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化合物论文_徐松林,鞠道源,刘其锋,张明磊,王海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系列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衍生物,氧化镁,金属,海相,路易斯,吡唑。

系列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松林,鞠道源,刘其锋,张明磊,王海泉[1](2019)在《青海百事特镁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生产系列镁化合物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国内外镁化合物发展概况(一)氢氧化镁1、国内化学法氢氧化镁现状(1)生产能力及运行状况目前国内在青海地区一共有叁家镁盐企业形成了生产能力:百事特镁业年产1万吨大结晶重质高纯氢氧化镁装置于2010年调试运行,目前处于暂停状态(停产原因:产品同质化,成本高);盐湖海纳设计能力14万吨化学合成法高纯轻质氢氧化镁于2015(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镁化合物行业年会暨调结构、促融合、增效益、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10-13)

王鹏程,单梁,范勇,王莉,徐家宁[2](2019)在《MIL-53系列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在Strecker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金属中心和配体官能团,合成了4个MIL-53系列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NH2-MIL-53(Sc),NH2-MIL-53(Al),MIL-53(Sc)和NO2-MIL-53(Sc);研究了它们在合成α-氨基腈的Strecker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H2-MIL-53(Sc)对于Strecker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并具有可重复使用性.通过对比NH2-MIL-53(Sc)和NH2-MIL-53(Al)的催化性能,分析了金属离子半径和金属中心不饱和配位点对Strecker反应的影响.通过对比NH2-MIL-53(Sc)与MIL-53(Sc)的催化性能,证明了作为路易斯碱中心的氨基可通过与路易斯酸中心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Strecker反应的进行.通过对比NO2-MIL-53(Sc)与MIL-53(Sc)的催化性能,认为催化剂结构上的硝基对于Strecker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影响.最后,通过对比NH2-MIL-53(Sc)、硝酸钪和2-氨基对苯二甲酸(ATA)配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总结出催化剂在纳米尺度的孔道结构是提高Strecker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许佳玲,贾利云,靳晓庆,郝兴楠,马丽[3](2019)在《系列CoMnZnZ四元Heusler化合物的结构和半金属铁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第一原理计算理论预测了CoMnZnZ (Z=Si, Ge, Sn, Pb)系列Heusler合金的弹性常数、电子结构和磁性,并根据弹性常数计算得到弹性模量等参量,计算了该系列化合物声速和德拜温度.计算采用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交换相关函数采用基于Perdew-Burke-Ernzerhof的广义梯度近似泛函.弹性模量结果表明晶体呈现韧性特征;承受剪切的性能弱于承受单轴压缩的性能;结构组成具有较低的各向异性性能.电子结构的计算显示CoMnZnZ (Z=Si, Ge, Sn)叁个化合物属于半金属铁磁体,但是CoMnZnPb化合物并不显示半金属特性. CoMnZnZ (Z=Si, Ge, Sn)叁个化合物的磁矩通过Slater-Pauling法则进行计算得到的量值与第一原理计算得到的完全一致,遵从总的价电子数减去28的Slater-Pauling法则,叁个化合物磁矩为整数且自旋极化率为100%.利用轨道杂化理论解释了此系列化合物半金属性的根源.(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杨蒙乐[4](2019)在《基于吡唑、噻唑衍生物配体系列的多酸化合物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在水热条件下使用吡唑和噻唑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3-噻吩-5-叁氟甲基-2,3-二氢-1-H吡唑(ttdp),1,1’-双(3,5-二甲基-1H-吡唑基)甲烷(H_2bdpm),4-丙基-4,5-二氢-1H-吡唑(pdp),2,2’-二甲基-4,4’-联噻唑(dm4bt),通过改变系统的pH、温度和多酸的类型等条件,得到了19个基于Keggin型、Wells–Dawson型以及同多钼酸盐的多金属氧酸盐(POMs)化合物,并使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表征了它们的结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这些新的多酸基化合物的电化学、电催化、光催化以及荧光等性质。