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髓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骨髓,毒性,宫颈癌,核试验,髂骨,抑制,核素。
骨髓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乐聪,高立文,单翔,陈秀芳[1](2019)在《大鼠体内微核试验中骨髓和外周血毒性差异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相同的给药剂量下,通过比较骨髓细胞中PCE占总红细胞比例(PCE%)和血液中RET占总红细胞的比例(RET%),评估骨髓细胞和血液细胞对于相同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反应差异,为剂量选择提供参考。同时,对于指导原则的推荐的参数进行探讨。方法根据OECD TG 474和ICH S2(R1)指导原则,体内微核剂量探索试验是为主试验选择剂量,主试验是为了评估选择的剂量下供试品引起红细胞中微核率的变化。短期微核试验建议使用的最高剂量为限制剂量2000 mg·kg~(-1)(如果该剂量是耐受剂量)或是最大耐受剂量(MTD)或产生一定骨髓毒性的剂量。本实验室的经验是,当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微核率时,如果试验结果为阳性且血液中细胞毒性较大(RET%下降超过80%或以上),尽管其仍符合OECD指导原则(RET%下降率≤95%),也应该谨慎解释其阳性结果。本实验室体内微核试验使用SD大鼠,连续叁天给药后,采集动物骨髓或血液分析微核率。剂量探索试验中,在最后一次给药后的22(±2)小时,处死动物以取骨髓。每只动物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评价嗜多染红细胞(PCE)占红细胞总数的比例,以判断供试品是否具有骨髓毒性。体内微核主试验中,最后一次给药后22(±2)小时,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每只动物的微核率及网织红细胞(RET)占红细胞总数的比例。结果收集了本实验室中最高剂量的选择依据不是限制剂量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共筛选出48个SD大鼠的试验数据(雄性31个,雌性17个)。其中雄性大鼠剂量探索试验中,供试品组骨髓中PCE%下降比例≤20%和>20%的分别有20和11个,在相同剂量下,微核主试验中供试品组血液中RET%下降比例>80%的分别有1个和8个;雌性大鼠剂量探索试验中,供试品给骨髓中PCE%下降比例≤20%和>20%的分别有8和9个,在相同剂量下,微核主试验中供试品组血液中RET%下降比例>80%的分别有0个和6个。数据显示,在骨髓毒性>20%的情况下,主试验中同等剂量下雌雄动物血液毒性>80%的概率分别为73%和67%,表现出明显的骨髓和血液毒性差异,并且血液毒性更加敏感。结论基于以上数据,对于预试验使用PCE%评价供试品骨髓毒性,同时主试验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微核率评估的试验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血液对于供试品的敏感性,且在正式试验剂量选择时,参考DRF的骨髓毒性,推荐选择不高于20%骨髓毒性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陈国强,左瑜芳,韩雪萍,袁戈,李泉[2](2019)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髂骨骨髓受照与血液学毒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髂骨骨髓受照剂量、体积与血液学毒性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选取宫颈癌患者76例,研究时间为2016年7月—2018年6月,均行IMRT治疗,治疗过程中检查血常规,并分级评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中立性细胞绝对值、中白细胞最低值,合并分析血液毒性,采用回归模型对骨髓受照射剂量、体积与血液毒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比对不同化疗周期的血液学毒性,周期为3-4个明显高于周期为1-2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血液学毒性的阳性发生率与V30、V40存在相关性(P <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后行IMRT治疗时,髂骨骨髓V30、V40与血液学毒性阳性率存在相关性,合理限制有助于髂骨骨髓的功能保护作用,此外,化疗周期累加也为血液学毒性发作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24期)
