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精子活力及黄鳝受精卵孵化的研究

黄鳝精子活力及黄鳝受精卵孵化的研究

苟兴能[1]2004年在《黄鳝精子活力及黄鳝受精卵孵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解剖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49尾雄性黄鳝的生殖泌尿系统,结果表明:雄鳝的精巢色泽有麻灰色、肉红色等,属小叶型,精巢一般在黄鳝的腹腔右侧,起于肝脏的下段,经过胆襄、脾脏向下开口于泄殖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得出:黄鳝精巢长是体长的27.96%,平均每尾精液量为78.29微升,精子密度为每毫升14.77亿。黄鳝精液与体重呈y=e~(2.6198+0.0076w)相关;与体长y=-246.2949+5.9941L线性相关;与精巢重呈y=-9.0516+81.3708X的线性相关;用Olympus3*51相差系统显微镜检测黄鳝精子活力,结果表明:黄鳝精子的激活活率在NaCl浓度为0.9%时,为0,即精子基本上全是呈原地颤动,当NaCl浓度降至0.12%时,精子活率达到最大,为77.50%。激活精子后保持平均60%活率的时间最短的为14分钟,最长的为27分钟,差异显着(P<0.05)。精子寿命在自来水中最长,达61.7分钟,在0.9%Nacl中寿命最短。对离体的黄鳝精液在常温(25—28℃)、低温(0—5℃)下保存,结果显示:用低温保存精液保持精子有60%活率的时间最长,达31.2小时,显着地高于精液常温保存,且精子寿命可达63.8小时;用不同高度的流水对黄鳝受精卵进行孵化,结果表明:用流水半淹受精卵(履盖湿纱布、在较暗光线下)其孵化率(84.1%)显着的高于其它组(P<0.05)。

张伟[2]2015年在《黄鳝(Monopterus albus)性别鉴定及其相关繁殖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鳝(Monopters albus)隶属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由于黄鳝存在性逆转现象,使其成为研究鱼类性别转变的模式生物。许多学者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黄鳝性逆转机制仍存在许多盲点,黄鳝规模化养殖及稳定高效的人工繁育技术还有许多难点以待攻克。本研究首次以人工繁育黄鳝为研究对象,对1~4龄各性别(雌性、间性、雄性)进行连续取样,运用组织学、形态学、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等技术对其胚胎发育、性腺分化发生、性逆转、配子质量及生长特征做了系统地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人工繁殖的黄鳝幼苗从出膜到1龄鱼进行了分阶段连续采样,研究了样本的性腺发生、分化过程,以及性腺的位置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室静水温度26~28℃恒定条件下,仔鳝出膜12h,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出现在肾管区左边;出膜24h,原始生殖细胞迁入生殖原基中,标志着原始性腺形成;出膜72h,原始性腺分化成相连的一对;出膜25d,一对原始性腺外形成结缔组织膜将其包裹,其中一条出现卵巢腔,标志着向卵巢分化,另一条除形态随鱼体增长而增长外,并无明显的生殖细胞特征变化,为形成精巢的原基;随后一直到1龄都可观察到两条生殖腺组织结构上保持着独立,一条形成卵巢,另一条向卵巢内延伸,形成褶。性腺位置起始于生殖孔附近,逐渐向前生长。由于一对性腺合并成一条,位于鱼体的左侧,因而本应在右侧出现性腺的位置上出现了膀胱。膀胱在出膜7d首次观察到,1龄时呈扁平状,到3龄时发育饱满,其上表皮有长短不一的纵褶,内表面积大。(2)对繁殖季节黄鳝的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各性别黄鳝泄殖孔前后体高对比存在差异,导致其腹部形态有所不同:雌性泄殖孔前腹部膨大,且体高大于泄殖孔后,泄殖孔后有微微凸起,似“w”形;间性腹部平滑,泄殖孔不内陷,且泄殖孔附近体高无明显差异;雄性泄殖孔后明显凸起,孔后体高大于孔前。腹部形态和泄殖孔情况与性腺发育状态存在一定的关联,可将其作为重要的形态学指标进行繁殖季节黄鳝性别的判别,且此判断方法对亲本无伤害。(3)获得人工养殖黄鳝1+-4+龄群体性别比例,2+龄黄鳝群体中雌性比例(71.4%)比3+、4+龄的比例高。相同年龄的黄鳝间性和雄性个体之间在体长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均显着大于雌性(P﹤0.05)。体重指标在同龄不同性别的黄鳝中有显着的差异(P﹤0.05),间性、雄性体重显着大于雌性(P﹥0.05),2+龄黄鳝间性个体体重达到雌性个体的2倍。对不同年龄组配子质量进行分析,发现2+龄雌鳝的相对怀卵量最大,卵径相对较小。黄鳝精子运动速度较慢,精子活力低,3+龄雄鳝精子在26℃被蒸馏水激活后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为18.08±3.43μm?s-1,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为9.66±0.94μm?s-1,平均路径运动速度(VAP)为14.61±2.97μm?s-1。(4)实验室26~28℃静水孵化140±4h时,首次出现仔鳝出膜,约占总数的5%;在158±2h时,出膜达到高峰期,约占总数的41%;胚胎发育过程平均用时151h,而自然环境下为140h左右孵化出膜。根据早期性腺分化发育的研究、早期生长特征及摄食行为,将黄鳝出膜1至10d划分为仔鱼期,即以卵黄囊消失、外源性营养建立为界限;出膜10d至30d为稚鱼期,即以卵巢腔形成、性腺分化向雌性结束、体长快速增长期为界限;出膜30d至初次性成熟前为幼鱼期,即以I期卵巢形成、体重快速增长期开始、初次性成熟为界限。(5)1龄人工养殖雌鱼出现异速生长,体重体长关系为WWL=0.0109L2.3195,R2=0.956,推断此现象与鱼体确保卵巢优先发育至成熟,和消耗部分能量资源用于产后性逆转过程有关。(6)基于以上研究,建议在黄鳝人工繁殖生产中挑选2龄雌鳝和3龄及3龄以上雄鳝作为亲鱼。黄鳝苗种的培育应在稚鱼期末期(出膜30d)前于孵化室中培养,在稚鱼期之后转移至培苗网箱中养殖。

