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1]2002年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在白血病耐药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一急性白血病中MDR1、MRP和Bcl-2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以MDR表型显着、具有MDR1/P-gp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株HL-60/VCR为参照,应用敏感的DIG掺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9种肿瘤和白血病细胞株以及5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MDR1基因表达,建立了较为客观、量化的判定阳性的指标,同时采用常规RT-PCR方法检测了这批患者MRP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54例急性白血病中,16.7%(9/54)的患者MDR1/MRP/Bcl-2叁基因表达均为阳性,46.3%(25/54)的患者MDR1/MRP/Bcl-2叁基因表达均为阴性。46例资料完整的白血病患者中,叁基因表达均阴性者其完全缓解率(CR)为80.0%,而MDR1/MRP或MDR1/MRP/Bcl-2共表达者则无一人获得CR(P<0.005)。单基因分析表明MDR1、MRP、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是28.3%、41.3%和47.8%,其中MDR1阳性者CR率15.4%,明显低于MDR1阴性者的CR率(72.7%, P<0.005);MRP阳性CR率26.3%,明显低于MRP阴性者的CR率(77.8%,P<0.005);Bcl-2阳性CR率36.4%,亦低于阴性CR率75.0%(P<0.05)。MDR1/MRP或MDR1/MRP/bcl-2共表达的患者临床上不易获得CR。以上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的耐药除了与MDR1高表达密切相关外,还与非P-糖蛋白介导的MRP及bcl-2表达相关。 二转移MDR1基因的白血病细胞K562/MDR的耐药特性研究 采用PA317/HaMDR细胞的病毒上清转染白血病细胞K562,获得了MDR1转基因细胞K562/MDR,PCR和RT-PCR证实了原病毒在靶细胞中的整合和表达。FCM进一步分析了K562/MDR中MDR1基因产物P-gp以及MRP、LRP、BCRP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在白血病耐药机理研究中应用 摘 要 以及GST。等多种与非经典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K562母株相比, K562/MDR细胞高表达P-gp,gyl增加了96.2%,卜性表达率从0.58%上升至 98.0%;其它耐药蛋白的gyl和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MTT试验证实K562/MDR 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CsA与CRE单独或联合使用可逆转其耐药表型。以 上结果表明K562/MDR细胞的耐药表型全为外源性MDRI基因表达的P唱p所致 的经典MDR表型,而非其它耐药相关蛋白所介导,基因修饰的耐药细胞株由于 其单因素耐药更能作为理想的研究多药耐药逆转的体外实验模型。 叁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反义MDRI基因的转移 以HL60/VCR细胞总KNA为模板,自行设计引物,应用RTPCR方法获得 MDRI基因CDNA片段,利用分子克隆方法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 获得了携带反义MDRI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ASSN,应用脂质体转导 包装细胞,单、双噬型包装细胞的交互感染,获得较高滴毒的病毒上清成功转染 耐药靶细胞K562/MDR,PCR和RTPCR证实了反义MDRI基因在靶细胞中的 整合和表达。巢式PCR和补救分析证实双噬型重组病毒的安全性,表明逆转录 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以其高效、安全、稳定整合等优点,对转移反义基因也 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实验系统。希望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I基因转移从基 因水平阻断MDRI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 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四MDRI基因反义RN^抑制P飞P表达及功能的研究 首先通过细胞计数配合台盼蓝染色测定K562MDWLAASN的生长曲线,半 定量RTPCR分析内源性MDRI基因的表达,FCM测定了P唱p的表达,结果表 明,K562MDRjLAASN细胞的生长未受反义基因转移的影响;MDRI基因mRNA 的转录基本不受的影响,而P唱p的表达明显受抑,与对照相比,其相对荧光强。_度Afl下降了86o,阳性率也从96.20降至52.60,表明MDRI反义RNA对靶 基因的影响发生在转录后的水平上。采用细胞形态、MTT检测、集落生成试验。 DNA Ladder分析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检测方法,分析了多种药物对 ,K562MDR/LASSN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结果显示,当化疗药物VCR、COL\4’* 作用于K562MDR/LASSN时,它对药物的耐受性比耐药对照细胞明显下降,如 ICS。VCR、IC50C。Lb耐药对照K562MDR/NC*细胞分别下降了 56.7%和 56*%; --多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在白血病耐药机理研究中应用 摘 要 在 100 p g/L VCR作用下,K562MDR/LASSN细胞的集落生成能力比对照细胞下 降了92.4%;随着VCR作用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K562MD肌A驼N 细胞比对照在更早的时间或更低的浓度上出现DNA梯带。以上结果证实了反义 RNA的有效性。反义KNA的表达,抑制了P唱p的表达和功能,以致细胞内被 泵出的药物减少,蓄积增加,使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效应得到有效
