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1]2003年在《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面积、成活质量及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 于家兔腹部设计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静脉动脉化皮瓣,并施以正压4Kp,1分钟,间歇4分钟,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每单位拉力延伸率,用荧光血流仪计数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局部血液循环,用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组织活力的影响。结果 ①实验组皮瓣成活的临床经过较为平稳,皮瓣仅有轻度肿胀,充血;对照组皮瓣术后呈现暗紫色,肿胀明显,无一例完全成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成活面积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②实验组皮瓣成活后质地较软,弹性较好,接近正常皮肤;对照组皮瓣愈后则发硬,弹性差,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单位拉力延伸率之间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③实验组与对照组荧光血流仪计数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④实验组与对照组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有明显差异。结论 间歇式正压可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质量,对静脉动脉化皮瓣血液循环有改善作用。
郑朝, 徐明达[2]2002年在《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面积、成活质量及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于家兔腹部设计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静脉动脉化皮瓣,并施以正压4kP,1min,间歇4min,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每单位拉力延伸率,用荧光血流仪计数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局部血液循环。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成活面积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单位拉力延伸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3)实验组与对照组荧光血流仪计数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术后早期尤其明显。结论间歇式正压可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质量,对静脉动脉化皮瓣血液循环尤其早期有改善作用。
巩平, 孙宇航, 安静, 袁好军, 卓雷[3]2017年在《间歇性正压充气装置在超长宽比皮瓣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间歇性正压充气装置应用于超长宽比例皮瓣中,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14例患者中应用间歇性正压充气装置,术后观察皮瓣一般情况。结果:术后3d换药可见12例皮瓣尖端肤色正常,仅2例耳廓严重撕脱伤稍显青紫,术后7d皮瓣末端血运已大部分恢复正常,仅有1.0cm×0.5cm表皮坏死结痂,经换药后痊愈。结论:间歇性正压充气装置可促进超长宽比例皮瓣成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王凌峰, 王宏, 史二栓, 巴特, 张军[4]2008年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成人尸体23具(46侧下肢),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肉眼解剖观察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动脉及其吻合支的分布及关系。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应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移植修复足部组织缺损1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16cm×42cm,最小为8cm×12cm。其中皮瓣远端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4例。修复皮肤缺损范围最大面积为15cm×30cm,最小为5cm×8cm,术中将隐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或在皮瓣断蒂时将隐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术后对皮瓣范围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常规使用皮瓣助活仪,19~28 d断蒂。结果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主要以皮下筋膜血管和肌间隙血管供血,多个节段性筋膜皮支相互间存在吻合接力,形成在浅、深筋膜的"纵行血管桥接"。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无花斑,皮瓣皮肤感觉断蒂2~4周有痛温触觉,但不灵敏,或有感觉过敏现象。16~24周痛温触觉逐渐灵敏,感觉接近或恢复正常,感觉过敏消失。随访6~12月患者能正常行走,未发生破溃,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下肢巨大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效果好。皮瓣范围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需使用皮瓣助活仪保障皮瓣远端血运。
赵广超[5]2007年在《间歇性充气加压疗法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间歇性充气加压疗法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提供一种新型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为临床加速骨折愈合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26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右侧胫骨中段截骨造成3mm缺损,术后长腿管型石膏外固定,随机分成实验组(A)、对照组(B)2组。术后1周拆除管型石膏后予长腿石膏夹板外固定,对实验组截骨部位进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每次30min,2次每天,持续8周;对照组带不予充气的气囊。术后分别于第1、2、3、4周晨空腹耳缘静脉采血,离心采集血清,作血生化检测NO、NOS、ALP的水平。术后每2周X线摄片和骨密度(BMD)测试。第10周,实验组、对照组2组各随机取3只兔子处死,行组织学检查骨痂面积、成骨细胞数。其余兔处死后取双侧胫骨作机械力学测试。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NO、NOS、ALP水平之间有差异(NO: F=31.84,P<0.0001; NOS: F= 24.09,P<0.0001;ALP: F= 56.70,P<0.0001),2组各周之间血清NO、NOS、ALP水平之间有差异。实验组血清NO、NOS水平均随时间一直升高,前3周增幅较大,第4周增幅较小;对照组NO、NOS水平在前3周持续升高,但第4周水平开始下降,约与第2周水平持平。实验组血清ALP水平前3周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4周时水平突然下降,低于第2周;对照组血清ALP水平持续升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实验组的骨痂面积、成骨细胞含量同期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2组BMD和BMD比率在术后均随时间增加,实验组8周时BMD含量已达健侧胫骨同一部位的水平, 4、6、8、10周时高于对照组(P<0.05,P<0.0001)。实验组力学测试的4项参数平均化为对侧完整胫骨参数值的百分比后比B组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P<0.0001)。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减轻软组织水肿,防止骨缺失,增加骨折愈合后的机械强度。
