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反应论文_王风佳,臧瑶,刘凤,李昊天,钱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脱硫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噻吩,催化剂,二甲基,分子筛,铁粉,氧化镁,湿法。

脱硫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风佳,臧瑶,刘凤,李昊天,钱鑫[1](2019)在《臭氧/氧化镁同时脱硫脱硝的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一套自行设计的鼓泡反应装置进行了臭氧前置氧化、氧化镁溶液吸收的脱硫脱硝反应特性研究,探索了臭氧浓度、混合烟气温度、吸收液pH值、反应温度、SO_2及NO初始浓度等参数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O_3浓度和烟气温度有助于SO_2和NO的脱除,但吸收液pH值和反应温度不宜过高,烟气中的SO_2浓度变化对NO的脱除效率影响甚微。最佳实验条件下SO_2脱除效率可达99%,NO脱除效率可达52%。(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武传朋,张晨昕,何金龙,郭大为,毛安国[2](2019)在《脱硫脱硝助剂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催化裂化催化剂中添加烟气脱硫脱硝助剂后对催化裂化反应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该混合催化剂(简称混合剂)返回催化裂化装置的可行性。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FFB)试验结果表明:以安庆蜡油为原料,催化剂CGP-C中添加质量分数为4.2%不同类别的脱硫脱硝助剂后,对催化裂化反应产物中裂化气和柴油的收率、液体产品的硫含量等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催化裂化小型评价装置(ACE)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助剂RESN-3的质量分数不大于2%时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混合剂返回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董延增,陈喜龙,于小航,王祉衡,刘建坤[3](2019)在《喹啉对DBT、4,6-DMDBT及LCO中含硫组分加氢脱硫反应毒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FF-26加氢处理催化剂上喹啉对二苯并噻吩(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及轻循环油(LCO)中含硫组分加氢脱硫反应的毒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喹啉可同时抑制反应的加氢脱硫(HYD),反应路径和直接脱硫(DDS)反应路径,显着抑制了DBT和4,6-DMDBT的转化;喹啉对DBT加氢脱硫反应产物选择性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HYD产物的抑制,而对4,6-DMDBT不但表现为DDS产物选择性的降低,也表现为HYD路径中加氢中间体选择性的增加。通常情况下,喹啉对含硫物种的转化率影响不大,但反应压力过低时会导致含硫组分转化率的降低;在反应温度310℃、氢分压2.0 MPa、LHSV=2.0 h~(-1)、氢油体积比1 000条件下,当喹啉添加量从2 000μg/L增加至5 000μg/L时,总硫转化率从65.8%降至32.5%。(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向言,俞英,黄海燕[4](2019)在《络合铁法湿式脱硫再生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络合铁湿法氧化脱硫工艺吸收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多数脱硫剂可再生且经济环保,是脱硫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脱硫剂EDTA-Fe(Ⅱ)溶液的氧化再生体系,采用静态的气液扩散反应器,运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络合铁法脱硫铁离子再生步骤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建立了反应过程中络合亚铁浓度分布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过程对于EDTA-Fe(Ⅱ)浓度、O_2体积分数和体系氢离子浓度的反应级数依次为0.902、0.8和-0.152,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4.24 kJ/mol。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较高,可以较好地预测再生过程中不同时刻对应的络合亚铁浓度变化。该模型对于指导络合铁脱硫再生反应器的设计和空气鼓风量、络合剂的补加量、添加位置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高伟伟[5](2019)在《溶解模型及操作参数对粉-粒喷动床烟气脱硫反应影响机理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迅速席卷全球,环境问题随之而来。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能源之一,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很大。然而煤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燃烧后排放的SO_2等硫化物易造成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降低废气中SO_2的排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目前针对SO_2减排问题,国内外研究者陆续提出了数百种脱硫技术,其中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因具有诸多优势而被广泛采用。针对燃烧后脱硫中的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喷动床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应运而生,对粉-粒喷动床特有的流动结构特性进行研究使得其在物料干燥、化学反应等领域极具应用价值。由于喷动床内部流动结构的复杂性及现有实验条件的局限性,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将烟气脱硫技术引入到喷动床,期望能够获得理想的脱硫效果,为工程实际运用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文以Ma等实验喷动床数据为研究依据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应用双流体模型(TFM)来模拟喷动床内气-固两相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建立起粉-粒喷动床半干法烟气脱硫体系的水汽化、脱硫反应数学模型及脱硫反应溶解模型。利用“UDF”自定义函数通过关联式实现了床内气固流动与化学反应的耦合,应用Fluent 15.0计算软件进行水汽化过程与烟气脱硫过程的数值模拟。通过模拟计算,得到床内颗粒体积分数、水汽化速率、各相温度和脱硫反应产物生成速率等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喷射区因气体温度高,气速大,环隙区外侧因气液接触面积大,气体流量大、水停留时间长,故在此两区水汽化速率高;环隙区脱硫反应产物的生成速率最大;脱硫产物集中分布在环隙区和气体出口处,故环隙区为脱硫反应的有效区域。在相同的条件下,脱硫率模拟值略高于实验值,模拟误差为0.96%,表明模拟采用的模型较合理。在以上模型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料浆含水量、进口气体温度、表观气速等操作参数对喷动床内颗粒体积分数、喷动高度、水汽化速率以及脱硫产物生成速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水量增加时,水汽化速率降低,脱硫率先增加后减小;当进口气体温度升高时,水汽化速率增加,脱硫效率减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表观气速越小,喷动高度越低,喷射区直径越窄,颗粒轴向与径向速度、水汽化速率均变小,气体停留时间延长,脱硫效率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妙[6](2019)在《低温NiO/ZnO-Al2O3_SiO2反应吸附脱硫过程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应吸附脱硫(RADS,Reactive Adsorption Desulfurization)工艺是生产国V和国VI标准低硫汽油的重要方法,低温RADS过程可以大幅降低装置能耗,减少吸附剂的表面结焦,提高吸附剂使用寿命。本文首先对比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下NiO/ZnO-Al2O3-SiO2吸附剂对模拟汽油(噻吩+正己烷)的脱硫性能,发现较低反应温度(300℃)下吸附剂脱硫性能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特殊趋势,随后保持着较高的脱硫水平,与较高温度400l2O和420℃下的脱硫性能曲线存在明显差异。RADS反应温度为300℃时,色谱分析结果表明裂解尾气中CH4、C2H6和C3H8气体含量极少。继续考察了不同载气和空速在300℃下对吸附剂的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2为载气吸附剂具有脱硫活性,但随反应进行脱硫性能持续下降;以H2为载气质量空速大小不影响脱硫率曲线形状。在脱硫率曲线由下降转为上升的转折点两侧,增大空速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略有不同。进一步研究了高温H2预处理、烃类预处理、模拟汽油等预处理方式对吸附剂300℃下脱硫性能的影响,发现通过上述几种预处理方法均可有效激活吸附剂300℃下的脱硫性能,其中以420℃下以烷烃进料预处理方法最优。最后,采用XRD、H2-TPR、TOPT和XPS等手段对不同载气和还原条件下反应前后吸附剂进行表征,结合Ni3S2与ZnO-Al2O3-SiO2机械混合粉末在不同载气下的反应结果,认为在反应过程中吸附剂表面活性组分NiO难以被还原成单质Ni,间接证明了吸附剂中NiO具有脱硫活性,并且反应吸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反应路径。以此为依据,论文最后提出了以NiO作为活性中心的RADS反应吸附脱硫机理,为新型吸附剂的制备与开发以及RADS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5)

