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负载型磷钨杂多酸的制备及在醚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1)在《H1Cs1Sn0.25PW/g-C3N4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糠醛氧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化石资源减少,人类开发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碳源,由于其环境友好、资源丰富,被认为是传统化石资源的理想替代品。糠醛是从木质纤维素中得到的重要的高附加值生物平台化合物,糠醛通过催化氧化可以得到马来酸、富马酸、2(5H)-呋喃酮和琥珀酸等附加值更高的化学产品。开发新型催化剂来提高糠醛的转化率和氧化产物的选择性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了一种双功能固体酸催化剂杂多酸双金属盐及其负载型催化剂,以1,2-二氯乙烷为有机溶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催化糠醛选择性氧化得到马来酸、富马酸和2(5H)-呋喃酮。首先,通过对不同金属取代的磷钨杂多酸双金属盐的筛选,发现相对于金属离子如K+、Fe3+、Co2+,Sn4+取代的磷钨酸铯盐催化剂对糠醛的氧化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Sn4+、Cs+的引入没有改变磷钨酸的Keggin结构,Sn4+更多地取代了杂多酸催化剂表面的H+。本论文设计合成的固体酸H1Cs1Sn0.25PW催化剂同时具有布朗斯特酸性、路易斯酸性和氧化性,催化活性高且易于分离,十分适合用于催化氧化糠醛。对糠醛在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上的选择性氧化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反应温度(50℃)和时间(2 h),糠醛和过氧化氢的最佳摩尔比为1:6下,马来酸得到最高的产率44.2%和选择性61.9%。催化剂经五次回收重复使用依然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然后,制备了g-C3N4负载型杂多酸盐催化剂,研究了其对糠醛氧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表征结果可以看到磷钨铯锡盐负载到了g-C3N4。本文最后探讨了使用杂多酸双金属盐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做氧化剂,选择性氧化糠醛的机理。将实验结果和催化剂表征结果相结合,发现铯锡磷钨酸盐保持了杂多酸的Keggin结构,分布于杂多酸表面的Sn4+有助于促进糠醛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从而提高了马来酸的选择性。
吴克[2](2020)在《改性分子筛固载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多金属氧酸盐(简称多酸)是由前过渡金属的酸式盐脱水缩合而成,多酸具有结构明确、酸性等特点,使其成为酯化、烷基化等反应的优良催化剂,但因晶态多酸比表面积小、在极性体系中溶解度大,导致多酸催化剂在酯化及烷基化反应中催化活性低、催化剂回收困难。而将多酸固载到一定的载体上,一方面可以提高多酸的比表面积,进而提高多酸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另一方面固载后的多酸催化剂在极性体系中溶解度低,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及重复使用性能。本文先以后合成法对分子筛SBA-15、Worm-like、MCM-41进行改性,再用浸渍法制备固载型磷钨酸、磷钼酸、磷钨钼酸催化剂;并利用FT-IR、XR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等方面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将催化剂用于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及苯酚叔丁醇烷基化反应,考察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和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Apts)改性的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以一系列具有不同组成的Keggin型磷钨钼杂多酸H3PW12-nMon034(n=0,6,12)为固体酸催化剂,将催化剂进行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合成的研究,考察不同多酸组成、催化剂用量、酸醇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酯化率的影响,并获得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三种固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顺序是:PW12@SBA-15/Apts>PW6Mo6@SBA-15/Apts>PMo12@SBA-15/Apts。其次,选择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对不同孔结构、比表面积的分子筛Worm-like、MCM-41、SBA-15进行改性,获得一系列氨基改性的介孔分子筛;进而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载体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剂。以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法考察了不同分子筛结构、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酸醇摩尔比对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酯化率的影响,并获得柠檬酸三丁酯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分子筛固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为:PW12@SBA-15/Apts>PW12@Worm-like/Apts>PW12@MCM-41/Apts。最后,以不同结构及烷基链长度的硅烷偶联剂Apts、Papts、Atapts共价改性的SBA-15分子筛为载体,选择催化活性好的磷钨酸为催化剂,基于多酸阴离子与质子化硅烷偶联剂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通过浸渍法对多酸催化剂进行固载,制备出一系列SBA-15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在催化合成叔丁基苯酚反应中,n(苯酚):n(叔丁醇)=1:2.5,反应温度为145℃,苯酚转化率最高,可达98.3%。采用正交法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酸醇摩尔比等对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酯化率的影响,并获得柠檬酸三丁酯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硅烷偶联剂改性分子筛固载型催化剂的酸催化强弱顺序是PW12@SBA-15/Apts>PW12@SBA-1 5/Papts>PW12@SBA-15/Atapts。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剂PW12@SBA-15/Apts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酯化率最高,可达97.36%,重复使用8次后酯化率仍可达74.38%。
杜瑶[3](2020)在《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烃类热裂解装置和催化裂化装置不断投产,碳四(C4)烃资源更加丰富。由于2020年我国强制使用乙醇汽油以及甲基叔丁基醚(MTBE)对地下水的污染和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迫使生产MTBE的原料异丁烯寻找其它出路。作为常用的精细化工原料,叔丁醇可用于生产内燃机燃料和汽油添加剂等,有着很好的工业化前景。国内生产叔丁醇的常用工艺有间接水合工艺、树脂并流水合工艺、釜式反应工艺、催化精馏工艺。其中间接水合工艺使用的催化剂腐蚀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树脂并流水合工艺树脂装填复杂,有效利用面积小,树脂热稳定性差,转化率偏低;釜式反应工艺需要克服传质阻力以消除扩散因素的影响,虽成本低但只适用于小型生产,且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下,安全系数较低。本论文利用塔式反应器将逆流水合反应与反应精馏技术结合起来——常压连续反应精馏,该新工艺在常压下无需提前加入溶剂和叔丁醇,C4烃可直接由塔底进入,同逆向流动而来的杂多酸催化剂水溶液在塔内反应区接触,水合反应后的混合物作为轻组分经精馏段后离开精馏塔。精馏塔内产品叔丁醇平衡浓度降低,促进水合反应正向进行同时提高产品收率。本工艺流程简单,投资成本小,以少量的精馏单元个数达到高转化率。本文选择水溶性好、价格适中、易于制备、结构稳定、重复性好的Keggin型磷钼和磷钨酸作为异丁烯水合催化剂。实验对自制的磷钼杂多酸进行表征,并确定了常压下利用三氧化钼和磷酸制备磷钼杂多酸催化剂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钼磷比12(mol:mol),反应时间50 h,水钼比70(mol:mol)。实验以C4烃中异丁烯和水为原料,研究了二种塔式反应器工艺的水合效果,并与一种固定床反应器(分子筛为催化剂)工艺进行了比较:(1)利用多级逆流筛板塔进行常压气相水合反应,确定了异丁烯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80℃,催化剂浓度1618%(wt/%),C4烃流量0.40.45 L/min,水碳比55.5(水与抽余C4烃中异丁烯的摩尔比),异丁烯转化率可达74.01%,叔丁醇选择性100%。(2)利用连续反应精馏(填料)塔进行常压气相水合反应,异丁烯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85℃,回流比R=3,催化剂浓度18%(wt/%),C4烃流量0.20.25 L/min,水碳比5.5(mol:mol),异丁烯转化率可达84.15%,叔丁醇选择性100%。(3)采用常压固定床反应器,评价了HZSM-5和Hβ两种催化剂在C4烃中异丁烯水合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确认硅铝比为25的Hβ催化剂催化活性略高于硅铝比为38的HZSM-5催化剂。Hβ作为催化剂时,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5℃,质量空速1.0 h-1,水碳比4.5(mol:mol),异丁烯转化率可达64.09%,叔丁醇选择性100%。