1.通过使用两个吡唑衍生物配体1,1’-双(3,5-二甲基-1H-吡唑基)甲烷(H_2bdpm),4-丙基-4,5-二氢-1H-吡唑(pdp),在不改变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我们得到两个不同结构的化合物1和2。继续使用H_2bdpm配体,通过调节反应系统的pH,得到了一个Zn的配合物和五个多酸基化合物。[(Cu_2(H_2bdpm)_2)[H_2P_2W_(18)O_(62)]_(0.5)]·2H_2O(1)[(Cu_3(pdp)_6Cl_2)(H_5PMo_(11)CuO_(39))_2]·12H_2O(2)[Ag_4(H_2bdpm)_4(SiW_(12)O_(40))]·4H_2O(3)[Ag_3(H_2bdpm)_3(PMo_(12)O_(40))](4)[Cu(H_2bdpm)_2(H_2O)_2(HPMo_(12)O_(40))](5)[Zn(H_2bdpm)_2(β–Mo_8O_(26))_(0.5)]·3H_2O(6)[(ZnO)_2(H_2O)_2(H_2bdpm)](7)[(γ–Mo_8O_(26))(H_2bdpm)_2]·2H_4bdpm·4H_2O(8)在化合物1中,双齿H_2bdpm配体连接Cu~I中心形成1D波状金属–有机链。相邻的1D链彼此平行,Wells–Dawson阴离子占据在两个链之间。在化合物2中,六个pdp配体与叁个Cu~(II)中心配位形成叁核簇。两个Cl~–与一个Cu中心配位。单核Cu(II)取代的Keggin阴离子连接叁核簇构建2D网格状结构。在化合物3中,无限波状金属有机链通过POM阴离子连接形成3D框架。在化合物4中,H_2bdpm配体通过Ag~+离子连接构建具有[PMo_(12)O_(40)]~(3–)阴离子的链,并且阴离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悬浮在该链上下。在化合物5中,存在一个[Cu(H_2bdpm_2)(H_2O)_2]~(2+)亚单元单支撑的[PMo_(12)O_(40)]~(3–)阴离子。通过调节[Mo_7O_(24)]~(6–)/Zn~(2+)/H_2bdpm系统的pH,构建了叁个不同的结构化合物6–8。在化合物6中,两个Zn离子和两个H_2bdpm形成双核[Zn_2(H_2bdpm)_2]~(4+)环。相邻的环彼此垂直连接构筑一个环套环的链。在化合物7中,[(ZnO)_4(H_2O)_4]亚单元通过一对H_2bdpm配体交替连接形成1D链。化合物8仅含有通过两个H_2bdpm通过Mo–N键官能化的[γ–Mo_8O_(26)]~(4–)阴离子。2.选用新颖的有机配体3-噻吩-5-叁氟甲基-2,3-二氢-1-H吡唑(ttdp),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得到两个新的基于Keggin多酸的超分子化合物,并研究这两个化合物的电化学和光催化性质。{[Ag(ttdp)_2]_3[PMo_(12)O_(40)]}·3H_2O(9){[Ag(ttdp)_2]_3[HSiMo_(12)O_(40)]}·3H_2O(10)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9和10同构,包含一个孤立的Keggin多阴离子和叁个金属–有机亚单元[Ag(ttdp)_2]~+。其中多酸阴离子和[Ag(ttdp)_2]~+片段通过氢键作用交替连接形成一个1D超分子链。相邻1D链通过氢键连接成2D超分子层状结构。3.通过使用2,2’-二甲基-4,4’-联噻唑(dm4bt)配体,得到8个Keggin型和1个同多钼酸盐化合物。在相同温度的条件下,仅仅改变了金属离子,就获得了不同结构的化合物11和12,13和14。通过使用一锅法,我们成功的得到了四个化合物,化合物15和16,17和18,并且使用一个合适的pH,可以在一锅法中获得两种化合物或者更多化合物。在使用和化合物17和18一样的实验条件下,仅仅改变溶液的pH,我们得到了化合物19。{[Ag(dm4bt)_2][Ag_2(dm4bt)_3]}_2(PW_(12)O_(40))(H_2PW_2~VW_(10)~(VI)O_(40))(11)[Cu~I(dm4bt)_2][Cu~(II)(dm4bt)_2(PW_(12)O_(40))](12)[Cu~I(dm4bt)_2]_4(SiW_(12)O_(40))(13){[Zn(dm4bt)_2]_2(SiW_(12)O_(40))}(14)[Zn(dm4bt)_2(H_2O)]_2(HPMo_2~VMo_(10)~(VI)O_(40))·2H_2O(15)[Zn(dm4bt)_2(Mo_2O_7)](16)[Cd(dm4bt)_3][Cd(dm4bt)_2(H_2O)(PMo_(12)O_(40))]_2·2H_2O(17)[Cd(dm4bt)_3](PMo_(12)O_(40))·(Hdm4bt)(18)[Cd(dm4bt)_2(H_2O)_2]_2(HPMo_2~VMo_(10)~(VI)O_(40))·2H_2O(19)在化合物11中,存在叁种离散的亚单元:Keggin多酸阴离子,双核的[Ag_2(dm4bt)_3]~(2+)和单核的[Ag(dm4bt)_2]~+。