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瘟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稻瘟病,细胞,多样性,颗粒,内质网,基因,籼稻。
稻瘟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1](2019)在《稻瘟病菌有性后代致病性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稻瘟病菌有性杂交获得有性后代群体进行致病性遗传分析,结合分子标记手段构建菌株的遗传图谱,可为无毒基因的克隆提供清晰的遗传背景。本研究采用C039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C101LAC (Pi-1)、C101A51 (Pi-2)、C104PKT (Pi-3)、C101PKT (Pi-4a)、C105TTP-4L-23 (Pi-4b)、C039对稻瘟病菌菌株HLJ6122和KA3及其有性后代群体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菌株HLJ6122对C039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均产生毒性,亲本菌株KA3对C039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均无毒性,表明菌株KA3含有Avr-Pi1、Avr-Pi2、Avr-Pi3、Avr-Pi4a、Avr-Pi4b、Avr-C039等无毒基因,菌株HLJ6122则不含上述的无毒基因,其杂交后代在Pi-1、Pi-2、P-i3、Pi-4a、Pi-4b、C039的无毒、有毒个体比例分别为37:27、37:27、38:26、55:9、36:19、29:33,χ~2测验表明,有性后代无毒性、毒性比例分别符合1:1、1:1、1:1、7:1、9:7、1:1的期望比,表明供试菌株对不同水稻品种的无毒性/毒性是受不同基因控制的。推断出稻瘟病亲本菌株对品种C101LAC (Pi-1)、C101A51(Pi-2)、C104PKT (Pi-3)、C039分别持有1个无毒基因;对品种C101PKT(Pi-4a)、C105TTP-4L-23 (Pi-4b)分别持有2个以上的无毒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郑庆伟[2](2019)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揭示稻瘟病菌致病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调节包括细胞自噬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PRMTs在细胞自噬形成过程中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国际着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Mo HMT1在稻瘟病菌中调节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廖静静,谢华,王殿东,何霞红[3](2019)在《云南省元阳县籼/粳型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云南省元阳县籼/粳型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的多样性及差异,采用接种鉴别品种方法和PCR技术对9株粳型菌株和21株籼型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株稻瘟病菌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的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33.3%、76.7%和0,Avr-Pia、Avr-Pita1在籼型菌株和粳型菌株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8%和100.0%、66.7%和100.0%。Avr-Pia主要为存在/缺失的多样性,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Achiasahi(Pia)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11.1%;Avr-Pita1可划分为3个类群,除菌株CH1195属于PO类群外,籼型菌株均属于J1类群,粳型菌株则属于J2/J3类群;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K1(Pita)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0,且籼/粳型菌株Avr-Pita1蛋白序列在第83位和第192位氨基酸差异明显。Avr-Pii在30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均未检出,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Fujisaka No. 5(Pii)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0。表明Avr-Pia和Avr-Pita1在粳型菌株中的出现频率高于籼型菌株且变异程度低,粳型菌株中可能存在其它无毒基因使其不能侵染Fujisaka No. 5。(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郑庆伟[4](2019)在《林福呈教授团队确定鞘脂是稻瘟病菌附着胞发育和致病的关键信号元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林福呈教授团队在微生物学杂志m Bio上在线发表了论文。该研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来分析稻瘟病菌附着胞内的代谢物质,建立了稻瘟病菌代谢组学的研究平台,鉴定出53个存在于分生孢子和24h成熟附着胞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明确指出甘油不仅仅是附着胞膨压产生的唯一来源。研究成功发现了包括早期鞘脂合成在内的六个关键代谢途径的显着变化。通过小分子抑制剂、遗(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贺雄,丁朝辉,周瑚,朱华珺,李俊俊[5](2019)在《湖南桃江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无毒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明确湖南桃江地区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和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8对SSR引物对2017年从湖南桃江病圃多个晚稻品种上分离纯化的29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18个已知抗瘟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NILs)对其中的19个特异性稻瘟病菌株进行无毒基因鉴定。[结果]在相似系数0.70,差异系数0.30水平下,29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7个宗谱,优势宗谱I有12个菌株,占参测菌数的41.3%,宗谱V有7个菌株,占总菌数的24.1%,其余5个宗谱分别有1~3个菌株,占总菌数的34.6%;通过无毒基因鉴定18个菌株致病频率(致病频率=感病水稻数/所有测试水稻品种数×100%)在35%~75%。