下温度场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对应的最优系统形式最后,通过内蒙赤峰的工业余热—地源热泵复合系统工程实例,给出一套完整的复合系统设计计算方法。并通过与传统的锅炉房供热系统进行经济性比较,验证复合系统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2-05-01)

梁喜凤,王永维,程绍明,王俊,苗香雯[6](2010)在《空气流速对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湿热传递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对蓄热量和水蒸气迁移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运行模式,测试了该系统以0.6~2.8m/s的空气流速蓄热时换热管道进、出口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地坪温度、室外温度,计算了换热管道进出口处空气含湿量与焓及蓄热功率。结果表明,在冬季白昼晴朗时,系统分别以0.6、1.0、1.5、2.0、2.5、2.8m/s的空气流速进行蓄热,温室内热空气流经换热管道焓值明显降低,以不同流速蓄热时进、出口空气焓差的变化幅度、变化趋势相近,换热均充分;蓄热功率随流速增加而增加,当空气流速小于2m/s时,蓄热功率不足,系统蓄热时较佳的空气流速为2.5~2.8m/s,蓄热时间应以10:30~14:30为宜。(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梁韬,叶大法,吴玲红,金敏刚,张旭[7](2009)在《地下蓄热体新风降温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上海世博轴地下蓄热体新风降温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表明地下蓄热体可以用于新风降温,且冷却能力随风量增大而提高。然而系统能效分析提示,并非风量越大越好,部分新风降温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12-18)

梁韬,叶大法,吴玲红,金敏刚,张旭[8](2009)在《地下蓄热体新风降温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该技术在上海世博轴的工程应用情况。研究表明地下蓄热体可以用于新风降温,且冷却能力随风量增大而提高。然而系统能效分析表明并非风量越大越好,部分新风降温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09年12期)

梁韬,叶大法,吴玲红,金敏刚,张旭[9](2009)在《地下蓄热体新风降温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上海世博轴地下蓄热体新风降温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表明地下蓄热体可以用于新风降温,且冷却能力随风量增大而提高。然而系统能效分析提示,并非风量越大越好,部分新风降温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空调技术研讨会暨北京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11-19)

梁喜凤,王永维,程绍明,苗香雯,崔绍荣[10](2009)在《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对湿热传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对蓄热量和水蒸汽迁移影响,建议合理的运行模式,测试了该系统以不同换热管道空气流速蓄热时换热管道进出口空气温度、湿度、地坪温度、室外温度。结果表明,在白昼为晴朗时,当分别以换热管道内流速为0.6m/s、1.0m/s、1.5m/s、2.0m/s、2.5m/s、2.8m/s进行蓄热时,温室内热空气流经换热管道温度、焓值明显降低,不同流速蓄热时换热充分。系统的蓄热功率随换热管道流速增加而增加,当以小于2m/s换热管道空气流速的蓄热时,蓄热功率较小,地坪升温幅度小;以2.5m/s、2.8m/s换热管道空气流速进行蓄热,蓄热效果良好,蓄热时间应以10:30~14:30为宜。(本文来源于《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期刊2009-08-22)

地下蓄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阳能混凝土桩储热技术是以太阳能和混凝土桩作为复合热源的热泵系统,在混凝土桩内部埋设换热管,利用太阳能集热板把热量通过混凝土桩中的换热管储存在土壤中。采用柱热源模型对混凝土储热桩进行了180天的连续蓄热过程模拟计算,对地下土壤温度场进行分析,认为在4 m的桩间距下能量桩间的相互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蓄热论文参考文献

[1].岳韬,陈宝义,王庆华,孙友宏,龙翔.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地下蓄热特性研究[J].暖通空调.2016

[2].赵嵩颖,张柏林.混凝土储热桩地下蓄热过程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及分析[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5

[3].王俊凯.地下蓄热技术综述[J].科技信息.2012

[4].王永维,梁喜凤,程绍明,王俊,苗香雯.空气流速对温室地下蓄热系统加温时热湿传递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

[5].高承苗.基于工业余热—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地下蓄热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6].梁喜凤,王永维,程绍明,王俊,苗香雯.空气流速对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湿热传递影响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0

[7].梁韬,叶大法,吴玲红,金敏刚,张旭.地下蓄热体新风降温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C].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8].梁韬,叶大法,吴玲红,金敏刚,张旭.地下蓄热体新风降温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暖通空调.2009

[9].梁韬,叶大法,吴玲红,金敏刚,张旭.地下蓄热体新风降温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C].2009年全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空调技术研讨会暨北京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10].梁喜凤,王永维,程绍明,苗香雯,崔绍荣.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换热管道空气流速对湿热传递的影响[C].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论文集.2009

论文知识图

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地下蓄热体全新风降温系统温室地下蓄热系统放热时进出口...双层覆盖温室地下蓄热系统结构简...

标签:;  ;  ;  ;  ;  ;  ;  

地下蓄热论文_岳韬,陈宝义,王庆华,孙友宏,龙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