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实验研究

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实验研究

周欣[1]2003年在《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苯妥英钠促进结缔组织增生的特殊药理作用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采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术后存活大鼠分为苯妥英钠组、卡托普利组、苯妥英钠+卡托普利组、手术对照组(分为14天和21天两组)和假手术组。处理因素作用14天后,处死动物,用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心脏组织梗死区及非梗死区的胶原沉积量、胶原交联程度,胶原分布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心室组织TGF-β_1和Smads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细胞实验采用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利用ELISA,MTT等方法研究苯妥英钠不同浓度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TGF-β_1合成量、胶原合成量的影响以及巨噬细胞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相比,苯妥英钠可使梗死区胶原交联程度明显增高(130.19±12.09 vs 111.44±10.33(灰度值),P<0.01),并可增加Ⅰ/Ⅲ型胶原比值,均达到与心肌梗死后21天相当的水平;同时对非梗死区无明显影响。苯妥英钠可使心肌梗死后14天梗死区的TGF-β_1和Smad2/3、Smad4的表达降低,对非梗死区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苯妥英钠在体外对心脏成纤维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可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对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TGF-β_1合成量、胶原合成量产生正性影响,并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r=0.865和r=0.816,P<0.05)。结论 苯妥英钠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的组织修复过程,对非梗死区胶原代谢无明显影响,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欣, 李玉明, 姬文婕, 徐鹏霄, 庞伟[2]2004年在《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苯妥英钠促进结缔组织增生的特殊药理作用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分为苯妥英钠、卡托普利、苯妥英钠 +卡托普利、手术对照 (分为14天和 2 1天两组 )和假手术组 ;用苦味酸天狼猩红 偏振光法 ,对心室组织胶原沉积量、交联程度及分布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并研究苯妥英钠不同浓度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与胶原合成量的影响以及巨噬细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苯妥英钠在体外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 ,但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对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TGF β1与胶原合成量产生正性影响 ,并具有一定量效关系 (r =0 86 5和r =0 816 ,P <0 0 5 ) ;苯妥英钠可使梗死区胶原交联程度明显增高 ,并可增加Ⅰ /Ⅲ型胶原比值 ,均达到与心肌梗死后 2 1天相当的水平 ,而对非梗死区无明显影响。结论 苯妥英钠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的组织修复过程 ,对非梗死区胶原代谢无明显影响 ,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欣[3]2008年在《左心室去负荷心脏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心肌梗死后心室内压力和容量负荷对梗死区的组织修复过程有重要影响。负荷过高易导致梗死区膨展和心室扩张,乃至心脏破裂;而降低压力和容量荷后则有利于组织修复。但是,完全去除压力和容量负荷的影响后,心肌梗死区的组织修复如何进行,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此外,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够定量描述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中胶原纤维二维分布的动态演变,因此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尝试建立一种新方法以定量评价梗死区胶原纤维的分布特点。研究内容与方法:利用Lewis大鼠之间无免疫排异的特点,在腹腔异位心脏移植的基础上,同时结扎供体心脏的冠状动脉引起心肌梗死,建立一种“左心室去负荷心肌梗死”模型。在模型建立后第3天,7天,14天和35天分别处死一批动物,动态研究供体心脏在完全去除压力和容量负荷后梗死区的组织修复过程。同时建立Lewis大鼠原位心肌梗死模型,在相同时点与移植心脏梗死区的组织修复过程进行横向比较。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心肌梗死区胶原纤维沉积量、成熟程度的动态变化进行病理学分析。利用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编写的Continuity软件对梗死区胶原纤维角度向量进行自动识别并结合有关圆分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与胶原纤维二维分布动态变化一致的统计学参数。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梗死区新生小动脉密度进行病理学分析。利用凝集素荧光染色对非梗死区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进行动态分析。利用明胶酶谱法检测梗死区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活性的动态变化。以Westernblot法检测梗死区MMP-2、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和基质衍生因子-1(Stromal Derived Factor-1,SDF-1)的蛋白相对含量。结果:经胶原纤维角度自动识别结合圆分布统计分析后,反映胶原纤维角向量圆分布离散趋势的3个统计学参数(圆分布方差、圆分布标准差和离散常数)与心肌梗死后的不同时点间呈负相关。反映胶原纤维角向量圆分布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学参数(平均合成长度、圆分布集中常数)与心肌梗死后的不同时点间呈正相关。故上述5个参数能够定量描述梗死区胶原纤维二维排列由紊乱向有序的动态发展过程。移植心脏梗死区随时间延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程度呈进行性增加的趋势。利用上述5个参数,可定量描述这一过程。移植心脏梗死区的胶原合成量、成熟度均低于原位心肌梗死区。移植心脏梗死区小动脉密度自术后14天起,均高于原位梗死组。移植心脏的重量和非梗死区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呈进行性减小的趋势,同时伴有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多。至观察终点时,相对与原位梗死组,移植心脏梗死区仍然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术后第14天,移植心脏梗死区MMP-9的蛋白含量和活性以及TGF-β1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原位梗死组,而MMP-2和SDF-1与同一时间点原位梗死区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自动角度识别结合圆分布统计分析,是一种能够定量评价心肌梗死区胶原纤维二维分布的新方法。左心室去负荷状态下,心肌梗死后的组织修复是一种以胶原纤维合成量下降、成熟度降低、空间排列紊乱、炎症消退延迟的异常修复过程。MMP-9与TGF-β1在左心室去负荷心脏梗死区组织修复中晚期的持续高表达,可能与左心室去负荷后的延迟修复有关。腹腔异位移植梗死心脏,可以成为一种研究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延迟机制的新动物模型。