周燕侠[3]2005年在《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鳝(Monopterus albus)属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近年来,由于受环境的污染及滥捕的加剧,致使黄鳝的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虽然黄鳝的人工繁殖在我国许多地方均已获得成功,但因黄鳝的性转化现象、怀卵量低及吐泡沫营巢孵卵等特点,使黄鳝人工繁殖首先不同与其它鱼类的人工繁殖。其次在全人工条件下,黄鳝雌雄性腺发育不能完全同步,受精率、孵化率不高,孵化时间长、出膜时间不整齐等因素,这使黄鳝的人工繁殖更具特殊性,要获得大量的苗种有相当的难度。目前这已成为制约黄鳝的大规模人工集约化养殖及取得更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就是基于以上情况主要针对黄鳝人工繁殖技术而进行的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不同的外源性激素对黄鳝的催产效果,发现一般用于鱼类催产的性激素都可用于黄鳝的催产,LRH-A_5可催熟,使用促黄体生成激素类似物和促绒毛膜性腺激素组合(LRH-A_5+DOM)或单独使用地欧酮(DOM)有较好的催产效果。然后本研究针对黄鳝繁殖过程中所吐泡沫巢的生化成分及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发现泡沫巢是一种糖蛋白,其中糖类含量为0.155mg/mL,蛋白质含量为0.249mg/mL,蛋白质/糖类比值为1.61。泡沫蛋白含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为201.88mg/100mL。泡沫巢在受精卵的受精孵化过程中起着提高受精率及孵化率、提高仔鱼成活率、抗水霉病等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在模仿自然繁殖条件下进行了黄鳝人工繁殖的试验,发现黄鳝在全人工繁殖中,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6%~22%和6%~12%。而在仿生态条件下(半人工)进行繁殖其受精率为85%,自然孵化率为82%~93%。因此,相对于全人工条件下诸多的限制因素,仿生态条件下进行黄鳝的人工繁殖效果更好。 本文为今后顺利进行黄鳝的人工繁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及操作依据。

魏震, 周定刚, 任永林[4]2008年在《黄鳝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鳝的苗种繁殖是制约其集约化养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对黄鳝繁殖生态学调查、亲鳝的培育、催产剂和剂量的选用、仿生态繁殖和人工繁殖等方面对黄鳝的繁殖生物学做一系统的综述。