孙浩伟[4](2020)在《Y型沸石分子筛原位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生物柴油由于其绿色和可再生的特性而成为石油燃料的替代能源之一。酯交换法是生物柴油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可靠技术。对于制备生物柴油的试验或规模化生产,催化剂对于其品质和产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封装型固体酸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在生物柴油生产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使用Y型沸石制备封装型磷钨酸催化剂,利用油酸和甲醇的酯化反应进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并使用餐厨废油水解得到的脂肪酸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各种表征手段来分析研究催化剂的元素组成、晶体结构、官能团等性质。综合研究分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油酸酯化及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为封装型催化剂的制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价值。通过试验,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进行改性Na Y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以Na Y沸石分子筛为载体,以钨酸钠为钨源,通过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改性Na Y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催化剂,以油酸和甲醇酯化反应作为催化剂的评价模型,以转化率为考察指标,考察Na Y沸石分子筛改性浆液的p H、钨酸钠的添加量和磷酸化时间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性Na Y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较佳制备条件是:改性浆液p H为3,钨酸钠的添加量65%,磷酸化时间6 h,此条件下催化油酸酯化反应后油酸转化率最高,可以达到64.5%。以Na Y沸石分子筛为载体进行磷钨酸的封装后,制备的封装型催化剂硅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从Na Y沸石的2.40增加到2.65,PW-Na Y催化剂的相对结晶度从Na Y沸石分子筛的100%降到了34.6%。在较优工艺条件下,重复使用4次后油酸转化率依然保持在57.8%。(2)进行改性USY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以USY沸石分子筛为载体,以钨酸钠为钨源,通过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改性USY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催化剂,以油酸和甲醇酯化反应作为催化剂的评价模型,以转化率为指标,考察USY沸石分子筛改性浆液的p H,钨酸钠的添加量,磷酸化时间对封装型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性USY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较佳制备条件是:改性浆液p H为3,钨酸钠的添加量65%,磷酸化时间6 h,此条件下催化油酸酯化反应后油酸转化率最高,为96.2%。以USY沸石分子筛为载体进行磷钨酸的封装后,催化剂的硅铝的物质的量之比增加到10以上,PW-USY催化剂的相对结晶度降到了67.2%。N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典型的IV型N2等温脱附曲线和宽H4型滞回线特征,NH3-TPD结果表明在弱酸位点和强酸位点下,该催化剂测定的酸量分别为0.043和0.032mmol·g-1。在较优工艺条件下,催化油酸酯化反应重复使用6次后油酸转化率为84.6%。(3)以餐厨废油水解得到的脂肪酸和甲醇为原料,使用PW-Na Y和PW-USY催化剂催化脂肪酸制备生物柴油。主要是以脂肪酸和甲醇为原料,以脂肪酸的转化率为指标,进行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并进行动力学研究,采用一阶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制备生物柴油进行动力学拟合。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PW-USY催化剂催化脂肪酸制备生物柴油时,脂肪酸的转化率达到96.7%。PW-USY催化剂催化脂肪酸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优化结果为:在酸醇质量比1:4、催化剂用量为6%、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6 h的条件下,脂肪酸转化率可以达到96.7%。并以酸值、密度和黏度为指标对较优条件下得到的生物柴油进行了产物分析。制得的生物柴油酸值为5.5 mg KOH·g-1,密度为0.8861 g·cm-3,运动黏度为7.84 mm2·s-1。对PW-USY催化剂催化脂肪酸制备生物柴油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得到的反应活化能Ea为36.76 k J·mol-1,频率因子A为6.66×10-2 min-1。以120℃为基准得到了动力学方程:。综合以上试验结果,使用改性Y型沸石制备封装型磷钨酸催化剂,并将该催化剂用于油酸酯化工艺,以及制备生物柴油,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为封装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生产生物柴油可以提供数据支撑。
邢学想[5](2019)在《以煤基乙二醇与甲醇为原料制备低聚甘醇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多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煤化工在国家能源安全中起关键作用,煤化工大宗化学品乙二醇与甲醇亟需寻求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低聚甘醇醚作为柴油添加剂、非质子性溶剂、印染助剂等有着大量的市场缺口,尤其作为柴油添加剂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课题意在以固体酸催化剂在固定床上催化乙二醇(EG)与甲醇合成低聚甘醇醚,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直接以乙二醇与甲醇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测试了固体酸催化剂种类、反应条件等变量的影响,研究此法的可行性。结果显示Hβ催化剂活性最高,在测试条件下结果为EG转化率92.5%,乙二醇(双)甲醚选择性39.4%,分子量更高的二、三甘醇(双)甲醚选择性不足0.5%;(2)以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低聚甘醇,筛选固体酸催化剂,对反应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对催化剂进行铵、金属改性,并对改性剂种类及浓度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0.2mol/L(NH4)2SO4改性的HY分子筛经2.0wt%Cu处理后在温度230℃,压力2.0MPa,质量空速1.8h-1,载气流速40ml/min时表现出最高的活性,EG转化率51.0%,二、三甘醇总选择性80.8%;(3)以二甘醇与甲醇为原料合成二甘醇醚,筛选催化剂,对反应条件进行单因素、正交试验,并进行了100h长周期试验。结果显示A-2树脂在温度160℃,压力2.5MPa,质量空速1.8h-1,载气流速35ml/min,原料DEG/甲醇摩尔比6:1时表现出最高的活性,DEG转化率81.3%、二甘醇(双)甲醚总选择性60.3%,长周期试验表明催化剂稳定性优异;(4)以乙二醇自聚反应的产品与甲醇为原料,以第三步的条件为基础进行衔接试验合成最终产品,结果显示其中的EG转化率99.9%,乙二醇醚总选择性51.9%,二甘醇醚总选择性17.1%,三甘醇醚总选择性2.5%,仍具有很大改进空间。对产品进行模拟精馏分离,结果显示此体系存在复杂的共沸物,渗透蒸发-精馏耦合法可能是较好的分离方法。