曲江源,齐娜娜,关彦军,滕阳,徐文青[7](2019)在《湿法烟气脱硫塔内传递与化学反应过程CFD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330 MW燃煤发电机组湿法烟气脱硫塔为研究对象,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塔内气-液两相流动、热质交换模型,以溶解平衡、质量守恒及电荷守恒描述浆液内13种溶质组分瞬时化学反应特性,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实现流动模型与传质模型、化学反应模型的耦合。基于上述模型预测了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动、液滴蒸发与SO_2化学吸收过程,获得了SO_2浓度与浆液pH的径向分布特性,详细分析了气-液流动对化学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液气比分布特性是影响SO_2径向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可通过调控近壁区及主管道区的两相流动状态提高脱硫塔的吸收性能;随着气相侧SO_2浓度提高或液滴粒径减小,浆液pH下降速率增大且各化学组分浓度达到稳定状态用时缩短。(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硕,刘熠斌,冯翔,杨朝合[8](2019)在《MoS_2基催化剂加氢脱硫反应活性相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氢脱硫工艺在清洁油品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MoS_2基催化剂是加氢脱硫的主要催化剂,因此对MoS_2基催化剂活性相和催化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从原子层面上对催化剂进行优化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MoS_2基催化剂活性相形貌结构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硫化气氛、助剂和载体类型对活性相结构的影响,以及现有表征技术在MoS_2基催化剂活性相形貌结构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不同条件下活性相的微观结构特征;同时,从MoS_2基催化剂的活性相组成和结构角度分析了噻吩的加氢脱硫机理,发现了加氢脱硫活性与催化剂微观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后展望了理论计算在设计和开发高效加氢脱硫催化剂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刘诗哲,李明丰,张乐,杨平,李大东[9](2019)在《分子筛对CoMoP/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反应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USY分子筛为酸性组分,制备了含分子筛的CoMoP/Al_2O_3加氢催化剂,通过N_2吸附-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分子筛及催化剂样品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采用固定床高压微反装置考察了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结果表明,与CoMoP/Al_2O_3催化剂相比,USY分子筛的加入显着提高了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转化率和脱硫率,同时改变了加氢脱硫反应的产物分布。在CoMoP/Al_2O_3-Y催化剂上,烷基转移和裂化等酸催化反应活性显着提高,直接脱硫路径的活性相当,加氢路径的活性降低。(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娄文涛,刘壮,王晓雨,朱苗勇[10](2018)在《底吹氩钢包内渣-金反应及脱硫行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底吹氩钢包脱硫效率,建立了CFD-SRM耦合模型描述底吹氩钢包内渣-金反应及脱硫行为,考虑了钢包内底吹引起的湍流流动和渣圈中氧气吸收及氧化反应等因素对渣-金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规律,通过80 t钢包热态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并揭示了不同吹炼制度对底吹氩钢包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得出合理的优化参数。结果表明,气液两相流对组分质量传输速率和脱硫效率有着重要影响,CFD-SRM耦合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底吹钢包内的渣-金反应和脱硫行为,钢包双孔喷吹的脱硫效果对单孔中心和偏心布置更优。随着渣-金高度比的增加,脱硫效率增加,当渣钢高度比超过0.04时,脱硫效率变化很小;随着底吹流量的增加,脱硫率先增大后减小,但当底吹流量超过300 L/min(标准态)时,钢液脱硫率开始降低。(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8年12期)