双核的[Ag_2(dm4bt)_3]~(2+)簇含有Ag–Ag键。在化合物12中,存在一个单支撑的{[Cu~(II)(dm4bt)_2](PW_(12)O_(40))}~–负离子和一个[Cu(dm4bt)_2]~+簇。通过改变金属离子,我们得到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一个超分子结构的化合物13和一个双支撑结构的化合物14。在化合物15中,[Zn(dm4bt)_2(H_2O)]~(2+)亚单元通过S…O相互作用连接相邻的PMo_(12)离子形成1D超分子链。在化合物16中,一部分PMo_(12)多酸阴离子转换为[Mo_2O_7]_n~(2n–)链,并且[Zn(dm4bt)_2(H_2O)]~(2+)亚单元悬挂在[Mo_2O_7]_n~(2n–)链上。在化合物17中,[Cd(dm4bt)_2(H_2O)]~(2+)通过Cd–O键连接PMo_(12)形成一个单支撑结构。这些相邻的单支撑结构通过氢键相互作用(O2W…O35=2.747?)形成1D超分子链。在化合物18中,相邻的PMo_(12)多酸阴离子通过S…O相互作用(S4…O38=3.266?,S4…O39=3.217?)连接[Cd(dm4bt)_3]~(2+)亚单元形成1D超分子链,离散的dm4bt配体通过S…O相互作用(S7…O3=2.965?)悬挂在1D链上。在化合物19中,[Cd(dm4bt)_2(H_2O)_2]~(2+)簇连接临近的PMo_(12)多酸阴离子形成1D超分子链(S1…O3=3.223?,O17…O2W=1.992?)。(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莹[5](2019)在《系列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转染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脂质体由于载体可控、具有明确的分子构成、质粒容量高等优点,成为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基因载体。但是由于其传递难度大、蛋白表达率低等缺点,合成新型阳离子脂质体尤为重要。近年来对新型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逐渐增多。多数的阳离子脂质体包含极性电荷区、非极性脂肪长链,以及连接两者的过渡基团。极性电荷区多为含有可质子化的氮原子构成。本研究设计一组含有硫正离子为电荷部分的化合物,应用有机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3组共24个锍正离子化合物,并用碳谱、氢谱、质谱对化合物进行表征。第一组化合物以四氢噻吩/四氢噻喃为原料,连接不同长度的烷烃链后获得8个锍正离子化合物。第二组化合物以四氢噻吩/四氢噻喃为原料,连接不同长度乙氧基链后获得4个锍正离子化合物。第叁组化合物基于以上两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四氢噻吩/四氢噻喃为原料,依次连接不同乙氧基链和不同长度的烷烃链后获得12个锍正离子化合物。对获得的24个化合物检测与DNA的复合能力和物理性质。通过琼脂糖凝胶阻滞实验证明,第一组化合物在烷烃链长为12,16时,在S/P比为30/1时具有与DNA的复合能力;第二组化合物不具备与DNA的复合能力;第叁组化合物在烷烃链长为12时,在S/P为30/1时具有与DNA的复合能力;烷烃链长为16时,在S/P为10/1时即表现出复合能力。对具有DNA复合能力的化合物,检测与DNA复合物粒径大小及Zeta电势,实验证明,各复合物的粒径均在100 nm~300 nm之间。烷烃链长为12的化合物形成的复合物的电势为负电势在-20~-10之间,烷烃链长为16的化合物形成的复合物的电势为正电势,在+20~+40之间。通过性能检测,筛出6个具有DNA复合能力,且纳米复合物符合作为载体特征的化合物。对该6个化合物检测对叁种肝癌细胞Hep3B、HepG2、Huh7细胞毒性。实验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性,用聚乙烯亚胺(25 kDa)为阳性对照药物。实验结果显示,对于HepG2细胞,化合物5-16、6-16、5-3-16、6-3-16、5-4-16、6-4-16的48 h的IC_(50)值分别为6.93±2.59、40.25±1.09、21.28±1.52、0.36±0.13、20.91±0.68和17.33±3.22 ng/mL,与PEI的IC_(50)值46.94±0.99 ng/mL相差不大,对于Hep3B细胞,化合物5-16、6-16、5-3-16、6-3-16、5-4-16、6-4-16的48 h的IC_(50)值分别为0.17±0.37、0.27±2.10、2.53±2.40、8.71±1.81、6.89±1.80,6.14±3.35?g/mL,与PEI的IC_(50)值1.55±1.43?g/mL细胞毒性略小,对于Huh7细胞,化合物5-16、6-16、5-3-16、6-3-16、5-4-16、6-4-16的48 h的IC_(50)值分别为6.32±0.66、4.49±1.06、640±2.58、180±2.04、86±0.23、110±1.14 ng/mL相比于PEI的IC_(50)值0.74±1.85 ng/mL细胞毒性略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具有与DNA复合能力的6个化合物对HepG2转染效果相较于聚乙烯亚胺效果较弱。