杨杰坤, 李敬兰, 李增刚, 李志刚, 刘鹏江[2]2003年在《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 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不同亚型中的表达程度 ,探讨 WT1基因在MDS进展为急性白血病 (AL)进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对 49例不同类型的 MDS患者外周血 WT1基因 (4种剪接变体 )表达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检测 66例 AL 患者〔其中包括由MDS转变而来的急性白血病 (post MDS AL)患者 8例〕及 16例健康对照者 WT1基因的表达。结果 :49例MDS患者 WT1阳性表达率为 2 2 .4% (11/4 9) ;难治性贫血 (RA) 13例 ,WT1阳性率为 0 (0 /13 ) ;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 (RAEB) 2 4例 ,WT1阳性率为 2 5 .0 % (6/2 4) ;转化型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 (RAEB t)12例 ,WT1阳性率为 41.7% (5 /12 )。 RA与 RAEB和 RAEB t比较差异有显着及非常显着性 (P<0 .0 5和P<0 .0 1)。 AL患者 66例 ,WT1阳性率为 48.5 % (3 2 /66) ,与 MDS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 (P<0 .0 1)。 postMDS AL 8例 ,WT1阳性率为 5 0 .0 % (4 /8)。 16例正常健康对照者 WT1阳性率为 0 (0 /16)。结论 :WT1基因在 MDS中呈较高表达 ;WT1基因在 MDS的 RAEB、RAEB t中表达率较高 ,在 RA中表达率较低。RT PCR方法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可作为监测 MDS疾病进程及向 AL演变的可靠检测方法
刘静, 张敬东, 刘云鹏, 侯科佐, 刘世洲[3]2005年在《端粒酶逆转录酶在白血病骨髓与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WT1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s,hTERT)和WT1mRNA在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hTERT的表达,RTPCR方法测定WT1mRNA含量。结果:hTERT在60例急性白血病及7例慢粒加速/急变期(CMLap/bc)患者阳性率分别为81.7%(49/60)和85.7%(6/7),明显高于慢粒慢性期(CMLcp)及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2和0.000。WT1mRNA在急性白血病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80.6%。WT1mRNA水平与hTERT阳性细胞百分数间呈轻度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331,P=0.092。hTERT阳性组CR低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vs66.7%,P=0.067)。WT1mRNA与hTERT均阳性者CR更低,仅11.1%(1/9)。结论:hTERT和WT1mRNA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均升高,但两者间未见显着性相关。hTERT与WT1mRNA的联合检测可更好的判断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潘请[4]2016年在《miR-125a-3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常见的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髓系造血祖细胞克隆增殖异常、分化障碍、凋亡受阻。micro RNAs(mi RNAs)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在细胞增殖、转移、凋亡和分化等生物学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报道了mi RNAs的异常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为mi RNAs应用于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依据。本课题检测mi R-125a-3p在不同病期、不同分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mi R-125a-3p诱导AML细胞凋亡和分化、抑制AML细胞迁移的作用,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143例AML患者外周血标本中mi R-125a-3p的表达水平,其中,初诊组64例,复发组15例,治疗组64例。另选择1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随机选择初诊组中7例患者进行mi R-125a-3p动态监测。(2)使用0.1μM维甲酸、10μM地西他滨、1μM叁氧化二砷、10μM阿糖胞苷四种药物处理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THP-1、HL-60、NB4,共同孵育24小时,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mi R-125a-3p表达水平。(3)构建mi R-125a-3p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慢病毒空载体(Non-carrier,NC)分别转染THP-1细胞,转染后培养48-72小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CD14和细胞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酶活性,Transwell方法检测迁移能力,q RT-PCR检测细胞分化和凋亡相关基因的m RNA水平变化。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初诊组和复发组患者外周血中mi R-125a-3p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治疗组患者外周血中mi R-125a-3p的表达水平较初诊组显着升高(P<0.05),接近正常人水平。在各型AML患者中(除M3外),初诊组mi R-125a-3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M0型最低,M5型次之;治疗组mi R-125a-3p水平较初诊组显着上调(P<0.05),甚至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以M2、M4型增高较为明显。7例患者mi R-125a-3p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在治疗过程中,mi R-125a-3p表达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例患者缓解4~5个疗程后复发,其mi R-125a-3p表达再次降低。(2)叁氧化二砷、地西他滨处理叁种细胞株后mi R-125a-3p表达都上调,以叁氧化二砷处理后增加较为明显。(3)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空载体组相比,mi R-125a-3p过表达组细胞表面CD11b,CD14表达和凋亡率均显着增加(p<0.05)。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载体组相比,mi R-125a-3p过表达组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性显着增加,提示细胞凋亡显着增加(p<0.05)。Transwell方法检测发现,与空载体组相比,mi R-125a-3p过表达组细胞迁移显着减慢(p<0.05)。