朱勇[4]2005年在《苯妥英钠对心肌梗死后心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苯妥英钠对心肌梗死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的机制。 方法:对175只Wistar大鼠建立AMI模型,将术后存活大鼠分成苯妥英钠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在1、3、7、14天时处死动物,经PBS灌洗后快速剪下心脏,去除心房及大血管,保留心室,一部分用于组织学分析,另一部分分割为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测定MMP-2和MMP-9活性。心肌组织横断面切片经过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后,在偏振光下结合图像分析软件计算Ⅰ/Ⅲ型胶原比值,在普通光镜下计算心肌横断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和梗死区厚度。蛋白分析采用Gelatin Zymography使SDS-PAGE凝胶中MMP-2和MMP-9所在位置显示出透明带,再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各条带IOD值,根据已知的蛋白标准品浓度可计算出各IOD值所对应的MMPs浓度,从而分析出各组心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的MMP-2和MMP-9活性。根据各组动物四个时间点的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得出其动态趋势,并分析梗死区MMP-2、MMP-9活性与相应胶原变化之间的联系以及苯妥英钠在其中的作用。 结果:苯妥英钠组14天时梗死区厚度大于对照组(4.00±0.84 vs 3.16±0.55 mm,P<0.01),心肌横断面积14天时小于对照组(372.12+70.55 vs 416.95±61.54 μm~2,P<0.01);AMI梗死区后胶原容积分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同一时间点苯妥英钠组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14天时变化尤