本研究设计并合成的叁组新型锍正离子化合物并研究其作为基因载体的能力,实验用核磁和质谱对化合物进行鉴定表征。通过对性能检测,逐步筛出具有DNA复合能力和具有适当载体效果的化合物。实验表明同时含有乙氧基和较长烷烃链的化合物作为药物载体的能力较强。乙氧基链可以增强化合物的溶解性,较长的烷烃链对DNA的结合能力较强。实验筛检出6个具备与DNA复合能力且复合物粒径适中,电动电势为正电势的锍正离子化合物。这6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与PEI相近,但是在HepG2中转染能力弱于PEI。本研究为新型阳离子脂质体类基因载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该类化合物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满足作为基因载体的需求。(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包兴涛[6](2019)在《含1,3,4-恶二唑的砜类系列化合物对茶树叶斑病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的抑菌机理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导致的茶树叶斑病是在贵州茶区发现的一种新型茶叶病害,其在贵州惠水县茶区田间发生率达到30至45%。含1,3,4-恶二唑的砜类化合物具有高效、低毒及广谱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在新型绿色农药的设计研究中。本论文在明确可可毛色二孢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试了5个含1,3,4-恶二唑的砜类化合物对可可毛色二孢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甲磺酰菌唑对可可毛色二孢的离体抑菌活性最好(EC_(50)为3.54μg/mL),甲磺酰菌唑在50和100μg/mL对可可毛色二孢导致的叶斑病的治疗活性分别为14.55%和41.78%,与相同浓度戊唑醇的治疗活性相当(分别为14.08%和38.50%)。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甲磺酰菌唑对可可毛色二孢的抑菌作用机理。甲磺酰菌唑处理可可毛色二孢菌丝后,光学显微镜结果显示菌丝分支减少、变短、扭曲、畸形和深色物质在菌丝内积累,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菌丝塌陷和皱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器模糊以及细胞内空腔化,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染色实验显示细胞核减少和模糊不清,Calcofluor white染色实验显示隔膜距离变短和菌丝内几丁质积累,电导率实验结果显示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显示菌丝麦角甾醇含量下降。转录组测序后,以筛选阈值为padj<0.05且|log_2~(FoldChange)|>1筛选到2084个差异基因,包括899个上调基因和1185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甲磺酰菌唑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学过程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单组织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和细胞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细胞成分中的膜区、次级内体和次级内体膜,分子功能中的催化活性、辅因子结合、水解酶活性和糖基键功能等。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了16个差异基因的表达趋势。同时,本论文也将转录组中的差异基因富集到KEGG通路中。我们尤其关注的是可可毛色二孢甾醇合成通路中的差异基因,因为甾醇合成通路中的基因与细胞膜成分和甾醇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结果显示,可可毛色二孢甾醇合成通路中有6个基因上调及2个基因下调。以RT-qPCR研究了甲磺酰菌唑处理后可可毛色二孢菌丝麦角甾醇合成通路中的差异基因表达趋势。整体而言,法尼基二磷酸法尼基转移酶(farnesyl-diphosphate farnesyltransferase,FDFT1)、角鲨烯单加氧酶(squalene monooxygenase,ERG1)、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sterol14alpha-demethylase,CYP51)、Delta-14-甾醇还原酶(Delta-14-sterol reductase,ERG24)、3-酮类固醇还原酶(3-keto steroid reductase,ERG27)和甾醇22-去饱和酶(sterol 22-desaturase,ERG5)基因表达上调,溶酶体酸性脂肪酶/胆固醇酯水解酶(lysosomal acid lipase/cholesteryl ester hydrolase,TGL4)基因表达下调。