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翅目昆虫论文_许春鹏,方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直翅目昆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昆虫,多样性,基因组,生境,线粒体,物种,商丘市。

直翅目昆虫论文文献综述

许春鹏,方艳[1](2018)在《叁迭纪直翅目昆虫在我国的首次发现:陕西铜川中叁迭世直蝗科的新属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直翅目是不完全变态类昆虫中最大的一个目,是全球动物地理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目通常被分为螽亚目(Ensifera)和蝗亚目(Caelifera)。虽然最早的直翅目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二迭纪,但早期的直翅目化石均被认为是螽亚目的分子,蝗亚目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早叁迭世。而直蝗科(Locustavidae)被认为是直翅目蝗亚目最古老的类群之一。直蝗科的化石报道极少,目前仅报道六属:Locustavus Sharov,1968,MesacriditesRiek,1954,MiolocustavusGorochov,2005,PraelocustopsisGorochov,2005,TriassolocustaTillyard,1922和BreviocustavusGorochov,2005。其中Locustavus、Miolocustavus和Breviocustavus发现于哈萨克斯坦上叁迭统的Madygen组;Mesacridites和Triassolocusta分别发现于澳大利亚中上叁迭统的Hawkesbury Sandstone组和Blackstone组;Praelocustopsis发现于俄罗斯上叁迭统的Bugarikta组。最近,在陕西铜川中叁迭统铜川组发现一批昆虫化石标本,通过对其中直翅目化石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中一块前翅标本为直蝗科化石新类型,该化石主要特征如下:前翅小而狭长,ScP分支数不少于17支,第1-6分支与ScA融合,第7-12分支具有拱形的交叉脉;M具叁分支,第一分支近翅基部;RA和RP的分支点较1A达翅后缘点更接近翅基;CuA+CuPa叁分支。通过系统古生物研究我们发现,此次发现的铜川直蝗科昆虫化石前翅标本与以往报道的该科化石在主脉的分支上存在较大差别,该化石代表了直蝗科的一新属种。虽然我国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有大量直翅目昆虫化石发现,但叁迭纪直翅目昆虫化石记录目前尚无报道,此次发现的直翅目新类型是我国最早的蝗亚目化石记录,也是直蝗科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这一发现扩展了直蝗科的全球分布,有助于我们对中生代直蝗科演化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目前有关直翅目蝗亚目的早期演化,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新材料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对蝗亚目起源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曹奕昕[2](2018)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恢复地点对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作者选取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不同恢复类型,分别是人工恢复林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同时,对宝塔、吴起、志丹、榆阳、定边、安塞、延长、靖边、神木、甘泉、富县、米脂、绥德13个县区利用多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延安、榆林两地的直翅目昆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捉到直翅目昆虫4670头,隶属8科、28属、52种。其中,斑翅蝗科Oedipodidae10属,数量最多,占到所采集到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总数的43.21%;其次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1属,占到直翅目昆虫总数的22.23%;网翅蝗科Arcypteridae 6属,占总数的17.37%,斑腿蝗科Catantopidae2属占到总数的13.02%,剑角蝗科Acrididae 2属占总数的2.01%;癞蝗科Pamphagidae 4属,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 1属,分别占到总数的1.80%和0.06%;蚱科Tetrigoidea 2属,占所采集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的0.30%。黄胫小车蝗O.infermalis Sauss、短星翅蝗C.abbreviatus Ikonn、短额负蝗A.sinensis Bol和白纹雏蝗C.albonemus(L.)为研究地区内的优势种,四者个体数量分别占所采集到的直翅目昆虫总数的19.64%、11.18%、22.23%和11.39%;其次,亚洲小车蝗O.dicorus asiaticus B.-Bienko、大垫尖翅蝗E.coerulipes(Ivan.)、小垫尖翅蝗E.tergestinus(Charp.)、疣蝗T.annulata(Thunberg)、东亚飞蝗L.migratoria manilensis(Mey.)、夏氏雏蝗C.hsiai Cheng et Tu、笨蝗H.brunneriana Sauss.、中华蚱蜢A.cinerea Thunberg为常见种,分别占到总数的1.09%、8.20%、2.87%、7.82%、1.28%、2.14%、1.80%和1.35%;还有41种直翅目昆虫分布均小于1%,为稀有种类。由此分析,陕北地区直翅目昆虫物种丰富,生态恢复良好。根据整个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定边的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5.40,米脂的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仅为1.83。同时定边直翅目昆虫物种最丰富,其丰富度指数为2.82,丰富度指数最小的是甘泉县,仅为1.55。靖边县直翅目昆虫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18,宝塔区最低仅为0.07,定边县的直翅目昆虫种间相遇率最高,为13.71,甘泉县最低为3.09。相反,甘泉县的优势度指数最高,定边县最低,由此说明定边县的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而甘泉县的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最低。整个延安地区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2885头,8科,25属,39种。优势种仅有3种,分别为黄胫小车蝗、短额负蝗和白纹雏蝗,占延安地区所采集到的直翅目昆虫总数的16.46%、31.27%和14.52%。榆林地区一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1785头,8科,24属,46种。优势种有黄胫小车蝗和短星翅蝗2种,分别占榆林地区所采集到直翅目昆虫总数的24.76%和15.80%。对比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得出:榆林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种间相遇率均大于延安,优势度指数小于延安,所以,榆林地区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延安。在4种不同生态环境中,人工恢复林地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8科,26属、48种,1600头。人工恢复草地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8科,24属,41种,977头。自然恢复草地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8科,19属,35种,1518头。农田采集到直翅目昆虫最少,为7科,14属,22种,512头。在人工恢复林地中黄胫小车蝗、白纹皱蝗和短星翅蝗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数的18.88%、24.97%和18.50%。自然恢复草地中,黄胫小车蝗、大垫尖翅蝗和短额负蝗为优势种,分别为14.65%、10.01%、13.70%和23.59%。人工恢复草地中优势种有黄胫小车蝗(14.23%)、短星翅蝗(13.31%)和短额负蝗(36.44%)。农田中优势种仅有两种,黄胫小车蝗和短额负蝗,分别占总数量的31.64%和29.88%。根据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低可排序为:人工恢复草地>人工恢复林地>自然恢复草地>农田,根据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人工恢复林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根据物种种间相遇率分析,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林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的中间,根据物种优势度指数分析可知:人工恢复林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根据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可知:农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林地>人工恢复草地.由此作者分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在不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情况为:人工恢复林地的物种多样性>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8-06-01)

