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癣毛癣菌论文_冉昕,冉玉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须癣毛癣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盐酸,抗真菌,卵黄,豚鼠,细胞壁,锦鸡。

须癣毛癣菌论文文献综述

冉昕,冉玉平[1](2019)在《须癣毛癣菌所致姐妹同患脓癣》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分别为9岁及7岁姐妹。3周前姐姐接触宠物狗(猫?犬?兔?)后头顶出现丘疹、斑块、脓肿,至当地医院诊断为"脓疱疮",并在全麻下两次行开窗引流术,输注多种抗细菌药物治疗3周无效,期间反复高热(最高39℃)。同时妹妹头皮也出现散在丘疹、斑块。专科查体:(姐)头顶皮肤见10cm×10cm溃疡,溃疡周围散在较多红斑、斑块、脓肿,压之见大量黄色分泌物。(妹)头皮散在红斑、斑块、脓肿,压之见大量黄色分泌物。皮肤镜下可见大量脓疱、断发及溃疡。两位患儿头发经真菌荧光染色后直接镜检均查见大量菌丝和孢子。头皮标本在沙堡弱培养基(SDA)25℃下培养4天,生长出白色绒毛状菌落。提取菌落DNA,经rDNA内转录问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引物PCR扩增,测序及BLAST比对结果为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两者的头发行扫描电镜后可见毛发表面及内部大量的菌丝穿行及孢子附着。确诊为脓癣。予伊曲康唑胶囊100mg/天,2%酮康唑洗剂洗头,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擦,强的松,局部换药等治疗3月后皮损好转,毛发部分恢复生长。复查毛发及头皮鳞屑真菌镜检阴性。讨论:对于儿童头皮的脓肿,需警惕真菌感染性疾病,可通过简答快速的真菌直接镜检排查头癣,以避免误诊,导致患儿及其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过荧光染色、皮肤镜、真菌培养及分子测序等系列方法,明确诊断及真菌的形态、种类,从而协助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陈瑶[2](2019)在《临床不同部位分离须癣毛癣菌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须癣毛癣菌从临床角度和宿主亲缘性上可被分成亲人和亲动物性两类,分别容易导致人体上半部分(如头面部)和下半部分(如足、指/趾甲)的感染,本研究拟从形态学、生理试验、分子生物学和药敏试验四个方面对不同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行一对比分析,明确二者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近3年从就诊患者不同身体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48株,通过再培养形态学观察、尿素酶试验、PCR扩增ITS靶位和D1-D2靶位,产物测序后建立遗传进化发生树,并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Laboratory and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M38-A2方案,检测受试菌株对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分离自不同部位的须癣毛癣菌在形态学和尿素酶试验上表现出一致性,但毛发穿孔试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ITS靶位和D1-D2靶位构建的种系发生树均提示所有的试验株均被归类为以万博节皮菌为有性期的趾间毛癣菌,且ITS靶位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鉴定效能上优于D1-D2靶位。药敏试验中,须癣毛癣菌对卢立康唑的MIC值最低,氟胞嘧啶的MIC值最高,分离自身体上半部分的须癣毛癣菌对特比萘芬和咪康唑的MIC值显着高于分离身体下半部分的菌株。结论分离自患者不同部位的须癣毛癣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均被鉴定为趾间毛癣菌,但二者的毛发穿孔试验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上存在差别。(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11)

陈彦洁,柳传毅,吕满霞,方琼彤,吴新荣[3](2019)在《蒺藜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天然产物蒺藜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本研究采用CLSI的M38-A2方案对须癣毛癣菌进行最小抑菌和杀菌浓度的检测,选取多重指标考察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作用;建立豚鼠感染须癣毛癣菌豚鼠体癣模型,分组给药观察低、中、高剂量蒺藜TTS-12凝胶剂对豚鼠体癣模型在背部病变程度评分,病灶皮肤真菌培养阴性率,病灶皮肤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标株菌株的MIC值为1μg/mL,MFC为8μg/mL,其还能够显着抑制须癣毛癣菌的菌丝生长,浓度为4μg/mL的TTS-12作用15天时,菌丝生长抑制率已经高于60%,且对须癣毛癣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动物实验中,低、中、高剂量蒺藜TTS-12凝胶剂均能显着降低背部病变程度评分(P<0.01),中、高剂量能增高病灶皮肤真菌培养阴性率(P<0.05),病灶皮肤HE染色切片表明高剂量组棘层肥厚降低,背部炎症减弱,使角质层恢复正常。以上结果表明蒺藜TTS-12在体外抗须癣毛癣菌和豚鼠体癣模型中均有较好的活性。(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4期)

