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滤液循环论文_郑晓茶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滤液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化床,垃圾,生物,污泥,滤池,反应器,相好。

渗滤液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茶[1](2019)在《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零排放循环系统应用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厂区垃圾渗滤液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处理,主要工艺为ABR厌氧预处理、MBR膜生物反应器、纳滤NF与反渗透RO深度处理组合,尾水回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循环冷却水系统,纳滤NF浓缩液回喷垃圾焚烧机械炉排炉,反渗透RO浓缩液回用焚烧烟气脱硫装置石灰浆制备水系统,实现了零排放,每年减排废水超过4万t,CODcr减排超过6 t,氨氮减排超过200 kg,为地区污染企业减排、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十分可观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6期)

李瑞华[2](2017)在《渗滤液再循环对有机垃圾与玉米秸秆车库式共发酵产酸及产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城乡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大幅增加,新型城镇的垃圾特性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车库式厌氧干发酵技术,由于其对处理复杂原料具有稳定性和适用性,在国内已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可。车库式干发酵(Garbage-type dry fermentation,GTDF)根据接种方式和喷淋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相工艺和两相工艺。但相对而言,两相车库式发酵较单相车库式发酵更具高效和稳定的应用优势。本文首先对实验原料进行了产甲烷潜力测试,结果显示玉米秸秆和有机垃圾产甲烷潜力分别为216.79±27.21mL/gVS和264.45±43.72mL/gVS。并在随后的实验中针对不同喷淋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包括渗滤液回流喷淋比(Leachate to Substrate Ratio,L/S),喷淋强度,不同喷淋强度下的沼渣接种及喷淋方式(间隔和连续喷淋),探讨了上述喷淋条件对两相车库式混合厌氧干发酵工艺产酸及产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淋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微生物与原料间的接触机会,调整原料含水率,促进物质传递;同时喷淋增加了原料中的微生物数量,实现了对原料的接种,加快原料分解,促进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以及甲烷的生成。(2)不同的L/S喷淋比例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L/S喷淋条件下,促进原料水解酸化的作用大于甲烷菌接种作用,而低L/S喷淋条件下,不易造成VFA的大量积累,对甲烷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从而更有利于甲烷发酵。(3)低L/S喷淋条件下,不同的喷淋强度实验结果表明:低L/S喷淋条件下,不同的喷淋强度对VFA的产生影响不大,但相对而言,低L/S喷淋条件下,喷淋强度越小,VFA的生成越少,其积累和抑制作用越低,则甲烷产气率越高。随着L/S喷淋增大,喷淋强度对水解酸化的促进效应开始增加,喷淋强度越大,越易促进VFA的生成和积累,抑制甲烷菌的活性,造成产气率降低。(4)不同喷淋条件下,添加沼渣接种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喷淋强度下,随着添加沼渣接种物,VFA生成量明显下降且挥发性脂肪酸与碱度的比值(VFA/TIC)恢复到正常的时间更短,沼渣接种可以抵消VFA大量积累对甲烷发酵的抑制作用。低喷淋强度下,有无添加固体接种对产气结果无明显影响,间接证明低喷淋强度下,喷淋可起到与添加沼渣接种物类似的接种作用。在沼渣接种物条件下,适当增大喷淋强度可促进产气。(5)喷淋方式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高L/S喷淋条件下,相对间隔喷淋,连续喷淋方式更易促进VFA的产生。进一步表明在渗滤液回流的车库厌氧干发酵系统中,喷淋方式与喷淋强度、喷淋比例都是影响VFA产生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王泽波,王飞,严建华,岑可法[3](2016)在《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垃圾渗滤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了流化床反应器的启动和连续运行时操作参数改变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阶段历时近1个月,COD去除率在80%左右。系统连续运行时适宜的工艺参数:曝气体积流量为80 L/h,HRT为8 h,进水p H为7.5,在此条件下,COD和NH4+-N去除率分别达89.5%和79.3%左右。(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王泽波[4](2016)在《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工业和生活垃圾的产量也在逐年递增,随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处置问题日显突出,渗滤液作为一类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污染物种类多、水质变化大、可生化性差等特点,极易造成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本文在全面综述了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危害和处理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好氧缺氧相结合的生物处理工艺,结合流化床技术,设计了一套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实验装置,对其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对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用以初步确定运行工况。实验分析了载体投加量、进气量、进水量等参数对床层压降和气含率的影响,其中床层压降随着载体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进气量的增大而减少,随着进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基本维持不变;主床内气含率随着进气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载体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载体投加量为10%,曝气量为80 L/h时,反应器内体积氧传质系数为10.2 h-1。之后研究了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挂膜启动及其影响因素,当载体填充率为5-10%,曝气量为80 L/h,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 h时挂膜取得成功,测得出水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80%左右,计算得载体生物膜厚度达135μm。当进水渗滤液中碳氮比(C/N)高于12或低于6时,均会出现因丝状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污泥膨胀现象,因此,挂膜启动阶段应调节渗滤液中C/N至8-10之间。最后研究了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连续运行时工艺参数对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得出:随着曝气量的增加,主床内氨氮去除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出水COD去除率先增加后减少;随着HRT的增加,氨氮去除率逐渐增高,出水COD浓度逐渐降低;进水pH过大或过小均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氨氮降解速率,通过实验对比得出最佳连续运行工艺参数为:80 L/h曝气量,8 h HRT,7.5进水pH值。同时,对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进行了实验测试,当进水COD浓度从4000 mg/L突然增大到6000 mg/L后,结果反应器能在4 d的短时间内完成响应和调整,恢复90%COD去除率的降解效果。当反应器在最佳工况下稳定运行时,最终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0.5%和80.4%。(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1)