陈宏博,余增荣,丁小凡,肖林[3](2019)在《盆腔肿瘤IMRT下骨髓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血液学毒性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盆腔恶性肿瘤同期放化疗期间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较高,盆腔受照射骨髓(骼)的剂量-体积关系与放化疗期间的急性血液学毒性存在相关,但缺乏此方面公认的参数。盆腔不同部位骨髓(骼)造血能力具有异质性,靠近体中轴的盆腔骨髓造血能力最强,即功能性骨髓。找准盆腔功能性骨髓的剂量-体积参数与盆腔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关系也许是今后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杨琦,汪善兵,刘佳培,汪建强,雷开键[4](2019)在《~(99)Tc~m硫胶体-SPECT骨髓显像对局部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中血液性毒性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利用~(99)Tc~m硫胶体-SPECT放射性核素显像定义的盆腔活性骨髓(ABM),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病人同步放化疗过程中出现≥3级血液性毒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接受含铂方案同步放化疗前行SPECT显像的局部晚期宫颈癌病人24例,平均年龄(47.1±7.93)岁。定义腰4椎体以下的腰椎、骶骨、尾骨、骨盆骨及股骨头近端的体积为总骨髓(TBM)体积,并定义TBM区域内SPECT显像为核素摄取值高于或等于全身平均核素摄取值的区域的体积为ABM。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v4)对血液性毒性进行分级量化。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BM对3级及以上的血液性毒性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病人接受盆腔外照射平均剂量为(45±7) Gy,均接受腔内照射总剂量30 Gy,共11例病人(45.83%)发生≥3级的血液性毒性反应。ABM多分布在腰椎、骶骨和耻骨。ABM的体积为(415.97±216.84) m L。ABM体积和TBM体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476。以ABM体积447 mL为截断值,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1.2%和83.6%。ABM平均受照射剂量、TBM体积和平均受照射剂量均无法预测血液性毒性的发生(均P>0.05)。结论 ABM体积能够准确地预测≥3级血液性毒性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潇,侯丽,田劭丹,李冬云,陈信义[5](2019)在《基于“毒瘀骨髓”理论舒缓化疗骨髓毒性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疗药可导致造血干细胞耗竭及骨髓微环境紊乱,产生骨髓毒性反应。陈信义教授为主的学术团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毒瘀骨髓"是化疗骨髓毒性反应的关键病机。本文从化疗药毒直中骨髓,毒聚骨髓不得逾越而成瘀和毒瘀骨髓新血不得生化的角度来阐述化疗导致"毒瘀骨髓"的理论基础;基于"毒瘀骨髓"理论,详细论述从祛髓瘀、通髓络、生髓血、生髓络等方面,应用祛瘀生新法指导临床以达到化生新血、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舒缓骨髓毒性反应的目的。"毒瘀骨髓"学说的建立可以弥补许多文献对化疗骨髓毒性反应源于脾肾亏虚、气血不足的血液学损害观点的不足,丰富了中医对化疗药导致骨髓毒性反应的认识,并可指导用药,多层面舒缓骨髓毒性反应,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柳义[6](2019)在《含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在不同升白保护模式下乳腺癌患者的骨髓毒性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国内真实病例应用含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后骨髓安全性特征,总结不同升白保护模式、不同化疗方式、不同化疗剂量强度及差异化的患者自身因素对骨髓毒性的影响特点,细化预防性升白保护药物使用。方法:本研究依据以下标准进行筛选入组病例:(1)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2)先前未接受过化疗,计划进行含多西他赛方案化疗;(3)化疗后具有较为详细的血液学数据可供分析。(4)无明显血液系统疾病征象,基线ANC≥1.5×10~9/L,PLT≥80×10~9/L,Hb≥75g/L,WBC≥3.0×10~9/L,且无出血倾向。具有以下任意一条明显影响骨髓正常功能的因素则被排除:(1)治疗时有难以控制的感染;(2)接受化疗前的72h内接受过系统抗生素治疗;(3)任何骨髓异常增生及其他造血功能异常者;(4)曾接受过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5)治疗开始前4周内接受过放疗者。根据化疗接受的不同模式的升白保护措施可分为3组,分别为:未接受升白保护的未保护组(以下简称“未保护组”)、接受单次固定6mg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的长效升白组(以下简称“长效组”)以及接受连续300ug/次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保护的短效升白组(以下简称“短效组”)。依据不同的化疗方案则可分为:接受了多西他赛单药T化疗的3周方案、接受了含多西他赛联合方案分别为TA方案及TC方案,全部按照CSCO指南用法施行化疗。