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学角度分析新安画派审美思想与徽州村落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从类型学角度分析新安画派审美思想与徽州村落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徽州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徽州村落与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新安画派作为徽州文化的一部分,崇尚师法自然,追求中和之美,以程家燧、李流芳、渐江、查士标为代表人物的绘画美学思想推动了皖南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本文以新安画派的审美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其与徽州村落与建筑的相互关系,为徽州传统建筑创作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安画派;审美思想;类型学;徽州村落与建筑

引言

新安画派作为徽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明清发展至今,其绘画美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推演过程,笔者认为,人们在谈论新安画派时,大多都是在单一的讨论其本身的界定、溯源、初创与鼎盛以及发展与演变,而忽略了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

因此,本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原型”为根据,分别对新安画派的审美思想以及徽州村落与建筑从类型选择、类型分析、类型归纳的角度进行类比,试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从“原型”出发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最根本的方向保留历史的原真性,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

1.1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泛指古徽州地区创作风格倾向、审美思维及精神价值取向类似的画家群体,又因新安江环绕徽州延至江西娄源、九江等地,绘画史上亦称新安画派。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分为三段;其一,是宋元发展期,写意绘画的兴起;其二,是明清发展期,尤其是水墨绘画和董其昌“南北宗论”理论的浸染,加之政权更迭、战乱频繁,诸多士子大夫避难与此,形成以描绘黄山、新安江两岸为主要题材的独特风貌;其三,清末民国时期,大量徽州籍画家涌入浙沪等地并与浙派、海派互为影响、互为交融,将技法语言、审美情趣推向崭新阶段。

1.2徽州村落

秦汉时期,徽州村落已有山樾人定居,聚集而居。随着三次人口的大迁徙,众多中原、北方士族步入徽州,此时村落的特征是防御性为主,具有“依山阻险以自安”的特点,如今的徽州村落也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文化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早年迁徙来此地的始祖开始注重徽州村落的选址和营建,对自然地形、山势和水溪等进行规划和修缮,也因此体现不同的规划特征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

徽州村落选址讲究风水,空间结构完整,村落中有祠堂、书院、戏台、宅园、牌坊、路廊桥亭等功能属性建筑物,同时村落门户水□队及水街等环境。街巷空间狭窄而又精巧,砖雕、木雕、石雕等雕花装饰艺术,技艺极其精湛,内涵丰富多彩。

1.3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在古越时期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在汉朝时期,因受北方地区建筑的影响,合院式建筑形制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当时中原居民开始向徽州附近地区移居,将北方院落式建筑带到了徽州地区,而徽州地区为山区丘陵地带湿热气候,为适应南方特殊的气候条件,建筑形制进行了创新,“厅井楼居式”建筑由此产生并在明朝初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徽州建筑主要是从明清时期发展而来,作为徽派的传统地域性建筑流派,也是我国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徽商在经济领域的崛起,徽文化的兴盛,徽州建筑也随之一同发展到了历史顶峰阶段,传统徽州古民居、古牌坊、古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建筑外观清新淡雅,追求点线面、黑白灰的组合,白墙黑瓦、马头墙、门头门楼、雕花艺术等构成为了传统徽州建筑的典型特征。如今,传统徽州建筑大部分保留在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浙西地区。结构主要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建筑材料以木、砖、石、瓦等为主,建筑色彩淡雅朴实,注重细部装饰艺术。

2.研究方法

2.1类型选择

类型选择是本次研究的前提,由于分类方式以及获取路径的不同,类型选择具有多样性。新安画派按照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其类型的选择应从社会身份、政治立场和态度、创作路数、作品风格、创作技法等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新安画派的审美思想归根到底还是根据不同时期画派群体的艺术风格所影响,所以在类型的选择上,首先对画派群体的社会身份从“原型”的角度进行归纳较为合理。因此,新安画派根据画派群体的社会身份可分为,主体画家群体、遗民画家群体、外来画家群体。同样,对徽州传统村落与建筑“原型”元素的提取,其类型的选择可从地形机理,实体、空间和人文活动的角度进行归纳。

