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道互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儒道,儒家,美学史,美学,博物,李泽厚,德性。
儒道互补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艳,刘崧[1](2019)在《儒道互补与党建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正走在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是这一宏伟事业的引领者,承担着时代重任。"儒道互补"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结构,形塑了中华文化生态及社会政治生活。执政党建设应当呼应这一结构,以"明"而"诚"的使命担当勇力推进自我革新。要认识到社会历史运动自我批判的辩证逻辑,尊重并释放民众的自主创造活力,洞察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在党建的体制嬗递中及时呼应上述要求,从政治运作与体制建构方面做到积极有为与自然无为的统一、礼治内涵与法治外延的统一、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整体取向与个体取向的统一。(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焦自英[2](2019)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器、技与道——从历史发展演化中“儒道互补”的维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工艺美术不是纯粹的艺术现象,除材料、技术、艺术之外,还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层、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漫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表现形式和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通过"技"(材料、工艺等)制成的"器",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融合了民族的集体创造力,绵延着恒久不息的伦理价值和文化传统。文章从历史发展演化中"儒道互补"的维度,解读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器、技与道。(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李倩[3](2019)在《“儒道互补”与魏晋文人仕隐的痛苦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道两家的处世思想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对文人心态的不同影响,是形成文人个性的重要原因,也是文人仕隐行为重要的客观决定因素。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主张,看似对立,可在历代文人身上却是统一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政治险恶,理论家们在这种大背景下相继建构出一系列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较为成功的,都是把尊崇个体人格的道家思想与强调社会功能的儒家思想揉合起来,让它们互作补充。在这些理论的渗透和影响下,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人格观深入文人心中,使他们不得不在"归隐以守志"和"参政以建功报国"这两极愿望中左右摇摆,难以抉择。因此"儒道互补"的人生观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作为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常常会超越历史,去关注和反思人类的普遍命运,这就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与"儒道互补"的人生观的撞击,就形成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既介入又超然的两种基本心态。陶潜归隐以守志,阮籍恐惧无奈而求隐。他们都因失去了政治的依托,反过来追求自身的人格理想。佯狂和归隐分别是他们求性情、求全身的途径。本文正是试图从阮籍佯狂尚隐的无奈和陶渊明四仕四隐的历程来证明,魏晋文人在"人格建构"与"政治愿望"两者之间艰难抉择的精神痛苦的根源在于其"儒道互补"的心理和信念。(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2期)
李倩[4](2019)在《“儒道互补”与魏晋文人仕隐的痛苦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道两家的处世思想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对文人心态的不同影响,是形成文人个性的重要原因,也是文人仕隐行为重要的客观决定因素。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主张,看似对立,可在历代文人身上却是统一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政治险恶,理论家们在这种大背景下相继建构出一系列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较为成功的,都是把尊崇个体人格的道家思想与强调社会功能的儒家思想揉合起来,让它们互作补充。在这些理论的渗透和影响下,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人格观深入文人心中,使他们不得不在"归隐以守志"和"参政以建功报国"这两极愿望中左右摇摆,难以抉择。因此"儒道互补"的人生观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作为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常常会超越历史,去关注和反思人类的普遍命运,这就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与"儒道互补"的人生观的撞击,就形成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既介入又超然的两种基本心态。陶潜归隐以守志,阮籍恐惧无奈而求隐。他们都因失去了政治的依托,反过来追求自身的人格理想。佯狂和归隐分别是他们求性情、求全身的途径。本文正是试图从阮籍佯狂尚隐的无奈和陶渊明四仕四隐的历程来证明,魏晋文人在"人格建构"与"政治愿望"两者之间艰难抉择的精神痛苦的根源在于其"儒道互补"的心理和信念。(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1期)