赵乐[3](2018)在《叁种直翅目昆虫全长转录组和线粒体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蝗虫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农、牧、草业害虫,但同时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资源型昆虫。基于Pacbio RS Ⅱ测序平台,本课题组成功测定并系统地分析了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和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的全长转录组,同时通过线粒体全长转录组分析,初步探讨了线粒体基因的转录加工机制。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Pacbio RSⅡ测序平台,中华稻蝗、中华剑角蝗和短额负蝗分别获得13.06 Gb、12.57 Gb 和 12.61 Gb 的 clean data,365,726 条、360,844 条和 387,390条 ROI(Reads of Insert)序列,以及 153,161 条、137,361 条和 137,361 条全长非嵌合序列。通过对全长非嵌合序列进行聚类和校正,最终分别获得42,589条、38,404条和46,365条非冗余转录本,N50的长度分别为3,372bp、3,527bp和3,367 bp,BUSCO库的比对率分别为80.0%、82.1%和86.7%,结果显示全长转录组获得的转录本完整度较好,质量较高,可以用于后续的转录组注释等下游分析。2)在中华稻蝗、中华剑角蝗和短额负蝗的全长转录组中分别筛选出6,612条、5,499 条和 5,318 条候选 IncRNAs,N50 长度分别为 3,379bp、3,452 bp 和 3,357 bp,仅12条、10条和8条IncRNA与NONCODE数据库中果蝇(D.Melnogaster)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时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蝗虫进行比较,获得了大量差异表达的IncRNA,结果表明全长转录组测序可以高效地捕获更长的候选非编码转录本,为后续的IncRNA研究提供丰富的转录本数据库。3)利用TransDecoder软件,在中华稻蝗、中华剑角蝗和短额负蝗中分别检测出35,995条、32,817条和41,125条全长转录本的蛋白质编码区,其中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全长转录本分别有24,955个、23,161个和28,281个。接着将中华稻蝗、中华剑角蝗和短额负蝗的非冗余转录本分别与6大数据库进行比对,均有80%以上的非冗余转录本获得基因功能注释,这些被注释的基因为蝗虫的生理代谢、基因调控、系统进化以及大规模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丰富的分子数据基础。基于转录本的注释结果,本研究筛选了大量与免疫、生长发育以及营养相关的候选全长转录本,以期通过对其功能基因的研究为研制新的蝗虫生物防治筛选靶标方向,同时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蝗虫的开发利用提供基因层面的数据支持。4)利用准确获取全长转录本,结合二代转录组实现对叁种蝗虫不同发育阶段转录本水平的定量,以获得更全面、有效的差异转录本,本研究初步概括了叁种蝗虫在不同发育阶段转录本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相对于成虫阶段,在蝗虫的若虫阶段上调表达的差异转录本大多与器官的生长发育相关;而在成虫中上调表达的差异转录本大多与环境适应、代谢、铁离子运输相关。相对于雄性蝗虫,在蝗虫的雄虫阶段中上调的转录本多与代谢相关;相对于雌虫,在中华剑角蝗和中华稻蝗的雄虫中上调的转录本分别与环境适应、而在短额负蝗的雄虫中上调的基因成体表皮几丁质合成有关。5)通过对叁种蝗虫进行线粒体全长转录组分析,首次绘制了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全长转录组图谱,并对比对上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本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线粒体的基因转录加工机制,本研究大部分的结论与之前的研究不一致,且首次在本文中进行报道,研究表明叁种蝗虫均存在4种与果蝇类似的转录本,而短额负蝗除了4种与果蝇类似的转录本,还发现了2种特殊的初级转录本;在其他物种中nd4L/nd4、atp6/atp8、atp6/atp8/cox3、nd6/cytB常以成熟的多顺反子进行表达,但在叁种蝗虫中这些多顺反子更像是初级转录本在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此外,本研究推测在线粒体tRNA的3'端与5'端均存在可识别的剪切位点,且多顺反子整体的加工方向既有从3'端向5'端进行,也有从5'端向3'端进行的。这些新的发现对之前提出的线粒体RNA加工机制具有一定挑战。(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赵乐,李雪娟,黄原[4](2018)在《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GenBank数据库共收录167种直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涉及蝗亚目9个总科22个科99个物种,螽亚目7个总科12个科68个物种。