图1新安画派类型分析

2.2新安画派类型分析

析言之,从画派自身亦可分为三大类型。一为主体画家群体,代表人物有渐江。渐江(1610~1664)安徽歙县人,俗姓江,名韬,僧号弘仁,后以法号行世。明末清初新安画派创建者,与查士标、孙逸、汪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亦与石涛、朱耷、髡残并称“清初四僧”。二为遗民画家群体,以朱耷(1626—约1705)为代表,他是明末朱氏皇族后裔,号八大山人,另号雪个,前后信佛崇道,因而别号较多,其主要有《荷花水鸟图》等作品传世。倒立的怪石上站着一只孤寂缩身、白眼的水鸟,一支枯荷,荷叶倒挂在水鸟的头上,构图之奇,令观者为之拍案。三为外来画家群体,其中以黄宾虹最为突出。黄宾虹(1865—1955),字朴存,号宾虹,另署予向,生在浙江金华,成于歙县潭渡,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宗师。

浑言之,由于受青阳九华山佛教影响,从新安画派每个历史时段风格的演变中略可得知,由外向内的自我寻途是十分明显的。同样,徽州建筑与村落亦可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原型”的归纳。

2.3徽州村落与建筑类型分析

基于“原型”的分析,可从最符合历史人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剖析其与外界的相互关联。对于徽州村落与建筑“类型”的分析与归纳,从宏观的角度可分为地形机理、实体界面、村落与建筑空间、历史人文。其中地形与肌理可分为聚落、布局、街巷和水系;实体界面可分为窗户与木雕、高宅与坡屋顶、墙脊与马头墙、建筑材料与色彩、门头与门楼;村落与建筑空间可分为空间结构和尺度、天井与院落、中轴与开合、檐下灰空间、厅堂与廊下空间;历史人文可归纳为历史文化、建筑美学思想、景观意志的营造等。每一个类型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诸如徽州村落的肌理组织模式主要呈网状、鱼骨状、放射状、团聚性。村落的布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以及风向水流等基本要素,依山傍水,尺度宜人。徽州街巷作为地形肌理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的形成过程是基于徽州人口较少但是土地资源丰富,各类建筑紧密排布,因而在建筑之间就形成了狭窄的弄堂,溪流围绕着建筑轮廓,使得街巷界面丰富。

图2徽州错落与建筑类型分析

徽州村落与建筑的空间最让人熟知的便是天井与院落,其中天井与多进院落空间是最活跃的形制元素,中轴对称是徽州传统建筑典型特征之一,围合的院落布局中,有一个显著的中轴线,主体空间延中轴线前后建制,其它附属功能空间布置在轴线两侧,并且讲究左右均衡。这种营建理念在新徽派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包括中轴对称、中央为尊、主次有别的传统思想。徽州地域建筑较多使用斜坡屋顶,屋面造型灵活多变、高低错落,加之以防火防盗为目的的高宅,使整个聚落屋顶形态界面层次丰富。徽州地区多雨,斜坡瓦屋顶能够有效的将雨水排泄掉,以减轻屋顶荷载。徽州匠人注重与生态的和谐,将自然美的绿化景观和谐的引入聚落中,丰富的景观植被使建筑与山水环境相融合,形成徽州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观。

3.研究结果分析

3.1徽州村落地形机理与新安画派的构图技法类型分析

节奏的错落有致是新安画派画家在构图技法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构图上强调动静结合、忽远忽近、疏密相称、山水相生。而徽州村落地形机理强调原则与其遥相呼应,空间的封闭与开合、依山傍水的错落关系、各个实体建筑单元之间布局有较强的节奏感,规划布局与新安画派的构图技法都强调“节奏和韵律”。山的静、水的动;屋的静、人的动;山墙的封闭、雨水的流动;无论是新安画还是徽州村落与建筑,都很好地把握住了艺术创作中的节奏。

