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流·湖阳·战友

红流·湖阳·战友

一、红柳·胡杨·战友(论文文献综述)

古丽奴尔·米吉提[1](2021)在《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文中指出

李文静[2](2020)在《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卓琳[3](2020)在《鲍尔吉·原野散文的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鲍尔吉·原野是一位用汉语进行创作的蒙古族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语言朴素流畅、结构灵活精巧、题材丰富多样,包含了他对于自然、社会、生命、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自由表达,体现出他作为蒙古族裔和知识分子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对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的认识、对生命意识的审美感知、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城市文明的精神反思。本文从文本内容、艺术特征入手对鲍尔吉·原野的散文进行整体的分析,揭示其作品中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和美学价值。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鲍尔吉·原野散文作品的文本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作者多年不间断地“离乡”与“归乡”为突破口,结合有代表性的文本内容,重点分析解读了鲍尔吉·原野以其不同文化间考察、感悟、思考为基础建构起的散文世界的独特性和文学性,形成蒙古草原和东北城市两大平行空间。其中对草原景观和民俗文化的书写,体现出他对地域的认知和民族的认同,对城市景观和情感体验的书写则显现出他对于都市生存困境的认识和对故乡的眷恋。第二部分从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意象呈现三个方面来归纳鲍尔吉·原野散文作品的艺术特征,结合具体文本感受其作品中自由的艺术氛围和充沛的艺术表现力。针对不同的主题,鲍尔吉·原野的文章结构变化多样、随性自在,语言风格呈现出清新自然、慷慨激荡、幽默讽刺和节制凝练的不同色彩。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承载作家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三个意象的深层含义,感受作家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复杂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分是对散文审美意蕴的分析,从情感的质朴之美、生命的和谐之美与美善的兼容之美三个方面感知其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生智慧。该部分从中国文学和传统美学方面,对作品中的返璞归真的审美内涵进行解读;在蒙古族异质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作家重生贵生的生死观念中体会他对生命之美的深层次的思考,最后一部分则上升到美善相济的层面,感受其作品中蕴含着的不因时代改变、经济发展而消减的审美价值。鲍尔吉·原野以“纯真之眼”注视着整个世界,其作品所带有的理想主义凝聚了汉、蒙两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为功利市侩之风盛行当代文坛注入一泓清泉。他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理性认识相联结,从对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冷峻透彻的思考和披露,转向对自然、生命和游牧文明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想象和找寻,在文化融合中实现对其身份的建构和对自我的完善。

金雪梅[4](2019)在《延边州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小叶章潜在分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围绕2017年延边州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3S技术,从宏观角度上分析延边州、不同湿地类型地植物多样性特征空间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小叶章生境需求和生物学特征,湿地环境中出现小叶章则认为该湿地的出现旱化现象,因此利用最大熵模型,评估小叶章的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和小叶章的潜在分布区,间接表示有可能旱化湿地的潜在分布区。通过2017年延边州实地野外考察查统计发现,延边州范围内湿地维管植物总计有588种,隶属于93科,288属。其中按区域成分划分则长白植物区系成分(MA)占32.64%,华北植物区系成分(NC)占20.33%,蒙古植物区系成分(MO)占25.17%,大兴安岭植物区系成分占21.85%。延边州湿地植物Patrick丰富度指数在5.0-36.5之间,大多数区域丰富度指数为11.3-23.9,大致沿西北至东南方向指数大小降低;其中草本沼泽湿地丰富度指数,在西北部指数大致呈西高东低趋势;灌丛沼泽湿地丰富度指数大致北低南高;森林沼泽湿地丰富度指数大致呈西北低东南高,中部的丰富度指数较高,延边州边缘较低;人工水库湿地丰富度指数西北部大致呈西高东低、东部呈北高南低趋势。延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80-2.65之间,大部分地区多样性指数在1.17-1.91之间,指数大小变化大约由西北方向沿中部减小,之后向东南方向增大;其中草本沼泽湿地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看中部多样性指数最高,西北部大致呈西高东低趋势,东部大体为北高南低;灌丛沼泽多样性指数大体在西北到东南方向,多样性指数先减少后增大;森林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大体为在西北至东南方向上逐渐降低;河流湿地多样性指数变化西北到东南方向上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大,在东南部多样性指数最大;人工水库多样性指数西北部多样性指数西高东低、东部多样性指数东北方向沿西南方向到先增大再减小。