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燕[1]2003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解决化学习题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评价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习题的完成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帮助。 本文从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的现状分析入手,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运用文献、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研究”课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几种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中的化学习题、中考中的化学试题和部分化学辅导资料中的化学习题分析、研究发现:现有化学习题存在目的单一、学科性强且内容陈旧、习题解决方式单调等问题,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的作用有新的认识。 2.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的特点和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应该在帮助学生形成与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巩固与应用化学知识技能、学习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与培养价值观念、评价与促进化学学习等方面发挥作用。 3.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的编制应该遵循“基础性、科学性、情景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等原则。为更好地发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的作用,在习题中应适当增加开放型、活动型和实验型习题。 4.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如何通过完成化学习题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等课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陶杰[2]2017年在《中加中学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化学教科书的国际比较研究,是优化更新化学教科书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国内代表性中学化学教科书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各自教科书的特点与不足、自身与国际的差异,从而借鉴他山之玉以完善自己,是明确中学化学教科书改革方向的前提。本研究选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2011版)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纳尔逊教育版(Nelson Education Ltd.)九年级科学教科书(2009版)共同内容——“物质结构”、“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比较以发现两国教科书的特点与不足,为优化我国化学教科书编写及使用提供借鉴。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绪论。本部分在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及研究设计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明确了研究的意义。第二,梳理文献,确定研究起点。本部分在对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外科学教科书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确定了起点。第叁,比较维度的确定。本部分在梳理国内外代表性教科书评价维度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加两国《课程标准》的比较维度和化学(科学化学部分)教科书的比较维度。《课程标准》的比较维度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科书比较的一级维度为:内容属性、表征属性、教学属性。其中内容属性又包括内容难度、内容层次性和内容时代性等二级维度;表征属性包括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二级维度;教学属性包括目标引导、过程引导二级维度。第四,中加两国《课程标准》的比较。本部分选取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与安大略省《9-10年级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发现两国均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基本课程理念,均强调科学本质教育。但安大略省更凸显对科学本质的表征。第五,中加两国九年级化学(科学化学部分)教科书的比较。选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和安大略版九年级科学教科书共有的化学内容——“物质构成”、“化合物”作为比较研究对象,从内容属性、表征属性、教学属性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1)在内容属性上,运用陈燕博士开发的“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对“文本内容难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安大略版难度更大;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教科书层次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安大略版层次性更强;通过统计STSE内容作为时代性的评估依据,结果显示安大略版时代性更高。这均与安大略版内容广度较大有关。(2)在表征属性上,发现在连续性文本表征方面,安大略版的文字表述从学生日常经验出发,与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语气更亲切、生动、活拨;而在非连续性文本表征方面,人教版比安大略版更注重图表系统作为独立信息载体的角色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3)在教学属性上,安大略版目标引导形式更多元化;而在过程引导上,人教版和安大略版栏目类型都较为丰富且各具特色,都为学习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引导。但安大略版更注重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呈现,因而其内容动态生成性更强,在教学属性的过程引导方面表现更佳。第六,建议。总结研究结论,提出对“物质构成”、“化合物”内容的编写建议为:(1)适当增加STSE内容,彰显教科书的时代性;(2)完善问题线索的设计,突出教科书的对话性;(3)适当增加活动类栏目,凸显教科书的活动性;(4)适当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现教科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建议为:(1)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挖掘非连续性文本表征的教育教学价值;(2)充分运用教科书栏目,精心设计学生概念的学习过程。学习建议为:(1)绘制概念网络图,促进知识深层加工;(2)利用习题与目标引导栏目,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王立群[3]2008年在《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习题编制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叁个方面来促进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化学课程标准所体现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对义务教育化学新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产物,其设计过程就是以课程目标为指导,将课程理念与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方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过程。化学习题作为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文内容紧密相关、互相依存,是正文内容的延伸和运用,因此新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对教材习题的编制进行改革。当前,在对课程、教材的研究中,大家关注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而忽视了教材中习题编制的研究,对如何运用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更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课题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理念出发,运用统计、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习题的编制与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从习题的功能、习题的类型、习题的特点叁个方面对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习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分析。通过调查教材习题教学现状,对习题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教材习题的教学策略,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借鉴。最后在对鲁教版教材习题特点和教学策略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材习题编制的建议:编制的习题应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基础性、教育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