张澜澜[5]2008年在《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观察》文中认为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是一种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冷水性鱼类。其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由于捕捞强度过大及自然生存条件的改变,使黑龙江茴鱼成为易危鱼类。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名贵的土着鱼类,为人工养殖的发展提供大量苗种,同时也为更有效地保护黑龙江茴鱼的自然资源,本研究采用组织学、繁殖生物学及胚胎学等方法对黑龙江茴鱼的性腺结构及配子发生、精子活力、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最适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进行人工繁殖,也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波恩氏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黑龙江茴鱼的精巢和卵巢结构及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的精巢为小叶型,10月龄左右发育到Ⅱ+期,此时精巢呈细带状,半透明,精巢中以精原细胞为主;3龄精巢达到Ⅴ++期,性腺呈乳白色,横断面为椭圆形或圆形,表面血管增多,主要由精子组成,精小囊破裂,精子充满小叶腔,挤压腹部时,白色的精液会流出;黑龙江茴鱼卵巢为封闭型,10月龄左右发育到Ⅱ期,性腺不透明,扁带状,略带淡黄色,以II时相的卵母细胞为主,少量卵母细胞开始向III时相过渡;2+龄卵巢发育到Ⅲ期,雌雄易鉴别,卵巢扩大,布满粗大的血管,浅黄色,卵粒开始沉积卵黄。卵巢中III时相的卵母细胞较多,也有部分II时相卵母细胞。用BSS和水两种激活剂对黑龙江茴鱼精子活力进行测定,并在4℃和14℃(室温)条件下,对精原液和用ASP稀释的精液分别进行保存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用BSS和水均可激活黑龙江茴鱼精子,其精子活率分别可达100%和98%。14℃条件下,用BSS激活黑龙江茴鱼精子平均寿命为72.1s,A级(快速)运动时间平均为14.1s;用水激活精子平均寿命为67.2s,A级运动时间平均为12.5s。不同温度保存的精子寿命和快速运动时间也有显着差异:精原液4℃保存2h后精子失去A级运动,其激活率在70%以上,保存6h后激活率小于20%;精原液14℃保存1.5h后精子失去A级运动,其激活率大于70%,4h后激活率小于20%。经ASP(pH分别为7.0、7.8、8.0、8.5、9.0)稀释的精液,在4℃和14℃条件下,BSS和water对精子的激活率均小于20%,且精子均呈现C、D级运动,1.5h后各保存组激活率为0。试验结果表明,BSS对黑龙江茴鱼的精子有良好的激活效果;精原液4℃保存效果好于14℃,在4℃保存条件下2h以内使用,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精液不宜用ASP稀释保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黑龙江茴鱼的人工繁殖。试验用亲鱼60组,性比为1︰1.47。使用DOM+LRH-A2、HCG和S-GnRH-A进行人工催产,胸鳍基部一次注射。挤腹法采卵、采精,分别采用干法和湿法授精,用泉水和井水两种水源孵化。试验结果显示,亲鱼的成熟良好,催产效果较为理想,催产率为95%;雌鱼平均产卵量为1948(884~3504)粒/尾,平均怀卵量为2435(1024~3721)粒/尾;孵化期平均水温7.5(6.5~10. 2)℃,积温达到90~95℃·d眼点出现,100~110℃·d眼点明显;120~130℃·d时开始破膜,190~200℃·d破膜结束;240℃·d开始上浮;260℃·d左右开口。结果表明,湿法授精效果显着好于干法授精,湿法平均发眼率为63.89%,平均破膜率为78.26%,平均上浮率为78.14%;泉水孵化效果显着好于井水孵化,平均发眼率为65.49%、平均破膜率为80.13%、平均上浮率为78.23%。采用波恩试液固定、剥离卵膜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的胚胎发育及孵化仔鱼卵黄囊吸收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70日龄内的仔、稚鱼进行全长、体重测量,以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卵是典型的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受精后原生质集中于动物极,而卵黄则占据了卵的大部分。胚胎发育可分为23个期,包括受精卵(原生质聚集和胚盘隆起)、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低囊胚期、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囊出现期、胸鳍原基期、晶体出现期、眼球色素沉积期、循环期和出膜期;孵化仔鱼的卵黄囊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4日龄前吸收相对较快,之后吸收相对较慢,积温达到384.3℃·d (20日龄)时卵黄囊完全吸收;仔鱼的全长、体重在36日龄分别达到1.540±0.131cm和0.01081g,之前增长相对较缓慢,36日龄后增长较快。