延边州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56-0.97之间,大多数地区在0.724-0.888范围内,西北至东南方向先减少后增大;其中草本沼泽湿地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研究区内西北部均匀度指数西北方向指数大于东南;灌丛沼泽湿地均匀度指数大体卜指数西南高于东北;森林沼泽湿地均匀度指数大体上指数西南高于东北究,西部均匀度指数大小呈北高南低、东部指数大小西高东低;河流均匀度指数大体上大小为西北低于东南;人工水库均匀度指数中部沿西北-东南方向呈带状指数为().788-0.864。小叶章在延边州旱化湿地中的指示值为0.628>0.5,对延边州偏呈化湿地有一定指示意义。应用最大熵模型预测小叶章的生态适宜区,小叶章高适生区主要在延边州北部和中部,汪清县西部、安图县东北部以及和龙的南部,即延边州旱化湿地的分布概率较高的潜在分布K。大多分布在河流、水田相近分布处还有个别分布在和龙西南部的灌丛沼泽、北部森林沼泽、以及小部分敦化东北部草本沼泽。延边州潜在旱化湿地面积为1717.27km2,占总研究区面积的3.98%。影响延边州小叶章分布的主导因子有6种,依次为:坡向(贡献率为29.65%),气温季节变化(贡献率为11.40%),土壤含水量(贡献率为12.11%),土壤全钾含量(贡献率为11.03%),土壤有机质含量(贡献率为9.06%),海拔高度(贡献率为 7.37%)。

荆姣姣[5](2019)在《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文中认为“聚合与延伸”中聚合意指在国家力量作用下具有集散性特质的社会集体在向固定的地理空间内投入情感、需求、欲望、群体认同等后,由物质实体向维系和凝聚群体归属感的文化空间转变的过程。延伸则是此类社会集体受现代性和全球化影响,为突破固定的国家地理空间对边境社会及人群在社会物质和文化现象上产生的规制,所采取的一系列客观和主观性的行为,并不断向外界延伸的过程。本文研究对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塔山牧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边境,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北与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相连,东南与奇台县五马场乡相邻,牧场境内有乌拉斯台口岸和北塔山煤矿,且多条公路通往青河和奇台县,是一个地理环境相对开放的以畜牧业为主的边境团场。以访谈、问卷调查及个人口述等方法对北塔山牧场基本社会面相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此类边境社会的聚合与延伸体现在建立与发展、人口特质、生计方式、学校教育、社会关系、族群认同等方面,其社会面相在不同时期受国家边界的规制不断聚合,而其内部族性的规制也在聚合的过程中日益彰显,族群自身需求以及全球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因素又推动其向外界世界延伸。得出结论:聚合与延伸,正是处于边境社会这一地理空间下,诸如北塔山牧场此类介于传统性村落和体制内单位之间双重社会集体的边境社会现状与特质。

侯文靖[6](2019)在《舒巧 门文元舞剧创作风格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常常呈现为多种力量的彼此冲撞、相互交融,而对舞剧创作主体的研究正是彰显了对编舞家身处历史之中,作为创作行为者主体动力的确认。回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舞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舒巧、门文元在舞剧创作实践方面逐渐树立起两座令人瞩目的高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二十年中,舒巧逐渐消解了文学文本在舞剧改编过程中的制导地位,构建起以编导个体表达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在对人本精神的追求下形成了舒巧舞剧的创作风格:即从“人”的立场出发,着眼于“日常”生活的“非常”叙述,强调对人物情感细致深入地表达,独特的叙事结构所呈现的叙事能力,以及不离不弃的女性主题。这些特征又共同成就了舒巧由心理型人物观支撑起来的“心理舞剧”建构。而门文元的舞剧创作风格则呈现出另一种追求:即通过对区域性民间舞戏剧化的运用,对英雄人物崇高精神的塑造,在追求舞台视觉震撼力的同时强调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最终实现对时代主旋律的弘扬、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对社会风尚的引领。其凸显了以行动型人物观推动的“戏剧舞剧”铺排。应该说舒巧与门文元同为中国当代重要的舞剧编导,但二者在创作风格与创作立足点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探究其中差异的具体内涵,造成这种差异的各方面原因,以及他们各自对中国舞剧创作的影响,还未引起舞蹈学者的足够关注。因此这既成为本论文着意研究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的研究创新点。本论文以“比较”作为方法论基础,借助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以整体性的眼光来观察外部环境对艺术生产的引导及限定。在两位编舞家互为“镜像”的研究过程中,深化对二者舞剧创作风格的认识。其中同质性的研究有利于挖掘中国舞剧编舞家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探寻舞剧创作规律,是重要的可比性之一。然而,本论文着重强调在比较中发现研究对象的异质性。通过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来发现新价值与新关系,努力为艺术创作带来新视角与新观念,丰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并深化对舞剧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构建和而不同的艺术世界。在中国舞剧创作当前的发展状态下,对不同舞剧创作主体差异性的研究与倡导显得尤为重要。

