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丙烯酸酯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丙烯酸酯,疏水,抗菌剂,有机硅,结构,耐水性。
丙烯酸酯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20000吨/年丙烯酸酯聚合物类胶粘剂及相关改扩建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该项目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由综研高新材料(南京)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项目将扩大丙烯酸酯聚合物类胶黏剂产能,新增产能约20,000吨/年,建设完成后企业总生产能力将达到32,000吨/年。项目总投资16000万元。(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于跃[2](2019)在《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氟引入方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含氟聚合物中氟元素的引入方式,包括含氟单体聚合、含氟聚合物共混、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核壳聚合、与环氧基团反应、含氟丙烯酸酯接枝共聚以及采用含氟表面活性剂等方式。不同方式制得的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具有不同的使用特性,应用前景广阔。同时,含氟聚合物的环境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在制备与使用工艺上必须减少其对环境的任何可能的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皮革与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刘青青,刘述梅,赵建青[3](2019)在《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增韧PA6》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核-壳结构的有机硅-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合物(Si BMG)增韧尼龙6 (PA6),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DGEBA)扩链,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A6/Si BMG/DGEBA共混物,探究了Si BMG、DGEBA添加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i BMG对PA6有一定的增韧作用,加入DGEBA后,PA6/Si BMG共混物常温、低温韧性进一步提高,拉伸、弯曲强度则略微下降。与PA6相比,添加了10. 0%SiBMG和2. 0%DGEBA的PA6/Si BMG-10/DGEBA-2. 0,其常温、低温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301%、168%,韧性明显增加。缺口冲击断面的扫描电镜(SEM)照片显示共混物断面粗糙层次明显,呈现显着的韧性断裂特征。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图谱显示各PA6/Si BMG-10/DGEBA中PA6对应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高于PA6/Si BMG-10,可能是由DGEBA的扩链作用使PA6分子链刚性增大引起。(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牛超群[4](2019)在《高弹性聚2-苯氧基基乙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电解质用于锂金属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作为可商业化的二次电池因为其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数字产品。然而,随着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传统型的锂离子电池渐渐不足以满足持续增长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需求。锂金属是一种理想的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拥有着高的比容量(3860 mAh/g),极低的电化学电位(-3.04 V)和低的密度(0.59 g/cm3)。在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体系循环过程中,锂金属表面严重的锂枝晶的生长会导致锂金属电极低的库伦效率,差的循环寿命,并且严重的锂枝晶可能穿破隔膜造成电池短路进而发生火灾和爆炸危险。此外,液体电解质含有大量的易燃的碳酸酯类溶剂,并容易发生泄漏。因此,传统型的液体电解质无法满足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需求。聚合物电解质通常具有高的离子电导率、良好的韧性和优良的耐热性,被广泛认为有望解决锂金属电池的枝晶生长和低安全性的问题。本论文从锂枝晶的生长出发,制备了高安全性的、高弹性的聚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和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并在锂金属电池和柔性电池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1)本实验采用具有规则有序的氧原子的聚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脂(EGPEA)作为聚合物骨架材料,电解液选用1 M LiPF6/EC-DMC-EMC制备一种高弹性的聚合物电解质(PEGPEA-GPE)。经过对凝胶电解质的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PEGPEA-GPE的压缩应变量可达到99%。经过阻抗谱的测试发现,PEPGEA-GPE室温下离子电导率高达3.35×10-3 S//cm。