李斯文[6](2019)在《“三元嵌入式”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DBT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雾霾现象的普遍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雾霾中存在大量与汽车尾气排放密切相关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而其问题根源直指油品质量。所以,升级油品质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进而缓解空气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氧化脱硫,以其反应条件温和、低成本以及对噻吩及其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脱除效果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本论文主要脱除燃油中较难脱除的二苯并噻吩物质(DBT)。对于氧化剂和催化剂来说,空气中的氧气方便易得,使用成本低且无污染,具有广阔的研究应用前景;杂多酸,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催化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低表面积、易自身聚集和难回收利用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寻找合适的新型杂多酸催化剂,克服面临的问题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论文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溶液法合成了8种磷钼钨Keggin型杂多酸(H3PMo12-xWxO40),进而以MOF-199和MCM-41分子筛为载体,对其进行有效固载,成功合成了MOF-199包裹在杂多酸外围,然后整体进入MCM-41分子筛孔道中的“三元嵌入式”固载杂多酸催化剂,并通过多种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验证,并将该催化剂应用于模拟燃油脱除DBT的实验。结果发现,在最佳反应条件下,K6-PMM催化剂的脱硫率可以达到98.5%。2、采用置换法合成了8种过渡金属修饰的杂多酸盐M-POM(M=Cr、Mn、Fe、Co、Ni、Cu、Zn和Cd),进而合成了对应的“三元嵌入式”固载杂多酸催化剂。在相同条件下,对比8种催化剂对脱除模拟燃油中DBT的性能大小,结果发现Co-PMM表现出最优的脱硫效果,即180min内脱硫率达到99.1%,且能够重复使用8次。3、选择表面活性较高的双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SRL,对杂多酸进行修饰改性,进而制备出相转移型“三元嵌入式”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的引入不仅可以促进催化反应之间的进行,也可以进一步加速反应过后催化剂与萃取剂的结合,提高反应效率及回收率,结果发现,SRL-3-PMM表现出100%的脱硫效率,且能够重复使用13次。4、以价格低廉且酸性较强的己内酰胺为原材料,将它们有效地嫁接在杂多酸上,进而合成了新型催化-萃取集一身的离子液型杂多酸催化剂,减少了后期单独添加萃取剂进行萃取的过程,操作简单化。结果发现,CIL-3-PMM在反应时间90 min后达到了完全脱硫的效果,且能够重复使用15次。5、以大孔改性LZSM-5分子筛为载体,对比了不同种类杂多酸活性组分下的DBT脱除效果,发现固载更多活性组分且有效抑制了活性组分自身团聚而降低脱硫率的不足,为大孔材料载体应用于氧化脱硫提供了理论和实际依据。
艾冠亚[7](2019)在《金属掺杂杂多酸化合物在烯烃异构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杂多酸及其化合物被合成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被广泛用于电化学、食品化学、催化化学和光化学等领域作为催化剂。烯烃是一种含有不饱和碳碳双键C=C的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合成和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化工原料。常见的烯烃通常为链状α-烯烃,主要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产品及短链烯烃齐聚合成,然而随着生产与日常需求的不断提高,内烯烃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基于杂多酸作为光催化剂在模拟日光光源照射下催化烯烃异构化的方法,将链状α-烯烃用以制备内烯烃并进行初步工业化尝试,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传统水热-乙醚萃取法制备杂多酸,经烘干数小时以去除杂多酸所含结晶水,再经高温活化得到所需样品。分别将自制杂多酸和商品杂多酸进行烯烃异构化的光催化实验,对比考察烯烃C=C转移的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商品杂多酸在常温常压下由紫外光源照射未将烯烃C=C全部转移,只显示出部分催化活性,而自制杂多酸则对烯烃异构化反应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其主要原因是商品杂多酸含结晶水过多,晶型和自制杂多酸不同,尚未高温活化。此外,研究模拟日光光源的波长对烯烃异构化反应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波段的光源亦对此反应催化活性不同,紫外波段光源催化活性最大。(2)将自制杂多酸进行金属掺杂实验,在不改变晶型的情况下将杂多酸中金属原子取代,以此提高杂多酸的光谱吸收范围。结果显示:掺杂Cu2+和Mn2+型杂多酸,经固体紫外吸收光谱测试分析,其吸收光谱并未发生红移;掺杂V5+型杂多酸,其吸收光谱已拓展至可见光区。在烯烃异构化光催化实验中,掺钒杂多酸在紫外光源和可见光光源中均有催化活性。(3)进行链状α-烯烃的烯烃异构化光催化实验,进行反应产物分析。实验中改变反应条件,进行色谱分析,得到内烯烃产率的对比,并探究最高催化效率的反应条件组合,为催化剂的推广使用打下基础。
李芳浩[8](2019)在《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缩醛(酮)是一类新型香料,它具有性质稳定,香气独特,原料丰富,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近年来在制药业、食品工业和精细化工中被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其品质以及需求量的提高,缩醛类香料的合成备受关注。传统的缩醛(酮)生产工艺中,常用质子酸(如:H2SO4、HCl、磷酸)催化醛(酮)和醇进行缩合反应制得。质子酸催化制备缩醛(酮)时虽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但反应过程环境污染严重。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分子筛、固体超强酸等催化制备缩醛(酮)时,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它们仍存在相对活性低、热稳定性差、易积碳、易失活等缺点,因此,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高效、无污染、易分离的催化剂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杂多酸是一种公认的环境友好型固体超强酸,本论文选用Keggin结构的磷钨酸为结构单元,通过金属离子改性或金属氧化物固载来提高磷钨酸的催化活性和重复利用性,同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金属氧化物和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并采用FT-IR、TGA、XRD、BET、SEM、XPS及固态31P MAS NMR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制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构建优化条件下缩醛反应的动力模型,为其它缩醛(酮)香料的清洁制备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第二章采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不同金属离子改性磷钨酸催化剂,并同时对其结构及催化活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部分银改性磷钨酸即Ag H2PW12O40催化剂在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中表现出了最好的催化性能。强Br?nsted酸性及Br?nsted和Lewis酸性位间的协同效应是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的原因。以Ag H2PW12O40为催化剂,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的最优实验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5:1,催化剂量5.7 wt%,反应时间3 h,带水剂量14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达到92.7%。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7.5exp(-23.8/RT)CACB。第三章考察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负载杂多酸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20HPW/Ti O2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大表面积及Lewis酸中心(金属氧化物)与Br?nsted酸中心(磷钨酸)间的协同效应是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4:1,催化剂量6.8 wt%,反应时间3.2 h,带水剂量13.7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3.1%。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3.96exp(-23.24/RT)CACB。第四章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并对其结构和催化活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Ce Fe Ti O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大表面积及其酸强度是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7:1,催化剂量6.9 wt%,反应时间2.9 h,带水剂量12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6.9%。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0.97×104exp(-46.65/RT)CACB。第五章以果糖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并考察其在缩醛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正硅酸乙酯和果糖的摩尔比1:1,氮氛围下,500°C煅烧5 h的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高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稳定性有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6:1,催化剂量6.4 wt%,反应时间3.3 h,带水剂量11.8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3.4%。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20.198exp(-27.7/RT)CACB。