闫海[5]2009年在《苯妥英钠中介的旁分泌作用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的影响及相关表达谱芯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是影响心室重塑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苯妥英钠(Phenytoin,PHT)具有促进结缔组织增生的药理特性,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苯妥英钠可诱导表皮成纤维细胞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上调,增强生长因子的自分泌或旁分泌活性,即PHT中介的旁分泌作用。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证实苯妥英钠可加速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旁分泌作用,即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激活内源性修复机制。然而,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采用Wistar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在梗死后14天持续给予苯妥英钠,观察该干预因素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影响;高通量cDNA芯片技术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不同时点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旨在探讨PHT介导的旁分泌机制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和心室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6-8周雄性Wistar大鼠,结扎大鼠冠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活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对照组(MI组,n=26),苯妥英钠组(PHT组,n=18)。Sham组为只开胸不结扎,MI组为开胸结扎但不给予苯妥英钠干预,PHT组以100mg/kg/day给予苯妥英钠口服。分别于术后3天、7天和14天处死大鼠,经冰PBS灌流后低温冻存用以组织学分析。心肌组织横断面切片经天狼猩红染色后,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心肌梗死区胶原纤维沉积量、成熟程度的动态变化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梗死区新生小动脉密度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Affymetrix GeneChip~(?) Rat Expression Set230系统比较大鼠MI组、PHT组分别在心梗后3天、7天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心脏病理学分析:(1)心脏重量指标比较:左室体重比(LV/BW)、胫骨长度在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2)胶原容积分数结果:与MI组比较,PHT组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梗死区CVF显着增加;MI组及PHT组梗死区CVF皆随时间而显着增加;胶原成分比例结果:与MI组比较,PHT组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梗死区胶原成熟度显着增加;PHT组内胶原成熟程度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加。(3)免疫荧光分析结果:与MI组比较,PHT组小动脉密度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显着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梗死区表达谱芯片分析:术后3天MI组与术后7天MI组比较共有1165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657个基因上调,508个基因下调;术后3天MI组与术后3天PHT组比较共有66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33个基因上调,33个基因下调;术后3天PHT组与术后7天PHT组比较共有81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1个基因上调,70个基因下调;术后7天MI组与术后7天MI组比较共有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7个上调,16个下调。PHT组与MI组相比发生变化的基因表达主要涉及到细胞周期、细胞外基质受体、T细胞受体信号途径、JAK-STAT信号途径、MAPK信号途径等。结论:苯妥英钠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可能的机制是苯妥英钠介导的旁分泌机制加速胶原沉积和成熟,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调节与组织修复有关的基因表达从而加速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和新生细胞外基质的成熟。