并且PEGPEA-GPE的电化学稳定窗口高达4.9 V。(2)本实验制备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并在组装4.6 V的Li[Ni0.5Co0.2Mn0.3]O2/PEGPEA-GPE/Li 纽扣电池。室温下,制备的 PEPGEA-GPE 聚合物纽扣电池在0.2 C(1 C=200 mAh/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70圈后,其容量保持率高达99%,并且其平均库伦效率高达98%。经过对循环后的电池进行拆封和观察锂片的表面形貌发现锂枝晶被明显的抑制。凝胶聚合物在循环过程中对锂枝晶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聚合物增强的固态电解质层(SEI)和良好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界面接触。(3)为了进一步解决液态电解质带来的低安全性问题,本文还制备了 PEPGEA作为聚合物基质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PSPE)。本实验选用EGPEA为聚合单体,双叁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为锂盐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02)为添加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高弹性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经过阻抗谱测试发现PSPE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可达到2.16×10-5S/Cm。经过循环伏安法测试发现,PSPE的电化学稳定窗口达到4.8 V。经过锂离子迁移数的测定发现PSPE的锂离子迁移数高达6.3。高的锂离子迁移数对均匀的锂离子沉积具有重要意义。组装的Li/PSPE/Li纽扣电池在0.5 mA/Cm2充放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小时后仍然保持稳定的极化曲线,这证明了锂离子在固态电解质具有稳定的传输通道。(4)本实验组装全固态的LFP/PSPE/Li型纽扣电池在55℃下以0.1 C(1 C=180 mAh/g)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100圈后,全固态电池的放电容量保持率高达95%。循环后通过对全固态电池拆封对锂金属电池表面进行SEM表征发现锂金属表现呈现光滑的界面,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锂枝晶。PSPE对锂枝晶抑制作用主要得益于高的锂离子迁移数导致的均匀的锂离子沉积。(5)为了测试PSPE在柔性聚合物电池中的应用潜能,本实验组装了 LFP/PSPE/Li型柔性电池发现在常温下点亮LED灯,并且对折后的柔性电池能够正常工作。本实验通过燃烧实验发现PSPE的耐燃烧稳定性要强于常规的Celgard隔膜。(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9-05-01)
曾伟振[5](2019)在《含季鏻盐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抗菌剂的合成及其在抗菌ABS塑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BS塑料因为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产品中,如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电脑等。这些电器中的塑料部件在使用过程中表面容易被细菌污染,而有些细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当人们接触后容易被感染致病。因此,研发具有抗菌性能的ABS塑料,不仅具有科学研究意义,还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制备ABS抗菌塑料主要是添加无机抗菌剂,关于有机小分子抗菌剂和高分子抗菌剂应用于ABS塑料的研究鲜有报道,主要原因是有机小分子抗菌剂和高分子抗菌剂热稳定性较差,难以耐受ABS较高的加工温度。然而,无机抗菌剂存在溶出效应,添加无机抗菌剂所制备的抗菌塑料往往抗菌持久性较差,并且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高分子抗菌剂是非溶出型抗菌机理,能够克服无机抗菌剂和有机小分子抗菌剂溶出效应的缺点,但其热稳定性亟待提高。因此,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两类新型的具有良好耐热性的含季鏻盐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抗菌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其与ABS塑料进行熔融共混制备抗菌母粒,继而制备具有高效持久抗菌性能的抗菌ABS塑料,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甲基丙烯酰氯、3-溴-1-丙醇、6-溴-1-己醇、9-溴-1-壬醇、11-溴-1-十一醇和叁苯基膦为原料,合成了4种新型的含不同长度烷基侧链的甲基丙烯酰氧烷基叁苯基溴化鏻抗菌单体(BrMAP-n)。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证实,所合成产物的结构与预期设计的结构相符。BrMAP-n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其抗菌能力随着烷基链长n的增大而增强,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抗菌性比对大肠杆菌(E.coil)的抗菌性更优异;(2)以安息香二乙醚为引发剂,在254nm紫外光照射下以BrMAP-n抗菌单体为原料进行光引发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两类高分子抗菌剂,一类是四种含不同长度烷基侧链及季鏻盐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均聚物抗菌剂(PBrMAP-n),另一类是BrMAP-11和苯乙烯不同投料摩尔比时合成的五种含季鏻盐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抗菌剂(PBSt-m)。FT-IR和~1H-NMR证实,所合成的产物的结构与预期设计的结构相符。