颜曦明[9](2016)在《多种途径改善Hβ分子筛低温醚化性能的研究及失活机理分析》文中提出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技术可在一步反应内同时达到降烯烃、降饱和蒸汽压、提高汽油辛烷值和含氧量的多重目的,是改善汽油性能、提高汽油产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分子筛催化剂因具备强于树脂催化剂的诸多优点,成为醚化催化剂研究重点,但普遍存在低温醚化活性差的缺点,而本课题正是基于此展开的研究工作。首先遴选分子筛制得基底催化剂,然后分别采用多种单一改性法和复合改性法对基底催化剂的孔结构、酸性质等进行微调,优选出适宜的醚化催化剂,并将其与工业树脂进行对比,同时考察催化剂稳定性和可再生性,最后探究分子筛醚化催化剂失活原因和失活机理。与此同时,借助系统的表征手段对比研究不同改性方法对催化剂物化性能的影响机制,探索适宜于醚化的孔结构和酸性范围,以期对后续醚化催化剂的进一步改良提供实验依据。醚化评价结果显示,Hβ分子筛的醚化活性高于USY和HZSM-5,将其与40ωt%粘结剂、5ωt%浓度的胶溶剂混合成型可得到较适宜的基底催化剂HBC;单一改性法对催化剂低温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其中酸处理法明显优于镧离子交换法和低温水蒸气处理法,经柠檬酸处理后,最佳活性对应的温度前移至60℃;基底催化剂经复合改性后醚化活性虽然略低于单一柠檬酸处理法,但显着优于单一的镧离子交换法和水蒸气处理法;经1.1mol/L柠檬酸处理的催化剂低温醚化活性最高,是最适宜的醚化催化剂,在醇烯比1.0、反应温度60℃、体积空速1h-1、反应压力2.0MPa条件下,轻汽油中C5活性烯烃转化率为68.3%,C6活性烯烃转化率为46.84%,叔烯烃总转化率可达61.44%,醚后汽油中C5醚的含量为14.02%,C6醚的总量为5.33%,烯烃二聚物总量为0.14%,轻汽油降烯率可达32.36%,醚化活性和低温活性都明显优于工业树脂催化剂,且副产物极少,催化剂经1272h长周期运行后叔烯烃总转化率仍保持在5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对失活催化剂进行烧炭再生后,叔烯烃转化率恢复至61.35%,醚化活性得到基本恢复,说明具有可再生性。催化剂物化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实验范围内的所有改性方法对催化剂晶体结构、骨架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都较小,但对孔结构和酸性质影响较大。将醚化活性与表征结果结合可以得出以下推论:(1)分子筛孔结构特征和孔径大小是决定低温醚化活性的先决条件,而介孔孔容和孔径是影响分子筛醚化活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孔径较大且孔分布较宽时可以改善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能力,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在催化剂孔道间的扩散,提高催化效率,对改善低温醚化活性非常有利,但孔径过大可能会减弱分子筛的择形性,选择介孔孔径在11nm左右时较为适宜;(2)分子筛上的硅铝桥式羟基可能是醚化反应和副反应的主要活性位,处于六元环上的硅铝桥羟基可能贡献更大,醚化反应需要适中的酸环境,催化剂的酸量、酸强度和B酸中心数目均会对醚化活性产生影响,且三者之间存在制约和协同作用,当酸量较低时,应适度提高中强酸比例和B酸中心数目,但过高或过低的酸性均对醚化反应不利。通过对失活和再生催化剂理化性能表征和沉积物组成分析,推断认为大量“低温炭”沉积在活性中心表面是引发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反应初期,较大分子的醚化产物及烯烃齐聚物缓慢沉积在活性中心位,增加了反应物和产物吸附、扩散和脱附的阻力,随着反应的进行和温度的升高,副反应得到加剧,部分烯烃经多聚和氢转移过程生成长链饱和烷烃类沉积物,还有少量齐聚烯烃经环化脱氢后生成极少量的烷基苯类物质,这些大分子继续覆盖在活性中心并逐渐堵塞孔口,最终导致催化剂失活。
潘胜节[10](2016)在《Keggin型杂多酸(盐)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杂多酸(盐)是一种兼具酸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双功能催化剂。较传统催化剂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特异的假液相反应场、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大等特点。在有机催化反应中,杂多酸(盐)显示出较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由于其在反应中对设备的腐蚀性低、反应条件温和,因此,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了Keggin型杂多酸的酸催化和杂多酸盐的催化氧化反应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Keggin型四元杂多酸H6PV3MoxW9-x O40·nH2O的合成及表征合成了一系列具有Keggin型结构的四元杂多酸H6PV3MoxW9-x O40·nH2O(x=1,2,3,4,5),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表征了杂多酸的结构。2.Keggin型杂多酸H6PV3Mo W8O40/MCM-41催化合成乙酸苄酯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H6PV3Mo W8O40/MCM-41,并利用XRD,FTIR,BET等手段对负载型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合成乙酸苄酯为探针反应,考察了负载型催化剂H6PV3Mo W8O40/MCM-41的催化性能及循环使用性能。合成乙酸苄酯的较佳反应条件为:苯甲醇0.1 mol,n(乙酸):n(苯甲醇)=2.5,H6PV3Mo W8O40负载量50%,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2.5 h,催化剂用量0.6 g。在此条件下,苯甲醇的转化率为95.33%,乙酸苄酯的选择性为94.48%;该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后,苯甲醇转化率可达82%以上,乙酸苄酯的选择性可达94%以上。3.Keggin型磷钨酸铵铯盐催化氧化苯甲醛合成苯甲酸合成了一系列具有Keggin型结构的杂多酸盐Csx(NH4)2.5-x H0.5PW12O40(x=0.5,1,1.5,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分析方法表征了杂多酸盐的结构;以杂多酸盐Cs2(NH4)0.5H0.5PW12O40为催化剂,用w(H2O2)=30wt.%的双氧水氧化苯甲醛制备苯甲酸,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等对苯甲醛氧化反应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即苯甲醛用量0.1 mo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 h,催化剂用量0.6 g,n(H2O2):n(苯甲醛)为3.5:1,苯甲酸的平均收率达到65.25%。
二、负载型磷钨杂多酸的制备及在醚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负载型磷钨杂多酸的制备及在醚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H1Cs1Sn0.25PW/g-C3N4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糠醛氧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糠醛的制备和氧化 |
1.2.1 糠醛 |
1.2.2 糠醛的制备 |
1.2.3 糠醛的氧化 |
1.3 糠醛氧化影响因素 |
1.3.1 氧化剂 |
1.3.2 催化剂 |
1.3.3 反应溶剂 |
1.4 杂多酸和杂多酸盐 |
1.4.1 杂多酸的结构和性质 |
1.4.2 杂多酸(盐)的负载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路线 |
2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催化糠醛氧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的制备 |
2.2.3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的表征条件 |
2.2.4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催化糠醛氧化 |
2.2.5 产物的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2.3.2 不同金属离子取代杂多酸铯盐对糠醛氧化的影响 |
2.3.3 Sn~(4+)取代量的杂多酸双金属盐对糠醛氧化的影响 |
2.3.4 糠醛氧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
