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耳水溶性多糖的结构研究

榆耳水溶性多糖的结构研究

王述声, 刘丹, 周义发, 梁忠岩, 张丽萍[1]2005年在《榆耳水溶性多糖GIA的结构分析》文中指出用6%尿素从榆耳(Gloeostereuminsarnatum)子实体中提取出水溶性粗多糖,经乙醇分级及SeoharoseCL-6B制备柱收集得到组分GIA.经SephadexG-75、DEAE-阴离子交换纤维素和HPLC验证,GIA分子量及极性为均一组分.气相色谱(GC)分析表明,其单糖组成为Xyl,Gal和Glc.HPLC测得平均分子量为18000.经IR、GC、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13CNMR、甲基化分析及其产物的GC-MS联机分析表明,GIA为少分支结构,主要由α型糖苷键构成,少部分由β型糖苷键构成;主体结构由Gal和Glc组成,其中主要为Gal1→6,还有Glc1→6;Gal1→6和Glc1→6在3-O处有分支;平均每10个己糖残基有2个分支;GIA的支链部分由Gal1→3和Glc1→3构成;末端残基为Xyl,Gal,Glc.

王述声, 刘丹, 梁忠岩, 张丽萍[2]2005年在《榆耳水溶性多糖的结构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3%叁氯醋酸从榆耳子实体中提取出水溶性粗多糖,经乙醇分级、SepharoseCL6B纯化得到单一组分GIA.SepharoseCL6B柱层析测得GI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 26×105.GC分析表明GIA由Man和Glc两种单糖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1 42∶1.多糖GIA经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和甲基化分析其结构主要为β(1→3)Man和β(1→3)Glc,且在6~0处构成分枝结构,平均每11个己糖残基有2个分枝,多糖GIA的支链部分由(1→4)Glc构成,末端残基为Man,Glc.

王再林[3]2012年在《几种真菌多糖荧光标记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云芝、灵芝、树舌、银耳、虫草、榆耳、小刺猴头液体深层发酵浸膏为材料提取真菌多糖,利用真菌多糖还原性末端的半缩醛基,通过还原胺反应与酪胺(Tyr)结合,得到真菌多糖-Tyr复合物与异硫氰酸酯荧光素(FITC)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实现对真菌多糖的荧光标记。实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如下:(1)以云芝、灵芝、树舌、银耳、虫草、榆耳、小刺猴头液体深层发酵浸膏为材料。采用热水浸提法与碱提法提取多糖,应用Sevag除蛋白,得到真菌多糖。(2)真菌多糖与酪胺结合,树舌多糖与小刺猴头菌多糖与酪胺的结合效果较好,其它真菌多糖与酪胺结合效果较差。(3)通过考察真菌多糖的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叁个因素,再结合真菌多糖与酪胺的结合效果,选择对树舌水溶性多糖荧光标记进一步研究。(4)对树舌灵芝水溶性多糖进行荧光标记。先将树舌灵芝水溶性多糖与酪胺反应,然后再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反应。对树舌灵芝水溶性多糖与酪胺反应中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和酪胺用量进行单因素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反应时间、pH和反应温度叁个因素进行优化。树舌灵芝水溶性多糖荧光标记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时间7天,温度60℃,pH8.5。(5)采用MTT比色法,考察树舌水溶性多糖和树舌水溶性荧光标记后多糖对SW1116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舌水溶性多糖和树舌水溶性荧光标记后多糖均可抑制SW1116的活性,荧光标记对树舌水溶性多糖对SW1116抑制率几乎没有影响。

蒋春燕[4]2013年在《榆耳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榆耳是一种传统的食药用真菌。大量文献表明,从榆耳深层发酵液中提取的醇溶性物质有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采用酶法脱除粗多糖中蛋白,确定最佳蛋白酶的种类及除蛋白质的最优条件;以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亚硝基的清除率为指标评价了榆耳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且对分离纯化后的多糖进行结构鉴定。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榆耳菌丝体中的粗多糖,并用酶法脱除粗多糖中蛋白质。选取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去除多糖中蛋白质,通过比较这几种酶的脱蛋白效果,最终确定木瓜蛋白酶脱蛋白效果较好,其蛋白去除率为56%。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木瓜蛋白酶除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优条件为:酶与糖液的体积比0.21:1、酶解温度58℃、pH值6.13、酶解时间3h。此条件下所得蛋白去除率与多糖损失率的比值:理论值为4.50,实测值为4.34,实测值与理论值接近,偏差较小。榆耳菌丝体多糖经分离纯化得到叁个组分GIP-a,GIP-b和GIP-c。其中浓度为0.2mg/ml的GIP-c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1.4%,浓度为0.05mg/ml的GIP-c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3.6%。GIP-c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为1.9×103 kDa的组分GIP-c1。GIP-c1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5.0:2.6:1.0:29.2:49.3:10.6.GC/MS分析表明GIP-c1主要以(1→6)-Man,(1→ 6)-Glc,(1→)-Glc和(1→6)-Gal为主要连接,同时含有少量的(1→3)-Glc,(1→3,6)-Glc, (1→3)-Man和(1→3,6)-Man。