陈瑶,董碧麟,李东升,童中胜,谢圣高[4](2018)在《不同部位分离须癣毛癣菌的分子鉴定及药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须癣毛癣菌临床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评价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取本科近3年临床不同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50株,以转录间隔区(ITS)为靶位,PCR扩增后对产物进行测序,采用最大似然度法进行序列分析并建立遗传进化树;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Laboratory and Standards Institude,CLSI)的M38-A2方案,检测分离菌株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ITS树提示受试菌株和趾间毛癣菌聚类在同一主支的概率为98%;须癣毛癣菌对卢立康唑和特比萘芬有着较低的MIC值,氟胞嘧啶的MIC值最高;分离自头面部的菌株对特比萘芬和咪康唑的MIC值显着高于分离自指/趾甲和足部菌株。结论不同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在分子生物学上均鉴定为趾间毛癣菌,但二者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李建可,于长平,王淑芬,于永翔,张福仁[5](2018)在《须癣毛癣菌致泛发性体癣合并脓癣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儿,男,2岁。因皮肤红斑、丘疹、伴痒1.5个月,头皮脓肿半月来我院就诊。1.5个月前右上肢起丘疹、红斑,伴瘙痒,渐扩大,并扩散至下肢。当地按"湿疹"治疗后皮损进一步扩散。后就诊于另一医院,诊为"体癣",外用"联苯苄唑"治疗后好转。半月前头皮发生丘疹、脓疱,迅速形成脓肿,外用"联苯苄唑"疗效欠佳。家中养猫、狗,猫有"癣病"。(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魏天征,张晋巧,甄莉[6](2017)在《须癣毛癣菌对3种外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3种外用抗真菌药物(2%酮康唑乳膏,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体外抗真菌活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比较,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临床分离须癣毛癣菌15株及其标准株1株,用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在琼脂的含菌平板打孔后分别加入上述3种药物,培养7 d后测定各含药孔周围的抑菌圈直径。结果 3种外用药物对须癣毛癣菌其均形成抑菌圈,2%酮康唑乳抑菌圈直径均数15.94 mm,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抑菌圈直径均数为68.39 mm,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抑菌圈直径均数为62.32 mm。而任意2组的抑菌圈均数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酮康唑乳膏和盐酸布替萘芬乳膏临床菌株与标准菌株抑菌圈均数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须癣毛癣菌抗真菌活性而言,盐酸布替萘芬乳膏优于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优于酮康唑乳膏,须癣毛癣菌临床菌株对于酮康唑乳膏与盐酸布替萘芬乳膏不排除耐药情况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7年33期)

胡青青,赵肃清,贺攀,焦洛莹[7](2017)在《抗须癣毛癣菌细胞壁蛋白的卵黄抗体制备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取须癣毛癣菌的细胞壁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特异性卵黄抗体,并鉴定其生物活性,为卵黄抗体在预防与治疗皮肤癣疾病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冷碱抽提的方法提取须癣毛癣菌的细胞壁蛋白,并用其免疫健康的产蛋母鸡。采用聚乙二醇两步沉淀法及饱和硫酸铵盐析提纯卵黄抗体;用Bradford法检测卵黄抗体中蛋白含量;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测定卵黄抗体的纯度以及相对分子质量;ELISA检测纯化的卵黄抗体的效价;Western blot分析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提取的卵黄抗体中蛋白纯度达到87.27%。由细胞壁蛋白制备的特异性卵黄抗体在初免20 d后效价开始升高,到45天达到最高值(1∶32 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由细胞壁蛋白制备的卵黄抗体能与其良好的特异性结合,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本实验提取的须癣毛癣菌细胞壁蛋白作为免疫原可以制备出特异性较强的卵黄抗体,为须癣毛癣菌感染的皮肤疾病提供了治疗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曾智,徐恒,白波,王洪伦,索有瑞[8](2017)在《柠条锦鸡儿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及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初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柠条锦鸡儿的花、叶、枝皮和根皮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极性部位的分离,并对各部位的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及抗须癣毛癣菌的活性筛选。抗氧化活性通过DPPH、ABTS、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_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来评价,抗须癣毛癣菌活性通过抑菌圈实验来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以Vc为对照,柠条锦鸡儿花和叶的提取物具有很好的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尤其是它们的乙酸乙酯部位;但所有的提取物对·OH和O_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较弱(P<0.001)。抑菌圈实验发现,花、叶和枝皮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枝皮的抗菌活性最好;通过测定生物量,当秋季采集枝皮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浓度为128μg/m L其抑菌率可达到50%。活性筛选结果说明柠条锦鸡儿的花、叶和枝皮具有一定的深入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08期)