2.3.5 催化剂的回收 |
2.4 本章小结 |
3 g-C_3N_4负载H_1Cs_1Sn_(0.25)PW在催化氧化糠醛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g-C_3N_4的制备及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3.2.3 不同H_1Cs_1Sn_(0.25)PW负载量的催化剂的制备 |
3.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3.2.5 糠醛的氧化过程 |
3.2.6 产物的分析方法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3.3.1 g-C_3N_4负载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3.3.2 g-C_3N_4负载杂多酸双金属盐催化剂氧化糠醛的结果 |
3.3.3 反应途径及机理探究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改性分子筛固载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杂多酸简介 |
1.1.1 杂多酸的合成及结构 |
1.1.2 杂多酸的性质 |
1.1.3 杂多酸的应用 |
1.2 介孔分子筛 |
1.2.1 介孔分子筛的结构与类型 |
1.2.2 介孔分子筛的表面改性 |
1.2.3 介孔分子筛的应用 |
1.3 介孔分子筛固载杂多酸的酸催化研究进展 |
1.3.1 固载型多酸催化剂的合成 |
1.3.2 固载型多酸催化剂的酯化反应 |
1.3.3 固载型多酸催化剂的烷基化反应 |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2章 改性SBA-15固载磷钨铝多酸H_3PW_nMo_(12-n)O_(34)(n=0,6,12)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改性SBA-15分子筛固载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 |
2.3.1 磷钨钼杂多酸的制备 |
2.3.2 SBA-15分子筛的制备 |
2.3.3 改性SBA-15分子筛的制备 |
2.3.4 改性SBA-15固载磷钨钼杂多酸H_3PW_nMo_(12-n)O_(34)(n=0,6,12)催化剂的制备 |
2.4 改性SBA-15固载磷钨铝杂多酸PWMo@SBA-15/Apts催化剂的表征 |
2.4.1 磷钨钼酸与分子筛SBA-15的FT-IR表征 |
2.4.2 PWMo@SBA-15/Apts催化剂的小角XRD表征 |
2.4.3 PWMo@SBA-15/Apts催化剂的广角XRD表征 |
2.4.4 PWMo@SBA-15/Apts催化剂的FT-IR表征 |
2.4.5 PWMo@SBA-15/Apts催化剂的TEM表征 |
2.4.6 PWMo@SBA-15/Apts催化剂的N2吸附-脱附表征 |
2.5 PWMo@SBA-15/Apts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2.5.1 酯化率的测定 |
2.5.2 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 |
2.5.3 产品的表征 |
2.5.4 反应条件对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影响 |
2.5.5 PWMo@SBA-15/Apts催化剂的稳定性 |
2.5.6 PW_(12)@SBA-15/Apts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实验重复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种不同结构分子筛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 不同结构分子筛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 |
3.3.1 三种不同结构分子筛的制备 |
3.3.2 不同结构分子筛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 |
3.4 不同结构分子筛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表征 |
3.4.1 PW_(12)@Worm-like/Apts、PW_(12)@MCM-41/Apts的小角XRD表征 |
3.4.2 PW_(12)@Worm-like/Apts、PW_(12)@MCM-41/Apts的广角XRD表征 |
3.4.3 PW_(12)@Worm-like/Apts、PW_(12)@MCM-41/Apts的FT-IR表征 |
3.4.4 PW_(12)@Worm-like/Apts、PW_(12)@MCM-41/Apts的TEM表征 |
3.4.5 PW_(12)@Worm-like/Apts、PW12@MCM-41/Apts的N2吸附-脱附表征 |
3.5 不同结构分子筛固载磷钨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3.5.1 PW_(12)@Worm-like/Apts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正交实验 |
3.5.2 PW_(12)@MCM-41/Apts催化剂的柠檬酸三丁酯的正交实验 |
3.5.3 不同分子筛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稳定性 |
3.5.4 不同分子筛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重复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结构硅烷偶联剂改性SBA-15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酸催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不同硅烷偶联剂改性SBA-15固载磷钨酸PW_(12)@SBA-15/YSiX_3催化剂的制备 |
4.3.1 不同硅烷偶联剂改性SBA-15的制备 |
4.3.2 不同硅烷偶联剂改性SBA-15固载磷钨酸PW_(12)@SBA-15/YSiX_3(YSiX_3=Apts、Atapts、Papts)催化剂的制备 |
4.4 不同硅烷偶联剂改性SBA-15固载磷钨酸PW_(12)@SBA-15/YSiX_3催化剂的表征 |
4.4.1 PW_(12)@SBA-15/YSiX_3催化剂的小角XRD表征 |
4.4.2 PW_(12)@SBA-15/YSiX_3催化剂的广角XRD表征 |
4.4.3 PW_(12)@SBA-15/YSiX_3催化剂的FT-IR表征 |
4.4.4 PW_(12)@SBA-15/YSiX_3催化剂的TEM表征 |
4.4.5 PW_(12)@SBA-15/YSiX_3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
4.5 PW_(12)@SBA-15/Apts催化合成叔丁基苯酚 |
4.5.1 催化性能测试方法 |
4.5.2 固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
4.6 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及表征 |
4.6.1 PW_(12)@SBA-15/Papts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正交实验 |
4.6.2 PW_(12)@SBA-15/Atapts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正交实验 |
4.6.3 不同改性分子筛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稳定性 |
4.6.4 PW_(12)@SBA-15/YSiX_3催化剂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C_4烃的来源及性质 |
2.1.1 C_4烃的来源 |
2.1.2 混合C_4烃的特性 |
2.2 C_4烃的综合利用 |
2.2.1 C_4烃在燃料油方面的应用 |
2.2.2 C_4烃增产乙烯和丙烯 |
2.2.3 加氢制备车用液化气 |
2.2.4 C_4烃的化工应用 |
2.3 异丁烯应用 |
2.4 C_4烃水合制备叔丁醇工艺发展 |
2.4.1 异丁烯水合反应器类型 |
2.4.2 异丁烯水合工艺类型 |
2.5 叔丁醇的市场应用 |
2.6 异丁烯水合催化剂的发展 |
2.6.1 无机酸催化剂 |
2.6.2 阳离子交换树脂 |
2.6.3 分子筛催化剂 |
2.6.4 杂多酸催化剂 |
2.6.5 离子液体 |
2.7 用于合成叔丁醇杂多酸型催化剂的研究 |
2.7.1 杂多酸简介 |
2.7.2 Keggin型杂多酸 |
2.7.3 杂多酸基本性质 |
2.7.4 分子筛简介 |
2.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8.1 各类异丁烯水合制叔丁醇工艺的比较 |
2.8.2 本文采用的工艺和研究内容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杂多酸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
3.2 采用杂多酸作催化剂进行异丁烯水合反应机理 |
3.3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
3.4 磷钼酸催化剂的制备过程 |
3.5 不同工艺的考查及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催化活性评价 |
3.5.1 板式精馏塔常压反应实验方法和评价装置 |
3.5.2 反应精馏塔常压反应 |
3.5.3 固定床常压反应 |
3.5.4 原料及产物组成分析 |
3.6 实验数据处理 |
3.6.1 磷钼杂多酸制备数据处理 |
3.6.2 塔式反应器常压反应催化剂评价数据处理 |
3.6.3 固定床反应器常压反应催化剂评价数据处理 |
3.7 催化剂的表征 |
3.7.1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红外光谱特征 |
3.7.2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热重和差热分析 |
3.7.3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检测 |
