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82
摘要:处理好农村的污水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就优于城市,也应当优于城市,因此必须重视对农村地区的污水的处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水污染现状,实现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得以循环在利用,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也解决我国农村部分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比如山西省农村地区用水难的问题,缓解水资源的压力。综上,各方必须重视对农村污水的处理,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片片绿水青山。
关键词: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应对措施
1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1.1农村生活污水特点
1)高分散性,难于统一收集。我国幅员辽阔,加上农村地形复杂、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影响,污水无法利用市政管网统一收集,农户一般直接将其排放到房外沟渠或泼洒到地面。2)水量小,水量波动大。由于农村分散,常驻人口不多,相应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很少,但每天居民的用水习惯基本相似,在早、中、晚各有一个用水高峰期,其他时间用水很少,用水量日变化系数一般为1.9~2.5。季节特征明显,夏季排放量比冬季大。3)有机物浓度偏高。生活污水中含有COD、氮、磷等元素,可生化性强,COD平均最高浓度可达到500mg/L。但生活污水中不含重金属元素等有害物质,利于运用生物处理技术。4)水质、水量地区性差异大。由于我国农村各个区域的发展程度、地形气候、个人习惯各不相同,使得农村生活污水在每个地方的水量、水质各不相同。
1.2农村生活污水来源
1)厨房污水。厨房污水是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排放量占生活污水总量的20%。2)洗涤污水。洗涤污水占生活污水总量的50%以上,含大量的氨氮、磷等元素,是造成农村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3)厕所污水。厕所污水是农村生活污水中氮、磷、COD、细菌、病毒的主要贡献者。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问题
农村地区,由于处理设备落后,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在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2.1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
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系统比较落后,这是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也与农村居民环保观念浅薄有关。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设备及其落后,主要采用明渠或者暗道的方式,这种集污方式根本无法将生活污水与雨水的收集分开来。使得污水被雨水稀释,水量增多,导致处理成本的增加以及处理效果的折扣。此外,这种粗放式的集污方式,特别容易使污水渗透,直接污染地下水。
2.2污水处理技术不科学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区域差异明显,因此不是所有的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都可以采用同一种处理技术,在处理过程中,要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但是,我国农村地区在对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为了节省研究成本,为了方便,而直接照抄照搬其它地区的成功案例,最终导致复制失败,污水无法得到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在对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选择上,一定要综合各方因素,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技术,妥善地处理好农村地区的污水问题。
2.3处理设施寿命短
由于农村地区资金匮乏,在选择污水处理设备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而不是质量,这就可能导致,污水处理设备无法长期运作,易出现故障。此外,农村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污水处理设备的保养和修缮,导致一旦设备出现问题,无法运作就很可能被闲置。最后还要一点是农村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聘任专业的监管人员,无法确保机器对污水的处理效果[1]。
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3.1生物处理技术
1)生物接触氧化法。利用外界曝气的条件,既能让污水和附着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又能使好氧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该法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适应性强、没有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方便。但该法存在填料容易堵塞、坍塌、需要鼓风曝气设备、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偏高的缺点。
2)生物滤池法。该法是以碎石、塑料为滤料,将污水从滤料上面均匀流下,使滤料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利用微生物膜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该法运用时无需沉淀池、节省占地、抗冲击性强、运行成本低。为避免运行过程中的曝气工序增加运行成本,目前多采用自然通风生物滴滤池。如将生物滴滤池与人工湿地结合使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时,CODcr、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2.53%、99.55%、62.26%、63.82%,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效果较好。但该法存在蚊蝇滋生、处理效率低、填料容易堵塞、反冲洗耗能的缺点。
3)蚯蚓生物滤池技术。在生物处理系统中创新地引入了蚯蚓。由于蚯蚓的存在,填料中微生物种类更多,蚯蚓和微生物二者可互相协同,降解有机物,处理效果更好。同时,由于蚯蚓在土壤中的穿梭觅食,解决了传统滤池易堵塞、生物膜更新的问题。彭俊等人已针对该法开展了试验研究,并将成果应用到了实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污水中氨氮、COD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2.51%、57.32%,出水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要求。但该法为了满足蚯蚓生长要求,对环境湿度、温度要求严格,而且水力负荷较低。
3.2生态处理技术
1)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投配到生长有芦苇、香蒲等特定植物的土地上,利用填料的过滤、吸附作用和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出水水质好,投资、运行费用低,抗冲击性强、处理效果稳定,生态效益显著等优点。但其占地大,脱氮、除磷效率低,并且处理效果受气温和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尤其是在寒冷地区的冬季,低温可能导致人工湿地微生物活性降低、植物休眠死亡、湿地处理效率大幅下降甚至湿地冻结无法运行。适用于资金少、技术人才缺乏、有大量土地可供利用的南方农村地区。
2)土壤渗滤。土壤渗滤系统属于土地处理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将水解池中经过预处理的污水,由渗滤沟有控制地通入到已设计好的渗滤田,利用土壤的渗滤和毛细作用,使污水向各个地方流动,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的过滤、吸附、分解作用去除有机物。地下渗滤系统工程简单、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稳定、水质好,但存在占地面积大、土壤易堵塞的缺点。而且如果设计不周,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污染周边地下水源的情况。目前,土地渗滤技术在国内已有运用。
3)稳定塘。稳定塘是将污水在塘内滞留较长时间,依靠菌藻、微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使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稳定塘充分利用地形,且有基建费用低、运行管理成本低、能够实现污水资源化、美化环境的优点。但该法占地面积大,易产生臭味、滋生蚊蝇,污水处理效果受季节、气温、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处理效果不够稳定。该法适用于有水沟或池塘、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非常的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经济发展好、社会保障完善等,更是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即要求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在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时,处理好农村的生活污水问题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罗涛,齐鲁,杨雅琼,王洪臣.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问题及对策研究[J].建设科技,2017(01):45-47.
[2]刘雪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2):58-60.
[3]张曼雪,邓玉,倪福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7,43(06):5-10.
[4]俞阜东,林媛媛,吴盛恩,楼铮铮.农村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的有效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9):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