郝敬喆[7](2019)在《新疆野生巴尔喀什蘑菇驯化栽培与漆酶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特殊的地貌和植被孕育了一些特有的大型沙生真菌。我们收集和鉴定出了 19种食药用菌,其中巴尔喀什蘑菇是一种个体硕大,品质优良,深受当地各族人民喜爱的食用菌。以采自博湖县野生巴尔喀什蘑菇Agaricus balchaschensis子实体上分离纯化的菌株BCBH为材料,进行了菌丝体生物学特性测定、培养条件优化和胞外漆酶活性响应面优化,以及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等技术,纯化得到了野生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分子生物学系统分类研究证明,巴尔喀什蘑BCBH菌株与美味蘑菇和Adesjardinii在同一节点上聚在一类,介于双孢蘑菇与大肥菇之间,距离在0.005以下。长时间低温处理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3.12 mM浓度的NaCl溶液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菌丝适宜的pH为中性至略酸性;麦芽糖和可溶淀粉培养基适于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的生长;巴尔喀什蘑菇可利用硝酸铵和蛋白胨提供氮源;响应面分析可知NaCl、麦芽糖和硝酸铵两两所形成的等高线为椭圆形或马鞍形,生物量最大方案为NaCl 0.2 g/L、麦芽糖6.0 g/L和硝酸铵1.5 g/L,巴尔喀什蘑菇菌丝体生物量预测值是2.108 g/L;实际得到2.09 g/L,两者相差0.85%。驯化栽培中采用熟料栽培模式,培养料是麦秆、玉米秆、芦苇秆加麸皮和预先发酵好的商品料加麦粒等,其中商品发酵料加麦粒装袋灭菌培养料可以正常产出子实体。棉籽壳为主料的培养料菌丝不能生长。以胞外漆酶活性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分析和Box-Behnken的响应面模拟,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 =-17.56408 + 2.03860X1-0.29335X2 + 0.18440X3 + 0.083583X1X2-1.00000E-004 X1X3 + 9.71111E-003 X2X3-0.13368X1X1-0.12210X2X2-9.05528E-004X3X3。即三个主要因素的最佳水平值分别为:蔗糖10g/L,酵母粉7g/L以及摇床转速150 r/min。其相对应的响应值为4.653 U/mL。以野生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为材料,采用CM-cellulose阳离子交换柱层析、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uperdex75凝胶过滤层析,获得纯化的漆酶。分子量为66 kDa,N端9个氨基酸的序列是AVIIITVNM。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是2.2和40℃,在4-50℃保持稳定。Hg2+离子对该漆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大。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对铬黑T染料降解效果最好,24hr时的脱色率达到47.77%;对孔雀绿具有部分解毒作用。

王红[8](2017)在《红柯长篇小说的“形象”研究》文中认为红柯是中国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西部小说作家,其在青年时期漫游新疆十年,回归故乡宝鸡之后,凭借充沛新奇的想象和诗意浪漫的笔调对雄奇壮美的西部世界进行艺术描绘,以三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天山——关中”的文学丝绸之路。本文以红柯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动植物生命形象,挖掘其文化底蕴、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剖析现实人生中的人文生态,探究生命的价值意义,从中发见作者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批判指向。全文分三章,第一章:“‘英豪气’的沉潜与‘凡俗气’的升浮——男性形象”,梳理小说中塑造的男性形象,探究其文化意蕴,表现他们因深受伊斯兰文化和周秦文化熏陶形成的不同精神面貌,追寻并反思男性的生命气质。第二章:“传统美德的延续与独立意识的进阶——女性形象”,红柯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可以追溯到大母神原型和高唐神女原型,她们延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不仅修复自身的创伤获得坚实的人生,还在关键时刻肩起救助男性的重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对独立精神空间的要求更加明显。第三章:“‘自然的化身’与‘生命的礼赞’——动植物生命形象”,将小说中的动植物生命形象分为填补元气类、敬畏生命类和世俗欲望类,分析红柯在艺术上使用的传说、童话、星系结构等叙述策略,关照现代社会中的生态问题,从中发掘作者对自然生命万物大同思想的提倡。本论从红柯塑造的人物和动植物生命形象入手,通过文本细读归纳概括其笔下具有西部特征的不同形象类别,同时,运用叙事学、生态学、人性理论,解读红柯小说中观察到的人与物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现实生态问题,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及作家的生命意识,进而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从作家对男性、女性、动植物各类形象的塑造中,透视困境中善良美好的人性,体察作家对男性原始生命力的崇尚、对女性独立自由的赞赏和对万物大同世界的向往。