第4章 杂多酸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确定及表征 |
4.1 钼磷摩尔比的确定 |
4.2 水钼摩尔比的确定 |
4.3 反应时间的确定 |
4.4 浓缩液比重的确定 |
4.5 杂多酸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
4.6 杂多酸催化剂的红外表征 |
4.7 杂多酸催化剂热稳定性分析 |
4.8 小结 |
第5章 常压板式塔水合工艺的研究 |
5.1 磷钼酸催化水合工艺条件的确定 |
5.1.1 反应温度范围的确定 |
5.1.2 杂多酸催化剂浓度的确定 |
5.1.3 C_4烃流量的确定 |
5.1.4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
5.1.5 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的影响 |
5.2 磷钨酸催化水合工艺条件的确定 |
5.3 小结 |
第6章 连续反应精馏塔水合工艺的研究 |
6.1 磷钼酸催化水合反应温度工艺条件的确定 |
6.2 磷钼酸催化水合浓度工艺条件的确定 |
6.3 磷钼酸催化水合C_4烃流量工艺条件的确定 |
6.4 磷钼酸催化水合水碳比工艺条件的确定 |
6.5 磷钼酸催化水合回流比工艺条件的确定 |
6.6 小结 |
第7章 固定床反应器水合工艺的研究 |
7.1 HZSM-5型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
7.1.1 反应温度的确定 |
7.1.2 质量空速的确定 |
7.1.3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
7.2 Hβ型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
7.2.1 反应温度的确定 |
7.2.2 质量空速的确定 |
7.2.3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
7.3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Y型沸石分子筛原位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 |
1.1.1 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 |
1.1.2 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 |
1.2 制备杂多酸复合物的方法 |
1.2.1 浸渍法制备杂多酸复合物 |
1.2.2 原位合成法制备杂多酸复合物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改性NaY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2.1 试验装置 |
2.2.2 原位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2.2.4 催化性能评价 |
2.2.5 试验设计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催化性能评价 |
2.3.2 催化剂的表征 |
2.3.3 催化剂在油酸酯化反应中的应用优化 |
2.3.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性USY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3.2.1 试验装置 |
3.2.2 原位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3.2.4 催化性能评价 |
3.2.5 试验设计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催化性能评价 |
3.3.2 催化剂的表征 |
3.3.3 催化剂在油酸酯化反应中的应用优化 |
3.3.4 重复使用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沸石分子筛封装磷钨酸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4.2.1 试验装置 |
4.2.2 脂肪酸的制备 |
4.2.3 催化性能评价 |
4.2.3.1 生物柴油的制备试验 |
4.2.3.2 分析方法 |
4.2.4 生物柴油制备的试验设计 |
4.2.5 生物柴油指标分析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催化性能评价 |
4.3.2 生物柴油制备的应用优化 |
4.3.3 生物柴油产物指标分析 |
4.3.4 反应动力学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5)以煤基乙二醇与甲醇为原料制备低聚甘醇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甘醇醚的制备及应用现状 |
1.1.1 甘醇醚的性质及应用 |
1.1.2 甘醇醚的制备现状 |
1.2 醚化反应常用的催化剂 |
1.2.1 分子筛催化剂 |
1.2.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1.2.3 杂多酸催化剂 |
1.2.4 树脂催化剂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HY分子筛催化剂 |
2.2.2 HY分子筛的改性 |
2.2.3 其他分子筛催化剂 |
2.2.4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 |
2.2.5 树脂催化剂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2.4.1 反应装置 |
2.4.2 色谱分析 |
2.4.3 反应评价参数 |
3 乙二醇与甲醇直接反应及乙二醇的自聚 |
3.1 一步法合成低聚二甘醇醚 |
3.1.1 催化剂对一步法反应的影响 |
3.1.2 温度对一步法反应的影响 |
3.2 两步法之第一步——乙二醇自聚 |
3.2.1 不同催化剂作用 |
3.2.2 乙二醇自聚涉及的反应机理 |
3.2.3 反应条件对乙二醇自聚的影响 |
3.2.4 HY分子筛的改性 |
3.3 本章小结 |
4 二甘醇与甲醇醚化反应 |
4.1 不同催化剂作用 |
4.2 反应条件的考察 |
4.2.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4.2.2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
4.2.3 载气流速对反应的影响 |
4.2.4 质量空速对反应的影响 |
4.2.5 原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4.2.6 正交试验筛选最佳条件 |
4.3 稳定性考察 |
4.4 本章小结 |
5 两步法衔接的考察及产品分离 |
5.1 两步法的衔接 |
5.2 产品分离 |
5.2.1 精馏模拟分离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三元嵌入式”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DBT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我国石油现状 |
1.1.2 硫化物的危害 |
1.1.3 国内外燃油硫含量的标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加氢脱硫 |
1.2.2 非加氢脱硫 |
1.3 杂多化合物研究简述 |
1.3.1 杂多化合物简介 |
1.3.2 杂多化合物的催化性能及应用 |
1.3.3 杂多化合物在氧化脱硫方面的研究 |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研究简述 |
1.4.1 MOFs简介 |
1.4.2 MOFs的应用研究 |
1.4.3 MOFs在氧化脱硫方面的研究 |
1.5 MCM-41分子筛研究简述 |
1.5.1 分子筛简介 |
1.5.2 MCM-41分子筛的应用研究 |
1.5.3 MCM-41分子筛在氧化脱硫方面的研究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固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DBT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 分子筛MCM-41的合成与表征 |
2.3.1 MCM-41的合成 |
2.3.2 MCM-41的表征 |
2.4 Keggin型杂多酸H_3PMo_(12-x)W_xO_(40)·yH_2O(Kn-POM)的合成与表征 |
2.4.1 杂多酸Kn-POM(n=2-9)的合成 |
2.4.2 杂多酸Kn-POM(n=2-9)的表征 |
2.5 催化剂Kn-POM@MOF-199@MCM-41(Kn-PMM)的合成与表征 |
2.5.1 催化剂Kn-PMM的合成 |
2.5.2 催化剂Kn-PMM的表征 |
2.6 催化剂Kn-PMM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
2.6.1 氧化脱硫实验过程 |
2.6.2 氧化脱硫性能测试结果 |
2.7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探究 |
2.7.1 理论计算方法 |
2.7.2 计算结果 |
2.8 本章小结 |
2.9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过渡金属修饰型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DBT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3 过渡金属修饰型杂多酸M-PMo_6W_6O_(40)(M-POM)的合成与表征 |
3.3.1 杂多酸M-POM的合成 |
3.3.2 杂多酸M-POM的表征 |
3.4 催化剂M-POM@MOF-199@MCM-41(M-PMM)的合成与表征 |
3.4.1 催化剂M-PMM的合成 |
3.4.2 催化剂M-PMM的表征 |
3.5 催化剂M-PMM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
3.5.1 氧化脱硫实验过程 |