冯斐,胡兆吉,赖劲虎,吴婷[5](2016)在《光催化内循环耦合MBR处理垃圾渗滤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行设计一体化光催化内循环耦合MBR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当垃圾渗滤液进水COD为250mg·L-1,催化循环段水力停留时间为3h、双氧水投加量为106mg·L-1;MBR段水力停留时间为25h,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67.3%。试验过程中检测不同双氧水投加条件下MBR体系中EPS的变化及跨膜压差的变化。系统操作灵活,易于控制。(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6年01期)

刘骁飏[6](2015)在《臭氧+BAF循环工艺深度处理垃圾焚烧渗滤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O3-BAF)组合工艺深度去除垃圾焚烧渗滤液二级生物处理出水中残余COD,优化了催化氧化用活性炭的布置形式与用量,考察并比较了单级O3-BAF与循环式O3-BAF在长期稳定运行过程中对COD的去除效果。间歇式臭氧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臭氧与废水反应时,活性炭布设方式、布水曝气条件、反应塔内部水力条件都是决定臭氧利用率的重要条件。基于碘显色法优化了催化剂的布设方式,发现活性炭包悬挂于曝气盘15 cm以上、布置于反应器中部、炭包间距5cm时氧化效率显着提高。臭氧氧化去除COD和UV254存在于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两个阶段,UV254去除较快,基本上都发生在快速反应阶段;相比之下,COD去除较慢,慢速反应阶段对COD的去除也有很大作用。单级O3-BAF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连续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280 mgO3/L(水)、BAF的HRT为7h条件下,处理出水COD约为150mg/L。采用循环式O3-BAF工艺保持BAF的HRT不变,则在128mgO3/L(水)臭氧用量、同样BAF的HRT下出水COD浓度可稳定低于100mg/L,满足国标排放标准。GC-MS分析表明,试验用水中烷烃、芳香族化合物及含氮杂环化合物是主要污染物。O3+BAF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含氮杂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及烯烃类不饱和化合物,但对烷烃类化合物去除效果有限。本文开发的循环式O3-BAF对COD去除效率高,有望代替垃圾渗滤液处理目前常用的、高成本“纳滤+反渗透”技术,从而大幅度降低水处理的基建投资与运行成本。(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1)