刘柳[6]2012年在《负压吸引法在静脉淤血皮瓣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⑴在静脉淤血皮瓣不同位置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皮瓣形态学变化及差异。⑵不同位置放置负压引流管对于静脉淤血皮瓣微循环及皮瓣氧代谢的影响。⑶负压吸引与淤血静脉再通对于静脉淤血皮瓣微循环及氧代谢影响的比较。通过观察研究负压吸引法对静脉淤血皮瓣治疗后微循环的变化,探索简便有效救治静脉淤血皮瓣的方法,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1实验动物:新西兰长耳白兔健康清洁级40只,雌雄各半,体重质量2.5~3kg。2动物模型建立:于皮瓣模型制作前叁天,各组白兔行5%硫化钠腹部脱毛,脱毛面积从两侧腹股沟向上至剑突水平,两侧脱毛至腋中线范围内,温水冲洗自然晾干后用纱布垫及弹力网套包扎好,以保温并防止腹部皮肤与笼网挫伤。盐酸塞拉嗪(速眠新)和氯胺酮1:1等比例配好,按照0.2ml/kg体重肌肉内注射进行麻醉,根据麻醉情况可于1小时后再次追加0.1ml/kg剂量药液维持麻醉。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将其四肢捆绑于兔台上,捆绑牙线防止咬伤。0.5%碘伏消毒术区,于兔下腹部以腹壁下浅静脉为轴心设计轴行皮瓣,面积约12×4cm,并依据分组对相应血管进行处理。3实验动物分组:每只新西兰长耳白兔做两个下腹部皮瓣,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80个皮瓣分为4组,即对照组,近端引流组,远端引流组和静脉再通组。每组共20个皮瓣,每组内再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每组20个皮瓣分为扫描皮瓣12个,取材皮瓣8个。4激光多普勒扫描:采用丹麦产lasa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进行兔腹部皮瓣的扫描。分别扫描手术后2h、4h、8h、24h、3d和7d的结果。5取材:4个组共计取材皮瓣32个,取材选择于术后即刻、4h、8h、24h、3d、7d六个时间点,将皮瓣分成上、中、下叁个区域,于各个区域同一时间点分别切取0.5×0.5cm皮肤。6检测方法及观测指标:6.1激光多普勒扫描成像仪扫描皮瓣特定区域,记录皮瓣微循环血流量数据结果。6.2皮瓣组织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分光光度法监测:对取样组织首先进行匀浆处理,将匀浆组织进行水浴离心后,取上清液,依照南京建成MDA试剂盒要求,进行分光光度计比色,测算MDA含量。7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进行检验,显着性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观察结果:皮瓣制备后4小时,各组皮瓣均出现肿胀,皮瓣远端呈现暗紫色,对照组肿胀最为明显,肿胀面积最大;24小时后各组皮瓣肿胀进一步加重,对照组肿胀进一步加重,同时皮瓣远端大约1/3面积颜色呈暗紫色,斑片状黑褐色痂皮形成。近端引流组和远端引流组及静脉再通组皮瓣肿胀较对照组轻微,暗紫色面积小。远端引流组引流液约为2ml,明显多于较近端引流组。3天后各组皮瓣暗紫区域与正常区域界限逐渐明显,近端引流组和远端引流组及静脉再通组皮瓣暗紫区域明显小于对照组皮瓣。7天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区域黑色痂皮形成,界限清楚。2激光多普勒成像仪结果:2.1皮瓣远段1/3区域手术后4h、8h、24h、3d及7d,近端引流组、远端引流组、再通组均与对照组间皮瓣微循环血流量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小时,远端引流组、再通组分别与近端引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皮瓣中1/3区域手术后4h、8h、24h、3d及7d,近端引流组、远端引流组、再通组均与对照组间皮瓣微循环血流量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天,远端引流组、再通组分别与近端引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皮瓣近段1/3区域手术后4h、8h、24h、3d及7d,近端引流组、远端引流组、再通组均与对照组间皮瓣微循环血流量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d及手术后7d,近端引流组、再通组与远端引流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丙二醛结果:经测定皮瓣远、中、近3个区域内丙二醛的含量,进行比较由远段到近段丙二醛含量逐渐降低,术后4h、8h、24h各组皮瓣远、中、近段间丙二醛含量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各组皮瓣内丙二醛含量达到峰值,皮瓣远端区域再通组与近端引流组及远端引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d之后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负压吸引法可以有效减轻静脉淤血皮瓣的肿胀和淤血范围。2静脉淤血皮瓣早期(术后3天)可出现皮瓣缺氧而引起氧代谢障碍,皮瓣远端区域缺氧损伤更加明显,再通淤血静脉后皮瓣远端出现缺氧加重情况,可能为缺血再灌注对皮瓣造成的二次缺血所导致。3早期在皮瓣远端放置负压引流可有效改善皮瓣远端的血液循环;于皮瓣蒂部放置负压引流可有效促进皮瓣近端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皮瓣近段的后期愈合。在皮瓣远端区域,负压吸引与再通淤血静脉后治疗效果无差异,可以有效促进皮瓣远端的皮瓣后期愈合,提高静脉淤血皮瓣的救治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影响的研究[D]. 郑朝.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的影响[J]. 郑朝, 徐明达.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3]. 间歇性正压充气装置在超长宽比皮瓣中的应用[J]. 巩平, 孙宇航, 安静, 袁好军, 卓雷. 中国美容医学. 2017
[4]. 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的应用研究[J]. 王凌峰, 王宏, 史二栓, 巴特, 张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08
[5]. 间歇性充气加压疗法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 赵广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07
[6]. 负压吸引法在静脉淤血皮瓣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D]. 刘柳. 河北医科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