任宁[6]2007年在《巨噬细胞和苯妥英钠中介的旁分泌机制在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是影响心室重塑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苯妥英钠(PHT)可以通过介导旁分泌机制加速创伤修复,我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证实苯妥英钠可加速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中介旁分泌机制。巨噬细胞在组织修复中是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重要来源。心肌梗死后早期移植巨噬细胞可促进血管新生、组织修复,改善心室重塑和心脏功能。然而苯妥英钠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本实验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在梗死后早期进行同种异体腹腔巨噬细胞心肌内移植,和PHT预刺激的腹腔巨噬细胞心肌内移植,以及梗死后14天持续给予PHT腹腔内注射,观察上述干预因素对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影响,旨在探讨巨噬细胞和PHT介导的旁分泌机制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和心室重塑过程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细胞实验部分:进行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原代培养,并以苯妥英钠对部分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进行预刺激(24h),移植前用荧光染料DAPI标记。2.动物实验部分: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活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对照组(AMI组,23只),苯妥英钠组(PHT组,17只),单纯巨噬细胞移植组(Mφ组,20只),以及经苯妥英钠预刺激的巨噬细胞移植组(Mφ-PHT组,16只)。Mφ组和Mφ-PHT组在再灌注同时,向左心室缺血区中心及周边分别以1×10~5细胞/只,100μL的剂量多点注射;AMI组和PHT组注射不完全DMEM培养基(100μL);PHT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连续14天经腹腔注射PHT(75mg/kg/天)。术后第7天,各组分别随机处死部分动物,留取心脏标本,称量双侧心室重量;通过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及膨展指数、梗死面积等,结合环形偏振光分析梗死区胶原成分比例;抗α-SMA免疫荧光染色测定梗死区小动脉密度;抗vWF免疫荧光染色测定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抗WGA免疫荧光染色测定非梗死区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剩余动物于模型建立后第28天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而后处死动物取心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1.细胞实验部分:1)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贴壁生长,培养的细胞群中无分裂相;苯妥英钠刺激后的巨噬细胞仍贴壁良好,生长状况稳定;2)贴壁培养的细胞群中绝大多数细胞呈CD68阳性。3)DAPI标记的巨噬细胞,经紫外光激发后呈现大量圆形或不规则型的蓝色荧光。2.动物实验部分:1)巨噬细胞移植成功的证据:术后1天心肌梗死区组织CD68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API标记的巨噬细胞表达CD68。2)术后第28天血流动力学结果:Mφ-PHT组术后第28天LV+dp/dt_(max)显着高于AMI组;与Mφ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28天LV+dp/dt_(max)亦增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3)心脏重量指标比较:全心室体重比(V/BW)、左室体重比(LV/BW)、右室体重比(RV/BW)在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4)左室重塑指标结果:与AMI组比较,PHT组、Mφ组和Mφ-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膨展指数均显着减少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与AMI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28天梗死面积显着减小;与AMI组比较,PHT组术后7天和第28天梗死面积有减小趋势;与Mφ组比较,Mφ-PHT组术后7天和第28天梗死面积有减小趋势;与AMI组比较,Mφ组和Mφ-PHT组术后7天纤维面积显着减小;与AMI组比较,PHT组、Mφ组和Mφ-PHT组术后第28天纤维面积显着减小;与Mφ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28天纤维面积显着减小;与AMI组比较,Mφ组和Mφ-PHT组术后7天非梗死区CSA显着减小,而PHT组术后7天非梗死区CSA有减小趋势;与AMI组比较,PHT组、Mφ组和Mφ-PHT组术后第28天非梗死区CSA显着减小。5)胶原容积分数结果:与AMI组比较,PHT组、Mφ组和Mφ-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梗死区CVF显着增加;与Mφ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7天梗死区CVF显着增加;与AMI组比较,Mφ组和Mφ-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非梗死区CVF显着减少。6)胶原成分比例结果:与AMI组比较,PHT组、Mφ组和Mφ-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梗死区胶原成熟度显着增加;与MΦ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梗死区胶原成熟度显着增加。7)小动脉密度分析结果:与AMI组比较,PHT组、MΦ组和MΦ-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小动脉密度显着增加;与MΦ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小动脉密度有增加趋势。8)毛细血管密度分析结果:与AMI组比较,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毛细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与MΦ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7天和第28天毛细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9)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AMI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7天梗死区b-FGF、MMP-2、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强:与AMI组比较,PHT组和MΦ组术后第7天梗死区M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MΦ组比较,MΦ-PHT组术后第7天梗死区VEGF、b-FGF、MMP-2、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强:与Sham组比较,AMI组术后第7天梗死区MMP-2/TIMP-2比值显着增加。结论:1.苯妥英钠可能通过介导旁分泌机制,加速胶原沉积和成熟,并促进小动脉形成,加速组织修复过程,继而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2.心肌梗死区巨噬细胞移植亦可通过上述机制加速组织修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3.