陆雪琴[7](2013)在《中转站渗滤液季节性变化特征及生物气循环回曝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浦东新区生活垃圾分流转运中心为考察对象,系统监测和分析该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特性(pH、COD、TOC、氮分布、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不同季节(冬季和夏季)渗滤液的EGSB生物处置提供基础数据和工程指导。同时,针对EGSB处理新鲜高钙渗滤液过程的易结垢堵塞等技术难题,探究以反应器生物气为CO2源来改善高钙对EGSB反应器运行性能不利影响的可行性,系统构建生物气(Biogas)循环回曝高钙渗滤液碳化预处理技术新体系,以达到EGSB反应器低垢、高效和稳定运行协同生物气提纯的双赢目的;采用叁维荧光光谱(3D-EEM)、X-ray衍生(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现代分析手段探索和揭示生物气循环回曝的防垢机理。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冬季和夏季渗滤液均呈酸性(冬季pH3.65~4.99;夏季pH2.69~4.47);总体而言,夏季pH较冬季偏低;电导率分别在4410~13820和780~3760μs/cm范围内波动;COD(冬季和夏季32640~140000和15000~80000mg/L)和TOC(14500~80000和9000~11000mg/L)浓度高达数万,环境和健康危害不容小觑。(2)冬季渗滤液的TN和NO_2(分别为697~5332和0~144mg/L)浓度明显较夏季(分别为396~1699和0~47mg/L)偏高,而NH3-N和NO3趋势相反,夏季(分别为363.03和617~1255mg/L)高于冬季(分别为320.48和267~880mg/L)。TN、NH3-N、NO_2和NO3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可能与不同季节生活垃圾组分、微生物活性等不同存在紧密联系。(3)渗滤液Ca和Mg含量较高,Ca和Mg会导致大量含Ca、Mg碳酸盐结垢物生成,造成渗滤液处理操作过程难度增大;TSS(冬季和夏季2000~5500和3000mg/L)和VSS(1500~4500和~2000mg/L)含量普遍较高,高含量TSS和VSS易导致渗滤液收集、运输管道和处理系统堵塞和结垢,进而整体处理效率。(4)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3D-EEM图谱主要由2个荧光特征峰组成(PeaksA和B),PeakA为色氨酸类蛋白物质,与渗滤液中的芳环氨基酸有关;Peak B为腐殖酸类物质。冬季荧光峰Peak A和B峰强度随时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变化较为缓和。(5)生物气循环回曝碳化预处理的采用明显提高EGSB反应器整体运行性能。COD去除率维持在80~85%,增加6.25%;反应器A(无碳化单元)TN去除率为30~48%,第13d去除率仅3%,而反应器B(有碳化单元)TN去除效率在第7d达50~60%,较反应器A高41.03%;反应器A和B出水NH4+–N均较进水高,但反应器B的NH4+–N为900mg/L,明显低于反应器A(1000~1600mg/L)。(6)3D-EEM荧光光谱分析揭示渗滤液样品3种特征荧光峰(PeakA~C):色氨酸类蛋白荧光物(PeakA,Ex/Em275–280/355–365nm)、芳香族类蛋白荧光物(Peak B,Ex/Em230–235/350–370nm)和腐殖质类物质(Peak C,Ex/Em315–335/405–425nm);反应器出水的色氨酸和芳香族类蛋白荧光物的荧光峰强度均较进水明显降低,而腐殖质类物质保持相对稳定,揭示类蛋白荧光物而非腐殖质类物质更易被产甲烷菌利用。(7)反应器A甲烷产量为0.31L CH4/g CODremoved,约88.6%的CODremoved被转化为甲烷,11.4%的CODremoved用于生物体(Biomass)合成;反应器B甲烷产量为0.33L CH4/g CODremoved,CODremoved的甲烷转化率达94.3%,仅5.7%的CODremoved为生物体所摄取。(8)反应器A出水Ca~(2+)为800~1400mg/L,截留约4000mg Ca~(2+)/L·d;碳化(反应器B)预处理后,Ca~(2+)大幅削减,仅280~650mg/L,削减率达91.40%;预处理渗滤液进入反应器B后,Ca~(2+)进一步去除,去除率最终维持在88.24~94.48%,较反应器A高近12.09%。(9)XRD、FTIR和SEM分析揭示,沉淀垢物的晶体矿物主要为CaCO3、Mg0.064Ca0.936CO3和Mg0.03Ca0.97CO3;生物气循环回曝碳化预处理捕获和络合渗滤液中Ca~(2+),减小其向菌胶团内部的渗透和侵入,降低对Methanosaeta-like菌种及颗粒污泥的毒害作用,为EGSB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3-05-01)