张继[5]2005年在《沙蒿多糖结构及降血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蒿多糖(ASP),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如吸水性——可吸取自身重量60倍的水,高粘度——是明胶的1800倍,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学、生态等不同领域。然而,迄今为止,对其结构的研究尚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 1.1980年文献报道采用硫酸水解和乙酰解,通过纸层析和Whatman纤维粉柱层析分析,认为ASP出D-葡萄糖、D-甘露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五种单糖组成。本文采用ASP的糖腈乙酰化衍生物,通过纸色谱、气相色谱、气质联用和采用ASP的TFA水解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综合分析,确定了ASP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发现其化学组成与文献报道不同,ASP是由六种单糖组成,尚有第六种单糖——D-来苏糖,其组成摩尔比为L-阿拉伯糖:D-木糖:D-来苏糖: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等于1:5:2:28:4:14。 首次采用光散射法(动静态光散射仪)、比旋光度法(自动旋光仪)、热分析仪等测定了ASP的物理性质。用光散射法测定其重均分子量为1.42×10~5g/mol,比旋光度为+90°,总糖含量96.5%,显色反应表明ASP是还原性多糖,热分析测试为无定型粉末。 2.本文首次采用特异性糖苷酶切技术结合IR、MS、GC、GC-MS、~(13)C-CP/MAS NMR、~(13)C-NMR、~1H-NMR、~(13)C DEPT135 NMR、2D NMR(~(13)C-~1H COSY和~1H-~1H COSY)等综合分析了组成ASP单糖的连接顺序及糖苷键类型、分支点,给出了ASP的化学结构。其连接顺序为:葡萄糖(α-1)-甘露糖(β-1,3)-葡萄糖(β-1,4)-木糖(β-1,3)-来苏糖(β-1,5)-葡萄糖(β-1,4)-甘露糖(β-1,3,6)-半乳糖(α-1,2,6)-半乳糖(β-1,6)-木糖(β-1,3)-阿拉伯糖(α-1),大分支点为葡萄糖的α-1,6连接处,同时甘露糖同糖之间以α-1,2,6、β-1,3,6、β-1,2,3,6方式连接,半乳糖同糖之间以α-1,2,4,6、α-1,2,6方式连接,分别形成许多小的分支。 3.首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确定了ASP的空间结构。ASP是具有高度分支的线形大分子,ASP单分子直径约为1.2-2.53nm,长链约2435-8560nm,分支约200-2000nm,主链之间、支链之间、主链与支链之间通过大分子间作用力相互扭结、交联形成叁维网络结构。 4.首次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以四氧嘧啶诱发的糖尿病实验大鼠为动物模

刘丹[6]2004年在《榆耳水溶性多糖的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用6%尿素从榆耳子实体[Gloeostereum.Insarnatum]中提取出水溶性粗多糖,经气相色谱测定粗多糖GI的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其摩尔比为5.2∶1.0∶5.5∶2.8。 GI经乙醇分级及SeoharoseCL-6B制备柱收集得到叁个级分GI_1、GI_2、GI_3。选取GI_3为研究对象,GI_3为棕黄色粉末,气相色谱(G.C.)分析表明,其单糖组成为木糖、半乳糖、葡萄糖,其摩尔比为1.0:18.0:5.0。Sephadex G-75及DEAE-阴离子交换纤维素检查,呈单一狭窄对称峰;进一步经HPLC验证,图谱呈单一谱带。表明GI_3分子量及极性均为均一组分。 GI_3经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为95.5%,经HPLC测得平均分子量为1.8万。GI_3经IR、GC、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13)C-NMR、甲基化分析以及其产物的GC-MS联机分析表明:GI_3为少分支结构;主要由α型糖苷键构成,少部分由β型构成;GI_3的主体结构由Gal、Glc组成;其中主要为(1→6)Gal,还有(1→6)Glc;(1→6)Gal和(1→6)Glc在3-0处有分枝;平均每10个己糖残基有2个分枝;GI_3的支链部分由(1→3)Gal和(1→3)Glc构成;末端残基为Xyl、Gal、Glc。