脱硫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了催化裂化催化剂中添加烟气脱硫脱硝助剂后对催化裂化反应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该混合催化剂(简称混合剂)返回催化裂化装置的可行性。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FFB)试验结果表明:以安庆蜡油为原料,催化剂CGP-C中添加质量分数为4.2%不同类别的脱硫脱硝助剂后,对催化裂化反应产物中裂化气和柴油的收率、液体产品的硫含量等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催化裂化小型评价装置(ACE)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助剂RESN-3的质量分数不大于2%时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混合剂返回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具有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硫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风佳,臧瑶,刘凤,李昊天,钱鑫.臭氧/氧化镁同时脱硫脱硝的反应特性[J].广东化工.2019

[2].武传朋,张晨昕,何金龙,郭大为,毛安国.脱硫脱硝助剂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3].董延增,陈喜龙,于小航,王祉衡,刘建坤.喹啉对DBT、4,6-DMDBT及LCO中含硫组分加氢脱硫反应毒化作用[J].石油化工.2019

[4].向言,俞英,黄海燕.络合铁法湿式脱硫再生反应动力学[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5].高伟伟.溶解模型及操作参数对粉-粒喷动床烟气脱硫反应影响机理的数值模拟[D].西北大学.2019

[6].王妙.低温NiO/ZnO-Al2O3_SiO2反应吸附脱硫过程及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7].曲江源,齐娜娜,关彦军,滕阳,徐文青.湿法烟气脱硫塔内传递与化学反应过程CFD模拟[J].化工学报.2019

[8].李硕,刘熠斌,冯翔,杨朝合.MoS_2基催化剂加氢脱硫反应活性相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

[9].刘诗哲,李明丰,张乐,杨平,李大东.分子筛对CoMoP/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反应性能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10].娄文涛,刘壮,王晓雨,朱苗勇.底吹氩钢包内渣-金反应及脱硫行为的数值模拟[J].钢铁.2018

论文知识图

反应温度对喷动床脱硫效率的影响添加和没有添加甲醛生成的水热焦的红...微孔与大孔分子筛构成的多级孔材料含氧量对喷动床脱硫效率的影响铜单质氧化法的反应机理鼓泡式脱硫反应装置试验系统示...

标签:;  ;  ;  ;  ;  ;  ;  

脱硫反应论文_王风佳,臧瑶,刘凤,李昊天,钱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