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乳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液,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疏水,放射源,相图。
微乳液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豪,肖汉,姚远,王挺,吴礼光[1](2019)在《微乳液聚合耦合共混法构建聚偏氟乙烯共混杂化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物作为油相,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Ag Cl纳米粒子;通过微乳液原位聚合油相单体得到包含Ag Cl纳米粒子的聚合乳液;将聚合乳液与聚偏氟乙烯(PVDF)通过共混法构建了包含Ag Cl纳米粒子的PVDF共混杂化膜.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结果和超滤实验结果表明,聚合乳液加入的同时引入了亲水性聚合物和表面亲水的Ag Cl纳米粒子,不仅改善了PVDF共混杂化膜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还显着增强了PVDF共混杂化膜的极性和亲水性,最终提升了膜的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过量聚合乳液加入后不能与PVDF材料均匀共混,而且Ag Cl纳米粒子也会在膜中形成团聚物堵塞膜孔隙,从而削弱了膜的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魏俊,刘通义,戴秀兰,陈光杰,林波[2](2018)在《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为聚合单体,Span80和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白油为连续相,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制备了乳液型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对主要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含量为2%(w)、体系亲水亲油平衡值为9.16~9.82、引发剂加量为0.1%(w)时得到的聚合物最稳定。通过动态光散射测定该聚合物溶液的平均粒径为84.4 nm,粒径分布均匀;通过FTIR表征证明该聚合物的结构达到了设计要求;聚合物放置5个月无分层和沉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配制的基液黏度在5 min内基本稳定。由该聚合物配制的压裂液在90℃和120℃下以170 s~(-1)的速率剪切120 min后表观黏度大于30 mPa·s,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傅丹娜,张红娟,侯爱芹,谢孔良[3](2017)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液状分散染料及其印花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染料可以分子状态溶于溶剂中,将含有染料单体的溶液进行微乳化,乳液形成的胶束可以达到纳米级别,形成液状纳米分散染料微乳。采用半连续预乳化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叁种微乳液状纳米分散染料。对制备的微乳液状纳米分散染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微乳液状纳米分散染料微乳液粒径、Zeta电位、粘度、表面张力、粒子形貌、体系流变性及染色印花性能。结果表明,叁种微乳液状纳米分散染料微乳液的胶粒粒径均在50~150 nm,固体胶粒粒径在50~70 nm,Zeta电位在-50 m V左右、表面张力在45 m N/m左右、粘度在2.5m Pa·s左右,体系接近牛顿流体。在SEM图中,微乳液粒子均为规则的球形,微乳液对涤纶有较高的上染率及印花转移率。(本文来源于《染整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邓凯迪,李谦定[4](2017)在《提高采收率用聚(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微球的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煤油为连续相,50.0wt%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OP-10为乳化剂,依据拟叁元相图配制了含50.6wt%油相、42.0wt%水相、7.4wt%Span80/OP-10(质量比6∶1)乳化剂相的W/O微乳液(质量分数)。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在65℃过硫酸铵(APS)引发下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级交联P(AM/NMAM)微球。以微球粒径及溶胀性为考察指标,从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搅拌速率等方面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单体配比m(AM)∶m(N-MAM)为4∶1,交联剂MBAA用量0.60wt%、引发剂APS用量0.50wt%(以单体总质量计)、搅拌速率1000r/min的条件下合成的微球耐盐性好、吸水倍率高,在1.0×10~5 mg/L模拟地层水中可达18.40g/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形态的表征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球形度及单分散性,粒径分布均一,约为100nm左右。流变及岩心封堵实验表明微球胶乳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封堵效果显着,可实现逐级深部调剖。(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史航[5](2017)在《微乳液聚合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微乳液运用范围较为广泛,近些年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成本高、不满足环保要求等问题。结合国内外微乳液聚合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微乳液聚合的发展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7年02期)