本论文能为含1,3,4-恶二唑砜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并有助于由可可毛色二孢导致的茶树叶斑病的田间防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艳红[7](2019)在《水溶性蒽并磺化冠醚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主客体键合与超分子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分子化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研究分子间非共价键的作用力是主要的任务,也是超分子化学的核心竞争力。冠醚作为第一代大环主体化合物经久不衰,一直处于研究的热潮中,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到目前为止,冠醚的研究也已经有多个方向,但是被修饰的水溶性磺化冠醚,尤其是带有负电荷的水溶性磺化冠醚,是一种优良的大环主体化合物。不仅可以可带电荷的客体之间进行键合,还可以进行离子的选择性识别。这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离子选择性识别和蛋白酶的模拟以及其他方面。基于超分子化学和分子间非共价键的作用力的理论支持,合成了几种大环的主体化合物,研究了几种大环化合物与客体之间的键合以及键合强度的测定。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和分子间非共价键的作用力,重点介绍水溶性柱芳烃和磺化冠醚的发展。第二部分,主要是在设计合成了两种不同的四磺酸的大环蒽并冠醚,解决了蒽并冠醚难于合成的问题,还与以往几种大环冠醚的键合能力进行了比较,得出几种磺化冠醚之间的键合能力的强弱的关系。第叁部分,主要研究了两种二磺酸的蒽并萘并冠醚,选择性的修饰蒽并萘并冠醚,不对称的冠醚结构的合成,是冠醚化学中难以突破的点,但是,在攻克此难题后,我们得到了键合能力更强的水溶性磺化蒽并萘并冠醚。第四部分,设计合成了二磺酸二羧酸的磺化蒽并冠醚,带有磺酸根和羧酸根的冠醚,同吖啶橙结合能显着提高吖啶橙的荧光强度,具备可调控性,可以作为潜在的具有可调控性能的新大环主体。(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严冰玉[8](2019)在《基于串联环异构化反应策略合成具有多元并环骨架结构的系列化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串联反应是指在同一反应环境下,对反应体系无须额外的干预条件,反应物各组分即可进行两步或以上的连续性反应,形成最终产物。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有机合成方法,串联反应具有高效、便捷、原子经济性及节约资源等良好的反应特征,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多样性官能团化的化合物和构建多元并环化合物等方面。基于串联环异构化反应策略,我们课题组已经报道了一系列反应。在此基础上,本篇论文主要就以下内容进行阐述:(1)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由官能团化烯/炔类化合物通过串联环化反应构建多元并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进展;并概括了基于Catellani反应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进展。(2)发展了一种由1,5-烯炔类化合物通过串联环异构化反应,合成具有荧光性苯并[b]芴酮衍生物的新方法。该反应可在温和条件下,操作简便且高效地构建具有刚性骨架的四元并环化合物。(3)发展了钯催化促进含有八元环分子结构的中等多元环系化合物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并且得到了该反应产物单晶结构。(4)全文的实验部分和数据总结。(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娟,王作栋,薄海波,张婷,吉生军[9](2019)在《下马岭组油页岩热模拟实验抽提物中叁芴系列化合物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华北张家口中元古界下马岭组低熟海相页岩进行温压模拟实验,并对原始样品和模拟后的残渣抽提物做了GC/MS分析,讨论了2种温压模式下叁芴系列化合物(以下简称"叁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叁芴的相对含量受温度影响,且压力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叁芴含量也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随着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呈现出F的相对含量增大、OF含量减小、SF含量无明显变化的规律,叁芴相对