所合成的高分子抗菌剂热失重5%时的温度(T_(5%))在202°C-269°C之间,能满足ABS塑料的加工工艺过程;(3)PBrMAP-n/ABS-x抗菌塑料的T_(5%)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均比纯ABS塑料低,下降程度随着PBrMAP-n的添加量或烷基侧链长度的增大而增大。PBrMAP-n的加入对ABS抗菌塑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影响不大,但明显损害了其冲击强度,其冲击强度随着PBrMAP-n添加量的增大而逐渐下降,随着PBrMAP-n烷基侧链长度的增大而先上升后下降。采用经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MWCNTs对PBrMAP-11/ABS-10抗菌塑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增强效果,加入0.5wt%改性MWCNTs的PBrMAP-11/ABS-10/CNTs抗菌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最显着,并且没有对其抗菌性能造成明显影响;(4)PBrMAP-n的加入赋予了ABS塑料抗菌性。PBrMAP-n/ABS-x抗菌塑料的抗菌性随着PBrMAP-n的添加量或其烷基侧链长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PBrMAP-11/ABS-10抗菌塑料对大肠杆菌(E.coil)的抗菌率超过99.9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抗菌率为100%,具有非常优异的抗菌性。PBrMAP-n/ABS-x抗菌塑料的抗菌机理为非溶出型抗菌机理,其在去离子水中浸泡15天和30天后,表现出比浸泡前更为优异的抗菌性,并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持久性;(5)以由BrMAP-11和苯乙烯共聚制备的PBSt-m共聚物作为抗菌剂制备的PBSt-m/ABS抗菌塑料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明显比PBrMAP-11/ABS-10抗菌塑料高,并随着PBSt-m分子链中苯乙烯链节含量的增大而增大。PBSt-50/ABS抗菌塑料的冲击强度显着高于PBrMAP-11/ABS-10抗菌塑料;(6)PBSt-m/ABS抗菌塑料的抗菌性略低于PBrMAP-11/ABS-10抗菌塑料的抗菌性,但对大肠杆菌(E.coil)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抗菌率仍超过90%,具有优异的抗菌性。PBSt-m/ABS抗菌塑料的抗菌机理为非溶出型抗菌机理,在去离子水中浸泡15天和30天后,其抗菌性先下降后上升,在浸泡30天后,对大肠杆菌(E.coil)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抗菌率仍然大于90%,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持久性;(7)PBrMAP-n的加入同样赋予了PP塑料和PA6塑料优异的抗菌性。相比于作为对照组的纯PP塑料,PBrMAP-11/PP-10抗菌塑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说明PBrMAP-n具有应用于制备加工温度较低的抗菌通用塑料和加工温度较高的抗菌工程塑料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张晓辰[6](2019)在《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超疏水防腐涂层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材料在海洋装备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一旦发生腐蚀,将导致严重破坏和巨大经济损失。超疏水表面是近年来金属腐蚀防护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本文以甲基丙烯酸酯基氟丙基POSS(F-POSS)为研究对象,通过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将F-POSS引入到丙烯酸酯聚合物中,以产物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为成膜材料,采用水滴模板法在Q235钢上制备涂层,并对涂层的润湿性能、防腐性能和稳定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水解缩合法,制备不完全缩合的POSS叁醇钠盐(Na_3O_(12)Si_7(C_3H_4F_3)_7),通过顶点-盖帽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酯基氟丙基POSS(F-POSS)。再通过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将合成的F-POSS引入到丙烯酸酯聚合物中,制备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通过FTIR、~1H NMR、~(29)Si NMR、GPC、DSC和TGA对产物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完整笼状结构的单官能化F-POSS和不同F-POSS含量的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聚合物分子量分布(PDI)为1.8-2.0,玻璃化转化温度为22-47℃,初始分解温度为199.3-242.8℃。(2)以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为成膜材料,采用水滴模板法在Q235钢上制备蜂窝状多孔涂层。通过SEM、EDS、AFM和接触角测试仪对涂层表面的形貌、元素含量、粗糙度和润湿性进行测试。系统地研究了F-POSS含量和聚合物浓度对涂层表面形貌和润湿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制备的超疏水涂层的耐酸碱性、热稳定性和持久性。结果表明,当F-POSS含量为25%,聚合物浓度为30mg/mL时,在Q235钢上制备的涂层表面有微纳米粗糙结构,粗糙度为228 nm,氟元素含量高达26.59%,水接触角达到153°,表现出超疏水特性。