王香梅,谢龙,宋海龙[6](2017)在《水性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微乳液聚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 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APS]0.75,[η]∝[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宋瑾,吴凤龙,双喜,张心妍,刘波[7](2016)在《O/W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小粒径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单体,拉开粉为乳化剂、正丁醇为助剂,双氧水—硫酸亚铁为引发剂,磷酸钠为缓冲剂,通过微乳液聚合法,根据正交实验结果,综合考虑产品后续处理、转化率、实验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影响,得出最佳聚合条件:即去离子水与苯乙烯的质量比为17.0∶1、拉开粉与正丁醇的用量比为2.5∶1(总用量为单体的2.7倍)、双氧水与硫酸亚铁的用量比为3.5∶1(总用量为单体的5.6%)、磷酸钠用量为苯乙烯单体用量的1.5%、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为4 h,合成出转化率可达92.73%的单分散小粒径聚苯乙烯纳米微球。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品粒度约为50 nm。(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6年09期)
李忠勇,卢金辉,崔海平[8](2015)在《微乳液聚合制备放射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放射源为基础的射线应用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放射源的制备多采用吸附、电化学、粉末冶金、直接活化等工艺。而微乳液聚合是合成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究热点,得到的高分子有机材料在力学和抗辐射方面具有良好性能,我们认为其亦具有作为放射源源芯材料的潜力。本工作对微乳液聚合制备放射源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1-27)
卢金辉,李忠勇[9](2015)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放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放射源。选择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水(H2O)为微乳液体系,利用滴定法绘制叁元相图,研究了温度与促进剂N,N-二甲基对甲苯胺(DMT)对聚合的影响,利用MMA(DMT)/HEMA/H2O反向无皂微乳液聚合制备了99 Mo和125I线源,并测定了放射源活度分布均匀性。结果表明,微乳液聚合是一种制备放射源的良好方法。(本文来源于《同位素》期刊2015年03期)
杜荣荣,刘祥[10](2015)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反相微乳液聚合技术具有稳定性好、固含量高、聚合速率快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微乳液的基本理论及其特征,对稳定微乳液的制备进行了讨论;着重归纳了丙烯酰胺类的反相微乳液聚合,详述了聚合体系各组分的选择,同时探讨了影响聚合反应的因素,认为应研究新型表面活性剂以实现高单体浓度的聚合;介绍了聚合物微球在油田应用中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了其在深部调剖堵水领域存在的问题,以离子液体代替传统聚合体系组分制备集智能性、复合性、多功能性等综合性能于一体的聚合物微球是其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5年08期)
微乳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为聚合单体,Span80和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白油为连续相,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制备了乳液型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对主要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含量为2%(w)、体系亲水亲油平衡值为9.16~9.82、引发剂加量为0.1%(w)时得到的聚合物最稳定。通过动态光散射测定该聚合物溶液的平均粒径为84.4 nm,粒径分布均匀;通过FTIR表征证明该聚合物的结构达到了设计要求;聚合物放置5个月无分层和沉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配制的基液黏度在5 min内基本稳定。由该聚合物配制的压裂液在90℃和120℃下以170 s~(-1)的速率剪切120 min后表观黏度大于30 mPa·s,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乳液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刘子豪,肖汉,姚远,王挺,吴礼光.微乳液聚合耦合共混法构建聚偏氟乙烯共混杂化膜[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2].魏俊,刘通义,戴秀兰,陈光杰,林波.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J].石油化工.2018
[3].傅丹娜,张红娟,侯爱芹,谢孔良.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液状分散染料及其印花性能研究[J].染整技术.2017
[4].邓凯迪,李谦定.提高采收率用聚(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微球的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
[5].史航.微乳液聚合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化工设计通讯.2017
[6].王香梅,谢龙,宋海龙.水性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微乳液聚合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
[7].宋瑾,吴凤龙,双喜,张心妍,刘波.O/W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小粒径聚苯乙烯纳米微球新工艺研究[J].广东化工.2016
[8].李忠勇,卢金辉,崔海平.微乳液聚合制备放射源的研究[C].第叁届全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9].卢金辉,李忠勇.微乳液聚合法制备放射源[J].同位素.2015
[10].杜荣荣,刘祥.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