丰度表现出F>OF>SF特征;②温度低于390℃时,温压共同作用比单一温度作用更易使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③温度低于337℃时,加压抑制了共轭烯键的芳构化;温度高于337℃时,加压促进了共轭烯键芳构化;在327~450℃温度范围内,硫芴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④随着温度的升高,模拟实验样品的成熟度从未成熟演化到成熟晚期,叁芴含量的原始比例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故利用叁芴相对含量判断有机质沉积环境时,要考虑温度对叁芴相对含量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建玲[10](2019)在《系列1,2,3-叁氮唑类化合物与血液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罗丹明衍生物对Hg~(2+)的显色机理和细胞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1,2,3-叁氮唑类化合物以其独特的氮杂环结构而拥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低毒性,使其在有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材料化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有诸多的应用。而医药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某些该类化合物已在病菌、炎症、癌症、肿瘤等的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生物学活性。鉴于新合成的1,2,3-叁氮唑类化合物有可能被作为新型药物开发利用,因此很有必要进行与血液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血液蛋白作为一种运输药物小分子的重要载体,在体内与大多数药物小分子通过结合起一定作用,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血液蛋白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而且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方式,这也是决定药物是否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生物利用度、低毒性和代谢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药物与血液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生命科学、化学和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其中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血红蛋白是最常用的叁种球蛋白模型。另一方面,1,2,3-叁氮唑化合物可与其他取代基合成多种类型的衍生物。尤其是结构上含酯基或羧基的叁氮唑衍生物可与某些金属离子特异性键合,进而可作为金属离子的探针应用。目前,在环境科学及医药学方面已显示出其特有的药理活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汞是一种剧毒性的金属污染物,生物体摄入后可导致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引起肾脏、消化道、大脑或神经系统等的病变;汞沉入水中后可经过水生食物链快速积累,对水体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而通过研究新合成的1,2,3-叁氮唑衍生物对汞离子的特征显色识别和建立在生理条件下检测汞离子的方法,以确定其与汞离子的作用机制及实现在细胞中的应用,对环境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基于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本论文将八种含酯基或羧基的不同1,2,3-叁氮唑类化合物及其相应的罗丹明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2,5-二苯基-2H-1,2,3-叁氮唑-4-羧酸乙酯(Ethyl 2,5-diphenyl-2H-1,2,3-triazole-4-carboxylate,S1),5-苯基-2-(3-叁氟甲苯)-2H-1,2,3-叁氮唑-4-羧酸乙酯(Ethyl 5-phenyl-2-(3-(trifluoromethyl)phenyl)-2H-1,2,3-triazole-4-carboxylate,S2),5-苯基-2-邻甲苯-2H-1,2,3-叁氮唑-4-羧酸乙酯(Ethyl5-phenyl-2-(o-tolyl)-2H-1,2,3-triazole-4-carboxylate,S3),5-苯基-2-(4-甲氧基)-2H-1,2,3-叁氮唑-4-羧酸乙酯(Ethyl 