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就业总量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惠金融,产业结构,就业,就业结构
就业总量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林春,孙英杰,康宽[1](2019)在《普惠金融对中国产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基于总量和结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我国2005~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测算普惠金融对产业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基准回归分析中,从总量效应来看,普惠金融对产业就业总量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从结构效应来看,普惠金融对第一产业就业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第二、叁产业就业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2)在进一步分析中,普惠金融对产业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地区异质性。其中,东、中部地区普惠金融对第一产业就业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第二、叁产业就业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对第一、二产业就业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第叁产业就业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证券市场导报》期刊2019年06期)
宋德军[2](2012)在《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基于总量和结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并采用1995—2010年相关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对我国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创新总体上并未排斥就业,对就业量的总体效应为溢出效应,同时优化了就业结构。(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2年06期)
何颖媛[3](2009)在《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进步虽然在短期内不利于就业的增长,但在长期内能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52—2004年我国的就业、技术进步、平均工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长期内促进了就业,平均工资对就业并没有显着影响,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了就业。(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范玉杰[4](2008)在《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我国在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同时,自主创新,使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就业形势并未好转,甚至呈现日益严峻的情况。在理论界,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存在着争论的问题,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而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否能够增加就业总人数,是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就业率的问题,是关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素之一。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资本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不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单的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技术进步和就业的相关概念,然后系统的论述了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影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和技能退化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第叁部分概述了我国1988-2004年期间就业的情况和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机理;第四部分是采用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资本、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并且建立了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的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有负面的影响;资本投入与劳动力的吸纳成反向的关系;技能偏向型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在短期内对就业有负向的效应,但是长期内这种效应不断减弱。(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12)
何颖媛[5](2006)在《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与就业结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水平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发展,就业则关系着国家稳定的大局。技术进步虽然并不直接作用于就业市场,但诸多经济理论表明,技术进步会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就业的波动,这主要体现为就业人数变动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基础上测定出技术进步能促进就业总量的增长,在就业结构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先上升后下降,第叁产业就业人数则会逐步增加。在此理论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软件,从宏观的、总量的角度分析了我国1952-2004年技术进步就业总量效应和就业结构效应。在就业总量方面,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就业人数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在长期内促进了我国就业总量的增长;在产业结构效应方面,技术进步促进了第叁产业就业的增加,但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技术进步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投入产出分析的行业结构效应表明,在1995年到2000年间技术进步的直接就业效应导致了除采掘业和食品制造业以外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减少,但就业补偿机制促进了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总就业人数的变化则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高技术行业是我国目前先进技术的代表,投入产出的分析考察了高技术行业未来就业扩张的能力。高技术行业具有很高的感应能力和很大的就业辐射力,社会需求的增加能迅速带动自身行业的发展,以至进一步带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因其大的产出乘数效应,高技术行业自身发展能迅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扩张。知识经济条件下整个世界就业市场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我国的就业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今后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技术的跨越发展带来就业结构的相应转换,同时要注重高新农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促进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6-09-20)
就业总量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并采用1995—2010年相关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对我国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创新总体上并未排斥就业,对就业量的总体效应为溢出效应,同时优化了就业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就业总量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林春,孙英杰,康宽.普惠金融对中国产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基于总量和结构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19
[2].宋德军.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基于总量和结构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2
[3].何颖媛.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
[5].何颖媛.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与就业结构效应[D].湖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