王菲[4]2014年在《关于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衔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之一,中学化学教学分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阶段,在此期间,化学教科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文本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个客观存在的反常现象是:高一学生普遍反映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集中体现为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过难过深、不理解高中教科书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适应高中化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等等。这些现象产生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问题。因此,为了探究中学化学教科书对学生学习化学是否有影响以及有何影响,笔者将视角落在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的衔接上,以“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叁套中学教科书(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006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2012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007年版)》)为例,对其内容的水平衔接、垂直衔接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文本分析,辅以教师访谈的实证分析,以期了解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的衔接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新版高中教科书的改进建议。研究发现:第一,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垂直衔接存在衔接不畅;第二,初中化学教科书与生活素材的水平衔接多于高中教科书,二者均涉及到与学科内外其他知识点的水平衔接;第叁,通过对一线化学教师的访谈发现,学生升入高中之后会产生学习不适合和课程内容衔接不畅的状况。针对以上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1.对教科书编写者而言:新版教科书的编写,要从文字编排、素材选取、习题编制、遵循“新课程标准”的主旨和精神等方面考虑,并用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呈现方式展现在教科书中;同时应重视高中化学教科书与初中化学、高中其他学科、学生日常生活等的垂直衔接和水平衔接。2.对一线教师而言:要对初、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知识点的水平衔接与垂直衔接方式熟稔于心,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初、高中过渡阶段的学习。
高志伟[5]2017年在《基于科学方法的沪科版化学《练习部分》习题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效的规则、方式和手段。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和课程标准所提出“过程与方法”的要求。科学方法教育是现代科学教育中非常注重的方面,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学功能,体现着化学学科的特点。但习题中是否蕴含着化学科学方法,能否用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呢?笔者以沪科版教材的配套练习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了相关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教育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习题的科学方法分析工具。从科学方法的角度,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发现了科学方法在这套习题中体现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基于科学方法的高中化学练习部分习题编制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沪科版练习部分中的大多数习题中体现着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体现涉及面广。(2)各种知识类型的习题运用科学方法的特点不同。(3)习题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寻求某些题目的答案,往往会陷入以化学为背景进行思维训练的模式。本研究对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分析习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且对后续高中化学练习部分的习题编制有一定帮助。
尚永青[6]2014年在《教科书“化学与社会”内容整合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化学与社会”内容在初中化学(科学)教科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叁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研究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教科书、澳大利亚Pearson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科学维度(1-4册)和英国Nelson Thrones出版社的初中科学(7-9册)为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数理统计、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内容整合的主题和内容整合的呈现特征两方面分析了中、澳、英叁国教科书内容主题的知识点数量及分布、情境创设方式、知识建构方式、章节引入呈现、图片和表格呈现以及栏目呈现特征上的差异,并深入细致地比较了学生在教科书栏目和习题中的参与度,结果发现:在内容整合的主题方面,中国教科书整合的主题和知识点数量最多,范围最广,整合过程体现了以化学学科为中心的思想;英国教科书内容整合范围最小,其整合过程更多地考虑了化学的社会价值,比较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而澳大利亚内容整合的主题则大都围绕全球性问题展开,注重科学概念和原理的介绍。在内容整合的呈现特征方面,中国教科书章节引入呈现简单、直观,注重实验记录表的运用,但实践类活动要求笼统,学生在栏目和习题中的参与度比较低;英国教科书注重概念卡通的应用,栏目设置体现了学科综合化特征,学生在栏目和习题中的参与度也较低;而澳大利亚注重归纳模型类图片的呈现,实验活动步骤详尽、要求明确、探究性强,实践类习题要求明确且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学生在栏目和习题中的参与度都较高。
盛连蔚[7]2008年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机化学基础》教科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的物化产物,它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和媒介,在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在2003年正式颁布,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正式实施。目前,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共有叁套,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四个试验区进行教学试验。新课程中提倡的教材多样化发展给教材研究带来更多课题,如何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何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这叁套教材中的必修化学教材的分析,希望为广大教师科学地选择和实施新教材提供依据,也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借鉴和启示。本论文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的意义,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以及高中化学教材编制的要求,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以及文献综述。论文综述了中学化学教材的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对教材编制的研究、对教材分析评价的研究、对教材比较的研究以及课程标准对教材设计的要求。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了教材分析模型。即教材结构决定其功能的实现,结构合理,功能优良;反之,功能低劣。中小学教材结构是由教材内容、教材程序和教材形态叁个层次的子结构有机构成的,叁者相互制约,共同实现教材的整体功能,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化学教材的内容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最深层,它指导程序结构,并与程序结构一起共同决定形态结构;化学教材的形态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最表层,它表现内容结构和程序结构;化学教材的程序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联络层,是内容结构和形态结构的中介,它调控内容结构和形态结构,因此,教材结构的设计必须要注意叁个层次子结构的系统优化。第叁部分是教材分析部分,这也是本论文的重点。按照我们所构建的教材分析模型,对叁套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教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于教材内容选择的分析,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按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标准主题对叁套教材逐一进行分析,列出了教材正文中体现该内容标准主题的具体知识点和栏目名称,并且指出了叁套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标准不一致的地方。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一方面分析了教材的体系,另一方面选择典型内容(包括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具体有机物的性质、STS内容、实验内容)对其具体组织思路进行分析。对于教材内容呈现,主要从栏目、插图、习题和编写体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和思考。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叁套教材各自的特点,并对教材编制进行了如下反思:(1)如何看待教科书的滞后性;(2)如何处理知识繁多与课时有限间的矛盾;(3)如何使教科书做到因材施教;(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5)如何发挥教科书各栏目的作用;(6)如何设计合理的习题。