3.5.2 氧化脱硫性能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3.7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型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DBT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3 表面活性剂型杂多酸(SRL-POM)的合成与表征 |
4.3.1 杂多酸SRL-POM的合成 |
4.3.2 杂多酸SRL-POM的表征 |
4.4 催化剂SRL-POM@MOF-199@MCM-41(SRL-PMM)的合成与表征 |
4.4.1 催化剂SRL-PMM的合成 |
4.4.2 催化剂SRL-PMM的表征 |
4.5 催化剂SRL-PMM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
4.5.1 氧化脱硫实验过程 |
4.5.2 氧化脱硫性能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4.7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离子液型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DBT的探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3 己内酰胺离子液型杂多酸CIL-POM的合成与表征 |
5.3.1 杂多酸CIL-POM的合成 |
5.3.2 杂多酸CIL-POM的表征 |
5.4 催化剂CIL-POM@MOF-199@MCM-41(CIL-PMM)的合成与表征 |
5.4.1 催化剂CIL-PMM的合成 |
5.4.2 催化剂CIL-PMM的表征 |
5.5 催化剂CIL-PMM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
5.5.1 氧化脱硫实验过程 |
5.5.2 氧化脱硫性能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5.7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大孔LZSM-5 载体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DBT的探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3 K6-POM@MOF-199@LZSM-5催化剂(K6-PML)的合成与表征 |
6.3.1 催化剂K6-PML的合成 |
6.3.2 催化剂K6-PML的表征 |
6.4 Co-POM@MOF-199@LZSM-5催化剂(Co-PML)的合成与表征 |
6.4.1 催化剂Co-PML的合成 |
6.4.2 催化剂Co-PML的表征 |
6.5 SRL-3-POM@MOF-199@LZSM-5催化剂(SRL-3-PML)的合成与表征 |
6.5.1 催化剂SRL-3-PML的合成 |
6.5.2 催化剂SRL-3-PML的表征 |
6.6 CIL-3-POM@MOF-199@LZSM-5催化剂(CIL-3-PML)的合成与表征 |
6.6.1 催化剂CIL-3-PML的合成 |
6.6.2 催化剂CIL-3-PML的表征 |
6.7 大孔LZSM-5 载体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
6.7.1 氧化脱硫实验过程 |
6.7.2 氧化脱硫性能测试结果 |
6.8 本章小结 |
6.9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金属掺杂杂多酸化合物在烯烃异构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杂多酸类催化剂的概述 |
1.1.1 杂多酸的基本概念 |
1.1.2 杂多酸的性质 |
1.1.3 杂多酸的制备方法 |
1.1.4 杂多酸类催化剂的应用 |
1.2 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概述 |
1.2.1 烯烃异构化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1.2.2 烯烃异构化方法 |
1.2.3 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发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实验设备与表征仪器 |
第2章 磷钨杂多酸的制备及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水热-乙醚萃取法制备磷钨杂多酸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自制磷钨杂多酸的XRD表征 |
2.3.2 自制磷钨杂多酸的红外光谱表征 |
2.3.3 自制磷钨杂多酸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属掺杂杂多酸的制备及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金属元素Cu、Mn、V的掺杂杂多酸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金属掺杂杂多酸的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
3.3.2 磷钨钒酸的XRD表征 |
3.3.3 自制杂多酸的SEM表征 |
3.3.4 掺钒杂多酸的红外光谱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全光谱波段光催化体系的研究 |
4.2.3 紫外和可见光波段光催化体系的研究 |
4.2.4 太阳光催化烯烃异构化反应效果的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全光谱波段光催化烯烃异构化反应的结果分析 |
4.3.2 紫外和可见光波段光催化烯烃异构化反应的结果分析 |
4.3.3 太阳光催化烯烃异构化反应的结果分析 |
4.3.4 光催化烯烃异构化反应工艺条件考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实验结论 |
5.2 实验待完善部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8)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缩醛(酮)反应的研究背景 |
1.2 缩醛(酮)类香料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固体酸催化剂 |
1.2.2 离子液体催化剂 |
1.2.3 生物酶 |
1.3 论文的技术研究路线 |
1.4 论文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2.2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2.2.3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 |
2.2.4 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动力学模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剂表征 |
2.3.2 不同金属改性磷钨酸盐催化活性研究 |
2.3.3 AgH_2PW_(12)O_(40)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应用 |
2.3.4 AgH_2PW_(12)O_(40)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
2.4 反应机理探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3.2.2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3.2.3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3.2.4 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动力学模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表征 |
3.3.2 不同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 |
3.3.3 20 HPW/TiO_2 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应用 |
3.3.4 20 HPW/TiO_2 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4.2.2 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
4.2.3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4.2.4 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复合金属氧化物的表征 |
4.3.2 不同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活性研究 |
4.3.3 CeFeTiO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中的应用 |
4.3.4 CeFeTiO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
4.4 反应机理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5.2.2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5.2.3 新型硅碳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 |
5.2.4 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
5.3.2 不同配比C-Si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研究 |
5.3.3 C-Si(1:1)固体酸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化反应中的应用 |
5.3.4 C-Si(1:1)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多种途径改善Hβ分子筛低温醚化性能的研究及失活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轻汽油醚化概述 |