在此基础上,该文分析了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概述了线粒体全基因组在直翅目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上的应用;同时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直翅目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直翅目昆虫存在8种线粒体基因组排列类型,其中trnK-trnD重排现象仅发生在蝗总科中,trnN-trnS-trnE重排现象仅发生在蟋蟀总科中,trnM-trnI-(-trnQ)重排现象仅发生在拟叶虫亚科中;(2)直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3)不同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在直翅目昆虫中的进化速率不同;(4)支持直翅目以及螽亚目和蝗亚目的单系性;(5)不支持沙螽总科单系性;(6)支持蝗亚目各总科阶元的单系性,且各总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蚤蝼总科+(蚱总科+(?蜢总科+(蜢总科+(长角蝗总科+(牛蝗总科+叶翅蝗总科)+(锥头蝗总科+蝗总科))))))。(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徐超,张红玉[5](2018)在《直翅目昆虫对不同石漠化草地生境的指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孟寨小流域,根据不同石漠化治理(即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选择4种草地生境类型。这4种生境为桃园宽叶雀稗套种人工牧草地、皇竹草套种人工牧草地、荒坡灌丛草地、自然草地,每个生境设置3个样方。于2015年4月至9月,以网捕法对直翅目昆虫多样性及其对不同草地生境的指示作用进行调查,共捕获6822头直翅目昆虫,总计9科17属22种。调查结果表明,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e)(38.60%)及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18.42%)为该地区的优势种,另有12种常见种以及8种稀有种。其中自然草地多样性指数最高(2.323),其他的群落指数也较高,表明该生境物种最为丰富,直翅目昆虫群落结构最为复杂。其次是荒坡灌丛草地和皇竹草套种人工牧草地,桃园宽叶雀稗套种人工牧草地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利用指示值法筛选不同生境的特征指示种,结果表明,宽叶雀稗套种人工牧草地生境中有山稻蝗(O.agavisa)等3种指示生物。荒坡灌丛草地生境中有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等3种指示物种。自然草地生境中有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等4指示物种。皇竹草套种人工牧草地没有明显的指示物种,但存在丰富的监测物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王玉玲,张霁[6](2017)在《商丘市睢阳区直翅目昆虫的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5年9月、10月和2016年6月、7月间,在商丘市睢阳区选择了4种不同的样地,利用挖掘法、捕网法等方法,对当地的直翅目昆虫进行了广泛的采集和分类鉴定.共获直翅目昆虫500多头,隶属11科20属22种.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荒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丰富;而林区、草地因受植物的分布和人为干扰较大,物种较少多样性较低.(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林思雨,熊嘉武,钟问,曹文秋,胡红英[7](2017)在《东天山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东天山天东局辖区内的11个国有林场的直翅目昆虫的分布状况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新疆大学昆虫标本馆历年积累的采自东天山的直翅目标本,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分布于新疆东天山的直翅目昆虫总计84种,隶属于11科62属,其中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与普通草螽Conocephalus disxolar Thumb.为优势种;东天山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的林场有6个,其中玛纳斯林场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为2.73;奇台林场与木垒林场森林植被相似,所采集昆虫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889;各林场的均匀度指数均较高,均大于0.70。(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01期)