2-(4-methoxyphenyl)-5-phenyl-2H-1,2,3-triazole-4-carboxylate,S4),2-苯基-5-叁氟甲基-2H-1,2,3-叁氮唑-4-羧酸乙酯(Ethyl2-phenyl-5-(trifluoromethyl)-2H-1,2,3-triazole-4-carboxylate,S5),5-苯基-2-对甲苯-2H-1,2,3-叁氮唑-4-羧酸乙酯(Ethyl 5-phenyl-2-(p-tolyl)-2H-1,2,3-triazole-4-carboxylate,S6),5-甲基-2-苯基-2H-1,2,3-叁氮唑-4-羧酸(5-methyl-2-phenyl-2H-1,2,3-triazole-4-carboxylic acid,S7),5-甲基-1-苯基-1H-1,2,3-叁氮唑-4-羧酸(5-methyl-1-phenyl-1H-1,2,3-triazole-4-carboxylic acid,S8);其相应的罗丹明衍生物分别简称为R1,R2,R3,R4,R5,R6,R7,R8,综合多种谱学技术及计算机化学方法,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1)采用从头算法的HF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首次对八种系列1,2,3-叁氮唑类化合物(S1-S8)进行了结构的全参数优化,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对它们进行了吸收光谱及发射光谱模拟,并与光谱实验结果做比较;(2)利用紫外光谱法、多种荧光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4种不同取代基的1,2,3-叁氮唑类化合物(S2,S4,S5,S7)与叁种血液模型球蛋白(人血清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3)对以上八种1,2,3-叁氮唑的罗丹明衍生物(R1-R8),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计算了它们与汞离子的络合结构;并通过电喷雾质谱确定了它们对Hg~(2+)的显色机理;(4)通过细胞成像测定,显示八种1,2,3-叁氮唑的罗丹明衍生物(R1-R8)在生理条件下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标记,借此发现这些新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两大部分共9个章节:第一部分:系列1,2,3-叁氮唑类化合物的量化计算及其与叁种血液球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第一章对1,2,3-叁氮唑类化合物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对八种系列1,2,3-叁氮唑类化合物(S1-S8)的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采用HF和DFT两种方法模拟的结果相近,但B3LYP方法下计算的化合物更接近稳定构型,模拟光谱与实验光谱基本吻合。第叁章-第六章对4种不同取代基的1,2,3-叁氮唑类化合物(S2,S4,S5,S7)与叁种血液模型球蛋白(人血清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紫外、荧光、同步荧光、叁维荧光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S2,S4,S5,S7与叁种血液球蛋白的作用结果显示,4个化合物均对HSA/HIgG/BHb发生荧光增强作用;紫外、同步荧光及叁维荧光谱图中显示的不同结合体系的位移变化,揭示了蛋白质的构象及微环境发生了变化;热力学参数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S5,S7与叁种蛋白的作用力均是疏水和氢键作用力,而S2,S4分别与叁种蛋白结合的作用力各不相同,还存在静电和范德华力的作用。第二部分:系列1,2,3-叁氮唑的罗丹明衍生物(R1-R8)与Hg~(2+)显色反应的机理及细胞成像研究。第七章对1,2,3-叁氮唑罗丹明衍生物与Hg~(2+)的显色研究进行了综述;第八章针对八种1,2,3-叁氮唑的罗丹明衍生物(R1-R8),通过B3LYP方法计算了它们与Hg~(2+)的络合结构,并利用电喷雾质谱对不同体系进行了质谱测定,确定了它们对Hg~(2+)的显色机理。B3LYP计算结果表明:R1,R2,R3,R7和R8与2个Hg~(2+)络合的低能构型更稳定,R4和R6能与1个Hg~(2+)形成更稳定的低能构型,相应的电喷雾质谱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它们与Hg~(2+)的络合比为1:2或1:1;没有获得R5与Hg~(2+)的模拟构型,但质谱结果显示R5也能与2个Hg~(2+)稳定络合。推测这些叁氮唑罗丹明衍生物对Hg~(2+)的显色机理为Hg~(2+)诱导1,2,3-叁氮唑的罗丹明衍生物中的罗丹明螺环开环。细胞成像结果表明,这八种1,2,3-叁氮唑的罗丹明衍生物(R1-R8)可实现生理条件下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标记。第九章为论文总结与创新点及展望。