均完成了预定方案完整周期化疗。化疗周期内在我科有较为详细的血常规数据。收集3组患者一般信息、治疗信息及化疗后血液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计入组412例患者,依据不同升白保护措施可分为为未保护组153例,长效组161例,短效组98例。3组间一般资料特征相似:未保护、短效、长效组KPS评分平均值、年龄构成及平均体重、体表面积平均值接近;3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ANC)基线均保持在4.×10~9/L左右水平;均有少量疗前肝功能水平轻度低下患者,未保护、短效、长效组分别占比13.7%、16.1%、14.3%;肾功能低下3组有个例出现,均为轻度。依据治疗方案可分为未保护组TA方案、TC方案、单药T方案分别为63例、70例、20例;长效组依次有64例、76例、21例;短效组则分别为28例、55例、15例。根据CSCO指南标准用法多西他赛剂量强度来划分:低于标准剂量强度90%的病例未保护组、长效组、短效组依次有43例(26.1%)、46例(28.6%)、29例(29.6%);达到标准剂量强度90%-110%的则分别有90例(58.8%)、98例(60.9%)、59例(60.2%);超过标准剂量强度110%的则为20例(13.1%)、17例(10.5%)、10例(10.2%),相当比例病例与CSCO指南要求的标准用法剂量强度存在差距。(1)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未保护组高达94.8%,远高于有升白保护的两组(P=0),长效组发生率为30.4%,短效组发生率为45.9%,长、短效组比较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2)。Ⅳ度粒细胞缺少症发生率比较上也得到相同结果:未保护组、短效组、长效组Ⅳ度粒细胞缺少症发生率分别为68.6%、33.7%、17.4%,空白组远高于其余两组,其余两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3)。化疗第2周期,两个周期均使用PEG-rhG-CSF的长效组两个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0.4%和19.9%,第2周期低于第1周期(P=0.028)。(2)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未保护组中位持续时间达到了4天,远长于有保护的两组(P<0.001),长、短效组中位时间均为2天,持续时间平均值长效组更短,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696)。(3)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发生率:未保护组达到了28.8%,超过了20%。按不同化疗方案划分后,AT、TC、单药T发生率分比为30.2%、25.7%、35%。接受了升白保护的长效组和短效组分别有4例(2.48%)、2例(2.04%)出现FN,均明显低于未保护组(P<0.01),长效、短效组间比较无差异。(4)ANC变化趋势:未保护组ANC随时间变化呈“单谷”样,中位第7天开始出现ANC明显下降,于第8-10天,中位第9天到达ANC最低值,持续约5-7天,约第14天恢复。长、短效组ANC随时间变化呈“双峰”改变,较之未保护组,两组ANC最低值出现的天数前移,长效、短效组分别为中位第7天和中位第8天出现,早于未保护组的中位第9天(P<0.001),长、短效组间也达到了统计学差异,此后较未预防保护组ANC恢复速度快,严重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缩短。预防性升白保护措施对于单药多西他赛方案的保护效果好于含多西他赛联合化疗方案。短效组Ⅳ度粒细胞缺少症发生率单药、联合方案分别为13.3%、37.3%;长效组单药和联合方案Ⅳ度粒细胞缺少症发生率分别为为0%、20.0%,不同升白保护措施下单药和联合方案比较均达到了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不同升白保护措施的比较中,多西他赛单药方案下长效组为完全保护,而短效组Ⅳ度粒细胞缺少症发生率仍然有13.3%;多西他赛联合方案下长效组、短效组比较达到了统计学差异(P<0.01)。在同为长效升白保护的多西他赛联合方案下,多西他赛不同剂量强度的比较中:明显低于标准剂量强度化疗(<90%标准剂量强度)的31例中仅有2例发生了Ⅳ度粒细胞缺少,发生率仅为6.5%;相对标准剂量强度范围内(90%-110%标准剂量强度),Ⅳ度粒细胞缺少发生率达到了22.8%,明显超过了低于标准剂量强度化疗的病例(P=0.04)。尤其是在超过标准剂量强度(>标准剂量强度110%)的病例中,发生率达到了29.4%,发生率进一步升高,也明显超过了低于标准剂量强度化疗的患者(P=0.03)。乳腺癌患者其他骨髓安全性危险因素中,固定6mg标准长效升白保护下:(1)基线ANC水平:基线ANC低下时Ⅳ度粒细胞缺少发生率为33.3%,基线ANC正常时Ⅳ度粒细胞缺少发生率为15.0%,ANC基线偏低时Ⅳ度粒细胞缺少发生率更低(P=0.04)。(2)不同体重分组:在体重明显偏轻,<50kg的患者中Ⅳ度粒细胞缺少发生率最低,13例患者没有发生Ⅳ度粒细胞缺少;而在50-70kg体重分组中Ⅳ度粒细胞缺少发生率逐渐升高,达到了17.1%,尤其是在体重明显偏大,>70kg的患者中Ⅳ度粒细胞缺少发生率达到了25.8%,相比体重偏轻病例达到了统计学差异(P=0.04)。(3)未在临床需要并允许化疗的轻度肝功能异常、不同年龄分组、不同KPS评分分级等对于严重粒细胞缺少的明确影响。结论:1、真实世界中患者接受含多西他赛的化疗方案化疗时,发生严重骨髓毒性事件可能性大,FN发生风险高,应在接受含多西他赛化疗的患者中初级预防使用升白保护药物。