邱忠营[8](2016)在《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直翅目昆虫线粒体DNA特异性引物,采用传统方法直接测序获得了小凸额蝗(Traulia minuta)、印度橄蝗(Tagasta indica)、僧帽佛蝗(Phlaeoba infumata)、秦岭蹦蝗(Sinopodisma tsinlingensis)、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拟短翅拟埃蝗(Pseudoeosyllina brevipennisoide)、黑角露螽(Phaneroptera nigroantennata)及拟叶螽(Orophyllus sp.)完整或几乎完整的8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基于Hiseq2500测序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并组装注释获得了武陵山蹦蝗(Sinopodisma wulingshanensis)、秦岭小蹦蝗(Pedopodisma tsinlingensis)及日本黄脊蝗(Patangajaponica)叁个物种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本研究测定的11条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加上实验室测定未发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及NCBI上已提交的直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共153条,应用比较基因组学,谱系基因组学及进化生物学等方法进行了分析,获得结论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 11条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AT含量普遍偏高,在70%以上,13个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第叁位AT含量普遍高于密码子第一位和第二位;11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J链序列、22个tRNAs和AT富集区的碱基组成具有明显AT-skew和CG-skew;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较高的是UUA、UCU、UCA和ACA;11个物种的tRNAs二级结构与其它直翅目昆虫的二级结构基本一致。2、秦岭蹦蝗、比氏蹦蝗、武陵山蹦蝗、霍山蹦蝗及秦岭小蹦蝗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①蹦蝗属和小蹦蝗属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在整个直翅目昆虫中最高。②5种蝗虫最保守的tRNA是trnA,trnLCUN,trnF和trnG,只有一个核苷酸变化。③A+T富集区存在与复制起始相关的茎环二级结构,而且存在不同的重复元件和重复次数。④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3PCGs+2rRNAs)数据集构建的蝗亚目系统发生关系,支持小蹦蝗属从蹦蝗属中分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属。为更一步阐明其系统发育关系,扩大取样的6个蹦蝗和3个小蹦蝗共7段线粒体部分序列及2段核基因部分序列构建BI树,结果同样支持小蹦蝗属作为一个独立的属。3、直翅目昆虫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表明:①在已测得的153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长度集中在15.8kb左右。②除了Mirhipipteryx andensis和Mecopoda miponensis外,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含量大小为As>Ts>Cs>Gs,呈现明显的AT-skew和CG-skew。③基因重迭区及基因间隔区:几乎所有直翅目昆虫atp6和atp8之间重迭序列均为7bp,序列为ATGATAA。nad4L和nad4之间的重迭序列也较固定,长度为 7bp,序列为 TTAACAT。Cox1,atp8,nad1 nad2,nad4,nad5和nad6都存在非标准起始密码子。Cox2,cox3,nad3,nad4 和cytb均以标准起始密码子为起始;直翅目昆虫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包含完整终止密码子(TAA和TAG)和不完整终止密码子(T和TA)。④基因重排事件在直翅目昆虫线粒体中只是个别事件,在蝗亚目中基因重排更少见。直翅目中目前只发现11个物种存在线粒体基因重排或有多于正常基因情况。⑤T-stretch或其对应位置的茎环结构可能与线粒体基因组N链复制起始有关,A+T富集区长度变异主要由重复片段大小及重复次数造成的。4、基于不同数据集构建的蝗亚目各总科系统发生关系为:(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蚱总科 Tetrigoidea+(蜢总科 Eumastacoidea+(牛蝗总科Pneumoroidea+(叶蝗总科 Trigonopterygoidea +(锥头蝗总科 Pyrgomorphoidea+ 蝗总科Acridoidea)))))))。本研究不支持剑角蝗科(Acrididae)、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网翅蝗科(Arcypteridae)和斑翅蝗科(Oedipodidae)单系性。螽亚目系各总科系统发育树显示:裂趾螽总科(Schizodactyloidea)处在螽亚目的最基部,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位于系统发育树的最端部,为最进化的类群,所有系统树均支持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鸣螽总科(Hagloidea)和蟋蟀总科(Grylloidea)的单系性,不支持沙螽总科(Stenopelmatoidea)的单系性。螽斯总科内部各亚科系统发生关系为:(((纺织娘亚科 Mecopodinae+露螽亚科 Phaneropterinae)+ 拟叶螽亚科 Pseudophllinae)+((螽斯亚科 Tettigoniinae+硕螽亚科 Bradyporinae)+(草螽亚科 Gryllotalpinae+蛩螽亚科Meconematinae)))。其中硕螽亚科的分类地位不确定,可能是由于这个亚科只有一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因。5、运用PAML软件计算能量相关的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的选择压力,发现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dN/dS值均小于1,表明所有基因受到负选择压力较大;13个蛋白编码基因联合数据集和nad6在翅型1(长翅)与翅型5(无翅)的dN/dS值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长翅型昆虫为保证飞行的正常进行,所发生的有害突变被负选择去除,而无翅型昆虫由于不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发生的轻微有害突变被积累下来。另外cox1,cox2和nad4的dN/dS均值普遍偏低,说明这叁个基因受自然选择压力较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11-01)

