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草堂诗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草堂,明代,话本,词话,书商,互动,清初。
草堂诗余论文文献综述
邓子勉[1](2015)在《《草堂诗余》的编辑、刻印及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堂诗余》是南宋前期出现的一部词选集,其后即有增修本出现,这种增修的工作入元至明,仍在进行。宋刊本的全貌不可知,宋人的记载可令后人窥见一斑。元、明人的增删窜易,却使得宋本的面目变得既复杂又迷离。之所以如此,书商的运作,出于射利、惜费、易成、速售等目的,使得这部词选集的出版在明朝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也促使明代词学学术的活跃。(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丁雪松[2](2014)在《《草堂余意》对《草堂诗余》编选原则的模仿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陈铎的《草堂余意》是以《草堂诗余》为范本,追和唐宋人词所成之集。《草堂诗余》在明代流传甚广,对明代词风、词学观念都有深刻的影响,对"诗余"的追和在明代中后期也甚是流行。陈铎在追和的过程中,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是中规中矩地模仿,同时也表现出重情重自然、率性流丽的个人特色。(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陈丽丽[3](2014)在《从《草堂诗余》的编选传播看南宋民间词坛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堂诗余》是词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词选。该集初选于孝宗至宁宗年间,正是南宋词风确立的重要阶段。如果说南渡后词体在主流文人手中迅速走向雅化、诗化,那么《草堂诗余》则集中体现了词在当时民间传播的风尚,具体表现为:注重应歌功能;柔婉、泛化的情感模式;平民化的尚雅之风。(本文来源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潘远璐[4](2013)在《《草堂诗余》的传播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堂诗余》是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一本宋词选集,自刊行以来引起后人的广泛关注,后世文人学者纷纷对其选注,但是从其整个传播过程来看,它经历了诸多风雨沉浮。在南宋后期乃至整个元朝,该集子基本湮灭尘世,而到了明朝却重焕生机,其传播达到巅峰,不仅流传时间最长,而且传播范围极广,到了清代经历了短期的认可之后便被摒弃。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堂诗余》的传播过程进行简要探究,尤其关注它在明清两朝的传播历程。(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岳淑珍[5](2013)在《《草堂诗余》与明代词学的复苏》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堂诗余》是南宋坊间编纂的一部便歌协律的词选,对明代词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明代前期,词学衰微,《草堂诗余》在长时间内不被关注,甚至备受冷落;明代中期,人们对词的创作产生兴趣,但词乐失传,词谱无踪,词学家视《草堂诗余》为词体创作的依据,或据其编纂词谱,或模仿其词进行创作,或评点取舍其词编纂词选。伴随着词学家对《草堂诗余》的多方面研究,明代词学迅速走向复苏。(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陈丽丽[6](2013)在《《草堂诗余》成书年代及编者再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堂诗余》是南宋时期的一部词选,在元、明、清叁代影响甚巨,且不断被增删、修订。后世版本关于该词选的编辑者署名颇为杂乱,成书年代也不甚明晰。今人大多依据《直斋书录解题》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定为南宋宁宗庆元年前坊间编集。该文通过宋人的一些相关文献及《草堂诗余》的文本情况,对这一结论进行考辨,认为《草堂诗余》的初编者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1188—1202)坊间无名氏,何士信于宋理宗淳佑九年(1249)之后增修编订,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逸史"顾从敬重编的分调本刊刻流行。(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焦晓静[7](2012)在《《草堂诗余》在清初的接受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堂诗余》是一部"重北宋、轻南宋",独尚绮艳婉丽词风的一部词选,在流传中享有盛名,尤其在明代流传甚广,对明代词风、词学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清初承袭明代词风、词学观念之影响,且为反拨明末淫靡词风,《草堂诗余》在清初一时被重新接受。但由于《草堂诗余》取径狭隘,以绮艳婉丽为词风本色,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晚明淫哇之风,但最终无法避免流入淫靡,且受当时社会情况、清廷文化政策之影响,《草堂诗余》受到了批判,乃至最终摒弃。(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朱建光[8](2012)在《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传播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堂诗余》作为宋代的一部词选本,在明代传播极盛,这对宋词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明代词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草堂诗余》传播之盛与明代的社会风气、明人的词学观念等密不可分,前人论词者把明代词坛的衰落归罪于《草堂诗余》,是有失偏颇的,对此应辩证地认识。(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2年04期)
祝东,王小英[9](2011)在《《草堂诗余》清代不传成因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风行一时的词学选本《草堂诗余》传至有清却湮没不彰,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清代浙西词派崇雅鄙俗词学思想致使的,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草堂诗余》是应征歌之需产生的歌本,与话本说唱文学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草堂诗余》清代不传与清代对说话艺术的禁毁及话本小说艺术形式的新变、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皆有重要之联系,是一种文化合力推动下所形成的文学现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邓子勉[10](2010)在《明刊《草堂诗余》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人编辑的《草堂诗余》原貌不可知,署名何士信增补《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成为元时流行的印本,今存有二种,即元惠宗至正叁年(1337)庐陵泰宇书堂刻本和至正十一年双璧陈氏刻本。入明后,《草堂诗余》的盛行,成为壮观,传抄唱和外,就是大量地刻印,除白文本外,还有注释本,评注本,评批本,不一而足。(本文来源于《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6)
草堂诗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陈铎的《草堂余意》是以《草堂诗余》为范本,追和唐宋人词所成之集。《草堂诗余》在明代流传甚广,对明代词风、词学观念都有深刻的影响,对"诗余"的追和在明代中后期也甚是流行。陈铎在追和的过程中,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是中规中矩地模仿,同时也表现出重情重自然、率性流丽的个人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堂诗余论文参考文献
[1].邓子勉.《草堂诗余》的编辑、刻印及其演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丁雪松.《草堂余意》对《草堂诗余》编选原则的模仿与超越[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陈丽丽.从《草堂诗余》的编选传播看南宋民间词坛风尚[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
[4].潘远璐.《草堂诗余》的传播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5].岳淑珍.《草堂诗余》与明代词学的复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陈丽丽.《草堂诗余》成书年代及编者再考辨[J].中国文学研究.2013
[7].焦晓静.《草堂诗余》在清初的接受与批评[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2
[8].朱建光.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传播接受[J].理论导刊.2012
[9].祝东,王小英.《草堂诗余》清代不传成因新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0].邓子勉.明刊《草堂诗余》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变异[C].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