强致病力菌株(致病频率≥70%)3株,占总菌数的15.7%;较强致病力菌株(70%>致病频率≥50%)7株,占总菌数36.8%;中等致病力菌株(50%>致病频率≥20%)9株,占总菌数的47.5%;供试菌株平均致病频率为49.86%。19个菌株对NILs水稻品系毒力频率(毒力频率=对测试水稻品系有毒力的菌株数/所有菌株数×100%)超过70%的抗性基因为Pi-k~s、Pi-z~t、Pi-ta,属强毒力菌株;毒力频率介于50%~70%的抗性基因为Pi-k~p、Pi-z~5、Pi-t、Pi-sh、Pi-5,属于中等毒力菌株;对其余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低于50%。[结论]湖南桃江稻瘟病菌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存在复杂的致病性分化;抗性基因Pi-3、Pi-i、Pi-11、Pi-19、Pi-12对桃江地区稻瘟病菌抗性优良,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郑庆伟[6](2019)在《张正光课题组揭示稻瘟病菌控制致病力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的毁灭性病害,有"水稻癌症"之称,不仅发生于世界各地,而且可发病于水稻的各个生育期。稻瘟病菌入侵水稻时,水稻有自己的"防线"和"友军"共同抵御稻瘟病菌的侵袭;同时,稻瘟病自身在遇到水稻的抵御时,也会发生稻瘟病菌的"内讧"和"叛乱"。张正光团队的该项研究,就是揭示了稻瘟菌如何镇压内(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6期)
金凤,许天颖[7](2019)在《来点光照,水稻对稻瘟病菌免疫力就能提高》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南京8月13日电(金凤 通讯员许天颖)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严重时颗粒无收。该病害在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时常常会大爆发,但是其机制至今仍不清楚。13日,笔者从南京农业大学张正光课题组获悉,研究人员发现有些水稻品种在光照较弱时,稻瘟病发病严(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8-14)
李晨,许天颖[8](2019)在《稻瘟病菌控制致病力新机制被揭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稻瘟病菌入侵水稻时,水稻有自己的“防线”和“友军”,共同抵御稻瘟病菌的侵袭;当稻瘟病菌遇到水稻抵抗时,也会发生“内讧”和“叛乱”。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正光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稻瘟菌如何镇压内部的“叛乱”的过程,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自噬》(Auto(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30)
李润文,陈洁[9](2019)在《瘟神稻瘟病菌是如何“镇压叛乱”打胜仗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肯定有一套独特的作战理论,有“水稻癌症”之称的稻瘟病菌也不例外。它能及时解决“内讧”和“叛军”,通过吃掉这些家伙来加强战斗力,实现攻城略地、战无不胜的目标。日前,南京农业大学张正光教授团队研究揭示了稻瘟病菌如何镇压内部“叛乱”(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9-07-29)
赵鹤,刘洋,张鑫,马梦琪,彭友良[10](2019)在《稻瘟病菌两个MAX类效应蛋白的重组表达和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侵染引起的在栽培水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稻瘟菌侵染过程中,水稻中的抗病蛋白R蛋白直接或间接识别稻瘟菌分泌的效应蛋白,从而激发寄主防卫反应。目前研究发现水稻中存在可以被抗病蛋白识别的一类序列一致性较低但结构上由六股方向平行的β-片层排列成叁明治型的效应蛋白,它们统称为MAX类效应蛋白。解析稻瘟菌中两个新的MAX类效应蛋白的结构,将为研究MAX类效应蛋白的结构及作用机制,设计识别更广谱持久抗性的免疫受体提供基础。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将两个编码MAX类效应蛋白的全长基因分别构建到不同的表达载体,并将构建好的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 (DE3)、Rosetta-gami (DE3)等不同的表达菌株中,经IPTG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来筛选到合适的表达体系。通过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等技术纯化符合晶体生长要求的蛋白样品。并利用气相扩散坐滴法对纯化好的蛋白样品进行大量晶体生长条件的筛选,以期获得衍射数据较好的蛋白晶体,进而为解析其结构和分析其与抗病蛋白的互作机制提供结构学数据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稻瘟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调节包括细胞自噬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PRMTs在细胞自噬形成过程中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国际着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Mo HMT1在稻瘟病菌中调节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瘟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稻瘟病菌有性后代致病性遗传分析[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郑庆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揭示稻瘟病菌致病新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3].廖静静,谢华,王殿东,何霞红.云南省元阳县籼/粳型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多样性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4].郑庆伟.林福呈教授团队确定鞘脂是稻瘟病菌附着胞发育和致病的关键信号元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5].贺雄,丁朝辉,周瑚,朱华珺,李俊俊.湖南桃江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无毒基因的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9
[6].郑庆伟.张正光课题组揭示稻瘟病菌控制致病力新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7].金凤,许天颖.来点光照,水稻对稻瘟病菌免疫力就能提高[N].科技日报.2019
[8].李晨,许天颖.稻瘟病菌控制致病力新机制被揭示[N].中国科学报.2019
[9].李润文,陈洁.瘟神稻瘟病菌是如何“镇压叛乱”打胜仗的[N].中国青年报.2019
[10].赵鹤,刘洋,张鑫,马梦琪,彭友良.稻瘟病菌两个MAX类效应蛋白的重组表达和纯化[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