进一步采用q RT-PCR检测细胞分化和凋亡相关基因,发现与空载体组相比,mi R-125a-3p过表达组细胞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ATF-2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空载体组相比,mi R-125a-3p过表达组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均增加(p<0.05),抗凋亡基因Bcl-2、c-myc、NF-KB、Bcl-xl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1)mi R-125a-3p在初诊AML患者外周血中低表达,在诱导治疗过程中其表达升高,复发时再次降低,mi R-125a-3p有望成为AML诊断、疗效评价和复发监测的指标。(2)AML化疗药物叁氧化二砷、地西他滨可上调mi R-125a-3p表达,尤以叁氧化二砷为显着。(3)过表达mi R-125a-3p能促进THP-1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其诱导细胞分化的机制可能与上调细胞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ATF2相关,而诱导细胞凋亡则是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完成,NF-KB通路、c-myc基因可能参与了mi R-125a-3p诱导的细胞凋亡。
朱勇梅, 陈赛娟[5]2005年在《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尽管目前白血病的诊治水平已显着提高,但复发仍不可避免。近10年来研究认为,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病(MRD)与白血病复发密切相关。传统形态学检测由于敏感度较低限制了其在MRD检测中的应用。随着分子检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近年来实时定量RTPCR的出现为MRD检测提供了准确、敏感、快速的手段。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MRD的有无及其高低不但反映了个体对治疗的反应情况,而且与预后非常相关,其在白血病早期复发的预示中有显着作用。MRD检测还能用于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为寻找最佳治疗手段提供了依据。本文对MRD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相信随着标准化MRD检测体系的建立必将对白血病复发的预防起重要作用。
李剑[6]2002年在《Ndr2基因在人类淋巴造血系统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dr2属于Ndr基因家族。人Ndr2首先由本室于2000年1月克隆得到。初步研究显示,该基因在72种正常组织均有表达,而以脑组织表达最高;且Ndr2基因为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探讨Ndr2基因在人体内的功能,本实验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着重对Ndr2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在淋巴造血系统中的分布特点及生理、病理意义进行了探讨。另外还观察了Ndr2在其它几种组织及相应肿瘤中的表达差异。 本实验的主要发现如下: 1.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dr2 mRNA弥散分布于正常人淋巴结的皮质区淋巴细胞胞浆。RT-PCR发现5种淋巴肿瘤细胞系(Jurkat、Raji、U937、YT与HL60)中均有Nd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dr2蛋白定位于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及培养的T、B肿瘤细胞系胞浆。正常人PBMC中Ndr2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ALL、CLL病人的PBMC。 第囚早匡大学俗士学位论文 2.随 PBMC的增殖,NdrZ InRNA与蛋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N-myc InRNA 变化不明显:C-CyC rnRNA则逐渐增加。提示:gbdrZ基因表达与细胞 增殖有关;②在PBMC增殖过程中NdrZ与c-myc呈反相变化,③在细 胞增殖过程中,NdrZ与N-myc无明显的相关性。。3.应用 N-myc反义核酸封闭 Jurkat与 Rat细胞中的N-myc基因后,NdrZ 二 RNRNA及蛋白表达在J毗出细胞中无显着变化:在的i细胞中则有明显 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Rat细胞在N-myc基因封闭后出现闭期阻 滞:J 缸细胞则出现凋亡峰。 4.将 NdrZ瞬时转染 Rat细胞后,出现*期阻滞,伴随有细胞周期素蛋 白CyClinDI、CyClinE表达的减少。由此我们推测NdrZ基因可能是通过 影响周期素蛋白,进而影响细胞周期而发挥抑制细胞增殖作用的。 5.此外,在人脑与胶质瘤、肺与肺癌、胃与胃癌、结肠与结肠癌组织中均 有 NdrZ InRNA表达,其表达水平以脑组织为最高。NdrZ InRNA在脑和 肺组织的表达水平分别显着高于胶质瘤与肺癌,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神经 系统与呼吸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总之,本工作所揭示的NdrZ在人类正常组织及肿瘤中的分布特点, 尤其是在淋巳造血系统中的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深入揭示该基因功能,阐 明其在肿瘤发主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杜东芬, 朱丽霞, 王云贵, 叶琇锦[7]2019年在《肾母细胞瘤1基因表达及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肾母细胞瘤1(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WT1表达及其在核仁磷酸蛋白1(NPM1)或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不同突变状态下与AML患者疗效和生存的相关性,评估其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167例初发AML患者(除外M3亚型)为研究对象,根据初诊时WT1表达水平分为WT1高表达组和WT1低表达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患者生存分析以明确WT1表达水平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特别是在NPM1或FLT3-ITD不同突变状态AML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WT1高表达组12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83例(65.9%),低表达组41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9例(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T1高表达组2年总存活率低于WT1低表达组(46.1%和75.2%,P<0.05),2年无病存活率也低于WT1低表达组(43.5%和68.5%,P<0.05)。诱导化疗前后WT1表达量下降≥1 log患者总反应率和2年总存活率优于下降<1 log患者(均P<0.05),但两者2年无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M1野生型患者中,WT1高表达组总反应率、2年总存活率较WT1低表达组低(均P<0.05);FLT3-ITD野生型患者中,WT1高表达组总反应率、2年总存活率和2年无病存活率均较WT1低表达组低(均P<0.05);而NPM1或FLT3-ITD突变患者中,不同WT1表达水平组疗效及生存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发AML患者中WT1基因过表达提示预后不良;诱导治疗后WT1表达量下降≥1 log的患者预后优于下降<1 log的患者;初诊WT1基因表达水平可以作为NPM1或FLT3-ITD野生型AML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