苯妥英钠预刺激的巨噬细胞可以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可能机制为通过旁分泌效应上调多种与组织修复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关键酶系的蛋白表达水平,加速组织修复过程,且改善左室重塑的效应较单纯巨噬细胞移植更为明显,同时显着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舒珺[7]2007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苯妥英钠中介的旁分泌机制在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文中指出背景:心肌梗死(MI)后心肌细胞的丧失和病理性心室重塑是进展为心功能不全的主要成因。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心脏修复为重建受损心肌带来希望。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在证实细胞移植安全可行的基础上,显示其介导的组织修复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强大的旁分泌作用,即促进血管形成、抑制细胞凋亡、激活内源性修复机制。苯妥英钠(PHT)具有促进结缔组织增生的药理特性,研究证实PHT可诱导表皮成纤维细胞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上调,增强生长因子的自分泌或旁分泌活性,即PHT中介的旁分泌作用。最近,有报道PHT可靶向性地促进MI大鼠梗死区的胶原沉积与成熟,加速梗死区的基质修复,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建立大鼠心肌60分钟缺血再灌注(I/R)模型,给与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肌内注射、PHT腹腔内注射或者二者的联合应用,观察MI后血管形成和左室重塑的变化,评价心功能,并检测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证实MSCs和PHT改善MI后组织修复的基础上,探索二者联合应用的综合效应,分析MSCs和PHT介导的旁分泌机制在心肌修复中的可协同性。方法:56只建模成功并存活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12只)、对照组(12只)、PHT组(12只)、MSCs组(11只)以及MSCs+PHT组(9只)。采用全血贴壁法培养的3~4代MSCs在移植前用荧光染料DAPI标记,于建模恢复再灌注之时按照1×10~6/100μL/只的剂量注射至梗死周边区域。对照组和PHT组注射细胞培养基。PHT组和MSCs+PHT组在建模后,连续14天给与腹腔内注射PHT 75mg/kg/day。术后第7天,各组分别处死6、6、6、5、5只,留取心脏标本,通过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测定梗死范围、胶原容积分数(CVF)等,结合偏振光显微镜分析梗死区胶原成熟程度,麦胚凝集素(WGA)荧光染色测定室间隔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vW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计算梗死区及其边缘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Western blot检测梗死区VEGF、bFGF、MMP-2和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术后第28天,各组剩余动物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测定主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及-dp/dt_(max))。随后处死并留取心脏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所测指标与术后第7天相同。结果:1.细胞实验相关结果:1)体外培养的大鼠MSCs呈贴壁生长,形态多样,以梭形多见。原代MSCs生长缓慢,一代以后细胞增殖迅速。2)第3、4代MSCs经DAPI标记后,细胞核着色,紫外光激发呈现蓝色,细胞核多为圆形或卵圆形。3)MSCs移植至梗死边缘区后,术后第7天、第28天的心脏组织切片显示,存活的MSCs主要分布于梗死区边缘和梗死区内。部分DAPI标记的MSCs表达vWF或α-SMA,提示MSCs分化为内皮细胞或平滑肌细胞,参与毛细血管、小动脉的发生。2.动物实验结果:1)病理学大体指标:①梗死范围:术后第7天,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8天,和对照组(41.80±5.21%)比较,PHT组、MSCs组和MSCs+PHT组梗死范围减小,而且MSCs组和MSCs+PHT组梗死范围小于PHT组(P<0.05);②梗死区室壁厚度:术后第7天,和对照组比较,MSCs组和MSCs+PHT组室壁厚度增大;术后第28天,和对照组(1.44±0.30mm)比较,PHT组、MSCs组和MSCs+PHT组室壁厚度增大,而且MSCs组和MSCs+PHT组室壁厚度大于PHT组;③膨展指数:术后第7、28天,和对照组比较,PHT组、MSCs组和MSCs+PHT组膨展指数均减小;而且术后第28天,MSCs组和MSCs+PHT组膨展指数小于PHT组;④室间隔心肌细胞CSA:术后第7、28天,和对照组比较,PHT组、MSCs组和MSCs+PHT组CSA均减小;2)胶原分析:①梗死区CVF:术后第7天,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8天,和对照组比较,PHT组、MSCs组和MSCs+PHT组CVF均减小;②梗死区胶原成熟程度:术后第7天,各组间比较无差异;术后第28天,和对照组或PHT组比较,MSCs组和MSCs+PHT组胶原成熟度均减小(P<0.01);和术后第7天比较,对照组和PHT组术后第28天胶原成熟度均增大(P<0.01);③室间隔CVF:术后第28天,和对照组比较,PHT组、MSCs组和MSCs+PHT组CVF均减小(P<0.01);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①毛细血管密度(vWF染色):术后第7天,和对照组(84.00±16.73/mm~2)比较,MSCs组和MSCs+PHT组毛细血管密度增大;而且MSCs+PHT组毛细血管密度高于PHT组(160.00±34.14/mm~2 vs.110.00±23.66/mm~2,P<0.05);术后第28天,和假手术组或对照组比较,PHT组、MSCs组和MSCs+PHT组毛细血管密度均增大;而且MSCs+PHT组毛细血管密度高于PHT组(100.00±19.15/mm~2 vs.71.00±16.02/mm~2,P<0.05);②小动脉密度(α-SMA染色):术后第7天,和对照组(10.16±3.35/mm~2)或PHT组比较,MSCs组和MSCs+PHT组小动脉密度均增大;术后第28天,和对照组(12.96±4.33/mm~2)比较,PHT组、MSCs组以及MSCs+PHT组小动脉密度均增大;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①VEGF和bFGF:假手术组左室游离壁几乎没有VEGF或bFGF蛋白的表达,余4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FGF蛋白水平测定有依次升高趋势,以MSCs组和MSCs+PHT组为着;②MMP-2:和假手术组比较,余4组M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4组间比较,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异:③TIMP-1:PHT组TIMP-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各组,剩余组间差异无显着性;5)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3个处理组和对照组比较,SBP、DBP、LVEDP、+dp/dt_(max)以及—dp/dt_(max)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MSCs移植主要通过旁分泌机制介导加速心肌修复、促进血管形成、改善心室重塑的作用,但细胞移植显着抑制梗死区的胶原成熟;2)PHT亦可通过旁分泌机制介导加速心肌修复、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室重塑的作用,但效果不如MSCs移植显着;3)PHT依赖旁分泌作用加速梗死区的胶原更新与成熟,对非梗死区的基质代谢无显着影响;4)MSCs和PHT联合应用加速心肌修复、改善心室重塑,而且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得到增强,二者介导的旁分泌效应具有一定的协同性;4)Mscs和PHT联合应用显着抑制梗死区的胶原成熟,彼此存在较强的拮抗作用。

