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合挡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挡墙,组合,柔性,墙面,石笼,模型,悬臂。
组合挡墙论文文献综述
涂川,巨龙[1](2019)在《加筋土挡墙与抗滑桩组合支护系统在高路堤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澜沧江某电站进场道路中高填路基段设计为例,探讨抗滑桩与加筋土挡墙联合作用的支护系统,将刚性支护系统与柔性支护系统有机结合,保证高填方路基的稳定和运行安全。采用有限元数值仿真方法对其理论可行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陈建峰,张旭,柳军修[2](2019)在《软土地基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软土地基直立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离心模型试验,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型,采用离散单元颗粒流程序PFC和有限差分程序FLAC分别模拟加筋土挡墙和软土地基,研究软土地基上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的性状及内、外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挡墙沉降、墙面水平位移、墙底竖向土压力及墙面弯矩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挡墙在自重及上覆荷载作用下产生显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但挡墙整体仍保持稳定,显示该型挡墙具有很好的适应软土地基大变形的能力;自重及上覆荷载作用使得连接件末端位置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此处的地基表面沉降最大;上覆荷载作用下,刚性墙面弯矩在墙中处最大,为外侧受拉,而在靠近墙底和墙顶处较小,为内侧受拉;软土地基上该型挡墙稳定性一般为深层滑移外部稳定性,其破坏面由过挡墙底层筋材后缘填土中的朗肯破坏面和地基中的圆弧滑移面组成;该型挡墙内部稳定性表现为随软土地基滑移破坏,挡墙内筋材由下至上依次断裂,形成过底层连接件后缘的朗肯破坏面.(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曹文昭,郑俊杰,薛鹏鹏[3](2019)在《抗滑桩-加筋土挡墙组合支挡结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山区陡坡地形上加筋土挡墙抗滑稳定性的不足,提出抗滑桩+刚/柔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组合支挡结构,阐述该组合支挡结构的研发思路、结构形式和技术特征。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建立该组合支挡结构的数值模型,对比分析抗滑桩和抗滑桩+承台2种结构的加筋土挡墙墙面水平位移、抗滑桩位移和桩身弯矩、土工格栅拉力及路基稳定性,重点探讨抗滑桩桩长、覆盖层模量和上覆荷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抗滑桩顶部设置承台可以有效减小墙面和桩身水平位移,提高路基稳定性;将抗滑桩和承台的连接方式由刚接改成铰接会使桩身弯矩显着减小,而对墙面和桩身位移及路基稳定性影响不大;未设置承台时墙面和桩身水平位移更容易受到抗滑桩桩长、覆盖层模量和上覆荷载变化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彩文[4](2018)在《格宾石笼与自嵌式组合挡墙生态护岸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一套格宾石笼与自嵌式组合挡墙生态护岸施工技术,符合生态水利的理念,水与墙后土体可以实现水土循环,净化水体;营养物质沉淀到缝隙中,方便了水生动植物、微生物;自嵌式挡墙墙体体积更小,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8年12期)
瞿永,谭可,郭博,刘维正,石志国[5](2018)在《微型桩-挡墙组合结构在浅层滑坡处治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浅层滑坡的特点,某工程采用了微型桩-挡墙组合结构的治理方法,基于对微型桩已有的研究,总结出微型桩-挡墙组合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先计算挡墙所受主动土压力,将上部结构产生的荷载合理简化到微型桩上。根据土拱效应确定合理桩间距;利用抗滑稳定性,采用迭代法确定合理排间距;按照抗拔承载力验算确定合理桩长。对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设置微型桩后,土体应力有小幅增大,但滑坡范围明显缩小,坡体位移显着减小,说明该方案治理效果好,表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可以为以后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8年05期)
刘杰[6](2018)在《高边坡双排桩与悬臂式挡墙组合结构受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工程上针对地质条件复杂、支护空间有特殊要求的高边坡采用传统单一的支护结构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双排桩与悬臂式挡墙组合结构能较好解决这种难题,目前这种复合结构一般将上下两部分分开单独设计,未考虑上下结构之间的受力协调作用与整体支护稳定性,故导致设计结果偏离实际。本文以双排桩与悬臂式挡墙组合结构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单独设计与整体联合支护设计间的差异,并分析土体和桩身设计参数变化下组合结构内力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模型简化。选取某一实际工程案例,选取土体与支挡结构计算参数,按工程上常用单独设计与整体联合设计方法对边坡与组合支挡结构进行模型简化。(2)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建立双排桩与悬臂式挡墙组合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组合结构内力结果选取内力变化特征点。(3)单独设计方法与整体联合设计方法对比。采用单独设计方法与整体联合设计法建立叁种设计简化模型,将叁种简化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挡墙与双排桩内力变化,进行对比得到组合结构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差异,分析边坡支护效果。(4)土层参数变化下受力特性分析。在对组合结构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选取边坡支护土体材料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法产生土层参数随机样本组,研究在岩土体材料参数变化下双排桩与悬臂式挡墙组合结构内力特征点的受力特性,得到土层参数变化对该组合结构内力变化规律影响。(5)桩身设计参数变化下受力特性分析。研究不同参数变化条件下组合结构受力特性变化规律,分别考虑桩排距、连系梁截面尺寸与前后排桩嵌岩桩长比对结构内力、桩周与桩间土体应力变化的影响,对设计参数进行一定优化,得出较合理的桩身设计参数。通过本文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工程上组合结构单独设计方法相对于整体联合支护设计方法偏于保守,且容易造成材料浪费。(2)利用蒙特卡洛随机抽样得到样本组进行有限元计算表明:组合结构内力特征点位置变化极小。(3)综合考虑各因素影响,桩排距取4m、连系梁截面尺寸取与桩身截面尺寸相同较优;前后排桩嵌岩深度取4m为较优。(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建峰,田丹,柳军修[7](2018)在《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内部破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建立软土地基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型,采用离散单元颗粒流程序PFC和有限差分程序FLAC分别模拟加筋土挡墙和软土地基,分析挡墙的变形、筋材拉力分布及内部破坏演化过程,并与刚性地基上挡墙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的内部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吻合,其内部潜在破坏面经过连接件锚固端位置,各层筋材拉力均在连接件锚固端位置最大;软土地基上挡墙和刚性地基上挡墙的内部破坏面均一致,且筋材均由下而上依次断裂;软土地基上挡墙内部破坏面与地基圆弧滑移面贯通,为复合滑动模式,而刚性地基上挡墙整体破坏模式为折线型,连接件埋深范围内加筋体沿其底部连接件水平滑出。(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7期)