同时,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超疏水涂层对pH值为1-14的水滴保持超疏水性,在-25℃-200℃温度下处理1 h后水接触角超过150°,而且在空气中暴露60天后仍具有超疏水性,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3)在中性的3.5wt%NaCl溶液中,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和Tafel极化曲线研究不同涂层的腐蚀防护能力,通过长期监测电化学阻抗的变化,深入研究了不同涂层的长期防腐效果。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中性的3.5wt%NaCl溶液中,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超疏水涂层防腐效果最好,低频阻抗值|Z|_(0.01Hz)大于10~8Ωcm~2,比Q235基底高5个数量级,浸泡20天后保持在10~5Ωcm~2以上。同时腐蚀电流密度i_(corr)值为2.01×10~-99 A cm~(-2),缓蚀率为99.98%。说明在中性3.5wt%NaCl溶液中制备的超疏水涂层具有可持续的耐腐蚀性能。此外,研究了在pH=2和pH=13的3.5wt%NaCl溶液中,不同涂层的防腐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超疏水涂层的防腐效果同样是最好的,|Z|_(0.01Hz)均大于10~8Ωcm~2,浸泡20天后|Z|_(0.01Hz)都保持在10~5Ωcm~2以上,i_(corr)值都是最低的,缓蚀率分别达到99.96%和99.95%。说明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超疏水涂层不仅在中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而且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防腐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刘青青[7](2019)在《有机硅—丙烯酸酯核壳聚合物增韧及协效阻燃PA6》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胺6(PA6)是一种重要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加工性能等,在机械、电子和电气工业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PA6存在缺口敏感性,对裂纹扩展的抵抗能力较差,低温脆性大,且属于易燃材料,这些缺陷限制了它更广泛应用。因此,对PA6进行增韧改性和阻燃改性十分必要。本文使用有机硅-丙烯酸酯核壳聚合物(SiBMG),增韧和阻燃改性PA6,主要研究其改性效果、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SiBMG是以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的有机硅为核层,壳层接枝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将SiBMG与二乙基次膦酸铝(AlPi)复配,协效阻燃PA6,实现了SiBMG在增韧和阻燃PA6,为同时增韧和阻燃工程塑料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颇具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采用SiBMG作为PA6增韧剂,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DGEBA)为相容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A6/SiBMG/DGEBA共混物,探究了SiBMG、DGEBA添加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韧机理进行较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SiBMG对PA6有一定的增韧作用,加入DGEBA后,PA6/SiBMG共混物常温、低温韧性进一步提高。添加10.0 wt%SiBMG、2.0 wt%DGEBA的PA6/SiBMG-10/DGEBA-2.0共混物,常温和-40℃低温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280.9 J/m和117.6 J/m,相比于纯PA6分别提高了301%和168%,表明SiBMG和DGEBA复合对PA6有显着的增韧作用。研究了SiBMG协效无卤阻燃PA6,单独添加AlPi阻燃PA6,添加11.0 wt%AlPi的PA6/AlPi-11只能达到UL-94 V-1@3.2 mm等级,添加13.0 wt%AlPi的PA6/AlPi-13才能达到UL-94 V-0@3.2 mm等级。将SiBMG与AlPi复配用于PA6的无卤阻燃,添加1.0 wt%SiBMG和10.0 wt%AlPi的PA6/AlPi-10/SiBMG-1.0即可达到UL-94 V-0@3.2 mm阻燃等级。在均能达到UL-94 V-0@3.2 mm等级的情况下,其添加量相对于PA6/AlPi-13下降了15%。对比相同阻燃剂添加量的阻燃体系PA6/AlPi-11和PA6/AlPi-10/SiBMG-1.0的锥形量热测试数据,后者的最大热释放速率(pHRR)和热释放总量(THR)均下降,体系的烟雾释放也得到抑制,烟雾释放速率峰值(pRSR)从PA6/AlPi-11的10.5(m~2/s)/m~2降低到7.6(m~2/s)/m~2。同时,PA6/AlPi-10/SiBMG-1.0的平均质量损失率(mMLR)明显低于PA6/AlPi-11,最终残炭率高于后者。对锥形量热测试后的残炭进行X射线能谱(EDX)测试,从结果可知,硅(Si)、氧(O)元素含量从内部炭层的0.38%、29.18%分别增加到外部炭层的0.99%和39.26%,表明SiBMG会从材料内部向表面迁移。热重-红外联用(TG-FTIR)测试结果表明,SiBMG中的Si元素并不会释放到气相中,基本保留在凝聚相。