1.2 常见醚类化合物简介 |
1.2.1 甲基叔丁基醚(MTBE) |
1.2.2 乙基叔丁基醚(ETBE) |
1.2.3 甲基叔戊基醚(TAME) |
1.3 醚化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 |
1.4 醚化工艺研究进展 |
1.4.1 国外主要醚化工艺简介 |
1.4.2 国内主要醚化工艺简介 |
1.4.3 醚化工艺小结 |
1.5 醚化催化剂研究现状 |
1.5.1 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
1.5.2 固载杂多酸 |
1.5.3 沸石分子筛 |
1.6 分子筛改性方法在醚化反应中的应用 |
1.6.1 常规浸渍法 |
1.6.2 水蒸气处理法 |
1.6.3 稀土离子交换法 |
1.6.4 酸、碱处理法 |
1.7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原料及主要仪器 |
2.1.1 实验试剂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催化剂制备 |
2.2.1 基底催化剂HBC制备 |
2.2.2 T-t/HBC系列催化剂制备 |
2.2.3 x%RE/HBC系列催化剂制备 |
2.2.4 酸处理系列催化剂制备 |
2.2.5 复合改性催化剂制备 |
2.3 催化剂表征 |
2.3.1 XRD表征 |
2.3.2 BET表征 |
2.3.3 XRF表征 |
2.3.4 FT-IR表征 |
2.3.5 NH_3-TPD表征 |
2.3.6 Py-IR表征 |
2.3.7 SEM表征 |
2.3.8 FETEM-EDX表征 |
2.3.9 ~(13)C CP MAS NMR表征 |
2.3.10 ~(27)Al MAS NMR表征 |
2.4 催化剂醚化活性评价 |
2.4.1 醚化活性评价装置 |
2.4.2 原料油及醚化评价条件 |
2.4.3 原料及产物定量定性分析方法 |
2.4.4 醚化活性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3章 遴选基底催化剂 |
3.1 不同种类分子筛醚化活性筛选 |
3.1.1 不同种类分子筛醚化活性对比 |
3.1.2 不同种类分子筛的物化性能表征 |
3.1.3 初探影响分子筛醚化活性的主要因素 |
3.2 基底催化剂制备条件优化 |
3.2.1 粘结剂加入量的优化 |
3.2.2 胶溶剂浓度的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一改性手段提高催化剂低温醚化性能研究 |
4.1 低温水蒸气处理法 |
4.1.1 低温水蒸气处理催化剂醚化活性评价 |
4.1.2 低温水蒸气处理催化剂理化性能表征 |
4.1.3 低温水蒸气处理法小结 |
4.2 稀土金属离子交换法 |
4.2.1 不同种类稀土离子交换催化剂醚化活性对比 |
4.2.2 镧离子交换催化剂醚化活性评价 |
4.2.3 镧离子交换催化剂理化性能表征 |
4.2.4 镧离子交换法小结 |
4.3 酸液处理法 |
4.3.1 磷酸处理法 |
4.3.2 柠檬酸处理法 |
4.3.3 两种酸处理法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改性方法提高催化剂低温醚化性能研究 |
5.1 复合改性方法对催化剂醚化活性的影响 |
5.1.1 柠檬酸与镧离子复合改性催化剂的醚化活性评价 |
5.1.2 水蒸气与柠檬酸复合改性催化剂的醚化活性评价 |
5.1.3 镧离子与水蒸气复合改性催化剂的醚化活性评价 |
5.2 复合改性催化剂理化性能表征 |
5.2.1 复合改性对晶相结构的影响 |
5.2.2 复合改性对孔结构的影响 |
5.2.3 复合改性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
5.2.4 复合改性对酸性质的影响 |
5.3 复合改性法与单一改性法的对比论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轻汽油醚化工艺优化及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6.1 醚化工艺参数优化 |
6.1.1 醇烯摩尔比的优化 |
6.1.2 反应温度的优化 |
6.1.3 体积空速的优化 |
6.1.4 反应压力的优化 |
6.2 催化剂1.1CA/HBC与树脂Amberlyst-15醚化活性对比 |
6.3 1.1CA/HBC醚化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醚化催化剂失活机理分析 |
7.1 醚化催化剂失活原因探索 |
7.1.1 失活与再生催化剂理化性能表征 |
7.1.2 醚化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
7.2 失活催化剂上积炭物种分析 |
7.2.1 固体~(13)C CP MAS NMR表征 |
7.2.2 GC-MS分析 |
7.3 醚化催化剂失活机理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Keggin型杂多酸(盐)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杂多酸(盐) |
1.2.1 杂多酸(盐)的简介 |
1.2.2 杂多酸(盐)的制备方法 |
1.2.2.1 杂多酸的制备方法 |
1.2.2.2 杂多酸盐的制备方法 |
1.2.3 杂多酸(盐)的基本催化特性 |
1.2.4 Keggin型杂多酸(盐)的光谱特征 |
1.3 负载型杂多酸(盐) |
1.3.1 载体的作用 |
1.3.2 杂多酸(盐)的负载原理 |
1.3.3 负载型杂多酸(盐)的制备方法 |
1.3.4 负载型杂多酸(盐)的载体 |
1.4 Keggin型杂多酸(盐)的催化应用 |
1.4.1 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1.4.2 在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Keggin型四元杂多酸H_6PV_3Mo_xW_(9-x )O_(40)·nH_2O的合成及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Keggin型四元杂多酸H_6PV_3Mo_xW_(9-x )O_(40)·nH_2O的合成 |
2.2.3 Keggin型四元杂多酸H_6PV_3Mo_xW_(9-x )O_(40)·nH_2O的结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Keggin型四元杂多酸H_6PV_3Mo_xW_(9-x )O_(40)·nH_2O的FTIR分析 |
2.3.2 Keggin型四元杂多酸H_6PV_3Mo_xW_(9-x )O_(40)·nH_2O的XRD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负载型催化剂H_6PV_3MoW_8O_(40)/MCM-41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3.2.4 乙酸苄酯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3.3.2 不同催化剂的性能比较 |
3.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4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
3.3.5 可能的反应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Keggin型磷钨酸铵铯盐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苯甲醛合成苯甲酸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4.2.3 催化剂的表征 |
4.2.4 反应产物的表征 |
4.2.5 苯甲醛的氧化反应 |
4.2.6 苯甲酸制备的工艺路线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4.3.2 反应产物的表征结果 |
4.3.3 不同催化剂的性能比较 |
4.3.4 反应条件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
4.3.5 优化反应条件的验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负载型磷钨杂多酸的制备及在醚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H1Cs1Sn0.25PW/g-C3N4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糠醛氧化的研究[D]. 张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改性分子筛固载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吴克.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D]. 杜瑶.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Y型沸石分子筛原位封装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 孙浩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以煤基乙二醇与甲醇为原料制备低聚甘醇醚的研究[D]. 邢学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6]“三元嵌入式”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DBT的研究[D]. 李斯文. 西北大学, 2019(01)
- [7]金属掺杂杂多酸化合物在烯烃异构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 艾冠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芳浩.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2)
- [9]多种途径改善Hβ分子筛低温醚化性能的研究及失活机理分析[D]. 颜曦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10]Keggin型杂多酸(盐)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 潘胜节.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