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与空间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地形,格局,模型,指数,土地。
土地与空间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可心[1](2019)在《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带来的城镇化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动会使生态服务系统供需发生变化。研究生态服务供需关系及其空间量化,有利于识别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助于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本文介绍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的具体步骤,并探索此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33期)
邢秀为,李晓丹,黄鑫,刘学录,韦军[2](2019)在《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特征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化对制定区域化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我国2009—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由2. 64×10~9t增长到3. 35×10~9t,地均排放量由1038. 42t/km~2增长到1189. 83t/km~2;强度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研究期末排放强度下降到0. 55t/万元。②排放总量和强度重心迁移方向一致,总量以西移为主且速度趋缓,强度以北移为主且速度趋强;地均排放量重心总体向西南迁移。③排放总量、地均排放量和强度均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显着。排放总量"热点"区稳定,"冷点"区由新疆和四川两地向川贵一带变动;地均排放量和强度的"热点"区与"冷点"区均相对稳定。因此,减排增效政策着力点应往西部偏移,积极引导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11期)
陈凌伟[3](2019)在《曹妃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工矿用地与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地利用矛盾。文章对唐山市曹妃甸区2013年和2018年Landsat8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结合迭加分析、统计分析,从数量、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分析空间格局变化,同时探究土地变化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看曹妃甸区土地利用多样性不足、部分空间土地利用单一,集中化程度高;(2)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曹妃甸新城叁大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剧烈转变;(3)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口增长、政策制度变化是影响曹妃甸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31期)
徐勇,赵燊,段健[4](2019)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统一用地分类,系统整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城市用地分类,形成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是新时期国家推进空间规划和统一规划基础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演化特点和解析中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空间规划和不同部门对用地分类的要求,通过历史继承、部门融合和综合集成,提出既希望服务空间规划、又能满足部门行业需求的基础性土地利用分类方案。研究表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演化进程大致以1960年和1985年为界分为前、中、后叁个不同时期;中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在分类方法、分类主体、分类层级、类型构成、类型命名以及适用的数据采集方式和精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不同体系的成果数据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研究建立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分类方案由7个一级类型、27个二级类型、79个叁级类型构成,与中国现行的分类体系相比,该分类除了在林地叁级类型、建设用地部分叁级类型吸纳了现行林地分类体系和城市用地分类体系中的合理成分外,对耕地的叁级类型、园地的叁级类型、草地的二级和叁级类型、水域的二级类型等做了重大改进和调整。(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于书伦,段娟莉,杨永波[5](2019)在《空间规划视角下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分类标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适用于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的现状分类和规划用途分类,采用基于对政策制度、技术规程和规划编制实际等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认为(1)现行现状分类的划分具有重类型区分、直接定性分类、统计口径一致等特点。(2)现行规划分类的形成方法有叁类,且特点作用各异。(3)现状分类的融合本质上是对具有全域管控特性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细化与完善。(4)规划分类标准的完善应在现行规划分类框架下重新设定归并规则,形成"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新叁大类。建议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应在现行土地用途管制机制的基础上着重明确现状分类与规划用途分类标准,以实现"叁生"空间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管控目标。(本文来源于《资源信息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杨璐,王飞,徐占军[6](2019)在《基于县域单元的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县域为单位,借助ArcGIS 10.2操作系统和PSR模型,对山西省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土地利用的效益绩效和效率绩效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显着,而公平绩效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分散。土地利用综合绩效的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热点区域、冷点区域、异质冷点和异质热点区域4种类型,其中山西省的热点和冷点区域面积分布较小,稳定性相对异质区域较小。山西省85个县域土地利用绩效系统内部协调度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增加的趋势,与山西省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地形趋势相吻合。山西省土地利用综合绩效自相关特点及土地利用绩效系统内部协调度特征在总体上相互协调,但局部区域也会出现特殊现象。(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魏颖,郑勇,张强,卿玉玲,刘宗学[7](2019)在《复杂地形约束下西昌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昌市为研究区,基于DEM及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空间技术对提取的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地形位)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迭加处理,得到了4种地形因子影响下不同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0.51%,草地、耕地、水田、建设用地面积接近,水体和其他用地类型所占比例较小;(2)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高程、坡度、地形位分级上呈现出阶梯变化规律;阳坡、半阳坡土地利用程度高于阴坡、半阴坡,水体不受坡向影响;(3)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受地形因素较严格限制,当前没有出现因强烈的人为扰动及地质灾害等导致的极端大规模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徐州,林孝松,何浪[8](2019)在《基于地形梯度的巫山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普遍受地形地貌影响和制约,如何突破地形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究不同地形差异下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基于2010和2017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巫山县2010、2017年土地利用在各地形梯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期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耕地面积有较明显的减少,转化为草地与林地区域较多,草地减少迅猛,高海拔地区林地优势分布,地类倾向于单一化;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介于215~248之间,整体变化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且与耕地和草地利用程度相似,呈现"3带"格局;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分布形态相似,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随地形位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少,在各地形位梯度上排序为Ⅲ>Ⅱ>Ⅳ>Ⅴ>Ⅰ>Ⅵ。(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徐小峰[9](2019)在《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极值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该区域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估,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从分指数权重来看,该区域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依次递减;从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以上海市为首,以沪苏浙皖逐步递减的趋势,其中浙江段以杭州为中心向外递减、安徽段以合肥为中心向外递减;土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呈现以上海为首,沿"人"字型递减;土地利用环境效益以金华为首,沿"人"字型向两边递减;生态效益以湖州和杭州为中心,呈"Y"型递减。结合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优势和弱点,从产业发展协同与承接、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教育投入与科技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提出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3期)
饶颖霞,李响[10](2019)在《基于人口热力图和土地利用分类实现人流量空间分布的精确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区域人流量精确性、有效性提取,提出一种基于人口热力图提供的动态聚合人流数据获得更精确人流量分布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人口热力图数据的覆盖范围广、即时高效的特点,将研究区域按土地利用分类划分为含有不同人流权重值的地块,结合迭置分析等方法完成聚合人流量的再分配,进而实现区域人流量空间分布的精确提取。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部分区域为例,进行人流量空间分布的研究,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土地与空间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索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化对制定区域化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我国2009—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由2. 64×10~9t增长到3. 35×10~9t,地均排放量由1038. 42t/km~2增长到1189. 83t/km~2;强度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研究期末排放强度下降到0. 55t/万元。②排放总量和强度重心迁移方向一致,总量以西移为主且速度趋缓,强度以北移为主且速度趋强;地均排放量重心总体向西南迁移。③排放总量、地均排放量和强度均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显着。排放总量"热点"区稳定,"冷点"区由新疆和四川两地向川贵一带变动;地均排放量和强度的"热点"区与"冷点"区均相对稳定。因此,减排增效政策着力点应往西部偏移,积极引导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与空间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杜可心.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格局研究[J].居舍.2019
[2].邢秀为,李晓丹,黄鑫,刘学录,韦军.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特征演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3].陈凌伟.曹妃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动态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
[4].徐勇,赵燊,段健.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案研究[J].地理研究.2019
[5].于书伦,段娟莉,杨永波.空间规划视角下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分类标准初探[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
[6].杨璐,王飞,徐占军.基于县域单元的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差异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9
[7].魏颖,郑勇,张强,卿玉玲,刘宗学.复杂地形约束下西昌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J].四川林业科技.2019
[8].徐州,林孝松,何浪.基于地形梯度的巫山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
[9].徐小峰.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布[J].上海国土资源.2019
[10].饶颖霞,李响.基于人口热力图和土地利用分类实现人流量空间分布的精确提取[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