杨静,韩成斌[8](2011)在《内循环UASB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循环UASB对垃圾渗滤原液或稀释后的垃圾废水直接进行厌氧处理,进一步验证了内循环UASB反应器具有对CODCr、NH3-N、SS等适应范围广、易实现污泥颗粒化、污泥强度更高、污泥流失量少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当负荷发生变化时,系统能在短期内(8~15 d)达到稳定的CODCr去除率,最高达94.78%,一般5~13 dCODCr去除率可达80%,而且抗冲击能力强,其出水适于好氧法作进一步处理。(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1年01期)

郭勇,陈晓东,杨平[9](2009)在《厌氧流化床-外循环叁相好氧流化床处理垃圾渗滤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厌氧流化床-外循环叁相好氧流化床联合系统处理垃圾渗滤液,分别考察了进水CODCr浓度、进水NH3-N浓度、厌氧段CODCr去除率和厌氧段NH3-N去除率等因素对垃圾渗滤液的CODCr和NH3-N的总去除率的影响。实验表明,联合系统对低NH3-N浓度的垃圾渗滤液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当系统的总停留时间在10.5 h时,在进水CODCr浓度范围为2817.2~4383.88 mg/L,进水NH3-N浓度为303.12~445.43 mg/L,联合处理系统对CODCr去除率为86.79%~98.85%;对NH3-N的去除率为81.14%~94.01%。系统对CODCr去除的容积负荷平均达到7.38 kg/(m3.d),对NH3-N去除的容积负荷平均达到0.37 kg/(m3.d)。当垃圾渗滤液的CODCr值在3400 mg/L以下时,联合处理系统对其中的CODCr有较高的去除率,为86.79%~98.85%;当NH3-N浓度在400mg/L以下时,系统对NH3-N有较高的去除率,为81.14%~94.01%;厌氧段的CODCr和NH3-N去除率较高时,有利于提高联合处理系统的总CODCr和总NH3-N去除率。(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张金生,袁兴中,曾光明,董蓓蓓,梁运姗[10](2009)在《外循环叁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渗滤液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外循环叁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主要探讨通过该组合工艺后,出水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进水COD 4 000 mg.L-1、NH4+-N 300 mg.L-1通过外循环流化床后,COD、NH4+-N分别稳定在1 500 mg.L-1和150 mg.L-1左右;Cd、Zn、Pb含量也均稍有下降,通过人工湿地后,COD、NH4+-N则分别下降到200 mg.L-1和10 mg.L-1左右.Cd、Zn、Pb的含量在分别从进水的0.12 mg.L-1、3.0 mg.L-1和1.4 mg.L-1下降到0.01 mg.L-1、0.5 mg.L-1和0.1 mg.L-1左右.通过不同植被的湿地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无论何种植被的湿地,对该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渗滤液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城乡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大幅增加,新型城镇的垃圾特性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车库式厌氧干发酵技术,由于其对处理复杂原料具有稳定性和适用性,在国内已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可。车库式干发酵(Garbage-type dry fermentation,GTDF)根据接种方式和喷淋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相工艺和两相工艺。但相对而言,两相车库式发酵较单相车库式发酵更具高效和稳定的应用优势。本文首先对实验原料进行了产甲烷潜力测试,结果显示玉米秸秆和有机垃圾产甲烷潜力分别为216.79±27.21mL/gVS和264.45±43.72mL/gVS。