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

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

郎晓玲[1]2004年在《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文中指出“鬼”,人们臆想中的形象。有关“鬼”的历史记载和文学创作汗牛充栋。中国和英国有关鬼的文学作品都十分丰富。鬼是人类对死后存在的一种想象和虚构,小说创作是对世界现实进行虚构的文体形式,当用小说文体去表现鬼的形象时,双重的虚构会制造出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的空间。鬼小说创作又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人类生存中一些基本问题。十八、十九世纪,对中英文学而言,是各自文学中小说创作发展成熟、成绩斐然并足以代表各自文学文化传统特色的时段。本文以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中的意象、母题、情境和主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和英国鬼小说创作的异同、特点,探讨两国造成这些异同的宗教的、思想的、社会的原因和特点。 对鬼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富于挑战性的课题。十八、十九世纪,鬼小说在中国和英国文学中都属于一个亚属文类。在中国,它隶属于志怪小说;在英国,它隶属于超自然小说。志怪小说和超自然小说本身在各自的文学史上也处于边缘地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英国对超自然小说的研究渐成高涨之势。国内受以往政治标准和阅读思维定式的影响,一直以来对鬼怪题材的小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可以说对中外此类小说的研究相当匮乏。虽然有论者曾对《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鬼小说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诠释,但其视野多囿于民族文学内部,开掘的深度广度尚嫌不够,许多空白有待填补。而纯粹以“鬼小说”为切入角度进行的中外比较研究,至今为止,尚未有人尝试探讨。笔者试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对两种文化体系中的鬼小说进行研究,实现从表面层次的异同比较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探析,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本文以比较文学的理论:主题学研究、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等理论,结合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方法,进行跨异质文化的平等对话和沟通互补。 正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通过对中英“鬼”之观念演变和各自的定义的梳理,确定“鬼”的内涵与外延,进而确定“鬼小说”的定义和范围。第二章对鬼小说中的鬼形象进行辨析,找出中英共有的鬼形象和互为缺类的鬼形象,总结出其特征,并具体分析英国独有的“吸血鬼”母题。第叁章探讨鬼小说中的人鬼关系。对中英共有的“鬼之有无”母题、“人鬼斗争”母题表达出的不同的主题进行比较;人鬼恋情境则是中国鬼小说独有之类型,它表现出了中国独有的人鬼关系。第四章通过对中、英主流宗教的鬼神观及其在小说中的反映的对比、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对比,探讨十八、十九世纪两国鬼小说异同的深层的文化根源和鬼小说的现实功能。第五章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申对鬼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鬼小说是人类满足幻想、渲泻焦虑途径之一,也是对不同时代、不同宗教哲学观念和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对中英鬼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新的认识,对异质文化的沟通交流不营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张蜜[2]2006年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鬼怪传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鬼怪的想象和臆造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在中外文学文本中对鬼怪的神秘叙述也屡见不鲜。鬼怪巫术神秘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数量、种类都不胜枚举。志怪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文类,也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叙事特征和传统。近现代中国文学对于鬼怪意象的创作,由于社会的变革、科学的发展、意识形态方面的诸种变化,文学神秘想象的翅膀为驱妖赶鬼的时代语境所折断,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鬼魅灵异叙述传统、神魔玄怪的文学想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以鬼怪传奇为主题的文学创作数量迅速减少。但是这种对鬼神叙事的志怪传奇传统并没有在以反传统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中消失。仔细考察近现代文学史料可以发现,在较少被人提及的现代笔记小说、鲁迅的历史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叶灵凤和施蛰存的心理小说、甚至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中,神魔玄怪想象叙述的志怪传奇传统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得到了相应的继承和创造性的转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别有一番意味的文学景观。本文用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理论,结合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方法对中国现代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具有鬼怪传奇因素的小说进行阐释,分析在现代启蒙语境下被压抑的传统神秘叙事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1]. 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 郎晓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鬼怪传奇研究[D]. 张蜜.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标签:;  ;  ;  ;  

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