杨丽琼,郭艳华[5](2019)在《论儒道互补思想对杜甫诗歌审美态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甫所处的时代不仅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性关口,同时也是儒释道思想交融的重要时期。在这样时代的重压下,杜甫不得不面对自身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最终,杜甫在儒道互补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儒道互补的思想使杜甫形成了博物爱仁和天地与万物为一的审美态度。杜甫的诗歌作品一边是家国忧难、百姓民生,一边是世间细物、自然生命,呈现出沉郁顿挫、情感丰蕴的审美特点。(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蔡萍[6](2019)在《“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内涵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道互补"最早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后来在《华夏美学》中被确立为中国美学史观。"儒道互补"命题被广泛接受,但在接受中存在着误读。经过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前提是儒道思想的同一性,实质是儒家主干,以道补儒;动力是儒道思想对屈骚传统、禅宗美学和近现代各种美学思想的兼收并蓄,"自然的人化"观是其现代转化形态。"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这些内涵与诸多学者所谈及的强调儒道之间差异、儒道之间平等、与屈、禅思想无关,只局限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而与近代人性解放和西方美学几乎无关的"儒道互补"思想完全不同。正本清源有助于深化对"儒道互补"这一重要且复杂问题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3期)
贺炳团[7](2018)在《儒道互补的身体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身体作为一个生命体,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建立了交融与共的关系。在身体与周围世界的接触和摩擦中,产生了各种刺激-反应的现象。在刺激-反应的基础上,通过身体形成了理解世界和把握自身的一种独特形式。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围绕人的身体与世界的关系建立了不同的思想理论,表现突出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道家将身体融入到世界之中,保身重生,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然性。儒家强调立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文质彬彬,追求君子风范,实现人的社会性。儒道两家虽然都从身体出发,但强调的重点不一样。道家主张由外到内,突出人的自然性;儒家主张由内到外,突出人的社会性,形成了一种互补的身体关系。这样,就弥补了儒道两家各自存在的局限性,有利于健全人性和人格的形成,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丁为祥[8](2018)在《论“儒道互补”的结构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道互补"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但两家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身"与"心"、"技"与"艺",就代表着两家不同的关怀侧重;而"天性"与"德性",则代表着它们不同的思考取向。如果立足于不同的思想主张而言,人们往往因为其不同而更加注意它们"互绌"的一面,但如果从文明自身互动相谐的角度看,则儒道两家又正好是从自然与人伦的不同立场,共同支撑着中华文明的成立及其发展。(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李君,彭吉祥,杜铁军,陈爱梅[9](2018)在《高中语文儒道互补的深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期刊2018-09-01)
蔡萍[10](2018)在《“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确立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最早提出了"儒道互补"命题和"‘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的重要观点。相较于李泽厚提出的其他美学新概念和命题,"儒道互补"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但他本人和其他学者目前并未明确提出"‘儒道互补’美学史观"这一命题。"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是在李泽厚思想史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美学史观对之后的中国美学通史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李泽厚不断扩展"儒道互补"应用的论域,"儒道互补"逐步深化为文化史观和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方法论。(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儒道互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艺美术不是纯粹的艺术现象,除材料、技术、艺术之外,还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层、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漫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表现形式和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通过"技"(材料、工艺等)制成的"器",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融合了民族的集体创造力,绵延着恒久不息的伦理价值和文化传统。文章从历史发展演化中"儒道互补"的维度,解读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器、技与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道互补论文参考文献
[1].罗小艳,刘崧.儒道互补与党建创新[J].领导科学.2019
[2].焦自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器、技与道——从历史发展演化中“儒道互补”的维度解读[J].艺术教育.2019
[3].李倩.“儒道互补”与魏晋文人仕隐的痛苦抉择[J].汉字文化.2019
[4].李倩.“儒道互补”与魏晋文人仕隐的痛苦抉择[J].汉字文化.2019
[5].杨丽琼,郭艳华.论儒道互补思想对杜甫诗歌审美态度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6].蔡萍.“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内涵解析[J].美与时代(下).2019
[7].贺炳团.儒道互补的身体哲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丁为祥.论“儒道互补”的结构性特征[J].哲学研究.2018
[9].李君,彭吉祥,杜铁军,陈爱梅.高中语文儒道互补的深入研究[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2018
[10].蔡萍.“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确立和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