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灾害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灾害,社会学,唐山,时行,奠基人,互动,天灾。
灾害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平[1](2019)在《灾害社会学研究的哲学领悟》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义灾害论"认为就灾害的形成而言,"自然"、"人"及"社会"都是导致灾害发生的根源;"大资源观"的提出,意味着当今社会面对的"资源",是由自然、社会与人文叁类形态所构成。两者都受到我国传统哲学概念"天人合一"内涵的影响,都是对"天人关系"的阐释。确立自然生态伦理,尊重自然的利益,全面构建自然——社会——人叁者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最为紧要的课题。人类爱护自然,犹如爱护自己。实现天——人和谐,是人类的出路,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红旭[2](2018)在《灾害社会学的研究脉络与主要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关注灾害事实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国家、社会与灾民倾注于救灾的实践。灾害因人的因素而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围绕灾害和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古今中外皆有关注。梳理国内外关于灾害的社会学研究,顺着灾害研究的理路,我们思考了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叶耀先[3](2017)在《在大地震中诞生的灾害社会学——读《废墟上拓荒的学者——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纪事》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在读程才实的《废墟上拓荒的学者——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纪事》时,40年前唐山地震灾难立即在我脑海浮现。那时,我在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任副主任。地震发生当天,国家建委领导派我去灾区,悲惨的情景犹如昨天,历历在目。以后,我和河北省建委主任王子兴住在帐篷里,同来自全国的专业人员走遍灾区,调查了近两个月。程才实的书引发了我的诸多共鸣。该书的第一个宝贵之处是,着者用他犀利的笔,记叙了唐山地震的幸存者王子平教授从地震发生到灾后恢(本文来源于《建筑》期刊2017年07期)
王子平[4](2016)在《情怀、智慧、灾害社会学》一文中研究指出1976年7月28日,我不幸或"有幸"亲历了置24万多人于非命的唐山大地震。我家住在矿区工房,地震中是11度烈度的重灾区。石头垒砌的平房,硬是不明所以地没有倒塌,一家老少六口人逃过一劫,侥幸存活于废墟之上,瓦砾之间。1970年6月,由原本执教的天津财经大学调来唐山马家沟煤矿"打杂儿"。1980年,重返高校,再登讲坛,给本科生讲授政治经济学及管理心理学等课程。1983年开始,为给唐山大地震作史,我广泛接触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与人合作,(本文来源于《智慧中国》期刊2016年10期)
文军[5](2016)在《跨学科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学研究(专题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性的治理难题。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数量增加了3倍多,每年受到灾害影响的人数超过2亿。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平均每年约有3亿人次以及70%的城市地区受到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可以说,我们甚至已经步入了一个"灾害社会"。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和研究却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更是如此。今年适值唐山大地震40周年,我们特别从跨学科角度选取了叁篇专门研究地震灾害的论文。其中,文军和吴越菲的论文从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出发,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为例,阐述了"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及其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过程,归纳和总结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促进灾后社区恢复重建方面的基本经验。张曦的论文从人类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经历者对灾害记忆的人类学叙事,揭示了灾害构建过程中独特的记忆机制。王晓葵的论文也聚焦在灾害记忆这一议题,但他的文章更多地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把灾害记忆的建构看作为灾区文化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海原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这两个分别发生在一个世纪和40年前的巨大灾害的民俗学考察,揭示了时空差异背景下国家权力和地域文化传统的博弈过程。叁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灾害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思想火花,希望能够由此点亮灾害社会学研究之路,也衷心地期待有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加入到对灾害的研究行列之中。(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霍文琦[6](2016)在《唐山,从废墟中迈向新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联合大学教授王子平,是唐山大地震中一位幸存者,有媒体称他为 “被遗忘在地狱门口的灾害社会学家”。与所有唐山人一样,他的生活、工作皆受到大地震影响。地震使他从经济学转向社会学的思考,转向对唐山人文世界的探寻,并致力于国内灾害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他被公(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7-29)
张亚楠[7](2016)在《中国灾害社会学脉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灾害社会学对灾害的界定经历了从以社会事实描述社会事实到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过程,研究视角从经典灾害社会学转变为以脆弱性为中心的灾害社会学分析视角群。在对其发展进程的梳理中发现,灾害社会学的多学科特征更加明显;与主流社会学的理论对话逐渐扩大,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并重;跨文化研究日益突出。(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6年10期)
任晓崧,周球尚[8](2016)在《土木工程专业灾害社会学课程中案例互动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社会学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该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工程、结构类课程,主要讲述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属性、人与灾害的相互关系等,旨在培养学生以人文化的社会视角认知灾害、认识灾害规律。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探索了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讨论式课程教学,结合热点事件提交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点评形成的案例互动教学模式,以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专业内涵,探索灾害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本文来源于《高等建筑教育》期刊2016年02期)
韩自强,陶鹏[9](2016)在《美国灾害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演进及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社会学是社会科学对灾害危机研究的重要力量,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较,其对灾害问题的科学研究传统最为悠久、学术影响亦更大,经过长期发展,灾害社会学已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本文聚焦美国灾害社会学的学术共同体发展演进与趋势,重点对学术共同体的缘起、发展以及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对美国灾害社会学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一般性的介绍,以求为中国灾害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金磊[10](2015)在《防震减灾要重视灾害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身城市防灾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我是在步入这个行业后不久便知晓到王子平教授名字的。本人过去虽读过他的数十篇论述及访谈文章,也知晓他在唐山河北理工大学任教,但因为诸多原因一直未能会面,但对先生的敬佩之心始终未减。2014年12(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期刊2015-07-30)
灾害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关注灾害事实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国家、社会与灾民倾注于救灾的实践。灾害因人的因素而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围绕灾害和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古今中外皆有关注。梳理国内外关于灾害的社会学研究,顺着灾害研究的理路,我们思考了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灾害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平.灾害社会学研究的哲学领悟[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刘红旭.灾害社会学的研究脉络与主要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叶耀先.在大地震中诞生的灾害社会学——读《废墟上拓荒的学者——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纪事》有感[J].建筑.2017
[4].王子平.情怀、智慧、灾害社会学[J].智慧中国.2016
[5].文军.跨学科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学研究(专题讨论)[J].河北学刊.2016
[6].霍文琦.唐山,从废墟中迈向新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7].张亚楠.中国灾害社会学脉络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
[8].任晓崧,周球尚.土木工程专业灾害社会学课程中案例互动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
[9].韩自强,陶鹏.美国灾害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演进及趋势[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6
[10].金磊.防震减灾要重视灾害社会学研究[N].中国建设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