梁艳, 张玉玲, 伦伟丹, 李海亮[8]2019年在《NPM1基因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检测,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NPM1基因、WT1基因、白血病融合基因,利用G显带技术检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NPM1基因突变阳性染色体正常AML患者28例,基因及染色体均正常的AML患者41例。结果:NPM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与NPM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在性别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 <0. 05)。发病时的白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小板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5)。NPM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CD34、CD117、HLA-DR表达率低于NPM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 <0. 05)。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AML患者WT1的表达水平高于NPM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 <0. 05)。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AML患者第1程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与NPM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无差别(P> 0. 05)。结论:NPM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具有特定的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特点。
黄文亭, 薛学敏, 邱田, 郭蕾, 郑波[9]2019年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APK10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诊断明确的107例DLBCL患者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检测MAPK10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MAPK10基因甲基化与DLBCL各临床病理的关系,对65例经利妥昔单抗治疗的DLBCL患者进行预后分析,评估MAPK10基因甲基化在DLBCL中的预后价值。结果 107例DLBCL中,68例(63. 6%)患者发生MAPK10基因甲基化。MAPK10基因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Ann Arbor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肿瘤亚型、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髓受侵等均无关。MAPK10基因甲基化的DLBCL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无MAPK10基因甲基化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DLBCL中,广泛存在MAPK10基因甲基化,可能与DLBCL的发生有关,与DLBCL预后无关。
参考文献:
[1].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在白血病耐药机理研究中的应用[D]. 王玮. 苏州大学. 2002
[2]. 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J]. 杨杰坤, 李敬兰, 李增刚, 李志刚, 刘鹏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3
[3].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白血病骨髓与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WT1的相关性研究[J]. 刘静, 张敬东, 刘云鹏, 侯科佐, 刘世洲. 肿瘤防治杂志. 2005
[4]. miR-125a-3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潘请. 蚌埠医学院. 2016
[5]. 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 朱勇梅, 陈赛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
[6]. Ndr2基因在人类淋巴造血系统中的功能研究[D]. 李剑.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7]. 肾母细胞瘤1基因表达及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 杜东芬, 朱丽霞, 王云贵, 叶琇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8]. NPM1基因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分析[J]. 梁艳, 张玉玲, 伦伟丹, 李海亮.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
[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J]. 黄文亭, 薛学敏, 邱田, 郭蕾, 郑波.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
标签:肿瘤学论文; 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甲基化论文; 癌症论文; bcl-2论文; 基因表达论文; pcr论文; 荧光定量pcr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