魏天征[9](2017)在《须癣毛癣菌对叁种外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3种外用抗真菌药物(2%酮康唑乳膏,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体外抗真菌活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比较,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临床分离须癣毛癣菌15株及其标准株1株,用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在琼脂的含菌平板打孔后分别加入上述3种药物,经过7天的培养后测定药孔周围的抑菌圈直径的大小。结果:3种外用药物对须癣毛癣菌的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均形成抑菌圈,2%酮康唑乳膏抑菌圈直径均数15.94mm,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抑菌圈直径均数为68.39mm,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抑菌圈直径均数为62.32mm。而任意2组的抑菌圈均数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酮康唑乳膏和盐酸布替萘芬乳膏临床菌株与标准菌株抑菌圈均数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须癣毛癣菌临床菌株和标准菌株而言,盐酸布替萘芬乳膏优于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优于酮康唑乳膏,须癣毛癣菌临床菌株对于酮康唑乳膏与盐酸布替萘芬乳膏不排除耐药情况的产生。(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6-01)

曾智,刘瑞娟,胡娜,索有瑞,白波[10](2017)在《须癣毛癣菌扫描电镜观察中的固定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须癣毛癣菌是引起人类皮肤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岳学苹等~[1]研究表明须癣毛癣菌的正常菌丝在扫描电镜(SEM)下显示笔直、细长、延伸生长,分隔明显,表面光滑,顶端和局部无膨大。它可引起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以及一些罕见的深部蜂窝状毛囊炎等。目前治疗皮肤癣的各种处方药大部分为化学合成或者含有激素的,其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且易复发。因此,寻找有效治疗皮肤癣的中草药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有效地观察受试物的治疗效果,SEM已广泛成(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须癣毛癣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须癣毛癣菌从临床角度和宿主亲缘性上可被分成亲人和亲动物性两类,分别容易导致人体上半部分(如头面部)和下半部分(如足、指/趾甲)的感染,本研究拟从形态学、生理试验、分子生物学和药敏试验四个方面对不同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行一对比分析,明确二者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近3年从就诊患者不同身体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48株,通过再培养形态学观察、尿素酶试验、PCR扩增ITS靶位和D1-D2靶位,产物测序后建立遗传进化发生树,并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Laboratory and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M38-A2方案,检测受试菌株对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分离自不同部位的须癣毛癣菌在形态学和尿素酶试验上表现出一致性,但毛发穿孔试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ITS靶位和D1-D2靶位构建的种系发生树均提示所有的试验株均被归类为以万博节皮菌为有性期的趾间毛癣菌,且ITS靶位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鉴定效能上优于D1-D2靶位。药敏试验中,须癣毛癣菌对卢立康唑的MIC值最低,氟胞嘧啶的MIC值最高,分离自身体上半部分的须癣毛癣菌对特比萘芬和咪康唑的MIC值显着高于分离身体下半部分的菌株。结论分离自患者不同部位的须癣毛癣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均被鉴定为趾间毛癣菌,但二者的毛发穿孔试验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上存在差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须癣毛癣菌论文参考文献

[1].冉昕,冉玉平.须癣毛癣菌所致姐妹同患脓癣[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2].陈瑶.临床不同部位分离须癣毛癣菌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敏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3].陈彦洁,柳传毅,吕满霞,方琼彤,吴新荣.蒺藜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4].陈瑶,董碧麟,李东升,童中胜,谢圣高.不同部位分离须癣毛癣菌的分子鉴定及药敏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

[5].李建可,于长平,王淑芬,于永翔,张福仁.须癣毛癣菌致泛发性体癣合并脓癣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

[6].魏天征,张晋巧,甄莉.须癣毛癣菌对3种外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

[7].胡青青,赵肃清,贺攀,焦洛莹.抗须癣毛癣菌细胞壁蛋白的卵黄抗体制备和鉴定[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

[8].曾智,徐恒,白波,王洪伦,索有瑞.柠条锦鸡儿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及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初筛[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9].魏天征.须癣毛癣菌对叁种外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10].曾智,刘瑞娟,胡娜,索有瑞,白波.须癣毛癣菌扫描电镜观察中的固定过程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7

论文知识图

培养72h时叁种织物上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在含有人头发、豚鼠和...株须癣毛癣菌ITS区,Tmis0,Tm...苎麻纤维和棉纤维坯布须癣毛癣菌须癣毛癣菌性豚鼠皮肤癣菌病动物...须癣毛癣菌角蛋白酶处理后毛发...

标签:;  ;  ;  ;  ;  ;  ;  

须癣毛癣菌论文_冉昕,冉玉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