红柯的西部书写是其文学梦想的表达,小说中丰富的形象呈现出生命的生长,也体现了作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王岩[9](2017)在《红柯小说的新疆书写和地理经验》文中认为在新疆地域文学的研究领域中,红柯作为近年来陕西文坛不可忽视的领军力量,创作了大量以新疆地域书写为题材的小说,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陕西“异乡人”视角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曾四次入围茅盾文学奖提名。对红柯作品新疆地域性书写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认识红柯新疆地域性书写特点、地理经验文学化表达方式以及新疆书写对红柯后期创作的影响,对深入了解红柯创作和新疆地域文学新方向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点面结合,对红柯新疆书写中的典型地域和各要素分布进行全面归纳。对作品中涉及的城市村镇、山脉河湖、地貌气候、动物植物、民族风俗等进行分类数据统计,突出展现其中出现频率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红柯新疆地理经验的文学表现形式,从新疆书写的自然地域性和人文地域性两方面入手,对红柯创作的本土化人物形象和地域性的故事构建方式进行研究,凸显作品展现出的西域人民性格本真面以及草原民族注重仪式感的习俗渊源等内容。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都以红柯“异乡人”身份为出发点,对其陕西底色在新疆书写中的表现方式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侧重点分别为:红柯童年成长经验与新疆十年异乡之旅熏陶下的不同文化碰撞在书写中的表现方式。红柯新陕两地书写在社会表现、价值追求、饮食乐趣、待人接物、婚恋观念五个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五部分从叙述角度、叙述内容和叙述背景三维度入手,将红柯新疆书写方式和同时期新疆本土作家作品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两者文学表达方式不同的必然性以及力图营造出的文学效果的差异性,为后期作家充实新疆创作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和道路指引。最后对红柯独特地域书写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思考,着重探究红柯为营造新疆童话氛围、表达西域大地宗教神性而选取的写作技巧和材料表现方式,同时研究这种写作方式对后期关中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带给其他创作者的启发。

管章楠[10](2017)在《中国乡村社区常用绿化树种组成和多样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乡村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社区绿化树种在乡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给乡村绿化树种的保存和持续利用带来了严峻挑战,造成部分本地树种流失。因此,对亟待进行我国乡村社区常用绿化树种组成和多样性的调查分析,摸清本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范围内299个乡村社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了中国乡村社区常用绿化树种组成,在此基础上,以房干等4个村庄为案例村庄进行了乡村树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群落精查研究,在全国、区域和单个乡村尺度上对乡村社区绿化树种的科属组成、树种来源、树种功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尺度,乡村社区首选的常用绿化树种总计113种(含变种),分属于53个科,87个属,其中果树种类较多,杨树应用最广;在区域尺度,不同地区间树种丰富度和种类组成都存在较大差异,华东地区的树种丰富度较高;在乡村尺度,树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受到乡村植被本地、人工干预程度、产业发展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人工干预度低的村庄保存了相对多的原生树种;外来树种在不同尺度上都占有一定的比率,部分外来树种应用范围较大。基于研究结果,探讨了我国乡村社区树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乡村社区绿化树种的应用和保护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乡村社区绿地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树种配置、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二、红柳·胡杨·战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柳·胡杨·战友(论文提纲范文)

(3)鲍尔吉·原野散文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鲍尔吉·原野笔下的世界
    第一节 蒙古草原
        一、苦难贫穷的草原
        二、静默的精神家园
        三、回不去的故乡
    第二节 北方城市
        一、喧嚣的城市生活
        二、压抑的生存空间
第二章 鲍尔吉·原野散文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 灵活多变的文章结构
        一、链形构图中日常生活的呈现
        二、扇形构图中自然生灵的描画
        三、对话结构的隐含思考
        四、跨文体结构的随感记录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一、清新朴素
        二、慷慨激荡
        三、幽默讽刺
        四、节制凝练
    第三节 涵蕴深刻的意象呈现
        一、云:故乡记忆的承载
        二、土地:理想人格的象征
        三、孩子:纯净心灵的复归
第三章 鲍尔吉·原野散文的审美意蕴
    第一节 情感的质朴之美
        一、返璞归真的审美趣味
        二、反媚俗化的文学实践
    第二节 生命的和谐之美
