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论文_钟成林,周峰,胡雪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力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劳动力,农业,农村劳动力,乡村,净收入,生态农业,资源配置。

劳动力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钟成林,周峰,胡雪萍[1](2019)在《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式变迁对农业生产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总结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式的演变规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式变迁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以发展经济学农业劳动力城乡迁移理论为指引,利用我国30个省份1991-2016年的相关数据,综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和门限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式将依次经历"大规模化转变"(零星乡-城单向迁移向大规模乡-城单向迁移的转变)和"双向化转变"(大规模乡-城单向迁移向乡-城与城-乡流动模式并举的双向流动模式的转变)两次转变,其中第一次转变对应的城市化率临界区间为31%-40%,而第二次转变对应的城市化率临界区间为55.2%-63.2%。(2)总体而言,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式变迁有效地促进了全要素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但与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式的第一次转变相比,第二次转变对全要素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边际促进作用相对更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对规模效率捕获能力的下滑是导致上述差异的结构性根源,而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农地的家庭之间流转以及家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集中过程受阻、生产经营规模无法实现同步扩张,农业生产系统对规模效率的捕获能力持续下滑等是导致上述差异的内在根源。根据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式的阶段特征,应实行差异化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和农地流转干预模式。(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于新亮,申宇鹏,李红波[2](2019)在《新农保非携带性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兼论对新农合锁定效应的替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理论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对比分析新农合和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锁定效应的关系。本文发现,新农保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降低了56.82%,使得农村劳动力跨乡镇流动的概率降低了58.04%。新农保对青年和盛年劳动力的锁定效应强于老年劳动力。参加新农保的本地农民工流动到外地成为外出农民工的概率降低了34.03%。此外,对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新农合对其流动性依然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但参加新农保后,新农合的锁定效应几乎被新农保完全替代。本文研究表明,在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下,调整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非携带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9年06期)

孙颖[3](2019)在《劳动力流动、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以江苏省县域面板数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和支撑作用。采用江苏省45个县5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户均播种面积与综合机械化率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户均播种面积越大,其综合机械化率就越高。这说明,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同步加快土地流转。增加土地经营规模是必要的选择。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与户均播种面积显着负相关,这说明户均播种面积的扩大,则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此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种植业从业人员比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化肥和机械化,都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比例下降,有助于增强对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王晓东,李繁荣[4](2019)在《农村劳动力流动正向驱动乡村绿色发展研究——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劳动力经历了多元流动阶段,改善了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外源污染与农业面源的内源污染的双重夹击,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老人农业""化学农业"非生态农业成为常态。"叁唯论"、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模型虽然与我国不同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相吻合,但其固有的生态缺失决定了这些理论不能指导现阶段乡村的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乡村绿色发展需要形成流出、留住、吸引、培育相结合的良性劳动力流动机制。(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12期)

张尧[5](2019)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福利的作用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农村家庭的福利状态。本文对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福利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实现就业转移、提升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效率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促进农户经济福利的提高。从非经济福利的角度,通过改善经济基础、转变思想观念,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主观心理条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又因家庭角色的缺位导致家庭关系疏远、闲暇时间减少。(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期刊2019年11期)

唐林,罗小锋,黄炎忠,余威震[6](2019)在《劳动力流动抑制了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吗?——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出发,基于农户行为的微观层面,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并利用湖北省628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村域环境治理的参与度总体不高。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村时间越长,则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概率越高,即劳动力外流抑制了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此外,从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村时间越长,则农户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越高,对农村环境改善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环境效益感知越强,且家庭劳动力对提升在村影响力的迫切性也越强,这进一步会促使农户积极参与村域环境治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贾晓明[7](2019)在《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产业间和部门间的流动能够通过人力资本集聚效应、消费结构效应和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叁个方面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人力资本的集聚既能够提高流入地的劳动力素质,同时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劳动力的流动使流入地消费水平增加、流出地消费水平降低,对流入地相关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流出地相关产业发展有阻碍作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劳动力流入地和流出地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以上叁个因素共同对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刘斌[8](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201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实施,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消除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二元经济结构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热点课题。本文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推力-拉力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对于城乡劳动力之间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提出了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好政府引导,鼓励发展第叁产业等方案来解决当下乡村振兴中如何有效配置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29期)

杜薇,余向华,姜慧[9](2019)在《区域壁垒下的劳动力流动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围绕这一倡议形成的区域间、国际产业转移,人才流动将进一步加剧。本文针对此现象,以两个区域间的劳动力要素流动为对象,基于博弈思维建模分析了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差异对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影响。与以往单一考虑劳动力流动的文献不同,我们用劳动力税代表广义的劳动力在区域间转移的行政壁垒,并得到了以下结论:当两个区域的资本投入相似时,最初人均资本较多的区域拥有制定较低劳动力税的优势来吸引劳动力流入,而人均资本较少的区域则选择较高的劳动力税,这种选择对本地居民福利更有利;当两个区域的资本投入不同时,劳动力流动的路径存在加速或放缓的可能;这种路径,主要受各区域间资本禀赋和人口分布差距的影响,而不受可供选择转移的区域的数量改变的影响。该结论对优化"一带一路"国家间围绕要素流动的合作倡议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晓峰,李珊珊[10](2019)在《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拉力重构及其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农业劳动力来说,城乡收入差距是诱使其流动的最关键拉力因素。计算城乡收入差距时,应考虑把消费因素作为流动成本纳入拉力的计算框架。依此思路,重构了考虑消费因素的城乡净收入差距,并建立城乡净收入差距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估计城乡净收入差距和农业劳动力流动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协整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城乡净收入差距是影响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城乡消费差距作为流动成本,影响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力作用效果,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从长期和短期来看,城乡净收入差距增加时,农业劳动力流动规模增加幅度均变小。(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6期)

劳动力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理论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对比分析新农合和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锁定效应的关系。本文发现,新农保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降低了56.82%,使得农村劳动力跨乡镇流动的概率降低了58.04%。新农保对青年和盛年劳动力的锁定效应强于老年劳动力。参加新农保的本地农民工流动到外地成为外出农民工的概率降低了34.03%。此外,对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新农合对其流动性依然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但参加新农保后,新农合的锁定效应几乎被新农保完全替代。本文研究表明,在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下,调整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非携带性显得尤为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力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钟成林,周峰,胡雪萍.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式变迁对农业生产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9

[2].于新亮,申宇鹏,李红波.新农保非携带性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兼论对新农合锁定效应的替代[J].中国农村观察.2019

[3].孙颖.劳动力流动、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以江苏省县域面板数据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4].王晓东,李繁荣.农村劳动力流动正向驱动乡村绿色发展研究——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9

[5].张尧.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福利的作用机理分析[J].市场周刊.2019

[6].唐林,罗小锋,黄炎忠,余威震.劳动力流动抑制了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吗?——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9

[7].贾晓明.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2019

[8].刘斌.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

[9].杜薇,余向华,姜慧.区域壁垒下的劳动力流动路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

[10].李晓峰,李珊珊.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拉力重构及其效果分析[J].经济经纬.2019

论文知识图

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生产集中度变...安徽、海南、云南、西藏、新疆生产集...年东北部增长极群不同产业...本地市民与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趋势对...世纪前十年中叶贫困率的国际比较资本流动对增长极群总产量的影响

标签:;  ;  ;  ;  ;  ;  ;  

劳动力流动论文_钟成林,周峰,胡雪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