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王利华[1]2004年在《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城镇化在我国特殊国情与背景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它不但是解决“叁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子是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力。作者基于对关中地区相关城镇及其非农产业发展状况调查,认为产业集群是加快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极其有效的措施。据此,本文以“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为题,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效应,构建了关中地区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 论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农村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研究和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与耦合关系,研究认为:农村城镇化实质是产业和人口的空间聚集;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实现产业和人口聚集的有效途径,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文章比较和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已有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了产业集群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借鉴这些经验,以关中地区为实证,分析了关中农村城镇化现状和发展条件。并通过对相关产业聚集及其城镇化效应的案例剖析,认为城镇非农产业落后,缺乏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关中地区城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关中地区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其核心是——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最后,文章讨论了关中地区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庄栋[2]2012年在《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既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过程,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化文明的显着标志。现在,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正在迅速发展提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了我国人口数量、劳动力质量、土地面积等因素的制约。陕西省在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2.1%,较2000年增长了9.84个百分点,同时,咸阳、宝鸡进入了大城市的行列,延安、安康等也进入中等城市行列。此外,陕西省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28.02万人次,增加居民消费28.26亿元,拉动GDP增长约57亿,城镇化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效应也日益凸显。2009年陕西省经济总量达到8186.65亿元,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也达到3200美元,但是依然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差距较大,环境问题严重以及城镇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我国有必要走一条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是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则是走一条集约高效、社会和谐的新道路,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统筹兼顾,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动力,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指引,将社会和谐作为发展目标,让各级城市与乡镇最终得到协调一体的发展。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了两大部分,分别是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与结合陕西现状所提出的相关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与模式建议。在结构上则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等内容;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构建,阐述了其理论基础,基本框架以及内涵特征;陕西省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现状,包括了成就、问题、趋势预测等;外省(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通过分析浙江、安徽和成都等地区的发展路径,从而得到宝贵经验,为陕西省所用;陕西省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构建和对策建议,根据陕北、关中与陕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去提出相应模式,并且通过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体制,不断提升城镇化品质,彰显城镇特色等措施来保障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实施。

参考文献:

[1]. 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 王利华. 西北大学. 2004

[2]. 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 庄栋.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

标签:;  ;  ;  

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