王新宇[7]2011年在《小刺猴头菌硫酸化多糖的制备与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小刺猴头[Hericium caput-medusae (Bull.:Fr)Pers.]是一种珍贵的可药用和可食用菌,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稀有的菌物资源。小刺猴头菌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多糖成分,在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增强消化功能等方面具有活性。目前,对于小刺猴头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方法,结构研究和生物活性上,对小刺猴头菌化学修饰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硫酸化衍生物的制备,并检测小刺猴头菌多糖及其硫酸化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将推动小刺猴头菌在多糖药物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小刺猴头菌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小刺猴头液体深层发酵浸膏多糖,在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SAS 9.2(the SAS System for Windows 9.2)软件设计响应面,以多糖得率作为响应值,优化得最佳提取条件:液料比2.29:1(mL/g),提取时间4.52 h,提取温度79.5℃,多糖得率可达12.30%。经乙醇分步沉淀,根据得率选择75%级分进一步纯化,采用Sevag法去除游离蛋白。透析选择MW 8000~10000的透析袋。选用SepharoseCL-6B凝胶柱层析分级分离多糖。多糖纯度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多糖为均一组分多糖,命名为HLSF。采用凝胶柱层析法测得多糖的分子量为4.32×104Da。采用氯磺酸-吡啶法(Wolfrom method)和浓硫酸法对HLSF进行硫酸化,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具有硫酸酯键的特征吸收,证明硫酸基团已经与多糖结合,将制得的硫酸化衍生物分别命名为HLSFL和HLSFN。通过体外MTT试验和SOD试剂盒分析检测了硫酸化修饰前后多糖样品的活性,体外MTT试验结果显示经硫酸化修饰后的多糖样品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均比多糖样品活性高,当多糖样品浓度为1200μg/mL时,氯磺酸-吡啶法硫酸化修饰衍生物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提高了27.00%,浓硫酸法硫酸化修饰衍生物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提高了21.21%,结果表明经硫酸化修饰后的多糖样品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强;SOD试剂盒检测硫酸化修饰前后的多糖样品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得出经氯磺酸-吡啶法修饰后的多糖样品比未硫酸化的多糖样品活力提高了102.49%,经浓硫酸法修饰后的多糖样品比未硫酸化的多糖样品活力提高了27.53%,结果表明经硫酸化修饰后多糖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均有所增强,而且经氯磺酸-吡啶法制备的硫酸化衍生物活性要比浓硫酸法制备的硫酸化衍生物活性高一些。综上所述,经硫酸化修饰后的多糖样品生物活性更强,氯磺酸-吡啶法比浓硫酸法更适合制备小刺猴头液体深层发酵浸膏多糖硫酸化衍生物。

隋亚君[8]2006年在《桃金娘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桃金娘果实中水溶性多糖进行提取与分离纯化,分别对多糖的提取过程、粗多糖纯化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低分子糖的组成进行了研究。 首先,采用有机溶剂加热回流的方法对原料进行脱脂,并先后用冷水及热水对多糖进行抽提。然后采用Sevage法除去蛋白质,并用乙醇溶液沉淀多糖。将真空冻结干燥得到的粗多糖样品进行化学和仪器分析,测定粗多糖的总糖、半乳糖醛酸及蛋白质含量,并利用气相色谱对其构成糖进行分析。 通过与自然风干的桃金娘果实中多糖的性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桃金娘果实中的果胶物质在自然风干过程中被微生物或酶大量分解。同时,对低分子糖进行薄层层析,结果表明:冷水低分子糖的主要成分为半乳糖;热水低分子糖的主要成分为阿拉伯糖。 用DEAE-cellulose(HCO_3~-型)对热水抽提的粗多糖样品HWp进行纯化,得到纯化后组分HO;HO经DEAE-cellulose(B_4O_7~(2-)型)再次纯化得到组分HO-A。HO-A的构成单糖主要为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它们的构成比例约为2.1:1,其余单糖均未检出。HO-A在Sephacryl S-200凝较层析柱的洗脱图显示,HO-A为均一多糖。与分子量标准物质的洗脱体积对比,计算其平均分子量为27,000。