姜孟[8](2017)在《微型妆挡墙组合结构在边坡整治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各种工程领域都会遇到大量的边坡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对边坡进行治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微型桩挡墙组合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边坡治理方法,其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与前景。总结微型桩的理论设计方法,分析不同设计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应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通过对现有的微型桩组合结构设计体系的总结,分析各体系的工程适用性及优缺点,其中微型桩挡墙组合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挡土墙和传统抗滑桩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论文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微型桩加固时边坡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以及微型桩的桩身变形与位移情况,并对桩间距、桩排距等做参数敏感性分析。为工程实例中的组合结构的具体的参数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微型桩加固设计参数,对微型抗滑桩以及上部挡土墙设计的安全性进行验算,挡土墙进行整体稳定性,抗倾覆性以及地基承载力验算。同时,根据附溪地区多年的降雨情况,对边坡进行排水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微型桩挡墙组合结构支护形式结构新颖,该组合形式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经验尚不丰富。论文对相关理论的总结和实际工程应用效果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也推动了这一组合形式在工程中应用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8)
陈建峰,柳军修,石振明[9](2016)在《软弱地基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软弱地基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离心模型试验,建立原型挡墙叁维精细化有限差分数值模型,探讨挡墙在上覆荷载作用下的性状及受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显示该型挡墙具有很好的承载性能,能适应软弱地基的大变形;挡墙在上覆荷载下产生的变形增量和结构受力与填土内部潜在滑移面位置密切相关,当潜在滑移面位置超过连接件埋深范围时,连接件作用降低,使得挡墙变形和筋材拉力增量明显增大,不均匀沉降显着,而刚性墙面墙背水平土压力和连接件拉力减小;由于"张力膜效应",下面布置有连接件的筋材较下面无连接件的筋材,其拉力要大一些;上覆荷载引起的作用在组合墙面上的水平荷载可采用朗肯主动土压力计算,设计上,宜按连接件多承担水平荷载考虑。(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周俊杰,焦修明[10](2015)在《高边坡挡墙框架拉梁组合架构加固技术研究与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边坡挡墙框架拉梁组合加固架构结合了多种常规挡墙加固技术的优点而构建的新型结构,该加固技术在原有挡墙外侧加固,以主肋、横肋纵横间隔布置形成框架,主肋顶端与拉梁连接,拉梁通过锚固块与公路内侧岩体锚固,形成一个立体框架体系。本文通过对组合架构进行应力分析和稳定性分析,证明其整体力学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抗滑和抗倾覆性能;并对框架拉梁组合架构挡墙加固现场施工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介绍。工程实践证明组合架构外观轻盈,施工安全保障度高,安全经济可靠。(本文来源于《水电与抽水蓄能》期刊2015年06期)
组合挡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软土地基直立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离心模型试验,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型,采用离散单元颗粒流程序PFC和有限差分程序FLAC分别模拟加筋土挡墙和软土地基,研究软土地基上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的性状及内、外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挡墙沉降、墙面水平位移、墙底竖向土压力及墙面弯矩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挡墙在自重及上覆荷载作用下产生显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但挡墙整体仍保持稳定,显示该型挡墙具有很好的适应软土地基大变形的能力;自重及上覆荷载作用使得连接件末端位置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此处的地基表面沉降最大;上覆荷载作用下,刚性墙面弯矩在墙中处最大,为外侧受拉,而在靠近墙底和墙顶处较小,为内侧受拉;软土地基上该型挡墙稳定性一般为深层滑移外部稳定性,其破坏面由过挡墙底层筋材后缘填土中的朗肯破坏面和地基中的圆弧滑移面组成;该型挡墙内部稳定性表现为随软土地基滑移破坏,挡墙内筋材由下至上依次断裂,形成过底层连接件后缘的朗肯破坏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合挡墙论文参考文献
[1].涂川,巨龙.加筋土挡墙与抗滑桩组合支护系统在高路堤设计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19
[2].陈建峰,张旭,柳军修.软土地基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曹文昭,郑俊杰,薛鹏鹏.抗滑桩-加筋土挡墙组合支挡结构开发[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彩文.格宾石笼与自嵌式组合挡墙生态护岸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8
[5].瞿永,谭可,郭博,刘维正,石志国.微型桩-挡墙组合结构在浅层滑坡处治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
[6].刘杰.高边坡双排桩与悬臂式挡墙组合结构受力特性研究[D].南华大学.2018
[7].陈建峰,田丹,柳军修.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内部破坏机制[J].岩土力学.2018
[8].姜孟.微型妆挡墙组合结构在边坡整治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7
[9].陈建峰,柳军修,石振明.软弱地基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
[10].周俊杰,焦修明.高边坡挡墙框架拉梁组合架构加固技术研究与实施[J].水电与抽水蓄能.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