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文学论文_舒畅

导读:本文包含了犹太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犹太,美国,文学,文化,兰德,身份,存在主义。

犹太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舒畅[1](2019)在《从存在主义视域看犹太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苦难与救赎——以伯纳德·马拉默德笔下的《新生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伯纳德·马拉默德是20世纪美国着名犹太作家之一,被誉为最具犹太性的作家,其第叁部作品《新生活》延续了犹太文学作品一贯的主题——苦难与创伤,小说主人公莱文有着家庭环境的心理创伤,又遭受了职场和情场的孤独与迷惘,最终通过自我调适实现了救赎。本文试从存在主义视角对莱文的命运进行分析,观照其从困境中寻求超越的转变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徐丽[2](2019)在《“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少数族裔文学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美国犹太文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现实世界与犹太民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美国犹太文学因为在构成形式和思想传达方面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独具民族特色,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犹太人经历了四次移民浪潮来到美国,通过自身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代”美国犹太作家在同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中,倾向于坚持犹太传统的写作特点。他们的作品形式多样化,并且叙述直接,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的境遇。虽然这些犹太作家进入了美国文学的领域,但是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对文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代”作家的作品与“第一代”作家相比,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更大更广。从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到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从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到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2008),这些犹太作家继承了“第一代”作家的传统,坚持讨论犹太性和身份以及大屠杀造成的创伤问题,同时也讨论了犹太民族日益被同化的危机,并开始创作带有主流色彩的文学作品。1976年,索尔·贝娄凭借《洪堡的礼物》(The Gift of Humboldt)获“普利策”小说奖,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8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The Magician of Lublin)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把美国犹太文学带到了巅峰时期。从80年代开始,“第叁代”美国犹太作家作品不断问世,不断获奖,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他们更加突出表现作品犹太特性的特征,同时他们的作品中还注重关注“犹太复古”、“大屠杀”、“以色列政治”等题材,作品的落脚点始终是在宣扬犹太的伦理道德。由于这个时期美国多元文化论的盛行,美国犹太作家不再因为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而感到自卑,反而以自己的身份故事为素材进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犹太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和观照。“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除了回归“犹太性”,还体现了犹太复仇反思和“大屠杀”反思的特点。虽然美国犹太文学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它在中国的传播还处于滞后阶段,尤其是“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美国犹太文学的民族特色,包括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诉求和艺术特性,还有美国犹太文学的历史线索—从理想表达到主题回归。划分了叁代美国犹太作家的界线,归纳叁代作家的写作特点和在美国主流文学的影响下所坚持的立场。对“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的叁个代表人物迈克尔·夏邦(Michael Chabon,1963-)、纳森·英格兰德(Nathan Englander,1970-)和乔纳森·萨福兰·福厄(Jonathan Safran Foer,1977-)的犹太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的写作特点和坚持的立场。通过我国学者对于叁位作家译着、研究论文和对他们作品汉译本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现状。由此来看,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现状,包括译介和研究两方面,分析中国读者对于美国犹太文学乃至文学作品关注度下降的原因,提出美国犹太电影是对美国犹太文学的“二次传播”,同时论证“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需要一种“国际视野”,即超越自身、超越局限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否则就会边缘化。美国犹太文学自身需开放自我,在坚持犹太性的同时,一定要打开眼界,跨出犹太主题的羁绊。要把犹太主题放在更广阔的、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场景中。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犹太性的偏狭,才可能使其被接受。美国犹太文学不能只是依靠大屠杀主题或是大家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同情获得生存价值,它也是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民族日记,更是与其他民族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渠道,一定要走出这样的历史羁绊。分析“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把美国犹太文学当作一种文学传播类型加以研究,不仅扩大了我们对外国族裔文学研究的视野,而且也能使我国文学的发展和创作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乔丽华[3](2018)在《在弱小民族文学的视域下:朝花社对犹太文学的译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新犹太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的建构《奇剑及其他》和《在沙漠上及其他》(1)是朝花社同人的翻译合集,署名"鲁迅梅川真吾柔石译",先后于1929年4月和9月出版,系朝花社"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系列之一和之二,其中鲁迅译9篇,真吾(崔真吾)译9篇,柔石译5篇,梅川(王方(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锐[4](2019)在《文化视角下美国犹太文学人物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犹太人特有的文化和身份。文章从解析犹太文化入手,分析其历史、宗教和思维方式与犹太作家笔下人物身份认同的关联,揭示人物身份认同的叁个阶段:身份坚守、身份迷失和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李杨[5](2019)在《浅析美国犹太文学的缘起和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犹太文学在美国的起源及300余年的发展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犹太文学的产生和兴起、多样发展期、平稳期。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历程记载了犹太移民的生存状况和心路历程。犹太民族意识和精神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给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犹太文学在伴随美国历史进程中发展变革的梳理和回顾,解析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08期)

唐霞[6](2018)在《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形而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犹太民族是一个流浪的、悲惨的民族,二战以后,美国犹太裔作家的作品纷纷涌现,大多含有对犹太性描述,尽管不同的犹太作家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他们都对犹太性进行了描写和叙述。而犹太性的表现其实不仅是对犹太人生活的体现,也是当时西方人类的生活缩影,因此,犹太性具有形而上性的普遍性。所以美国犹太文学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2期)

张军,张平,吴建兰[7](2018)在《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空间书写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犹太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据极其重要地位,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空间书写是美国犹太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空间理论为剖析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空间书写提供了支撑。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地理空间书写,社会空间书写以及政治空间书写蕴含深刻的文学内涵,它们不但具有自身特征,相互之间还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目标都指向了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这对美国犹太民族的发展以及整个美利坚民族的发展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5期)