袁汉文[6]2011年在《不同外源因子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黄鳝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真口亚纲)、合鳃目、合鳃科,在我国仅发现黄鳝这个唯一种,它是东南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鳝是一种雌性先熟雌雄同体的鱼类,在其生命发育过程中具有从功能性雌鱼向功能性雄鱼自然转变的单向发育的特性。在自然条件下,黄鳝一般在一龄以上达到性成熟,初次成熟都是雌性,产卵后开始发生性转变,叁年以上可以发现雄性个体。自1944年发现黄鳝性逆转的特性以来,为了揭示黄鳝性逆转的发生机制,很多学者分别从生理生化、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发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到现在为止,对黄鳝性逆转的了解仍然不多,黄鳝性逆转的发生机制也不很清楚。为了进一步探讨黄鳝性逆转的发生机制,本试验研究了饲料低蛋白水平、外源性褪黑激素、外源性雌二醇、白消安和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蛋白含量饲料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50±1.5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以白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按5个蛋白质水平梯度(10%、15%、20%、25%、40%)设计等能的饲料,每个试验组有叁个重复,进行为期15个月的饲养试验,探讨低蛋白水平对黄鳝血清雌二醇、睾酮、性腺指数、性腺发育和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蛋白含量的饲料对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都有显着地影响,对照组(40%)中黄鳝血清雌二醇含量显着性地高于其他各试验组,而睾酮含量则显着性低于其他试验组。本试验中蛋白含量为10%组中,雌二醇含量在一月份达到最小值,为89.56±15.20 pg/ml;而最大值则出现在五月份蛋白含量为40%的试验组中,为1240.22±323.86 pg/ml;睾酮含量的最大值出现五月份,在蛋白含量为10%的试验组中,为804.02±34.84 pg/ml。性腺指数最小值出现在一月份蛋白含量为10%的试验组中,为0.611±0.35%;而最大值则出现在七月份蛋白含量为40%的对照组中,为11.669±3.66%。繁殖期间,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饲料,黄鳝性腺指数上升的速度较快。不同蛋白水平下,雌性比例有显着性差异,最高雌性比例出现在蛋白含量为40%的组中,雌性比例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降低而减少。雄性比例最高出现在蛋白含量为10%的组中,蛋白含量为10%的组中雄性比例显着地高于蛋白含量为25%的组和对照组。同时,蛋白含量为10%的组中,黄鳝的成活率显着性地低于其他各组。本试验期间,各组间雌性黄鳝性腺的组织切片表明,雌性性腺发育的方式是相同的,各组之间没有差异。在间性个体中,可看见精母细胞分布在很多卵母细胞周围,在蛋白含量低的试验组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在蛋白含量较低的试验组中可见有成熟的雄性性腺存在;七月份在蛋白含量为15%的试验组中,发现有繁殖后的功能性雄鱼。研究结果表明低蛋白含量的饲料对黄鳝的性逆转有促进作用。(2)外源性褪黑激素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50±1.5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褪黑激素按0 mg/kg(对照组)、10 mg/kg、30 mg/kg、50 mg/kg和70 mg/kg添加于饲料中,每个试验组有叁个重复,进行为期15个月的饲养试验,探讨外源性褪黑激素对黄鳝性腺发育和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褪黑激素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浓度有显着性的影响。在繁殖期结束后,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呈下降趋势,在越冬季节达到最小,产卵前迅速上升,随后下降。褪黑激素含量为10 mg/kg试验组中,黄鳝血清雌二醇浓度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含量在30 mg/kg以上的各试验组中,血清雌二醇浓度均显着性地低于对照组;血清睾酮含量随褪黑激素含量增加而显着性下降,褪黑激素含量为10 mg/kg组与50mg/kg和70 mg/kg两组间血清睾酮含量有显着性差异。黄鳝的性腺指数只有褪黑激素含量为10 mg/kg的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另外叁组与对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但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雌性比例在褪黑激素含量为10 mg/kg的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含量高的各组中雌性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间性比例中试验组间也没有显着性差异;雄性比例中,只有褪黑激素含量为70 mg/kg的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其他各组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越冬期间用褪黑激素处理的黄鳝性腺中,卵母细胞间空隙较大,繁殖季节前期卵巢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繁殖高峰季节可见部分变形的成熟卵母细胞,而间性黄鳝雄性性腺组织发育比对照组慢,雄性生殖褶相对较细;褪黑激素处理过的雄性黄鳝性腺组织比未处理过的要消瘦。本试验条件下,外源性褪黑激素对黄鳝的性腺发育有抑制作用,长时间高浓度的褪黑激素可导致黄鳝血清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和睾酮含量下降,性腺指数降低,促进性逆转提前发生,但是长时间高浓度的外源性褪黑激素也会导致成活率降低。