PA6/AlPi-10/SiBMG-1.0阻燃是气相和凝聚相阻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SiBMG的增韧效果明显,SiBMG与AlPi复配阻燃的PA6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比AlPi单独阻燃PA6的冲击性能更好,当达到相同的UL-94 V-0@3.2 mm阻燃级别,PA6/AlPi-10/SiBMG-1.0相较于PA6/AlPi-13,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6%,熔体流动速率提高了29%,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均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于帅,马建中,吕斌[8](2019)在《麻疯树油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加脂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麻疯树油(JO)为原料、双氧水为氧供体、冰乙酸为氧载体,在浓硫酸催化下制备环氧麻疯树油(EJO),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为抑制剂,丙烯酸为亲核试剂,对环氧麻疯树油进行环氧开环反应制备麻疯树油丙烯酸酯(AEJO),再将所制备的麻疯树油丙烯酸酯与丙烯酸共聚获得麻疯树油丙烯酸酯聚合物加脂剂(AEJO-A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EJO、AEJO、AEJO-AA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纳米粒度表面电位分析仪(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AEJO-AA聚合物加脂剂乳胶粒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制得了麻疯树油丙烯酸酯聚合物加脂剂。将所制备的聚合物加脂剂应用于山羊鞋面革加脂工艺,对加脂后革样的物理机械性能、柔软度、雾化值等进行检测并与市售同类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合物加脂剂具有较好的加脂效果,加脂后坯革的柔软度为7.4 mm、增厚率为49%、雾化值为4. 83 mg,综合性能优于市售同类加脂剂。(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9年03期)
于世长[9](2018)在《环氧基/烷氧基/丙烯酸酯有机硅聚合物合成及其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疏水性和附着力,选取单体A-171、GMA、EMA、BA、TIPX通过自由基反应制备了疏水有机硅改性共聚物。Tg范围在45~50℃时的单体配比为4∶5∶1∶6∶5,通过对马口铁涂层静态接触角、附着强度、耐水性考察,利用KH-7700数字显微镜、SEM对涂层断面结构和表面形貌的疏水性进行评价,得出当m(有机硅聚合物)∶m(氟碳树脂)∶m(正硅酸乙酯)∶m(SFD-12)=5∶1.3∶3∶12时涂层综合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涂料》期刊2018年07期)
朱本峰,杨晶晶,刘姣,孟艳斌,张昭[10](2018)在《氟化丙烯酸酯两亲性聚合物的表面结构及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材料因其独特的表面结构和组成在防止生物附着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疏水性氟化基团引入亲水性聚丙烯酸酯中,成功制得氟化丙烯酸酯两亲性聚合物。经测试发现,随氟单体的含量增加,氟化基团逐渐在聚合物表面富集并形成胶束。聚合物表面接触角最大能达到114°(静态水,5μL),接近全氟丙烯酸酯聚合物表面接触角的理论值(118°)。蛋白质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表面能并不是决定蛋白质吸附量的唯一因素,随着氟单体的含量增加,蛋白质吸附量的决定因素逐渐由表面组成向内部组成转变。(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8-07-30)
丙烯酸酯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含氟聚合物中氟元素的引入方式,包括含氟单体聚合、含氟聚合物共混、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核壳聚合、与环氧基团反应、含氟丙烯酸酯接枝共聚以及采用含氟表面活性剂等方式。不同方式制得的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具有不同的使用特性,应用前景广阔。同时,含氟聚合物的环境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在制备与使用工艺上必须减少其对环境的任何可能的不良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烯酸酯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20000吨/年丙烯酸酯聚合物类胶粘剂及相关改扩建项目[J].乙醛醋酸化工.2019
[2].于跃.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氟引入方式探讨[J].皮革与化工.2019
[3].刘青青,刘述梅,赵建青.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增韧PA6[J].塑料工业.2019
[4].牛超群.高弹性聚2-苯氧基基乙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电解质用于锂金属电池[D].海南大学.2019
[5].曾伟振.含季鏻盐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抗菌剂的合成及其在抗菌ABS塑料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张晓辰.含氟POSS丙烯酸酯聚合物超疏水防腐涂层材料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7].刘青青.有机硅—丙烯酸酯核壳聚合物增韧及协效阻燃PA6[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于帅,马建中,吕斌.麻疯树油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加脂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中国皮革.2019
[9].于世长.环氧基/烷氧基/丙烯酸酯有机硅聚合物合成及其性能评价[J].中国涂料.2018
[10].朱本峰,杨晶晶,刘姣,孟艳斌,张昭.氟化丙烯酸酯两亲性聚合物的表面结构及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C].201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