        一、万物有灵的蒙古族文化传统
        二、丰沛流转的生命活力
        三、重生贵生的生死观念
    第三节 美善的兼容之美
        一、自然书写中对美和善的体悟
        二、社会生活中对美和善的找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延边州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小叶章潜在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小叶章分布概况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延边州湿地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
    3.1 延边州湿地植物多样性
    3.2 延边州湿地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
    3.3 延边州各类型湿地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
    3.4 小结
第四章 延边州小叶章潜在分布对旱化湿地的指示分析
    4.1 小叶章在延边州旱化湿地中的指示作用
    4.2 小叶章分布模型精度验证
    4.3 小叶章生态适宜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5)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概况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一)已有的边界研究
        (二)边境地区研究
        (三)社会变迁相关研究
        (四)哈萨克牧区已有研究
        (五)移民相关研究
        (六)边境团场已有研究
        (七)对北塔山牧场和北塔山地区的已有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七、调查及研究过程
第一章 研究对象概况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对象概况
    二、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气候特征
        (二)土地状况
        (三)水资源概况
        (四)草原和草场利用情况
        (五)自然与人文资源
        (六)主要自然灾害
第二章 北塔山地区边境的形成与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一、北塔山地区边境的形成
        (一)清朝中期至1946年
        (二)1947年“北塔山事件”
        (三)1949-1964年
    二、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一)从交通要塞上重要的中转站到边境军事防线
        (二)北塔山牧场成立背景
        (三)从合作社到国营牧场再到边境团场: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三、北塔山地区的边境管理与北塔山牧场的机构设置
        (一)国家与地方共同助力下的边境管理
        (二)眺望远方:从碉堡山到六层白塔
第三章 流动与固化:北塔山牧场的人口特质
    一、人口基本情况
    二、建场初期的人口来源及基本情况:1950—1959年
    三、人口结构急剧变化:1960—1979年
    四、人口趋于稳定:1980年至今
第四章 边境的规制与反规制:北塔山牧场的生计方式
    一、农业
    二、畜牧业
    三、其他生计方式
        (一)边境催生:护边员
        (二)交通助力:商铺
        (三)易地搬迁:大区域下的新生计
    四、人口结构与生计方式的交叉分析
        (一)家庭牲畜情况
        (二)人口结构与生计状况分析
第五章 外引与内唤:北塔山牧场中的学校教育
    一、“马背小学”到牧场小学
    二、支边青年到特岗教师
    三、生源结构变化分析
第六章 重塑与延续:北塔山牧场的社会关系及变化
    一、族群交往
        (一)族际交往
        (二)族群内部交往
    二、“冬宰”里的社会关系
        (一)“冬宰”: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传统习俗
        (二)北塔山牧场三连“冬宰”现状
        (三)“冬宰”里的社会关系分析
第七章 记忆与身份:北塔山牧场哈萨克人的认同
    一、兵地认同
    二、第二代、第三代人的认同与选择
    三、他者的眼光
    四、从个人经历和故事看北塔山人认同
结语 聚合与延伸:双重社会集体的未来之路
附录一 2017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冬宰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2018年7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问卷调查表
访谈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舒巧 门文元舞剧创作风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既往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及其范围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舒巧、门文元的成长背景阐释
    第一节 革命战火中锻造的精神底色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文艺工作
        一、新中国第一个舞蹈学习班的学员——舒巧
        (一)崔承喜艺术观的影响
        (二)第一个小型舞蹈作品《剑舞》
        (三)在《小刀会》《鱼美人》之争中开启舞剧探索之路
        二、部队中艰苦奋斗的“蜡头”精神——门文元
        (一)部队基层生活的滋养
        (二)自觉响应“向传统和民间舞蹈学习”的号召
        (三)被舞蹈界所瞩目的《金山战鼓》
        三、探索舞剧民族形式的时代需求
    小结
第二章 舒巧、门文元的舞剧创作环境探究