(3)外源性雌二醇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50±1.5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雌二醇按0 mg/kg(对照组)、20 mg/kg、40 mg/kg、60 mg/kg、80 mg/kg和100 mg/kg添加于饲料中,每个试验组有叁个重复,进行为期15个月的饲养试验,探讨外源性雌二醇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外源性雌二醇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浓度都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含量为60mg/kg以上的各试验组间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浓度差异不显着。黄鳝性腺指数和肝脏指数在雌二醇试验组中与对照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性腺指数在不同月份间具有极显着性差异,不同雌二醇含量对黄鳝性腺指数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但它们交互作用对黄鳝性腺指数影响显示的差异性则不显着。不同性别比例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越冬期间用雌二醇处理的黄鳝性腺,卵母细胞间空隙较大,偶尔可见卵巢内有较大的卵母细胞,越冬后卵巢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繁殖季节前可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均匀地排列在卵巢中,繁殖季节可见卵母细胞紧密地排列在卵巢中;雌二醇处理过的间性黄鳝性腺组织中,偶尔可见雄性性腺中包裹有较大的游离卵母细胞;而雌二醇处理过的雄性黄鳝性腺组织比较松散,不能填满整个精巢组织。本试验条件下,外源性雌二醇能够促进和维持黄鳝的雌性活性,增加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利于卵巢和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增加黄鳝的性腺指数,同时也导致血清中睾酮含量降低,对雄性生殖腺的发生和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肝脏指数上升和成活率下降。结果表明,外源性雌二醇能增加黄鳝的雌激素活性,对黄鳝的性转变有一定的延缓作用。(4)白消安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50±1.5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白消安按0 mg/kg(对照组)、10 mg/kg、30 mg/kg、50 mg/kg和70 mg/kg添加于饲料中,每组设3个平行,探讨白消安对不同时期黄鳝性腺发育和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白消安对黄鳝血清雌二醇和睾酮含量有显着性影响,但各试验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繁殖期结束后,雌二醇和睾酮仍处于较高水平,在越冬期最低,繁殖季节前呈上升趋势,繁殖期雌二醇和睾酮含量处于很高的水平。在各个时期,黄鳝血清雌二醇浓度均随着白消安含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而睾酮浓度均随着白消安含量的增加而略呈上升趋势。不同时期,黄鳝性腺指数的变化较大,在繁殖期达到最大值;但相同时期各试验组间,性腺指数随着白消安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雌性比例中,各试验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间性和雄性比例中,对照组与各试验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而低含量的组间差异不显着,而白消安含量为70 mg/kg试验组中比例显着增多。经过白消安处理的试验组内,卵巢中退化的卵母细胞比例较高,而且部分细胞间有一定的空隙。间性阶段雄性生殖褶分布在稀疏的卵母细胞周围,雄性生殖腺偏消瘦,部分呈中空状态。结果表明,白消安对黄鳝的性腺发育有抑制作用,高剂量还会造成黄鳝的畸形。长时间对黄鳝进行白消安处理,可导致黄鳝血清雌二醇含量的降低和睾酮含量的增加,性腺指数降低,雌性比例减少,长时间高浓度的白消安会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5)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以体重(9.88±0.70)g的黄鳝为试验对象,养殖密度分别为4、20、36、52、68、84和100尾/m2,每个试验组设叁个重复,进行为期420 d的饲养试验,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密度下,各组试验鱼的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但在低密度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净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显着性地增加。各试验组间个体的肥满度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间差异不显着;黄鳝血清雌二醇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睾酮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密度组间的差异均不显着。黄鳝性腺指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性腺指数最高出现在养殖密度为52尾/m2的试验组中,各个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黄鳝的雌性比例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间性比例中,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间差异性显着。雄性比例在叁个高密度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黄鳝的成活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雌性个体的性腺在低养殖密度试验组中,卵母细胞以第Ⅳ时相为主,卵母细胞发育较一致,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卵巢内可见较多的第Ⅱ时相和第Ⅲ时相的卵母细胞,个体差异较大;间性个体中不同试验组间差异性不显着。雄性性腺中,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雄性生殖褶在性腺内逐渐密集。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的养殖密度对黄鳝血清性类固醇和性腺指数因为受到性别比例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而性别比例中,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雌性比例减少,间性比例和雄性比例呈上升趋势。