2、预防性应用长效、短效升白药物均具有明显改善粒细胞减少的效果,长效升白药物PEG-rhG-CSF效果更优于短效升白药物rhG-CSF。3、单药多西他赛方案在同一升白保护措施下的保护效果好于多西他赛联合方案。不同升白保护措施的比较中,无论是对于单药多西他赛方案还是多西他赛联合方案,长效保护的保护效果均优于短效保护的疗效。4、真实世界中患者接受非标准剂量强度化疗时,低于标准剂量强度时相对安全,严重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可控制在较低水平;而在明显高于标准剂量强度时骨髓安全性显着下降。5、乳腺癌患者中若存在基线ANC水平低下、体重偏大等影响骨髓安全性及升白保护药物疗效的危险因素,即使已经采用了标准长效升白保护,仍需要警惕化疗骨髓安全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5-25)
荣斌,吴纯启,原野,尹纪业,瞿文生[7](2019)在《NSG小鼠多发性骨髓瘤模型评价BCMA-CAR-T的药效和毒性及RNAscop在检测CAR-T分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择合适的小鼠模型,评价以B细胞成熟抗原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BCMA-CAR-T)治疗产品的抗多发性骨髓瘤作用及毒性,探讨RNAscope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在免疫缺陷严重的NSG小鼠中建立MM. 1s-luc多发性骨髓瘤模型,随机分为细胞外液组(每只小鼠100μL PBS缓冲液)、MOCK-T组(未转染的T细胞,剂量为100μL)和CAR-T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只计数1×10~6、5×10~6、10×10~6个CAR-T,每只一次性尾iv 100μL细胞悬液)。采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CAR-T治疗肿瘤的消退效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水平;观察小鼠一般状态、体温、体质量;治疗后14 d对小鼠进行解剖和采样,利用RNAscope技术检测CAR-T在小鼠组织的特异性分布。结果成功建立了多发性骨髓瘤NSG小鼠移植肿瘤模型;在输注BCMA-CAR-T后3、7、12 d,生物发光成像显示,CAR-T组小鼠平均光子强度显着低于细胞外液、MOCK-T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CAR-T组的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细胞外液、MOCK-T组(P<0.05);记录CAR-T治疗组小鼠的一般情况,未见明显不良反应;RNAscope检测到CAR-T在输注14 d后少量特异性分布于骨髓和脾脏。结论本研究验证了BCMA-CAR-T抗多发性骨髓瘤药效明显,安全可靠,RNAscop技术可应用于CAR-T分布检测。(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泳廷,刘佳,高敏,郑冲,苑洁[8](2019)在《贵州鲜铁皮石斛粉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和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贵州鲜铁皮石斛粉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和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方法用贵州鲜铁皮石斛粉采用限量法对实验小鼠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选用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25~30 g),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设置低、中、高剂量组(1.25、2.50、5.00 g/kg BW),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间隔24 h两次灌胃,第2次灌胃后6 h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取胸骨骨髓用小牛血清稀释涂片,甲醇固定,Giemsa染色。结果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试验观察14 d,在试验过程中和试验结束时,未观察到实验小鼠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试验结束时对实验小鼠进行大体解剖,未见异常,LD50>15 g/kg BW。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鲜铁皮石斛粉各剂量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嗜多染红细胞在总红细胞中的比例(PCE/RBC)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贵州鲜铁皮石斛粉属实际无毒范围,未观察到铁皮石斛粉能诱导有核红细胞染色体损伤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遗传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工程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灵珂,克晓燕,刘彦,王晶,胡凯[9](2019)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大量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具有骨质破坏、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淀粉样变及感染等常见临床表现~([1])。