宋珊珊,庞洪翠,王章训,王新谱[9](2017)在《宁夏云雾山草原直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扫网法对云雾山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样区的直翅目昆虫进行调查统计,共采集直翅目昆虫1 748头,分属于11科24属30种,缓冲区11科24属30种824头;实验区11科22属28种675头;核心区9科14属21种249头.多样性分析表明,3个样区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种间相遇机率PIE、优势度指数、G-F指数等均为缓冲区最高、核心区最低;缓冲区与实验区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93,其次依次是核心区与实验区为0.75,核心区与缓冲区为0.70.(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谷雨昕,单百卉,窦向梅,刘慧丽[10](2016)在《几种直翅目昆虫的形态结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解剖实验,对比螽斯科与蟋蟀科在附肢、翅和口器与部分内部系统在构造上的差别,分析螽斯与蟋蟀不同的进化方向。通过对比可知,螽斯科后足不仅较蟋蟀科强壮,并且在前跗节上有着特殊的爪垫,其翅部、口器结构及消化系统也与蟋蟀科有明显区别。通过分析,认为二者在结构上的差异与其栖息环境和食性不同有关,昆虫结构上的微小差异体现了其进化意义及对环境的适应。(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7期)

直翅目昆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恢复地点对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作者选取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不同恢复类型,分别是人工恢复林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同时,对宝塔、吴起、志丹、榆阳、定边、安塞、延长、靖边、神木、甘泉、富县、米脂、绥德13个县区利用多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延安、榆林两地的直翅目昆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捉到直翅目昆虫4670头,隶属8科、28属、52种。其中,斑翅蝗科Oedipodidae10属,数量最多,占到所采集到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总数的43.21%;其次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1属,占到直翅目昆虫总数的22.23%;网翅蝗科Arcypteridae 6属,占总数的17.37%,斑腿蝗科Catantopidae2属占到总数的13.02%,剑角蝗科Acrididae 2属占总数的2.01%;癞蝗科Pamphagidae 4属,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 1属,分别占到总数的1.80%和0.06%;蚱科Tetrigoidea 2属,占所采集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的0.30%。黄胫小车蝗O.infermalis Sauss、短星翅蝗C.abbreviatus Ikonn、短额负蝗A.sinensis Bol和白纹雏蝗C.albonemus(L.)为研究地区内的优势种,四者个体数量分别占所采集到的直翅目昆虫总数的19.64%、11.18%、22.23%和11.39%;其次,亚洲小车蝗O.dicorus asiaticus B.-Bienko、大垫尖翅蝗E.coerulipes(Ivan.)、小垫尖翅蝗E.tergestinus(Charp.)、疣蝗T.annulata(Thunberg)、东亚飞蝗L.migratoria manilensis(Mey.)、夏氏雏蝗C.hsiai Cheng et Tu、笨蝗H.brunneriana Sauss.、中华蚱蜢A.cinerea Thunberg为常见种,分别占到总数的1.09%、8.20%、2.87%、7.82%、1.28%、2.14%、1.80%和1.35%;还有41种直翅目昆虫分布均小于1%,为稀有种类。由此分析,陕北地区直翅目昆虫物种丰富,生态恢复良好。根据整个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定边的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5.40,米脂的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仅为1.83。同时定边直翅目昆虫物种最丰富,其丰富度指数为2.82,丰富度指数最小的是甘泉县,仅为1.55。靖边县直翅目昆虫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18,宝塔区最低仅为0.07,定边县的直翅目昆虫种间相遇率最高,为13.71,甘泉县最低为3.09。相反,甘泉县的优势度指数最高,定边县最低,由此说明定边县的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而甘泉县的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最低。整个延安地区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2885头,8科,25属,39种。