    第一节 上海、沈阳相异的舞蹈发展趋势
    第二节 八十年代香港的舞剧创作环境
        一、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制的管理运营机制
        二、由“票房”“舞评”形成的监督机制
        三、在港期间舒巧独立自主的创作状态
        四、因爱舞蹈而舞蹈的“兴趣说”
    第三节 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中国(内地)的舞剧创作环境
        一、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创作指向
        二、从“动态建构”到“精神寻根”的主题嬗变
        三、门文元成就“小团造大戏”的创作神话
    小结
第三章 舒巧、门文元的舞剧作品比较分析
    第一节 舞剧创作题材选择的比较
        一、关于舞剧创作题材的选择
        (一)舒巧在多种题材中实现对“人”的深沉注视
        (二)门文元在选材中完成“救国”主题的书写
        二、关于舞剧台本的改编体裁
        (一)舒巧从小说文本着手重构舞剧
        (二)门文元重塑影视经典的舞剧创作
        小结
    第二节 舞剧形象塑造的比较
        一、舒巧舞剧作品的形象塑造
        (一)心理型人物观带来揭示性情节的构成
        (二)开放性的人物结构
        (三)写意风格的追求与直描手法的运用
        (四)在限制中完成人物独特的形象塑造
        (五)对女性情感话题的关注与转变
        二、门文元舞剧作品的形象塑造
        (一)行动型人物观派生出解决性情节的构架
        (二)锁闭性的人物结构
        (三)蕴藏着戏剧冲突的人物关系设置
        (四)战争背景与悲情氛围成为塑造英雄的语境
        (五)英雄主义精神的共同指向
        小结
    第三节 舞剧创作语言特性的比较
        一、舒巧舞剧创作语言的特性
        (一)“因情立体”的语言生成
        (二)结构铺排中蕴含的言语效能
        (三)以群舞来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四)“双人舞”成为舞剧叙述的关键元素
        (五)对动作语汇的大胆创新
        二、门文元舞剧创作语言的特性
        (一)以推动情节发展为目的的结构骨架
        (二)强调本体形式美的语言铺排
        (三)把握传统的稳定性与流变性
        (四)建构视觉符号的话语系统
        (五)利用舞台综合技术来营造舞剧视觉效果
        小结
第四章 舒巧、门文元的舞剧创作理念比较
    第一节 为何创作——“开创”与“守望”
        一、舒巧的开创探索
        二、门文元的守望担当
        小结
    第二节 怎样创作——(一)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接续与发展
        一、以开放的态度运用传统舞蹈动作素材库
        二、以发展的眼光接续传统舞蹈表演程式
        小结
    第三节 怎样创作——(二)音乐和舞蹈是舞剧形象塑造的左、右手
        一、尊重音乐自身的创作规律
        二、突破“音乐长度表”的常规模式
        三、从《鱼美人》《黄土地》中获得的启示
        小结
    第四节 为谁创作——寻求舞剧创作的人民性
        一、舒巧强调沉浸于社会来了解人们关心的问题
        二、门文元在舞剧创作上“抓住观众”的努力
        三、吴晓邦的启示
        小结
结语:中国舞剧创作个案对比研究的意义与启迪
附录一 :舒巧重要作品创作年表
附录二 :门文元重要作品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致谢

(7)新疆野生巴尔喀什蘑菇驯化栽培与漆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地貌与真菌分布
    1.2 食用菌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蛋白质分子标记
        1.2.3 DNA 分子标记
        1.2.4 DNA 测序技术的分子标记及其在大型真菌分子鉴定中的应用
    1.3 食用菌的驯化栽培
        1.3.1 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1.3.2 食用菌对营养条件的适应性
        1.3.3 食用菌培养基优化
    1.4 漆酶及理化特性研究
        1.4.1 漆酶的来源与种类
        1.4.2 真菌漆酶结构特点与催化机理
        1.4.3 真菌漆酶分离与纯化
        1.4.4 漆酶的酶学理化特性
        1.4.5 漆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6 真菌漆酶的诱导
        1.4.7 真菌漆酶的应用研究
    1.5 新疆野生巴尔喀什蘑菇研究现状
        1.5.1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分类地位
        1.5.2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栽培驯化研究基础
        1.5.3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活性成分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疆沙生大型真菌的采集与分类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的收集与环境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分离菌株的形态与分子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试剂及配制
        3.2.4 菌种分离
        3.2.5 巴尔喀什蘑菇总 DNA 的提取
        3.2.6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3.2.7 ITS 区扩增及克隆测序
        3.2.8 系统分析与发育树构建
    3.3 试验结果