3.2徽州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与新安画家的创作风格与取向类型分析

新安画家注重对于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天人合一”是他们坚守的个人创作追求,在以山水为题材的创作过程之中,强调观察体验、寄情于此、玩味其间,深入自然缺不单单是简单的复刻,注重在作品中加入个人的精神和品质,在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同时,以汲取自然的处事之道为追求,保持高尚的学识和修养在自然万物之中去创作,始终能以一种幽雅平淡的心境去对待,使心境与自然相通、相符。

新安画家的这种创作取向,在徽州建筑中也能找到响应:徽州建筑多为高大的山墙,溪水与山石景观映入眼帘,看似与世隔绝,但在建筑内部空间缺别有洞天,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陈设都强调着“治学之风”,诸如正面太师壁上额匾高悬,多是些“敬序堂”、“膺福堂”之类的内容,下挂中堂对联,紧贴太师壁的“画条”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厅堂两侧所挂楹联,也多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的内容。建筑中轴两侧书房用栏杆围起来,始终营造着一种静谧、宁静的氛围,使人在其中忘却烦恼、心平气和、安祥知足。人与自然无时无刻地不在息息相通,人与自然无时无刻地不在息息相通。新安画派的审美思想中亲近自然、师法自然、得之自然而又超乎自然的艺术思想为徽州错落与建筑的空间布局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静谧的文学和艺术氛围。

图3类型学研究方法示意图

3.3徽州建筑的材料与色彩与新安画派作品中水墨用色类型分析

徽州建筑色彩的运用主要以黑、粉、黛著称,黑白之色好比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之分,俗话说“风水之说,徽人尤重”,粉墙黛瓦,建筑取材多为砖、木、石,不同的徽州建筑类型都体现质朴的自然美。新安画派创作的色彩运用以黛色皴擦山石,以粉色为底,再用黑色勾勒树干、树枝和点苔,层次亦十分分明。用水墨作枯涩简淡的方式,作画多用宿墨,枯涩的墨色显的更加的凝重和寂静,好如端庄古朴的徽州建筑民居。延续至今,徽州建筑始终保持着这一简朴自然的风格,在新安画家的审美当中,墨色正是他们创作当做质朴之处的体现。

3.4徽州建筑的实体细节与新安画家的创作心态类型分析

新安画作在体现模糊的创作意境中,常常以枯笔干墨来表现山川变幻的生动效果和似模糊而又变化分明的丘壑形象,以求得意境的分明与个人风格的分明,可以看出,不论是对远山远树还是近景的描绘,他一律采用枯笔皴擦,而且以墨色的浓淡做变,远山轮廓不甚分明。这一点,与徽州建筑中留白的门楣倒是有异曲同工之说,模糊的意境是徽州人对于未来无尽的憧憬和向往。

3.5虚实结合,疏密有致

新安画派中“挥毫泼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在体现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的艺术风格,这与徽州建筑单体与单体之间错落有致的“软和谐”风格相似,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安画作中层次分明的艺术特征。

3.6动静呼应,浓淡相间

新安画作中的点缀技法和徽州建筑与村落中把动态的风、雨、水、鸟、鱼、虫引入静态的阁,榭,轩一样,常常以山川的静谧来凸显稍许点缀的人物或者动物一般,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新安画派讲究“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墨即是色”,墨的浓淡就是色的层次。同样,徽州村落与建筑中的背景部分往往是有一个色相的色彩在不同明度主纯度上变化构成的,其上点缀一两种其他色调,与新安画派中各种墨色上加上一点花青或赭石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1]郭因,俞宏理,胡适著.新安画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陆林,凌善金,焦华富著.徽州村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汪丽君著.建筑类型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1

[4]沈克宁著.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

[5]杨睿.浅析中国传统绘画与建筑的美学共通性.山西建筑,2011.8

[6]王玮.基于类型学的新徽派建筑复合界面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7]金乃玲.徽州古村落建筑的文化特征.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8]贺为才.徽州古村落的审美意象.合肥:安徽大学,2004.5

[9]陆永祥.明清新安画派艺术审美论.西安:长安大学,2006.7

标签:;  ;  ;  

从类型学角度分析新安画派审美思想与徽州村落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