武录平[9]2011年在《蜜环菌子实体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及其速溶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蜜环菌(Armillaria spp.)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蜜环菌属,又名榛蘑。蜜环菌是一种食药用菌,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多糖。多年来,经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蜜环菌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开发生产出多种蜜环菌制剂,但产品大多属于保健产品的第二代。蜜环菌各种功能的有效成份到底是什么、主要的活性部位究竟有哪里等问题并没有研究透彻。本论文对人工栽培的蜜环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系统研究,相信能为其药理作用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对蜜环菌多糖的应用前景和开发现状有重要价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将叁种提取技术应用于蜜环菌多糖的提取研究。以蜜环菌粉为材料,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分别考察了热水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酶提取法叁种提取方法,优化了提取工艺。研究表明:热水浸提得到的蜜环菌多糖得率为5.96%;超声波浸提方法得到的蜜环菌多糖得率为5.38%;酶法提取得到的蜜环菌多糖得率为6.25%。和热水浸提法相比,超声提取具有提取时间短、能耗低、效率高等特点,而酶提取法能显着提高多糖得率。因此,酶法提取是一种较理想的多糖提取方法。2.对蜜环菌子实体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粗多糖通过乙醇沉淀分级得到叁个组分多糖T30、T60和T80。T30经凝胶柱(sephadex G-150)层析获得两个纯多糖组分T301和T302;T60经凝胶柱(sephadex G-150)层析获得一个纯多糖组分T601。3.研究了蜜环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对蜜环菌多糖T301和T601进行体外抗氧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多糖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T301的效果优于T601。表明蜜环菌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多糖的分子量大小有一定关系。4.设计配方。结合感官评价,确定了蜜环菌速溶冲剂调味配方。最优配方如下:19.86%蜜环菌多糖,79.44%白砂糖,0.70%柠檬酸。

祝明思[10]2011年在《榆耳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及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文中认为榆耳的子实体营养丰富,其多糖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增强机体免疫活性和抑制肿瘤等生理作用,在食品防腐保鲜、临床医药制剂和绿色饲料添加剂等领域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在榆耳液体深层发酵的培养基组成及榆耳多糖的提取方面的研究较少,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从榆耳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与榆耳菌丝体提取多糖条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对榆耳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把榆耳菌丝体多糖开发成治疗急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类新药,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培养条件优化方面,主要考察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对榆耳发酵生物量得影响,选取麦芽糖、豆粕和VB6为影响因子,以榆耳菌丝体生物量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设计中的CCD(中心复合设计)设计,对榆耳液态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麦芽糖12.96g/L,豆粕11.68g/L,VB6 1.59g/L,K2HPO4 3.50g/L MgSO4 2.30g/L,pH自然。运用design-expert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获得发酵生物量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为:Y=10.50+0.75X1+0.63X2+0.20X3+0.044X1X2-0.075X1X3+ 0.088X2X3-0.51X12-0.79X22-0.55X32,其中Y为生物量,X1为麦芽糖加入量、X2为都豆粕加入量、X3为VB6加入量。方差分析极显着(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7,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和很好。对最优条件进行验证实测生物量为112.68g/L,与预测值(109.32g/L)非常接近,说明响应面法对榆耳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合理,可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多糖提取方面,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考虑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叁个因素,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60、提取时间7h、提取温度95℃。在此条件下,榆耳菌丝体胞子内多糖总糖的提取率为15.44%、多糖得率为8.60%;对多糖进行初步纯化时,得到榆耳多糖上样的体积为4mL,洗脱速度为5mL/8min,洗脱效果最好。采用牛津杯法对榆耳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活性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榆耳菌丝体多糖对福氏志贺氏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产气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总体上看对枯草芽孢杆菌、福氏志贺氏菌的抑制性最强。

参考文献:

[1]. 榆耳水溶性多糖GIA的结构分析[J]. 王述声, 刘丹, 周义发, 梁忠岩, 张丽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5

[2]. 榆耳水溶性多糖的结构特征[J]. 王述声, 刘丹, 梁忠岩, 张丽萍. 分子科学学报. 2005

[3]. 几种真菌多糖荧光标记的研究[D]. 王再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12

[4]. 榆耳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的初步研究[D]. 蒋春燕. 大连工业大学. 2013

[5]. 沙蒿多糖结构及降血糖作用研究[D]. 张继.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6]. 榆耳水溶性多糖的结构研究[D]. 刘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7]. 小刺猴头菌硫酸化多糖的制备与活性研究[D]. 王新宇. 吉林农业大学. 2011

[8]. 桃金娘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研究[D]. 隋亚君. 广西大学. 2006

[9]. 蜜环菌子实体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及其速溶剂的研制[D]. 武录平. 吉林农业大学. 2011

[10]. 榆耳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及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D]. 祝明思. 大连工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榆耳水溶性多糖的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