罗玛[8]2014年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教科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笔者在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将中学化学教科书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叁个重要部分,分别是知识、实验和习题,并针对这叁个“构成要素”开展研究工作。“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其核心地位吸引着研究者对该部分内容的长足关注。在此研究形势下,对国内外化学教科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系统化地分析比较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美国、德国、新加坡和韩国五个国家的初中(7-9年级)化学(或科学)教科书中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部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并结合数据统计等定量方法,分别从广度、深度和案例分析叁个方面,系统化地比较国内外化学教科书在知识、实验和习题上的重要特点和水平层次,以期对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和改进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国内外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各有特点,水平层次高低不同,而且知识广度影响着实验和习题的广度。国内教科书在知识、实验和习题叁个构成要素上都具有较高的深广度,国外教科书则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关注较少,但是某些教科书中实验或习题的设计特色仍然值得借鉴。
冯翠典[9]2008年在《初中化学开放题的编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和社会要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反思。不断深化的中考改革也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体现了与课程改革的匹配。在实践层面上,习题是理科教育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传统习题以封闭题为主,强调标准答案,往往使学生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在做“学答”。学生只需重复训练和简单模仿便可顺利破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无从培养。在这种习题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制,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能承载新课程改革理念,更不能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切实转化为课堂教学文化,寻求新的途径和手段势在必行。化学开放题是承载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对封闭题的深刻反思中应运而生和不断发展的。开放题是化学习题的新题型,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更具全面性、综合性。开放题是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放,是学生个体意识的表现舞台,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良好媒介,是评价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有效工具。论文分为八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基础。建构主学习理论和现代评价理论能对开放题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就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开放题的实践研究集中在开放题的编制、开放题的教学以及开放题如何评价叁个核心领域。开放题的编制问题相对于教学和评价研究具有更为前提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第叁部分通过明确开放题的涵义、分类、题型、特点、功能、价值等基本问题为开放题的编制提供基础和支撑。特别是对开放题的涵义、分类、题型的深入探讨对开放题的编制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第四至第八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探讨了开放题编制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基于课程标准和基于学生实际是最基本的准则。此部分的研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第五部分通过深入研究中考化学开放题,提炼出了中考开放题命制的思路和经验,既保留了中考命题的经验和智慧,又可以为新的开放题编制提供很好的借鉴。第六、七、八部分根据以上研究,作者进行了开放题编制的新尝试,集中在如何编制答案多元、思维发散的开放题,如何编制内容开放、实际情境的开放题,以及如何把现有封闭题改编成开放题叁个重要方面。各自既有例题,又有思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编制体系。
艾璐[10]2014年在《运用原始化学问题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是增强学生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化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原始化学问题是指基于自然界及社会生产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反映化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典型化学现象和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信息隐蔽性、生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解决原始化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而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化学探究式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原始化学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而且将原始化学问题与化学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原始化学问题引入到化学探究式教学中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是运用原始化学问题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首先从原始化学问题的含义界定、与传统习题的区别、特点、分类、编制方法和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并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分析原始化学问题的教学价值,其次根据九年级化学的教学内容,把设计出的原始化学问题作为教学材料应用到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中,拟制定出将原始化学问题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策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含有原始化学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并选择两个平行班(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在实验班,较多运用设计好的探究式教学方案;在对照班,基本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对比实验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同学对科学探究表现出更大的兴趣,科学探究能力也有明显的提升,而对照班的学生实验前后差别不大。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教学经验欠缺,使得本研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所作的创新工作:1.总结了搜集和编制原始化学问题的方法,对原始化学问题进行了分类。2.将原始化学问题引入到化学探究式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研究[D]. 于海燕. 扬州大学. 2003
[2]. 中加中学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D]. 陶杰. 西南大学. 2017
[3].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习题编制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 王立群.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 关于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衔接的研究[D]. 王菲.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 基于科学方法的沪科版化学《练习部分》习题研究[D]. 高志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6]. 教科书“化学与社会”内容整合的国际比较研究[D]. 尚永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机化学基础》教科书比较研究[D]. 盛连蔚.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教科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研究[D]. 罗玛.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9]. 初中化学开放题的编制研究[D]. 冯翠典.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10]. 运用原始化学问题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D]. 艾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化学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初中化学论文; 科学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