并在随后的实验中针对不同喷淋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包括渗滤液回流喷淋比(Leachate to Substrate Ratio,L/S),喷淋强度,不同喷淋强度下的沼渣接种及喷淋方式(间隔和连续喷淋),探讨了上述喷淋条件对两相车库式混合厌氧干发酵工艺产酸及产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淋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微生物与原料间的接触机会,调整原料含水率,促进物质传递;同时喷淋增加了原料中的微生物数量,实现了对原料的接种,加快原料分解,促进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以及甲烷的生成。(2)不同的L/S喷淋比例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L/S喷淋条件下,促进原料水解酸化的作用大于甲烷菌接种作用,而低L/S喷淋条件下,不易造成VFA的大量积累,对甲烷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从而更有利于甲烷发酵。(3)低L/S喷淋条件下,不同的喷淋强度实验结果表明:低L/S喷淋条件下,不同的喷淋强度对VFA的产生影响不大,但相对而言,低L/S喷淋条件下,喷淋强度越小,VFA的生成越少,其积累和抑制作用越低,则甲烷产气率越高。随着L/S喷淋增大,喷淋强度对水解酸化的促进效应开始增加,喷淋强度越大,越易促进VFA的生成和积累,抑制甲烷菌的活性,造成产气率降低。(4)不同喷淋条件下,添加沼渣接种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喷淋强度下,随着添加沼渣接种物,VFA生成量明显下降且挥发性脂肪酸与碱度的比值(VFA/TIC)恢复到正常的时间更短,沼渣接种可以抵消VFA大量积累对甲烷发酵的抑制作用。低喷淋强度下,有无添加固体接种对产气结果无明显影响,间接证明低喷淋强度下,喷淋可起到与添加沼渣接种物类似的接种作用。在沼渣接种物条件下,适当增大喷淋强度可促进产气。(5)喷淋方式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高L/S喷淋条件下,相对间隔喷淋,连续喷淋方式更易促进VFA的产生。进一步表明在渗滤液回流的车库厌氧干发酵系统中,喷淋方式与喷淋强度、喷淋比例都是影响VFA产生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滤液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郑晓茶.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零排放循环系统应用实践[J].节能.2019

[2].李瑞华.渗滤液再循环对有机垃圾与玉米秸秆车库式共发酵产酸及产气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3].王泽波,王飞,严建华,岑可法.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垃圾渗滤液[J].水处理技术.2016

[4].王泽波.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

[5].冯斐,胡兆吉,赖劲虎,吴婷.光催化内循环耦合MBR处理垃圾渗滤液[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6

[6].刘骁飏.臭氧+BAF循环工艺深度处理垃圾焚烧渗滤液[D].浙江工业大学.2015

[7].陆雪琴.中转站渗滤液季节性变化特征及生物气循环回曝预处理[D].上海大学.2013

[8].杨静,韩成斌.内循环UASB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1

[9].郭勇,陈晓东,杨平.厌氧流化床-外循环叁相好氧流化床处理垃圾渗滤液[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

[10].张金生,袁兴中,曾光明,董蓓蓓,梁运姗.外循环叁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渗滤液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9

论文知识图

渗滤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运移示...渗滤液循环池防腐蚀处理工艺不同批式消化工艺渗滤液循环的...渗滤液循环回灌出水电解前后DO...在间歇系统中渗滤液的循环模式扩散系数和循环水流速对废物降解和...

标签:;  ;  ;  ;  ;  ;  ;  

渗滤液循环论文_郑晓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