        3.3.1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纯菌丝的获得
        3.3.2 DNA 序列测试分析结果
        3.3.3 ITS 序列分析
        3.3.4 系统发育树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菌丝体生物学特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低温处理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萌发的影响
        4.2.2 NaCl 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2.3 pH 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4.2.4 碳源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4.2.5 氮源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4.2.6 温度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4.2.7 响应面试验
    4.3 结果分析
        4.3.1 低温处理麦粒菌种对其萌发的影响
        4.3.2 NaCl 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影响
        4.3.3 pH 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3.4 碳源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3.5 氮源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3.6 温度对巴尔喀什蘑菇菌落生长的影响
        4.3.7 Box-Behnken 设计实验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野生巴尔喀什蘑菇的驯化栽培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试验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巴尔喀什蘑菇菌丝在培养料上的生长
        5.4.2 袋栽出菇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响应面法优化巴尔喀什蘑菇产漆酶的培养条件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静止培养与震荡培养菌丝产漆酶时间曲线
        6.2.2 响应面分析实验
    6.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纯化与生化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层析柱和蛋白纯化系统
        7.2.2 漆酶底物
        7.2.3 实验室常用染料
    7.3 实验方法
        7.3.1 酶活测定
        7.3.2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的纯化
        7.3.3 巴尔喀什蘑菇漆酶的 SDS-PAGE 纯度检测
        7.3.4 漆酶蛋白质的 N 端测序
    7.4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的理化性质
        7.4.1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底物特异性分析
        7.4.2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7.4.3 最适反应 pH 的测定
        7.4.4 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7.4.5 金属离子对漆酶的影响
        7.4.6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对染料的降解
        7.4.7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对孔雀绿的解毒作用
    7.5 结果与分析
        7.5.1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分离纯化的结果
        7.5.2 巴尔喀什蘑菇漆酶分离纯化效率
        7.5.3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的理化性质
        7.5.4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对孔雀绿的解毒作用
    7.6 讨论: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红柯长篇小说的“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红柯及其文学创作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及价值
第一章 “英豪气”的沉潜与“凡俗气”的升浮——男性形象
    第一节 血性渐消的男性形象
        一、坚韧刚毅的“硬汉英雄”——马仲英
        二、贪婪冷漠的“猥琐官僚”——姜天正
        三、情感羁旅的“畸形青年”——张子鱼、牛禄喜
        四、学海弄权的高校教师——“被窝猫”们
    第二节 男性形象的文化意蕴
        一、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精神浸染
        二、周秦文化的生活熏陶
    第三节 对男性生命气质的追寻与反思
        一、探究:原始生命张力消退的原因
        二、寻根:找寻力与美之根
        三、反观:精神离乡的痛苦与复归之路的艰难
第二章 传统美德的延续与独立意识的进阶——女性形象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原型探索
        一、“大母神”原型——繁育与爱护生命
