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己亥杂诗》意象分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意象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315首相对独立的七言绝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中的风雷、剑气箫心,落花等意象创造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艺术画面也更好的帮助诗人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己亥杂诗》;意象;抱负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璱人,号定盦,又名巩祚。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他在四十八岁那年愤而弃官,离开北京,走上征途,写下了震动晚清一代诗坛的——《己亥杂诗》,继续进行他新的战斗。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共315首,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辞官之后,大部分是作者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对旅途的记述,另外是对往事的回忆。这期间的兴衰际遇以及国运日衰的现实和内心情感的波澜在这次辞官南归的旅途中触动了他的诗兴。本文将通过分析这315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来剖析文本感知作者的情感,其中就以“风雷”、“剑气箫心”、“落花”等为主要分析对象。

一、意象分析

1.“风雷”意象

龚自珍的诗常常是深邃含蓄的,他往往借物寄情,寓意于景,表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改造、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光明的激情。其中“风雷”这个独特的意象,在龚诗中也多次出现。如著名的《乙亥杂诗》第一二五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方马齐瘖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首诗把奄奄一息的现实社会、生气勃勃的理想追求和如饥似渴的人才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揭示了正是由于黑暗腐朽的现实社会,压抑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成长。因此,诗人呼唤社会变革的“风雷”,打破死气沉沉的状态,渴望各种杰出人才涌现,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解放。这里的“风雷”是针对“万马齐瘖”的衰败现实而发,其期望是“九州生气”的沛然腾涌。“风雷”这一意象的基本内蕴,是一种激浊扬清的变革力量与变革理想的象征,也是龚自珍力挽颓波的雄心与激情的写照。积重难返的衰世现实,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涤荡寰宇、廓清天下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要求能够疗救满目的痼疾,唤醒举国的沉醉,迅速拯救即将衰亡的社会。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龚自珍热情地呼唤“风雷”。

2.“剑气箫心”意象

龚自珍的诗时常用到“剑气”与“箫心”两个意象而且它们也经常以对举的形式出现。

龚自珍的剑是抒发革旧图新豪情壮志的剑,是寄托建功立业、治国安邦肩负社会责任的剑。“江左星辰一炬存,鱼龙光怪百千吞。迢迢望气中原夜,又有湛卢剑倚门。”(《己亥杂诗》第一三一首)诗人生活在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解体的时代,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人才陨落。身为一个有思想有热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渴盼着海内清平,志向得到实现,人才得以重用。但现实却是那些有才识的俊杰,还有自己的一腔才华都像被掩埋的宝剑,纵使削铁如泥,价值连城也是不见其光。国家摇摇欲坠,才俊不遇其主,不得其时,诗人遂焦心如焚。

在龚自珍诗词中的箫意象在继承传统的哀怨凄凉这一基调的基础上、有了更具体的内涵,即喻指灵箫。灵箫是清江浦的妓女与龚自珍相识于酒席上。“灵箫合贮此灵山,意思精微窈窕间。丘壑无双人地称,我无拙笔到眉弯。”(《己亥杂诗》第二00首)这并非“凉薄无行”,而是作者对真情的尊重和珍惜,龚自珍以箫喻灵箫、叙写自己的绵绵深情、不仅使箫意象更加形象生动、也使作品中飘散着缕缕温情、呈现出绵邈的风格特征。

“大宙南东久寂寥,甄陀罗出一枝箫。箫声客与渡淮去,淮上魂须七日招。”(《己亥杂诗》第九十五首)广大宇宙的东南久已没有出现杰出的人物,寂寞得很,一出口便是一种浩瀚的空间,知音难觅,志向难寻,寂寞的心情,箫声呜呜咽咽送君渡水,何时魂归,箫声绵延不散。这里的“箫声”是怀才不遇者的忧愤,是面对江河日下的痛心,也有天下之大知音难觅的孤独。

诗人有骏马秋风冀北,也有杏花春雨江南。龚自珍的诗时常用到“剑气”与“箫心”两个意象。“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剑”刚“箫”柔。“剑”勇武刚强,充满阳刚之美,代表的是兼济天下、安邦济国的外在形象的一面,寄托的是龚自珍满怀政治变革的理想和激情,“箫”缠绵哀怨,有红袖添香的情韵,代表的是在前者不可得而不得已独善其身归隐江湖的一面,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思,包括相思、失意。同时,“箫心”相对于传统封建士大夫式的自我束缚、自我禁锢。更多了一种对自由个性、对真性情的恣意追求,甚至包含对一种放浪不羁的生活态度的刻意为之,这在诗歌中也是很明显的。

3.“落花”意象

落花意象主要是表现青春少年特别是少女的伤春之情、其审美内涵是比较单纯、浅显的。但是龚自珍笔下的落花则要耐人寻味得多。如久为人们传颂的《乙亥杂诗》第五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一反怜惜落花、为春去伤感的常调,对落花大加赞赏,并无送春之悲伤。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落花描写得繁盛美丽无比,把暮春渲染得富有生气。落花在作者眼中无疑是衰败的形象,由他以观赏落花来送春可知,但是诗中绝无悲叹和忧伤。为何会如此呢?诗的结尾告诉我们诗人不仅敢于正视没落,无所畏惧,而且从没落中看到新生,看到希望。这里的落花并非单纯的客观景物而带有诗人主观情志的投影。它所蕴含的“情”也绝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伤春之情,而是体现着诗人更为复杂的心态、包蕴着更为沉厚的社会内容——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花开花落、乃自然之本然,诗人却由“落花”看到了希望与新生,看到了生命的代代更替,社会变革的除旧布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一个锐意改革腐朽现状的思想家,龚自珍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人此处描写的落花已非一般的意象,而是那个“万马齐瘖”时代下屈居下僚的才智之士潜在的不朽价值的象征、是他们改革图强精神的写照。

二、意象探究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意象在作者笔下具有其独特风格。“风雷”它有强大的破坏力,本是不详之景,而在作者这儿它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风”之强劲,“雷”之变化,“风雷”即是变革之志,是拯救衰世的理想和力量。“箫心剑气”是龚自珍的侠骨柔情,这两个意象被组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悲剧美。“落花”是历来文人骚客最常用的诗歌意象之一,也总是用来表达伤春惜时,追忆青春之情,而在龚自珍的诗歌里作者却又为她赋予了新生,此“落花”非彼“落花”,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对社会的责任。龚自珍通过对这些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的创新拓展让他的诗歌有更为深沉含蓄的内涵,熊健奔放、幽雅清丽并存的风格特征。

三、结语

综上,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人创造丰富了“风雷”、“剑气箫心”、“落花”等意象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想象、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让诗歌呈现出了浪漫、磅礴又婉约的风格特征。而龚自珍从诗中所流露的深沉的忧患,真率的感情则是他永久的个人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选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2]孙钦善:《龚自珍诗词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

[3]樊克政:《龚自珍年谱考略》,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陈铭:《龚自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张宜雷:《风雷与落花——龚自珍诗歌与近代早醒者心态》,《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标签:;  ;  ;  

龚自珍《己亥杂诗》意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