王位莹[7]2015年在《额尔齐斯河江鳕(Lota lota)精子活力综合调控及人工授精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江鳕(Lota lata)是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中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近年来野生江鳕数量日趋减少,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江鳕保护与养殖开发的相关工作。江鳕苗种数量较少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江鳕人工放流与养殖推广工作的主要问题。因此,开展江鳕精子活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Na+、K+、Ca2+、葡萄糖、果糖及pH六个因子对江鳕精子活力的单独作用,对Na+、葡萄糖和pH叁个重要影响因子的曲面响应分析优化,以及单方激活液和复方激活液的人工授精试验,旨在提高江鳕的受精率。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Na+、K+、Ca2+、葡萄糖、果糖及pH六个因子对江鳕精子活力的单独作用试验中,结果表明:Na+浓度为45 mmol·L-1时精子激活率达到90%,此时FF和LT值最大,分别为44.26±2.72s、77.42±4.55 s。K+浓度为5 mmol·L-1时精子激活率80%,此时FT和LT值最大,分别为28.4±3.47s、45.64±6.62 s。Ca2+溶液中精子活力最高值出现在30mmol·L-1,其激活率为90%,FF和LT分别为35.43±4.12 s、59.98+4.20 s。在135 mmol·L-1的葡萄糖溶液精子FF和LT最高,分别为80.05±4.7s和120.09±7.33 s,精子激活率为90%。果糖浓度为135 mmol·L-1时精子激活率达到90%,此时FF和LT值最大,分别为83.35±7.02 s、112.68±9.35 s。pH 8-8.5时,精子激活率高于80%;pH8.5时FT最高,为34.98+4.92 s,而LT最高值出现在pH 7.5,为41.27±4.93 s,但与pH7、8、9差异不显着(P>0.05)。江鳕精子适宜存活于pH 8-8.5弱碱性环境中,葡萄糖和果糖溶液作为激活介质,精子活力效果好于Na+、K+、Ca2+。(2)在Na+、葡萄糖和pH叁个因子对江鳕精子活力复合影响试验中,结果表明:通过曲面响应分析建立Na+、葡萄糖和pH对江鳕精子活力的影响模型:Ywpc=0.331859×Na++0-267987×Glc+30.6087xpH一0.00327×(Na+)2-0.00094×(G1c)2-1.87889×(pH)2-0.00057Na+×G1c+0.001983Na+xpH-0.00115GlcxpH-145.733模型决定系数R2=98.88%。Na+、葡萄糖和pH的一次效应与二次效应对江鳕精子活力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Na+和葡萄糖的交互效应对江鳕精子活力影响显着(P<0.05),Na+、葡萄糖和pH的交互效应均对江鳕精子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当Na+为42.3 mmol·L-1,葡萄糖为124.5 mmol·L-,pH为8.1时,江鳕精子活力最佳。(3)在单方激活液与复方激活液的江鳕人工授精试验中,结果表明:蒸馏水组、45 mmol·L-1 NaCl组、135 mmol·L-1葡萄糖组和优化组受精率分别为35.46%、44.08%、47.32%和56.01%,叁组试验组受精率均高于对照组,NaCl组与葡萄糖组差异不显着(P>0.05),优化组受精率显着高于其他叁组(P<0.05)。本研究结果可以证实Na+、K+、Ca2+、葡萄糖、果糖及pH六个因子对江鳕精子活力有很好的调控作用。这些因子的单独调控作用和综合调控作用,都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江鳕人工授精生产中。以上结论为冷水鱼类繁殖理论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姜静[8]2014年在《几种海水鱼类种质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Blaxter首次成功冰冻保存了太平洋鲱鱼(Clupea harengus)精巢后,到目前为止,种质资源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正日益趋于成熟。目前,已对200多种淡水鱼类、40多种海水鱼类的精液作了冷冻保存研究,并获得了成功保存,并建立了精子冷冻库(cryobank)。但目前还尚未取得一个统一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鱼类,因此,鱼类精液冷冻保存技术还有待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推进。同时期,鱼类胚胎冷冻保存也开始了相关研究。随着生物技术和新型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鱼类胚胎冷冻保存研究的发展也取得了迅速的推进。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1788)隶属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川鲽(Platichthys)属。主要分布于白令海峡、楚科奇海、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以及北美和南加利福尼亚等,其中,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均有分布。但近些年,星斑川鲽的自然种群在我国已很少发现,并且星斑川鲽产精量少,限制了在人工繁育和杂交育种中的扩大生产。石斑鱼为雌雄同体,暖水性海水鱼类,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居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和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鞍带石斑鱼体型大、生长迅速,是水产养殖业的新型品种,但其雄鱼数量少,产精量有限,这些因素的限制造成现实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此外,生殖隔离也阻隔了石斑鱼种间杂交的发展。七带石斑鱼是在我国黄海唯一有分布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种类。本实验室于2013年已对七带石斑鱼精子进行了冷冻保存,并获得了成功。目前,由于七带石斑鱼因神经坏死病的复发蔓延,该鱼产量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鉴于以上几种鱼类所存在的问题,开展鱼类种质保存研究是解决和保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鱼类遗传多样性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并且该研究的开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研究分别对星斑川鲽和鞍带石斑鱼两种海水鱼类的精子进行了冷冻保存,在星斑川鲽精子冷冻保存研究中,主要对精子稀释液(种类、成分、渗透压)、激活海水适宜温度,冷冻精液的适宜稀释比例等方面进行了筛选。研究得出,利用Ts-2和SFs-4作为稀释液,10%DMSO为抗冻剂,冷冻复苏后用12℃海水激活能够获得较高的精子活力,并且利用稀释20倍的冻精用于受精实验,能够获得较高的受精率。此外,运用CASA系统对利用Ts-2和SFs-4冷冻保存的精子做了参数分析,发现利用SFs-4保存的精子各项运动参数明显高于Ts-2。在鞍带石斑鱼精子冷冻保存研究中,主要对精子稀释液种类、抗冻剂DMSO及FBS适宜浓度作了筛选。结果得出,利用ELS3和ELRS3作为稀释液,15%DMSO和10%FBS作为抗冻剂,精子的冷冻效果最好,解冻复苏后精子活力最高。同时,本研究对七带石斑鱼胚胎进行了超低温玻璃化冷冻保存,主要是从抗冻剂种类以及不同种类抗冻剂混合搭配使用对胚胎的毒性作用大小的角度,来筛选出毒性最低的最适宜的玻璃化液用于冷冻保存。研究结果发现利用35%PMG3+5%海藻糖(PMG3T)玻璃化液处理的未经冷冻的胚胎的孵化率最高为31.76%,并经冷冻保存后,发现78粒冷冻保存的卵中,解冻处理后有上浮卵6粒,并有1粒孵化出仔鱼。此外,本研究还对利用PM、PMG3、PMG3T3玻璃化液处理和冷冻保存的七带石斑鱼肌节期胚胎内的6种酶进行了测定,发现鉴于玻璃化液处理和冷冻保存后的胚胎内6种酶活性,除了MDA外,其他5种酶(SOD、CK、Na+/K+-ATPase、LDH、GSH-Px)活性均减少,表明冷冻和玻璃化液均使得胚胎细胞内的抗氧化体系遭受损伤,造成胞内能量代谢酶和某些抗氧化酶含量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等,从而降低了冷冻胚胎复活率。通过对冷冻前后胚胎内相关酶活性的测定,一定程度上为七带石斑鱼胚胎冷冻保存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为了更好的探索海水鱼类胚胎冷冻保存机理,本文对海水靑鳉胚胎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但目前尚未作出系统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日后继续进行研究。