通过对系列1,2,3-叁氮唑类化合物与血液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罗丹明衍生物对Hg~(2+)的显色机理和细胞成像研究的总结及创新点的归纳,提出了现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并对这些系列1,2,3-叁氮唑类化合物的深入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系列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改变金属中心和配体官能团,合成了4个MIL-53系列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NH2-MIL-53(Sc),NH2-MIL-53(Al),MIL-53(Sc)和NO2-MIL-53(Sc);研究了它们在合成α-氨基腈的Strecker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H2-MIL-53(Sc)对于Strecker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并具有可重复使用性.通过对比NH2-MIL-53(Sc)和NH2-MIL-53(Al)的催化性能,分析了金属离子半径和金属中心不饱和配位点对Strecker反应的影响.通过对比NH2-MIL-53(Sc)与MIL-53(Sc)的催化性能,证明了作为路易斯碱中心的氨基可通过与路易斯酸中心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Strecker反应的进行.通过对比NO2-MIL-53(Sc)与MIL-53(Sc)的催化性能,认为催化剂结构上的硝基对于Strecker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影响.最后,通过对比NH2-MIL-53(Sc)、硝酸钪和2-氨基对苯二甲酸(ATA)配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总结出催化剂在纳米尺度的孔道结构是提高Strecker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列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松林,鞠道源,刘其锋,张明磊,王海泉.青海百事特镁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生产系列镁化合物的可行性分析研究[C].2019年全国镁化合物行业年会暨调结构、促融合、增效益、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019

[2].王鹏程,单梁,范勇,王莉,徐家宁.MIL-53系列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在Strecker反应中的催化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许佳玲,贾利云,靳晓庆,郝兴楠,马丽.系列CoMnZnZ四元Heusler化合物的结构和半金属铁磁性[J].物理学报.2019

[4].杨蒙乐.基于吡唑、噻唑衍生物配体系列的多酸化合物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9

[5].张莹.系列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转染能力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6].包兴涛.含1,3,4-恶二唑的砜类系列化合物对茶树叶斑病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的抑菌机理初步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李艳红.水溶性蒽并磺化冠醚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主客体键合与超分子组装[D].江西师范大学.2019

[8].严冰玉.基于串联环异构化反应策略合成具有多元并环骨架结构的系列化合物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9].杨娟,王作栋,薄海波,张婷,吉生军.下马岭组油页岩热模拟实验抽提物中叁芴系列化合物演化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10].李建玲.系列1,2,3-叁氮唑类化合物与血液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罗丹明衍生物对Hg~(2+)的显色机理和细胞成像[D].海南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对苯二甲酸锌化合物的左、右螺旋...(a)MAPO-CJ40的螺旋孔道;(b)MAPO-C...路线一(a)Mn12的结构图;(b)Mn12的磁滞回线;...(a)叁角形Dy3簇的结构图及所用配体;...四种晶型的结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系列化合物论文_徐松林,鞠道源,刘其锋,张明磊,王海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