白谊涵[8]2006年在《苯妥英钠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苯妥英钠自应用之初,人们就发现该药可以引起牙龈增生,由此提示苯妥英钠可以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并在临床被用于各种创伤修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血管内再狭窄,是临床中的普遍问题。有研究表明,血管损伤后再狭窄部位细胞外基质含量明显低于未发生再狭窄的损伤部位。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苯妥英钠促进创伤修复的特殊药理学作用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修复过程中的影响。 方法:动物实验采用大鼠(雄性Wistar大鼠)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balloon-injury model)。术前将大鼠分为普食组和高脂组,喂养4周后,对大鼠左侧颈总动脉进行球囊扩张剥脱血管内皮,右侧颈总动脉行假手术,即仅分离血管而不行球囊损伤。术后大鼠分为普食损伤组、普食损伤+Phe组、高脂损伤组、高脂损伤+Phe组。分别在术后4天、7天和28天时处死大鼠,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浓度,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灌注后,取下左侧颈总动脉的损伤段及对应部位的右侧颈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后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维多利亚蓝(Victoria blue)和苦味酸天狼猩红(picrosirius red)病理染色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免疫组化染色。经数字CCD扫描后,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血管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比(Intima area/Media area,1/M)、

佚名[9]2004年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第32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说明按主题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以英文、其他文字或数字为首的词,从其后的中文排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谭真,黄德嘉)(6期):553阿扎胞昔5一氮胞普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表达日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研究(黄峻,卢新政,马根山等)(8期):740半

佚名[10]2003年在《《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旬刊2003年1月5日至12月25日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内经》李建梅,王慧峰,赵鹏.从《黄帝内经》谈太极拳的机制及其应用初探(15):22355-甲氧色胺李淑惠,胡德耀,李晓辉,等.N-乙酰-5-甲氧色胺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8):1277A

参考文献:

[1]. 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实验研究[D]. 周欣. 天津医科大学. 2003

[2]. 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实验研究[J]. 周欣, 李玉明, 姬文婕, 徐鹏霄, 庞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 左心室去负荷心脏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研究[D]. 周欣. 天津医科大学. 2008

[4]. 苯妥英钠对心肌梗死后心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及胶原合成的影响[D]. 朱勇. 天津医科大学. 2005

[5]. 苯妥英钠中介的旁分泌作用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的影响及相关表达谱芯片研究[D]. 闫海. 天津医科大学. 2009

[6]. 巨噬细胞和苯妥英钠中介的旁分泌机制在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D]. 任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07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苯妥英钠中介的旁分泌机制在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D]. 舒珺. 天津医科大学. 2007

[8]. 苯妥英钠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D]. 白谊涵. 天津医科大学. 2006

[9].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第32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10]. 《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标签:;  ;  ;  ;  ;  

苯妥英钠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