沈艳兵[9]2013年在《黄鳝仔稚鱼食性与生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鳝是一种亚热带淡水鱼类,也是我国大力推广养殖的名优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其中以我国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布为最广。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加之对野生黄鳝的过度和不合理捕捞,导致野生黄鳝资源日益枯竭,产量不断下降。但黄鳝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深受众多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有效的保护黄鳝资源,进行黄鳝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已经势在必行。90年代以来,黄鳝人工养殖得到迅速的推广和不断发展,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养殖模式日益多样化,黄鳝养殖产量稳步提升,经济效益成效显着。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对于黄鳝人工养殖的配合饲料、病虫害防治、成鳝越冬以及苗种繁殖还存在很大问题,并成为黄鳝人工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的瓶颈。为此,本文主要针对黄鳝苗种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即稚鳝的开口饵料展开研究,旨在通过试验找到有利于稚鳝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的合适开口饵料,为黄鳝人工养殖大批量苗种供应提供可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用6种不同饵料(天然饵料和有诱食剂的配合饲料)投喂全长20mm-100mm稚鳝,经过15d的试验养殖,稚鳝的净增重、净增长、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各项系数存在差异。试验分为6个不同饵料组别,分别为鳗鱼粉(A)、血虫(B)、水蚤(C)、鲢鱼糜(D)、水蚯蚓(E)、添加剂配合饲料(F)。通过对试验所得数据分析发现,在净增重增幅方面,E>F>C>A>D=B;在净增长方面:A>F>E>B>D>C;在特定生长率方面:E>F>A>D>B>C;在成活率方面:E>F>C>B>A>D;结果表明不同开口饵料对稚鳝的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水蚯蚓和含诱食添加剂的人工配合饲料比较适合作为稚鳝的开口饵料。2.用5组不同组别饲料配比(鲜鱼糜和配合饲料)投喂稚鳝,经过45d的试验养殖后,不同饲料配比比例对稚鳝的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血清指标系数影响存在差异性。5个组别鲜鱼糜和配合饲料配比比例分别为:A组(100%:0%)B组(75%:25%)、C组(50%:50%)、D组(25%:75%)、E组(10%:90%)。试验数据显示,添加配合饲料的B-E组(25%-90%)和完全投喂冰鲜鱼的A组(0%)相比,增长率有明显提高,就成活率而言,各个处理组成活率无明显差异;在对黄鳝体成分的影响而言,随着配合饲料占投喂饵料总量比例逐步增大的过程中,稚鳝体内粗蛋白质含量呈现由低到高、然后又由高到底的变化趋势;在对血清的影响上,B、C、D、E各处理组血清GOT和GPT与完全投喂冰鲜鱼的A组(0%)相比,各个处理组血清降低幅度都较大,其中BC两组为最大。试验最终表明:合理的配合饲料与冰鲜鱼人工配合饲料最佳比例为3:1。3.用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饵料投喂稚鳝,经过120d的饲养后,投喂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饵料对稚鳝的生长指标存在差异。试验中,通过投喂A(鲢鱼粉)、B(酵母)、C(豆粕)、D淀粉,每个处理组分别投喂含20%、30%、40%、50%蛋白质含量的人工配制饵料。试验数据研究结果显示,稚鳝对蛋白质含量为30%—40%左右的人工配合饲料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和利用率,摄食这个范围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饲料具有较好的生长效果,体长和体重增加速度都较快。