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2003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宏强,李佳,夏延哲[10](2019)在《氟尿嘧啶致骨髓抑制、神经和视神经毒性不良反应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体质量45 kg,身高160 cm,BMI=17. 58kg·m-2,BSA=1. 41 m2。主因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伴少许褐色液体,无呕血、黑便、血便等,就诊于外院,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肠内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但仍感腹胀,遂至我院就诊(3月10日);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无吸烟饮酒史,(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骨髓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髂骨骨髓受照剂量、体积与血液学毒性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选取宫颈癌患者76例,研究时间为2016年7月—2018年6月,均行IMRT治疗,治疗过程中检查血常规,并分级评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中立性细胞绝对值、中白细胞最低值,合并分析血液毒性,采用回归模型对骨髓受照射剂量、体积与血液毒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比对不同化疗周期的血液学毒性,周期为3-4个明显高于周期为1-2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血液学毒性的阳性发生率与V30、V40存在相关性(P <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后行IMRT治疗时,髂骨骨髓V30、V40与血液学毒性阳性率存在相关性,合理限制有助于髂骨骨髓的功能保护作用,此外,化疗周期累加也为血液学毒性发作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髓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乐聪,高立文,单翔,陈秀芳.大鼠体内微核试验中骨髓和外周血毒性差异性比较[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陈国强,左瑜芳,韩雪萍,袁戈,李泉.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髂骨骨髓受照与血液学毒性关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3].陈宏博,余增荣,丁小凡,肖林.盆腔肿瘤IMRT下骨髓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血液学毒性相关性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9
[4].杨琦,汪善兵,刘佳培,汪建强,雷开键.~(99)Tc~m硫胶体-SPECT骨髓显像对局部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中血液性毒性的预测[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5].李潇,侯丽,田劭丹,李冬云,陈信义.基于“毒瘀骨髓”理论舒缓化疗骨髓毒性反应[J].中医学报.2019
[6].柳义.含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在不同升白保护模式下乳腺癌患者的骨髓毒性特征分析[D].军事科学院.2019
[7].荣斌,吴纯启,原野,尹纪业,瞿文生.NSG小鼠多发性骨髓瘤模型评价BCMA-CAR-T的药效和毒性及RNAscop在检测CAR-T分布中的应用[J].药物评价研究.2019
[8].刘泳廷,刘佳,高敏,郑冲,苑洁.贵州鲜铁皮石斛粉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和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
[9].张灵珂,克晓燕,刘彦,王晶,胡凯.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
[10].王宏强,李佳,夏延哲.氟尿嘧啶致骨髓抑制、神经和视神经毒性不良反应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