张敏[8](2018)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主要特征和人物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分析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的契约观念、父权观念、苦难意识等几项主要特征,研究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3期)

李琳娜[9](2018)在《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人物身份发展趋向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世人来讲也许仅是一次战役,但对于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来说却是有着深刻的转折性意义的。它标志着美国犹太文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犹太作家的作品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犹太作家的作品中,"犹太性"的演变与运用也是不同的。通过对这些作家的作品做了认真地比较后,我们可以看出犹太文学的发展趋向,即"犹太性"在犹太文学创作中逐渐隐晦。隐晦的原因是"犹太性"的特殊性意义逐渐演化为世界民族的普适性意义。这种趋向是文化迁移的自然结果,是与异质文化碰撞的必然产物。本文将主要以马拉默德、菲利普·罗斯以及塞林格这叁位具有代表性的犹太作家为例,详细阐述美国犹太文学人物身份的演变历程。(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3期)

徐丽[10](2018)在《美国犹太文学民族特色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在美国国土不同程度的交织、影响形成多元繁荣的文化现象,尤其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主导地位日渐消退的情况下,多元文化共同开启美国文学的发展格局。文章通过分析美国犹太文学的艺术特性和精神诉求对美国犹太文学的民族特色作简要概述,并阐述我国文化研究者和学者对美国犹太文学的研究,从而为犹太文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犹太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少数族裔文学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美国犹太文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现实世界与犹太民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美国犹太文学因为在构成形式和思想传达方面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独具民族特色,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犹太人经历了四次移民浪潮来到美国,通过自身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代”美国犹太作家在同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中,倾向于坚持犹太传统的写作特点。他们的作品形式多样化,并且叙述直接,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的境遇。虽然这些犹太作家进入了美国文学的领域,但是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对文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代”作家的作品与“第一代”作家相比,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更大更广。从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到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从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到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2008),这些犹太作家继承了“第一代”作家的传统,坚持讨论犹太性和身份以及大屠杀造成的创伤问题,同时也讨论了犹太民族日益被同化的危机,并开始创作带有主流色彩的文学作品。1976年,索尔·贝娄凭借《洪堡的礼物》(The Gift of Humboldt)获“普利策”小说奖,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8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The Magician of Lublin)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把美国犹太文学带到了巅峰时期。从80年代开始,“第叁代”美国犹太作家作品不断问世,不断获奖,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他们更加突出表现作品犹太特性的特征,同时他们的作品中还注重关注“犹太复古”、“大屠杀”、“以色列政治”等题材,作品的落脚点始终是在宣扬犹太的伦理道德。由于这个时期美国多元文化论的盛行,美国犹太作家不再因为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而感到自卑,反而以自己的身份故事为素材进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犹太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和观照。“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除了回归“犹太性”,还体现了犹太复仇反思和“大屠杀”反思的特点。虽然美国犹太文学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它在中国的传播还处于滞后阶段,尤其是“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美国犹太文学的民族特色,包括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诉求和艺术特性,还有美国犹太文学的历史线索—从理想表达到主题回归。划分了叁代美国犹太作家的界线,归纳叁代作家的写作特点和在美国主流文学的影响下所坚持的立场。对“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的叁个代表人物迈克尔·夏邦(Michael Chabon,1963-)、纳森·英格兰德(Nathan Englander,1970-)和乔纳森·萨福兰·福厄(Jonathan Safran Foer,1977-)的犹太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的写作特点和坚持的立场。通过我国学者对于叁位作家译着、研究论文和对他们作品汉译本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现状。由此来看,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现状,包括译介和研究两方面,分析中国读者对于美国犹太文学乃至文学作品关注度下降的原因,提出美国犹太电影是对美国犹太文学的“二次传播”,同时论证“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需要一种“国际视野”,即超越自身、超越局限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否则就会边缘化。美国犹太文学自身需开放自我,在坚持犹太性的同时,一定要打开眼界,跨出犹太主题的羁绊。要把犹太主题放在更广阔的、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场景中。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犹太性的偏狭,才可能使其被接受。美国犹太文学不能只是依靠大屠杀主题或是大家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同情获得生存价值,它也是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民族日记,更是与其他民族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渠道,一定要走出这样的历史羁绊。分析“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把美国犹太文学当作一种文学传播类型加以研究,不仅扩大了我们对外国族裔文学研究的视野,而且也能使我国文学的发展和创作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犹太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舒畅.从存在主义视域看犹太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苦难与救赎——以伯纳德·马拉默德笔下的《新生活》为例[J].名作欣赏.2019

[2].徐丽.“第叁代”美国犹太文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乔丽华.在弱小民族文学的视域下:朝花社对犹太文学的译介[J].上海鲁迅研究.2018

[4].李锐.文化视角下美国犹太文学人物身份认同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

[5].李杨.浅析美国犹太文学的缘起和发展历程[J].校园英语.2019

[6].唐霞.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形而上性[J].北方文学.2018

[7].张军,张平,吴建兰.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空间书写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J].外语教学.2018

[8].张敏.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主要特征和人物身份认同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

[9].李琳娜.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人物身份发展趋向解析[J].青年文学家.2018

[10].徐丽.美国犹太文学民族特色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李钟梅当代艺文志河南大学文学院简介(4)当代艺文志河南大学文学院简介(1)当代艺文志河南大学文学院简介(2)/李钟当代艺文志河南大学文学院简介(3)

标签:;  ;  ;  ;  ;  ;  ;  

犹太文学论文_舒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