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

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

蔡娜

扬州东方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作用。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80例接受心肺复苏干预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理念与原则将本研究中所选取的80例患者划分到两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急诊护理措施。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效果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5.00%)、复苏后28d存活率(95.00%)、出院时存活率(93.94%)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85.00%)、复苏后28d存活率(85.00%)、出院时存活率(69.70%),数据差异均显著,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突出,可以更好的改善临床预后作用,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预后效果

心脏骤停主要是临床中突发性的心血管疾病、创伤等原因而导致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泵血功能突然性失灵,导致全身性的缺血、缺氧[1]。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心音消失、大动脉脉动停止,并伴有瞳孔散大、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多种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2]。当前临床中主要是以心肺复苏进行干预,这一种急救方式较为普遍和常见,对于疾病的控制效果也比较理想。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本文以我院部分患者为例,探讨心肺复苏时的急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80例接受心肺复苏干预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理念与原则,将本研究中所选取的80例患者划分到两组(常规与实验)。常规组总共40例患者,患者32至60岁,平均年龄(46.2±2.3)岁,脑栓塞11例,脑出血12例,心肌梗死7例,窒息6例,中毒4例;实验组总共40例患者,患者40至61岁,平均年龄(48.1±2.5)岁,脑栓塞10例,脑出血12例,心肌梗死8例,窒息7例,中毒3例。两组患者的多项一般资料在差异方面不明显,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具备对比研究的基本要求。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是安排患者到ICU病房并给予24小时监护和氧疗,根据医嘱定时用药,做好血糖、血压、脉搏等常规检查。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急诊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环境护理。优化病房环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环境控制涉及到温度、湿度、噪音、光线等因素,尽可能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形成的不良刺激;2、强化心电监护。在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之后,需要及时对患者给予生命体征的监测,一旦出现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症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针对性治疗;3、强化脑部复苏护理。心肺复苏之后需要尽可能降低患者脑部组织再灌注时的损伤,可以将湿毛巾覆盖在患者的额头与颈部,并将室温调整到19℃左右;4、气道护理。采取气管插管时必须落实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固定措施,规避气管插管后移动,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吸痰处理,在吸痰之前先为患者提供3min的纯氧吸入,吸痰中时刻观察患者的面色;5、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尽可能消除患者的疑虑、疑惑,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必要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列举相关案例等强化患者的治疗信心。

1.3观察指标和评判标准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效果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预后效果以复苏后28d存活率、出院时存活率为主要项目。

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在患者出院当天以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进行调查,满意度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临床护理工作的及时性、患者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印象、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对护理工作人员专业性的认可程度,调查表总分100分,分数超过80分为非常满意,60分为满意,不足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效果等数据均采取SPSS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式表达,例如(3.1±1.1),数据之间的检验采取P值实现,P<0.05代表数据差异明显。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5.00%)、复苏后28d存活率(95.00%)、出院时存活率(93.94%)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85.00%)、复苏后28d存活率(85.00%)、出院时存活率(69.70%),数据差异均显著,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心肺复苏是治疗心脏骤停的有效途径,其能够及时有效的挽救患者的心脑细胞,规避心脑细胞发生持续性的缺氧缺血,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3]-[4]。但是,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内脏、大脑、躯干以及四肢均会出现一定的损伤,同时在通过心肺复苏操作之后,会持续性的损伤局部组织,特别是在除颤之后会导致患者发生胸骨疼痛等症状,再加上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担忧,导致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效果并不理想,这也间接提高了对于急诊护理的水平要求[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复苏后28d存活率、出院时存活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复苏后28d存活率、出院时存活率,数据差异均显著。这一结果充分证明急诊护理的临床应用按机制较高,不仅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同时还能够显著优化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舒适性的服务,提高临床服务价值。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突出,可以更好的改善临床预后作用,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张志勇.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8-10.

[2]倪焕娟,杨喆.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10):1711-1713.

[3]陆芳,韩世飞,牟丽娜.参附注射液对急诊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及改善预后的作用[J].中国药房,2016,23(11):1530-1532.

[4]杨盛兰.循证护理对心源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炎性反应因子及预后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3):4005-4007.

[5]钟红元,李帆.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22):3412-3414.

标签:;  ;  ;  

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