优势种仅有3种,分别为黄胫小车蝗、短额负蝗和白纹雏蝗,占延安地区所采集到的直翅目昆虫总数的16.46%、31.27%和14.52%。榆林地区一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1785头,8科,24属,46种。优势种有黄胫小车蝗和短星翅蝗2种,分别占榆林地区所采集到直翅目昆虫总数的24.76%和15.80%。对比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得出:榆林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种间相遇率均大于延安,优势度指数小于延安,所以,榆林地区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延安。在4种不同生态环境中,人工恢复林地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8科,26属、48种,1600头。人工恢复草地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8科,24属,41种,977头。自然恢复草地共采集到直翅目昆虫8科,19属,35种,1518头。农田采集到直翅目昆虫最少,为7科,14属,22种,512头。在人工恢复林地中黄胫小车蝗、白纹皱蝗和短星翅蝗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数的18.88%、24.97%和18.50%。自然恢复草地中,黄胫小车蝗、大垫尖翅蝗和短额负蝗为优势种,分别为14.65%、10.01%、13.70%和23.59%。人工恢复草地中优势种有黄胫小车蝗(14.23%)、短星翅蝗(13.31%)和短额负蝗(36.44%)。农田中优势种仅有两种,黄胫小车蝗和短额负蝗,分别占总数量的31.64%和29.88%。根据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低可排序为:人工恢复草地>人工恢复林地>自然恢复草地>农田,根据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人工恢复林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根据物种种间相遇率分析,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林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的中间,根据物种优势度指数分析可知:人工恢复林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根据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可知:农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林地>人工恢复草地.由此作者分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在不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情况为:人工恢复林地的物种多样性>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农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翅目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1].许春鹏,方艳.叁迭纪直翅目昆虫在我国的首次发现:陕西铜川中叁迭世直蝗科的新属种[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曹奕昕.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8

[3].赵乐.叁种直翅目昆虫全长转录组和线粒体转录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赵乐,李雪娟,黄原.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研究[J].生命科学.2018

[5].徐超,张红玉.直翅目昆虫对不同石漠化草地生境的指示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8

[6].王玉玲,张霁.商丘市睢阳区直翅目昆虫的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

[7].林思雨,熊嘉武,钟问,曹文秋,胡红英.东天山直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

[8].邱忠营.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9].宋珊珊,庞洪翠,王章训,王新谱.宁夏云雾山草原直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谷雨昕,单百卉,窦向梅,刘慧丽.几种直翅目昆虫的形态结构对比[J].生物学通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梅岭霉素与阿维菌素的化学结构比较不同边缘距离的直翅目昆虫群落...直翅目昆虫群落主成分分析排序...直翅目昆虫群落主成分排序直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与温度、湿...植被参数主成分分析排序图

标签:;  ;  ;  ;  ;  ;  ;  

直翅目昆虫论文_许春鹏,方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