        二、“高唐神女”原型——崇尚爱情
    第二节 执着于情的女性形象
        一、守护“亲情”型——马燕红、李爱琴等
        二、追寻“爱情”型——燕子、徐莉莉、王蓝蓝等
    第三节 女性之美及独立空间意识
        一、女性的心灵之美
        二、修复心灵的创伤而获得坚实的人生
        三、吁求:从话语独立到精神空间独立
第三章 “自然的化身”与“生命的礼赞”——动植物生命形象
    第一节 动植物形象分类与文化来源
        一、形象类分:填补元气类、敬畏生命类、世俗欲望类
        二、文化来源:多元文化的共生
    第二节 动植物形象的叙述策略
        一、动植物的传说、童话
        二、叙述策略:“星系结构”的运用
    第三节 自然与生命意识的赞扬
        一、自然与生命意识的体认
        二、透视生态问题与为生命而歌
        三、构建“民胞物与”的“大同”世界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红柯小说的新疆书写和地理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红柯新疆书写中的典型地域与自然景观
    第一节 新疆书写中的典型地域
    第二节 新疆书写中的自然景观
第二章 红柯新疆地理经验的文学性表现
    第一节 新疆书写的自然地域性
    第二节 新疆书写的人文地域性
第三章 红柯新疆书写中的陕西底色
    第一节 独特的陕西视角
    第二节 新疆人在陕西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章 红柯新陕两地文学书写对比
    第一节 多视角下的同一性
    第二节 地域差异下的多层文化构造
第五章 红柯与新疆本土作家地域书写对比
    第一节 叙事角度的不同选择
    第二节 叙述内容的地域差异
    第三节 叙事背景的整体营造
第六章 对红柯新疆书写方式的思考
    第一节 童话氛围的营造
    第二节 西域神性的赞歌
    第三节 新疆书写对红柯后期关中书写的影响
结语
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乡村社区常用绿化树种组成和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社区绿化树种的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社区森林的研究现状
        1.2.3 乡村社区森林和树种的研究现状
    1.3 中国乡村社区绿化的研究现状
        1.3.1 中国乡村社区绿化现状与问题
        1.3.2 中国乡村社区树种应用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中国和主要地理区域树种调查
        2.1.1 调查范围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2 房干等四个乡村社区树种调查
        2.2.1 调查范围
        2.2.2 村庄基本情况
        2.2.3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中国和主要地理区域树种调查
        2.3.2 案例乡村社区树种调查
第三章 中国乡村社区树种组成和多样性
    3.1 种类和科属分析
    3.2 树种来源分析
    3.3 树种功能分析
    3.4 珍稀濒危保护树种
第四章 不同地理区域乡村社区树种组成和多样性
    4.1 种类和科属分析
    4.2 树种来源分析
    4.3 树种功能分析
第五章 房干等四个山岳型乡村社区树种组成和多样性
    5.1 种类和科属分析
    5.2 树种来源
    5.3 树种功能分析
    5.4 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
第六章 讨论
    6.1 中国乡村社区尺度
    6.2 全国各区域尺度
    6.3 案例乡村社区尺度
第七章 结论
    7.1 中国乡村社区尺度
    7.2 全国各区域尺度
    7.3 案例乡村社区尺度
第八章 建议
    8.1 树种筛选
        8.1.1 中国乡村社区尺度
        8.1.2 全国各区域尺度
        8.1.3 案例乡村社区尺度
        8.1.4 小结
    8.2 树种配置
        8.2.1 中国乡村社区尺度
        8.2.2 全国各区域尺度
        8.2.3 案例乡村社区尺度
        8.2.4 小结
    8.3 本地树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四、红柳·胡杨·战友(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D]. 古丽奴尔·米吉提. 新疆大学, 2021
  • [2]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D]. 李文静. 湖北大学, 2020
  • [3]鲍尔吉·原野散文的审美研究[D]. 李卓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4]延边州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小叶章潜在分布研究[D]. 金雪梅. 延边大学, 2019(01)
  • [5]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D]. 荆姣姣.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6]舒巧 门文元舞剧创作风格比较研究[D]. 侯文靖.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7]新疆野生巴尔喀什蘑菇驯化栽培与漆酶活性研究[D]. 郝敬喆.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8]红柯长篇小说的“形象”研究[D]. 王红. 江南大学, 2017(02)
  • [9]红柯小说的新疆书写和地理经验[D]. 王岩. 陕西理工大学, 2017(03)
  • [10]中国乡村社区常用绿化树种组成和多样性初步研究[D]. 管章楠. 山东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红流·湖阳·战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