王霞[10]2015年在《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抗菌肽活性及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鳝(Monopterus alb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名优鱼类之一。随着需求的增加,其养殖面积在逐年增大。然而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养殖环境恶化,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等病害不断暴发,尤其是细菌引起的出血病往往给黄鳝养殖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制约了黄鳝养殖业的规模化生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引起黄鳝疾病、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之一。抗菌肽是鱼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受到损伤或病原微生物侵袭时,鱼体能迅速产生抗菌肽以预防和杀伤病原微生物。为研究黄鳝的抗病机理,本论文通过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诱导,采用显微测量、乙酸抽提及抑菌活性检测、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了该细菌胁迫对黄鳝的血细胞、重要器官乙酸提取物的抗菌活性以及hepcidin抗菌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探明黄鳝的抗病机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鳝血细胞的影响随着处理组菌浓度增加,感染24h的黄鳝红细胞浓度逐渐减小,感染48h和72h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各处理组差异不显着;感染后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血细胞中所占百分比显着升高。2.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抗菌肽粗提物抗菌活性的影响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后,黄鳝肝脏、肾脏、肠和皮肤4种组织器官的乙酸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菌均具抗菌活性,且不同组织的抗菌活性有所差别。感染后黄鳝各组织器官抗菌活性大体呈现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大,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次之,对嗜水气单胞菌抑制作用最小。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皮肤提取物最强,肠提取物最弱,但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皮肤的抗菌活性变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肾脏和肝脏提取物作用较强,肠和皮肤作用较弱;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肾脏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有所增强,皮肤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有所减弱。3.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hepcidin基因表达量的影响Hepcidin基因在健康黄鳝中就有表达,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菌浓度较低和较高组,黄鳝抗菌肽hepcidin基因的表达量都逐渐降低,只有菌浓度为1×108cfu/mL时该基因的表达量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升高的幅度逐渐减小。

参考文献:

[1]. 黄鳝精子活力及黄鳝受精卵孵化的研究[D]. 苟兴能. 四川农业大学. 2004

[2]. 黄鳝(Monopterus albus)性别鉴定及其相关繁殖生物学研究[D]. 张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3]. 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D]. 周燕侠.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4]. 黄鳝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现状[J]. 魏震, 周定刚, 任永林. 河北渔业. 2008

[5].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观察[D]. 张澜澜.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6]. 不同外源因子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研究[D]. 袁汉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7]. 额尔齐斯河江鳕(Lota lota)精子活力综合调控及人工授精应用研究[D]. 王位莹. 新疆农业大学. 2015

[8]. 几种海水鱼类种质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D]. 姜静. 上海海洋大学. 2014

[9]. 黄鳝仔稚鱼食性与生长研究[D]. 沈艳兵. 长江大学. 2013

[10]. 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对黄鳝抗菌肽活性及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霞. 贵州大学. 2015

标签:;  ;  ;  ;  

黄鳝精子活力及黄鳝受精卵孵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